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浓荫如翠,粽叶飘香的季节,快到端午节了。不知是不是因为自己年龄大了,还是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对往事魂牵梦萦的回忆,我不由自主地怀想起儿时过端午节的美好时光。
小时候对于香甜软糯的粽子,我一直情有独钟,但是不像现在随时想吃粽子都可以在超市里买到。那个年代,只有在端午节,国营粮店里才按人口定量供应一点糯米,也就是说一年才能吃上一回美味可口的粽子。每逢粽叶飘香的日子,记忆中总会浮现爹爹蹲在家门口包粽子的情景,爹爹把包好的粽子放进旁边的木水桶里的温馨画面,一直刻印在我的脑海里。朦胧中苇叶粽子的清香和咸鸭蛋的醇香,仿佛会穿越时光,在我的鼻尖飘荡,沁人肺腑。
那时大家都很穷,过节无疑是最幸福的。回想过去,那些依稀美好的画面就会从记忆深处闪现,当初那份热切期盼过节的高涨兴致以及那份纯粹因为享受美味佳肴而带给自己快乐欢愉的美好感觉总也挥之不去。
对我来说,过去的端午节就是我们一家人围坐在小院的石磙旁,一同品尝由爹爹包的、母亲煮的一锅粽子的乐趣。记得端午节的早上,一觉醒来,就闻到屋院里飘着粽香。这时就会看见我家小院的石磙上除了有粽子、白水鸡蛋和咸鸭蛋,还有母亲起早排队买来的油条。于是全家人围着石磙,就着一碗鸡蛋糖茶,有说有笑地边吃边聊,其乐融融。要知道这些食品都是平时吃不上的啊,我们小孩往往要多剥几个粽子,然后撒上精细的白糖,狼吞虎咽地吃着,最后肚子实在吃不下去了,就会剩下没吃完的粽子,大人就责备地说:眼大肚皮小。爹爹还要喝上两口雄黄酒,高兴之余会让我们小孩子品一点。那雄黄酒一喝进嗓子眼就火辣辣的。爹爹用手指头蘸了些雄黄酒,点在我的肚脐眼附近,说是能防止生疾病,蚊虫蛇蝎也不叮咬。然后再用一根小艾条,蘸着雄黄酒,洒在房屋的屋角和地面上,说是可以避虫蝎的。
小时候的端午节,数我爹爹最忙。那时我家住在朝阳巷里,会包粽子的人不多,商店里买不着现成的粽子,所以邻居们都会请我爹爹帮忙包粽子。因为我爹爹人缘好又和蔼,包的粽子,既紧致又好看,所以一到端午节,往往是包完一家又到另一家。
我们家在端午节一般提前一两天就开始包粽子了,所包的粽子品种花样不多,大都是白糯米粽。家庭条件好些的人家,还会加上红枣、赤豆,以后有了葡萄干或伊拉克蜜枣,当然伊拉克蜜枣和葡萄干对于我家是不敢奢望的,太贵了。所包的粽子样式有四角形的、三角形的、菱形的和五角形小脚粽,爹爹包的四角形粽子是最为普遍的。记得包粽子的基本步骤是:粽叶是要先煮一下,剪去叶杈和叶尖,把江糯米淘洗并泡好,枣子洗净,拆一只棉纱手套线当扎绳,手拿二三片粽叶,把粽叶围成斗,底部先放一些糯米,米中间放枣儿,最上面再放上糯米,然后包扎结实,这样煮的时候米包住枣儿,也好吃。在大锅里放满水,把粽子摆放好,水要浸过粽子,盖上锅盖,上面还要压上块石头,拉开风箱,烧大火,要蒸煮好长时间,能闻见浓浓的香味粽子基本上就熟了,然后利用炉灶里的余热再焖一宿,不能开盖儿,这样进行蒸煮的粽子既筋道又好吃。
在端午节前一月,母亲一般会提前买些鸭蛋,用清水洗干净,找些红泥和水糊在鸭蛋上,再两头蘸上粗盐,小心地码放在陶坛里,封上坛口,然后放在屋里阴凉处。等到端午节时,母亲就会把腌制好的咸鸭蛋,从陶坛里掏出,洗净、蒸熟。那时的咸鸭蛋才是地道的绿色食品,蛋壳翠青,蛋白晶莹,蛋黄流油,未吃就已口水直流。我们小孩子都会把青皮鸭蛋,装在五彩丝线编织的网兜里,挂在胸前炫耀。最有意思的是斗鸭蛋,就是互相拿鸭蛋对撞,谁的鸭蛋皮碎了,谁就败了。
端午时, 大人们总会买些艾蒿回家,把它们插到房檐上、屋门旁。小孩子们脖子上,手腕上还要系上五彩丝线,配上桃核刻制的小篮子。有些大人还给孩子挂上各种各样形状的香囊,再擦上雄黄药酒,说是避邪驱虫。有些讲究的家门上还挂上桃枝和香囊,桃枝的意思是避邪,艾草和香囊的意思驱赶病邪,企盼一年无病无灾。
后来,在端午节的前夕,爹爹因病去世了,紧接着我们家也拆迁离开了朝阳巷,离开了我十分留恋的小院里的枣树、桑树和树下的石磙。自然我们家也就没有会包粽子的人了,想找一个会包粽子的邻居都很难。母亲就鼓励我学着包,我回想着看爹爹包粽子的模样,终于勉强地包成了形,但是放进锅里一煮,全炸开了,变成了一锅粥,还糊了锅底。母亲一点都没有责怪我,继续鼓励我学包,我认真地寻找失败的原因,终于发现是包粽子的扎线方法不对,我终于学会了包粽子,这里面有母亲的功劳。后来,我还教会了母亲和女儿包粽子,她们包得都不错。
儿时过端午节的记忆,或许有太多的贫穷、匮乏和遗憾,可几十年后的今天,能记起的多数还是快乐的趣事,愉悦的温馨,犹如那芦苇叶的朴素与清香,淡淡萦绕在心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