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医卫事业如何助中心城市一臂之力?

2019-05-10 08:35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余小乔/文 刘晨/图

正在建设中的蚌医二附院新院区。

■主持人语

中心不是说出来的,是干出来的。经历两个多月的全市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活动,如今已进入整改问题、定岗定责阶段,这个阶段需要直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短板,逐条归纳、整理和分析,按照高标准、能量化、可操作的原则,制订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和提标清单。

上个月,市卫生健康委组织两拨人马,带着区域中心城市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与进位问题,分赴对标城市淮安和徐州取经学习,对标加压,迈出了区域医疗担当作为的坚实一步。

与“两个中心”建设目标相比,蚌埠建设区域医疗中心还有哪些必须直面的现实困难和差距?对标先进城市,如何构建区域医疗中心,以医卫事业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辐射能力,蚌埠又该如何借力发力?

围绕上述问题,本期“党报会客厅”特邀市卫健委主要负责人和两所市级公立医院的管理者,请他们结合各自的岗位实际,以及到先进城市考察学习的切身体会,谈认识,说不足,话担当。

■大讨论活动是一种自省历程,也是一次倒逼行动,倒逼我们把自己放在全省、全流域的大格局中定位和审视。

■要有大卫生健康的理念,把医疗卫生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刘雪洁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

■不拈轻怕重,不避重就轻,捋清差距和整改清单,持续改进,力争突破!

■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用人观念,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铁交椅,赋能医院管理及学科建设加速度!

郭政新 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

■部分人员缺乏敬业和奉献精神,要么急功近利,见异思迁,要么不思进取,坐以待毙。

■文化建设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引导培育二院职工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

阙胜利 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

深度对话

【现实有困难】 强项不强+弱项较弱

主持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各个单位主体和个人都应该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姿态和行动。在这方面,医疗卫生事业当下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是蚌埠建设中心城市的加分项吗?

刘雪洁:身为医疗卫生系统的一员,我们当然希望医卫事业能成为蚌埠建设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撑之一。但我们清楚地知道,区域医疗中心并不是自我认同,它应该是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等方面代表区域顶尖水平,对周边城市的医疗发展具有辐射和带动能力。

在蚌埠,除了两家省属三甲医院和1家部队医院外,一院、二院、三院、四院、五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等7家市属医疗机构,大多建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平均占地仅有31.71亩,由此,基础设施功能配套不全、结构布局不适应现阶段健康事业发展需要的问题,显而易见。

举例来说:市二院目前床均医疗用房的建筑面积为40平方米,低于一般综合性医院的平均水平,现有的功能设置、医疗流程和医疗环境无法满足现代化综合性医院的要求;市三院受环境和容量限制,床位使用率居高不下,部分病区加床现象较为突出,病房及病床的缺乏使得一部分需要及时救治的患者无法第一时间入院治疗,难免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康复;部分医院的主打科室因专业人才外流,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医疗服务水平与外界医院的差距拉大。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各级医疗机构的学科建设雷同,服务项目趋同,专科特色不突出,差异化服务不明显,与现代高端技术和新型健康需求相适应的、能够发挥引领性作用的专科医院极少,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也随着交通优势的弱化一点点变弱。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回避不了。

郭政新:作为最早一批晋升三甲的市属医院,三院还是市中心医院,但历史的欠账、发展的困难都是有目共睹的。突出表现在基础建设基础装备及学科人才建设滞后两大发展瓶颈,同时,医院人文环境、内涵管理和服务优化均需加强和提升。

具体来说,一方面,“业务用房窘迫不足、设施设备陈旧”这一严重束缚医院发展的瓶颈尚未明显缓解,彻底解决尚需周期,形势逼人,压力巨大!另一方面,医院的学科人才建设、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正不断成为影响医院持续加快发展的瓶颈,医院特色学科、特色技术、亚学科发展亟待强化,学科发展不平衡;医院人才厚度不够,高精尖人才缺乏;人才引进力度欠缺,教学科研意识偏弱,技术创新成效不足;疑难危重症综合救治能力与打造区域性医学中心定位的差距;简言之,就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区域品牌影响力不够,应对风险能力不强等等。第三,对照“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国家级试点医院任务的要求,我们还任重道远。

换句话说,我们正面临着农村及城市病人“就近就医”而病源减少的问题,面临着常见病多发病、慢病轻病病人不断下沉而病源减少的问题,以及城市周边大医院加快发展的竞争挤压问题、三甲医院功能定位调整的重新洗牌问题,等等方面,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

阙胜利:打造区域医疗中心,无论是从医院规模、学科建设,还是人才、技术、业务辐射面等各方面都应处于区域内领先地位,才能与中心城市相匹配。

客观说,二院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足。从学科建设看,大部分学科尚未形成绝对的发展优势,基础性医疗质量不高,科研力量薄弱,高端人才短缺,重点学科在全市的引领作用还不够明显;从医院管理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尚未建立,总体还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距离精细化管理还有较大差距,跑冒滴漏现象还一定程度的存在;从医疗质量来看,医护人员的“三基”“三严”、临床技能操作等需进一步加强,学术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比学赶超”的氛围还没有形成;从服务环境来看,医疗用房紧张,医院周边无法停车,就医流程仍不够合理,坏境设施比较陈旧,医务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生、冷、硬”现象在很多领域都客观存在;从医院文化看,医院精神还没有在每一个员工中形成共识,部分人员缺乏敬业和奉献精神,要么急功近利,见异思迁,要么不思进取,坐以待毙。

以上是影响二院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需要我们以持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对标析差距】 眼光向外+刀刃向内

主持人:今年的大讨论活动,对医卫系统来说,应该不只是梳理问题那么简单吧?

刘雪洁:今年开展的大讨论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自省历程,也是一次倒逼行动,倒逼我们把自己放在全省、全流域的大格局中定位和审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树立全区域观念、全流域视野,找准标杆、正视差距、直面困难、对标赶超,增强建设皖北医疗中心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郭政新:大讨论活动是市委立足新时代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其实也是三院迫切发展的一个机遇,对于加快建设皖北医疗服务中心任务,自觉担负起市中心医院历史责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活动开始我们就立足实效,围绕学科建设、行风建设、改善群众就医感受等方面找差距、谋出路。最近一直在思考:三院作为市中心医院,应做什么样的贡献,要有什么样新的作为,要担当怎样的历史责任?如何以更宽视野和创造性思维谋划工作,引外力、合内力,调动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医院加快发展的活力动力,为皖北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凝聚精神力量?

主持人:听说前不久咱们卫健系统专程组织力量到徐州、淮安对口考察学习,当地的医疗卫生实践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

刘雪洁:徐州、淮安和蚌埠一样,都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与它们近些年快速发展、迅速崛起相比,蚌埠原来所拥有的优势日渐式微,成为我市建设中心城市对标学习的对象。卫健系统也不例外,上个月我们分别到两个地市对标学习,感触很多,差距很大。

徐州拥有三级医院17家,包含三甲医院10家,年均诊疗人次达6400万,同时还拥有下辖16所附属医院、5所临床医院的徐州医科大学作为科研资源支持,城市医疗卫生服务已经辐射到苏、皖、鲁、豫等省,院前急救甚至延伸到了蚌埠邻近的泗县、灵璧等地。

提出“医在淮安”的淮安市,无论是发展思路、发展质量还是发展速度,也都让我们看到差距。比如,淮安很好地落实了政府的办医主体责任,对医院的基建、设备购买都给予定向补助。再如,淮安全市各级各类的医疗服务机构、医卫人员数量和全市床位数,基本是蚌埠的1.5倍到2倍。其中,一个淮安一院的体量就相当于我们市三院的五六倍。

为此,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轮大讨论活动的深入开展,以思想的大解放来推动发展的大变革,也希望从政府层面树立起“大卫生健康”的理念,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阙胜利:我们选了两个标,一个标是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一个标是浙江邵逸夫医院,前者是我们现阶段学习赶超的对象,后者是我们的高标,未来赶超的对象。

我们将与淮安二院的差距做了一番梳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硬件上,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信息化建设方面差距明显,这主要与我们先天不足的基础条件有关。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高水平高端人才如博士、主任医师比我们多。淮安二院拥有硕士、博士283人,我院现有硕士研究生37个,还没有博士,高层次人才也远远少于他们。学科建设方面,淮安二院有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9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52项,我们医院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落后于他们。人的观念方面,淮安创新发展、赶超发展、勇于担责的决心和行动,职工的精气神值得我们学习。像我们二院,长期以来还是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发展的紧迫感、压力感没有人家强烈,得过且过,人家的主要精力就是抓医院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郭政新:作为蚌埠市中心医院,我们选择去徐州市中心医院,真是“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它的规模甚至超过安徽省立医院。与之相比,我们存在着发展理念滞后,人才梯队不合理,特别是高精尖人才缺乏、学科特色不明显、基础建设和医学装备薄弱,以及发展速度不快、发展质量不高、辐射范围不广、内生动力不足等多方面差距。

作为地市级三甲医院,蚌埠三院要紧紧抓住此次契机,围绕先进理念、目标定位、能力提升、作风改进等四个方面,不拈轻怕重,不避重就轻,捋清差距和整改清单,持续改进,力争突破!

【奋进提能级】 项目建设+内涵提升

主持人:开展大讨论活动,不仅是直面现实困难、直面差距短板的过程,更是把讨论的过程转变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查找差距不足、奋力赶超跨越的过程。就各自的岗位和站位而言,已经谋划了哪些立足长远、着眼高质量发展、着力跨越赶超的工作?

刘雪洁:首先,围绕“小综合”“大专科”,打破市属6家公立医院当前无一例外的“大综合”局面,进一步明晰各自错位发展的定位和主攻方向。比如一院以儿科为主,二院以心血管病专科为主,三院鼓励综合性多学科发展,四院主攻医养结合,五院以肝肺专科为主,妇幼保健院则专注妇儿专科。这种定位的确定,将有助于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服务的未来竞争力。

把项目建设作为重新配置各家医疗机构资源的一种方式,通过新院区建设,推动主城区的重点医疗资源向外围延伸,以辐射不同的人群。比如今年,市医养护医院(市四院)项目已于3月破土动工;市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市二院)项目也于4月16日动工开建;三院在新妇儿大楼启用之后,还将于今年7月在主体大楼以西加盖一座外科大楼,很快还要在高新区建一座占地200亩的新院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区的建设,年内也要启动;中医医院和五院新院区的建设,眼下正在积极寻求合作支持。

第三,为了提升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蚌埠还积极推动建立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卫生健康发展联盟,促进城市间医疗卫生领域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形成优质资源共享、工作信息互通、科技能力互补、医学人才互融的互利共赢协作模式,为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催生动力,推进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郭政新:三院当前初步的发展思路:“双轮驱动、突破瓶颈”!针对三院迫切需要突破的基础建设和基础装备严重滞后的瓶颈问题,要加快推进落实三院“十三五”规划建设(目前健康路已封闭),按区域急救医学中心的定位高标建设急救医学中心外科大楼,并以此为核心推进和落实三院本部改扩建规划;同时立足于智能化、高端化、专科化,加快推进高新院区建设;立足双轮驱动,突破三院基础建设和基础装备严重滞后的瓶颈,造福高新周边群众及蚌埠地区乃至皖北地区百姓。

另外,针对限制三院持续高效发展的学科和人才瓶颈,我们将完善重点专科建设布局,在经费投入、人才培养、“三新”项目开展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大力推进“五大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提升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争创示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积极促进创伤中心、胸痛中心、产前诊断生殖中心等内涵建设;加强与疾病谱密切相关的妇儿、心脑血管、肿瘤、消化、骨科等重点学科及外科系统发展、亚学科分化、多学科合作,打造骨病专科、脑血管等高端专科医院。我们将加大人才梯队建设力度,重点兼顾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用好用活年度8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用好用活高端优秀人才引进基金。同时,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用人观念,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铁交椅,赋能医院管理及学科建设加速度!

阙胜利:对标淮安二院梳理出的几点差距,我们分别列出了整改清单。基建方面,我们的新院区4月16日已经开工,工期三年,建成后有望改变医院的整体面貌。同时,老院区的病房改造方案也正在加紧制订。

人才方面,我们将借鉴淮安二院做法:外引内培、培养为主、引进为辅。要知道,淮安二院的博士80%靠自身培养,20%靠引进,我们也要加强医院内部人才培养,对现有人才队伍进行梳理分析,确定各临床科室业务骨干,采取带着课题、项目送出去进修学习的方式,帮助年轻骨干尽快成长。制订《医务人员攻读在职硕士、在职博士管理办法》,建立激励机制,支持医务人员自我提高。与此同时,还要制订《高端人才引进办法》,为高端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今年,我们计划一次性招录60人,并且保证未来三年每年招录不少于五六十人。也就是说,三年之内至少要为新院储备200人左右。当然,在人才储备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承受巨大的人力成本,为此,我们在外围建了几个分院,以战养战,以分院养人才。

学科建设方面,继续做大做强医院传统优势学科心内科、眼科,加大对院级重点学科的培养力度,鼓励多开展科研立项。借助上海长征医院技术合作的优势,推动合作科室技术水平提高,为区域内老百姓提供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

理念方面,我们将着力于“文化强院”,开展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党、团、工、妇多措并举的二院文化建设,它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引导培育二院职工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我们希望用3-5年时间让二院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届时,高标也就可追了。(完)

212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余小乔/文 刘晨/图

正在建设中的蚌医二附院新院区。

■主持人语

中心不是说出来的,是干出来的。经历两个多月的全市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活动,如今已进入整改问题、定岗定责阶段,这个阶段需要直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短板,逐条归纳、整理和分析,按照高标准、能量化、可操作的原则,制订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和提标清单。

上个月,市卫生健康委组织两拨人马,带着区域中心城市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与进位问题,分赴对标城市淮安和徐州取经学习,对标加压,迈出了区域医疗担当作为的坚实一步。

与“两个中心”建设目标相比,蚌埠建设区域医疗中心还有哪些必须直面的现实困难和差距?对标先进城市,如何构建区域医疗中心,以医卫事业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辐射能力,蚌埠又该如何借力发力?

围绕上述问题,本期“党报会客厅”特邀市卫健委主要负责人和两所市级公立医院的管理者,请他们结合各自的岗位实际,以及到先进城市考察学习的切身体会,谈认识,说不足,话担当。

■大讨论活动是一种自省历程,也是一次倒逼行动,倒逼我们把自己放在全省、全流域的大格局中定位和审视。

■要有大卫生健康的理念,把医疗卫生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刘雪洁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

■不拈轻怕重,不避重就轻,捋清差距和整改清单,持续改进,力争突破!

■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用人观念,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铁交椅,赋能医院管理及学科建设加速度!

郭政新 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

■部分人员缺乏敬业和奉献精神,要么急功近利,见异思迁,要么不思进取,坐以待毙。

■文化建设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引导培育二院职工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

阙胜利 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

深度对话

【现实有困难】 强项不强+弱项较弱

主持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各个单位主体和个人都应该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姿态和行动。在这方面,医疗卫生事业当下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是蚌埠建设中心城市的加分项吗?

刘雪洁:身为医疗卫生系统的一员,我们当然希望医卫事业能成为蚌埠建设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撑之一。但我们清楚地知道,区域医疗中心并不是自我认同,它应该是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等方面代表区域顶尖水平,对周边城市的医疗发展具有辐射和带动能力。

在蚌埠,除了两家省属三甲医院和1家部队医院外,一院、二院、三院、四院、五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等7家市属医疗机构,大多建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平均占地仅有31.71亩,由此,基础设施功能配套不全、结构布局不适应现阶段健康事业发展需要的问题,显而易见。

举例来说:市二院目前床均医疗用房的建筑面积为40平方米,低于一般综合性医院的平均水平,现有的功能设置、医疗流程和医疗环境无法满足现代化综合性医院的要求;市三院受环境和容量限制,床位使用率居高不下,部分病区加床现象较为突出,病房及病床的缺乏使得一部分需要及时救治的患者无法第一时间入院治疗,难免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康复;部分医院的主打科室因专业人才外流,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医疗服务水平与外界医院的差距拉大。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各级医疗机构的学科建设雷同,服务项目趋同,专科特色不突出,差异化服务不明显,与现代高端技术和新型健康需求相适应的、能够发挥引领性作用的专科医院极少,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也随着交通优势的弱化一点点变弱。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回避不了。

郭政新:作为最早一批晋升三甲的市属医院,三院还是市中心医院,但历史的欠账、发展的困难都是有目共睹的。突出表现在基础建设基础装备及学科人才建设滞后两大发展瓶颈,同时,医院人文环境、内涵管理和服务优化均需加强和提升。

具体来说,一方面,“业务用房窘迫不足、设施设备陈旧”这一严重束缚医院发展的瓶颈尚未明显缓解,彻底解决尚需周期,形势逼人,压力巨大!另一方面,医院的学科人才建设、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正不断成为影响医院持续加快发展的瓶颈,医院特色学科、特色技术、亚学科发展亟待强化,学科发展不平衡;医院人才厚度不够,高精尖人才缺乏;人才引进力度欠缺,教学科研意识偏弱,技术创新成效不足;疑难危重症综合救治能力与打造区域性医学中心定位的差距;简言之,就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区域品牌影响力不够,应对风险能力不强等等。第三,对照“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国家级试点医院任务的要求,我们还任重道远。

换句话说,我们正面临着农村及城市病人“就近就医”而病源减少的问题,面临着常见病多发病、慢病轻病病人不断下沉而病源减少的问题,以及城市周边大医院加快发展的竞争挤压问题、三甲医院功能定位调整的重新洗牌问题,等等方面,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

阙胜利:打造区域医疗中心,无论是从医院规模、学科建设,还是人才、技术、业务辐射面等各方面都应处于区域内领先地位,才能与中心城市相匹配。

客观说,二院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足。从学科建设看,大部分学科尚未形成绝对的发展优势,基础性医疗质量不高,科研力量薄弱,高端人才短缺,重点学科在全市的引领作用还不够明显;从医院管理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尚未建立,总体还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距离精细化管理还有较大差距,跑冒滴漏现象还一定程度的存在;从医疗质量来看,医护人员的“三基”“三严”、临床技能操作等需进一步加强,学术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比学赶超”的氛围还没有形成;从服务环境来看,医疗用房紧张,医院周边无法停车,就医流程仍不够合理,坏境设施比较陈旧,医务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生、冷、硬”现象在很多领域都客观存在;从医院文化看,医院精神还没有在每一个员工中形成共识,部分人员缺乏敬业和奉献精神,要么急功近利,见异思迁,要么不思进取,坐以待毙。

以上是影响二院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需要我们以持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对标析差距】 眼光向外+刀刃向内

主持人:今年的大讨论活动,对医卫系统来说,应该不只是梳理问题那么简单吧?

刘雪洁:今年开展的大讨论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自省历程,也是一次倒逼行动,倒逼我们把自己放在全省、全流域的大格局中定位和审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树立全区域观念、全流域视野,找准标杆、正视差距、直面困难、对标赶超,增强建设皖北医疗中心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郭政新:大讨论活动是市委立足新时代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其实也是三院迫切发展的一个机遇,对于加快建设皖北医疗服务中心任务,自觉担负起市中心医院历史责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活动开始我们就立足实效,围绕学科建设、行风建设、改善群众就医感受等方面找差距、谋出路。最近一直在思考:三院作为市中心医院,应做什么样的贡献,要有什么样新的作为,要担当怎样的历史责任?如何以更宽视野和创造性思维谋划工作,引外力、合内力,调动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医院加快发展的活力动力,为皖北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凝聚精神力量?

主持人:听说前不久咱们卫健系统专程组织力量到徐州、淮安对口考察学习,当地的医疗卫生实践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

刘雪洁:徐州、淮安和蚌埠一样,都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与它们近些年快速发展、迅速崛起相比,蚌埠原来所拥有的优势日渐式微,成为我市建设中心城市对标学习的对象。卫健系统也不例外,上个月我们分别到两个地市对标学习,感触很多,差距很大。

徐州拥有三级医院17家,包含三甲医院10家,年均诊疗人次达6400万,同时还拥有下辖16所附属医院、5所临床医院的徐州医科大学作为科研资源支持,城市医疗卫生服务已经辐射到苏、皖、鲁、豫等省,院前急救甚至延伸到了蚌埠邻近的泗县、灵璧等地。

提出“医在淮安”的淮安市,无论是发展思路、发展质量还是发展速度,也都让我们看到差距。比如,淮安很好地落实了政府的办医主体责任,对医院的基建、设备购买都给予定向补助。再如,淮安全市各级各类的医疗服务机构、医卫人员数量和全市床位数,基本是蚌埠的1.5倍到2倍。其中,一个淮安一院的体量就相当于我们市三院的五六倍。

为此,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轮大讨论活动的深入开展,以思想的大解放来推动发展的大变革,也希望从政府层面树立起“大卫生健康”的理念,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阙胜利:我们选了两个标,一个标是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一个标是浙江邵逸夫医院,前者是我们现阶段学习赶超的对象,后者是我们的高标,未来赶超的对象。

我们将与淮安二院的差距做了一番梳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硬件上,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信息化建设方面差距明显,这主要与我们先天不足的基础条件有关。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高水平高端人才如博士、主任医师比我们多。淮安二院拥有硕士、博士283人,我院现有硕士研究生37个,还没有博士,高层次人才也远远少于他们。学科建设方面,淮安二院有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9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52项,我们医院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落后于他们。人的观念方面,淮安创新发展、赶超发展、勇于担责的决心和行动,职工的精气神值得我们学习。像我们二院,长期以来还是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发展的紧迫感、压力感没有人家强烈,得过且过,人家的主要精力就是抓医院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郭政新:作为蚌埠市中心医院,我们选择去徐州市中心医院,真是“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它的规模甚至超过安徽省立医院。与之相比,我们存在着发展理念滞后,人才梯队不合理,特别是高精尖人才缺乏、学科特色不明显、基础建设和医学装备薄弱,以及发展速度不快、发展质量不高、辐射范围不广、内生动力不足等多方面差距。

作为地市级三甲医院,蚌埠三院要紧紧抓住此次契机,围绕先进理念、目标定位、能力提升、作风改进等四个方面,不拈轻怕重,不避重就轻,捋清差距和整改清单,持续改进,力争突破!

【奋进提能级】 项目建设+内涵提升

主持人:开展大讨论活动,不仅是直面现实困难、直面差距短板的过程,更是把讨论的过程转变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查找差距不足、奋力赶超跨越的过程。就各自的岗位和站位而言,已经谋划了哪些立足长远、着眼高质量发展、着力跨越赶超的工作?

刘雪洁:首先,围绕“小综合”“大专科”,打破市属6家公立医院当前无一例外的“大综合”局面,进一步明晰各自错位发展的定位和主攻方向。比如一院以儿科为主,二院以心血管病专科为主,三院鼓励综合性多学科发展,四院主攻医养结合,五院以肝肺专科为主,妇幼保健院则专注妇儿专科。这种定位的确定,将有助于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服务的未来竞争力。

把项目建设作为重新配置各家医疗机构资源的一种方式,通过新院区建设,推动主城区的重点医疗资源向外围延伸,以辐射不同的人群。比如今年,市医养护医院(市四院)项目已于3月破土动工;市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市二院)项目也于4月16日动工开建;三院在新妇儿大楼启用之后,还将于今年7月在主体大楼以西加盖一座外科大楼,很快还要在高新区建一座占地200亩的新院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区的建设,年内也要启动;中医医院和五院新院区的建设,眼下正在积极寻求合作支持。

第三,为了提升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蚌埠还积极推动建立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卫生健康发展联盟,促进城市间医疗卫生领域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形成优质资源共享、工作信息互通、科技能力互补、医学人才互融的互利共赢协作模式,为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催生动力,推进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郭政新:三院当前初步的发展思路:“双轮驱动、突破瓶颈”!针对三院迫切需要突破的基础建设和基础装备严重滞后的瓶颈问题,要加快推进落实三院“十三五”规划建设(目前健康路已封闭),按区域急救医学中心的定位高标建设急救医学中心外科大楼,并以此为核心推进和落实三院本部改扩建规划;同时立足于智能化、高端化、专科化,加快推进高新院区建设;立足双轮驱动,突破三院基础建设和基础装备严重滞后的瓶颈,造福高新周边群众及蚌埠地区乃至皖北地区百姓。

另外,针对限制三院持续高效发展的学科和人才瓶颈,我们将完善重点专科建设布局,在经费投入、人才培养、“三新”项目开展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大力推进“五大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提升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争创示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积极促进创伤中心、胸痛中心、产前诊断生殖中心等内涵建设;加强与疾病谱密切相关的妇儿、心脑血管、肿瘤、消化、骨科等重点学科及外科系统发展、亚学科分化、多学科合作,打造骨病专科、脑血管等高端专科医院。我们将加大人才梯队建设力度,重点兼顾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用好用活年度8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用好用活高端优秀人才引进基金。同时,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用人观念,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铁交椅,赋能医院管理及学科建设加速度!

阙胜利:对标淮安二院梳理出的几点差距,我们分别列出了整改清单。基建方面,我们的新院区4月16日已经开工,工期三年,建成后有望改变医院的整体面貌。同时,老院区的病房改造方案也正在加紧制订。

人才方面,我们将借鉴淮安二院做法:外引内培、培养为主、引进为辅。要知道,淮安二院的博士80%靠自身培养,20%靠引进,我们也要加强医院内部人才培养,对现有人才队伍进行梳理分析,确定各临床科室业务骨干,采取带着课题、项目送出去进修学习的方式,帮助年轻骨干尽快成长。制订《医务人员攻读在职硕士、在职博士管理办法》,建立激励机制,支持医务人员自我提高。与此同时,还要制订《高端人才引进办法》,为高端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今年,我们计划一次性招录60人,并且保证未来三年每年招录不少于五六十人。也就是说,三年之内至少要为新院储备200人左右。当然,在人才储备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承受巨大的人力成本,为此,我们在外围建了几个分院,以战养战,以分院养人才。

学科建设方面,继续做大做强医院传统优势学科心内科、眼科,加大对院级重点学科的培养力度,鼓励多开展科研立项。借助上海长征医院技术合作的优势,推动合作科室技术水平提高,为区域内老百姓提供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

理念方面,我们将着力于“文化强院”,开展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党、团、工、妇多措并举的二院文化建设,它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引导培育二院职工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我们希望用3-5年时间让二院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届时,高标也就可追了。(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