蚌埠新闻网记者 靳 瑾 通讯员 侯长进
民生温度,体现社会文明的进步。如何改善民生,赋予社会更多发展的资源和机会?
答案不仅在内,也须向外寻找。当甬蚌开启十年之约,民生共享成为关键一环。朝着“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更高一步,两地在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迈出合作的实质性步伐。
探索起步
不同模式开启更多可能
对于民生支出,蚌埠一向舍得投入。来自市财政局的统计显示,今年1-6月,全市财政民生支出164.8亿元,占上半年财政支出总额的86.6%。这些支出涵盖了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及住房保障等民生项目,是蚌埠这座城市民生温度的直接体现。
宁波与蚌埠缔结十年之约,民生建设开启了更多可能。民生共享,从何处发力?
养老率先起步。此前不久,我市设立长三角养老一体化专项工作组;去年8月,首个长三角合作项目“龙湖新村街道悦心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开业,这是我市第一家市级示范型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范围涵盖街道下辖社区30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600平方米的中心分为两层,一层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残)服务,二层开辟了呼叫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多功能室、康复室、棋牌室等场所,免费向老年人提供助浴、助洁、助急、助医、助娱、日间照料等基础服务,还有老年大学、中医理疗、康复训练、健康管理等项目。对于行动不便或有需求的独居老人则实行上门服务。“目前已承接了近百名卧床老人和居家老人的专项护理、探视服务。”中心负责人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将长三角试验成功的养老服务模式“移植”到蚌埠,深受居民好评。
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我市正快速推进与宁波在养老服务重点领域的合作,包括信息平台、服务标准等互认互通,探索设立养老护理员劳务基地,支持宁波品牌养老服务机构在蚌开展托管业务等。“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是大前提。”市民政局局长刘雪洁直言,激发市场活力和民间资本潜力是将来目标,也是甬蚌合作的基础。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相关部门正在推动养老护理员培训应用场景落地使用,为两地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提供视频学习、模拟练习等线上培训,以专业素养提升服务能级。
多领域发力
牵手打造温暖民生
民生诉求多样,特别是教育公平、医疗服务领域各层次诉求愈加凸显。目前,市卫健委正努力推动我市第四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等机构与中科院宁波华美医院、浙大宁波医院、宁波市康复医院等机构“牵手”,寻求品牌提升、医院管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共同进步。在两地卫健委签署的合作协议中,也明确将互派优秀医技人员进修学习,以及加强重大传染病疫情的联防联控等。
同样的,在我市教育局与宁波市教育局签订的年度合作交流计划中,约定我市每年选派优秀教育管理干部、教师赴宁波挂职跟岗学习,宁波每年派出名校长(园长)、名班主任来蚌讲学,鼓励支持两地高校和结对区县之间的中小学(幼儿园)结对互助,定期开展线下线上校际交流活动。
“我市完成智慧课堂建设,并相继入选国家级‘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智慧教育示范区’、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区,成为得天独厚的合作基础。”市教育局副局长段元丽认为,智慧教育天生的“互联网属性”消弭了地理距离,能在两地教育教学的提升中拓展出丰富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两地相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教科研机构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科研课题项目合作交流。
不约而同地,两地的教育和人社部门都将目光瞄向了职业教育领域——通过共建专业教学资源、专业发展联盟等多种方式,在两地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等方面加强合作。蚌埠技师学院更是领先一步,与宁波技师学院率先“结缘”,将宁波先进的职教理念与蚌埠实际结合,调整教育教学模式。
“民生是个大课题,群众的需求就是合作共享的方向。”在市人社局局长袁成文看来,从创业就业到社保跨区经办,两地在人社服务上有诸多可能。比如创业就业方面,鼓励有意愿的创业者到两地创业,不仅可同等享受当地扶持政策,宁波还将派出知名导师团队来蚌开展授课指导,并鼓励企业在蚌开设就业帮扶车间,筑牢就业这个“民生之本”。
随着两地联系交流日益密切,民生共享势在必行。组建教育联盟、医联体,促进双方教育、医疗、创业资源互通共享,甬蚌已然起步。作为保障,政务服务、行政审批提前加速。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社保参保缴费信息通查、参保缴费证明打印等跨地区高频业务已实现两地通办;依托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通过“全程网办”“代收代办”等方式,异地快速申办也已常态化。两地开通的线下“跨省通办”专窗,更因方便快捷广受好评。“未来大数据创新应用将为民生共享提供更坚实的保障。比如集成整合跨行业、跨领域的多源行为数据,构建智能化大数据体系等。以共享提升办事效率,民生才更温暖。”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吴颂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