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蚌埠85%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或社区养老

2019-06-24 08:52   

记者从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了解到,我市目前有367万人口,其中老年人有60万。老年人的数量呈增长趋势,预计30年后,我市老人将占总人口的25%—30%。社会福利科科长计刚告诉记者,“也就是说,每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位老人。”

在人口步入老龄化阶段的今天,老人独居在家,存在风险;养老机构不足,质优价廉的机构养老更是“一床难求”。尽管如此,在长期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不到万不得已,老年人还是不想进养老院。因此,“不离家养老”就成了很多老年人的期盼,既能居家养老,又能得到社区照顾,是很多老人的心愿。如何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养老照料中心)有效结合,帮助家庭解决老年人托养照护的难题,为居家养老提供有力保障,目前,我市一些社区进行了探索。

社区里的“不离家养老”

6月18日上午8点半,居住在南山郦都小区的张奶奶准时出现在南山郦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张奶奶今年83岁,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完毕吃完早餐,只要不刮风不下雨,张奶奶总要去小区对面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八点多钟是养老服务中心开门的时间,半小时后,就有老人陆续前来。“老张来了,吃了没?”一番寒暄之后,老人们边打招呼边做起操来活动身体。早操结束,老人们开始寻找位置坐下,彼此间熟悉的坐在一起,三三两两,或聊天、或看书或下棋,好不惬意。还有的老人,直接坐在理疗机旁,做起免费理疗。

上午十一时,到了吃饭的时间,养老服务中心的食堂里飘出阵阵饭菜香。老人们在餐厅落座,服务人员为每位老人分发好饮料,再从消毒柜中取出餐盘,随后,一份份热气腾腾的饭菜盛放于餐盘之上,分发到老人手中。“萝卜烧肉、蒜苗胡萝卜丝、白菜炒毛豆米、卤蛋、饮料……”菜谱上,淮河晨刊记者发现周一至周六,每天饭菜荤素搭配,菜色也不重样儿。“马大爷牙不好,不愿意吃肉,给他多盛些素菜”“珠园店的李阿姨喜欢菜汤泡饭吃,多盛些菜汤。”服务人员根据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老人尽量满足。“我们养老服务中心在蚌山区还有5家分店,但只这里有食堂,其他分店的会员可以从我们这里订餐,再由配餐人员送到各分店。”服务人员介绍,为了保证老人们在十二点前吃上饭,外送和食堂会同时进行,丝毫不会耽误。

午饭结束,有的老人需要回家休息,而有的老人,则直接来到二楼的休息区看电视睡觉。在二楼记者看见,每间休息室配几张单人床和一台电视,单人床上床单、被褥整齐叠放。同时,中心内还配备了书画室、音乐室等娱乐教室。服务人员告诉记者,老人们午餐后可以选择在中心内休息,中心会不定期地在下午举办活动,到了傍晚老人再回家或由子女接走。

采访中,益寿堂蚌埠市蚌山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沈欣介绍,该养老服务中心是蚌山区从外地引进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现有五家社区养老服务门店,一家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含日间照料、社区医疗、家政便民、老年餐厅、老年康复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中心实行会员制,每位老人一个月只要缴纳30元钱,即可成为会员,需要就餐可另外缴纳餐费。中心实行日托,即上午八点半至下午五点半。同时,中心还推出上门服务,其中包括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急、精神慰藉、亲情关爱、健康服务等收费项目,还针对老年人推出短期旅游项目,旅游全程有医护人员跟随。

“辖区内老年人需求比较多,子女为老人们买了房子提供较为舒适的居住环境,却因为工作原因不能经常陪伴在老人身边。”宏业村街道南山郦都社区书记兼主任袁秀秀介绍,为了解决社区及周边独居、家中无人照料或空巢老人家庭,在蚌山区民政局、雪华乡政府、街道及南山郦都社区的支持下,依托第三方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让社区老人实现“不离家养老”。

处境尴尬的“日间照料”

高新区文竹苑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百寿居”设在迎河碧水湾小区内。“百寿居”里共33个床位,老人平均年龄在83—85岁,年龄最大的老人达90岁高龄。“我们作为文竹苑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为附近空巢老人提供午餐,只要提前打电话约定好中午过来吃饭即可,午饭收费10元,一些中午不想烧饭的老人就会过来吃顿饭,下午或在这里休息一会看看电视,或打打麻将。”采访中,“百寿居”负责人介绍道,同时,他们还提供上门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服务。

日前,记者从文竹苑社区了解到,由于“百寿居”开设于居民住宅小区内,长时间的经营,让附近居民产生意见,而“百寿居”也准备从小区内迁移,寻找新的营业场所。“居民认为养老机构应有独立的场所,而不是设立在人群密集的住宅区内。”文竹苑社区负责人在采访中说,百寿居和社区合作多年,但由于没有独立的营业场所,一直有居民对此不满。“产生的气味以及噪音,让附近邻居反感。”该负责人表示,“在社区内经营多年的日间照料中心迁移,下一步社区将在辖区内重新打造一处日间照料中心,包含老年人食堂,推出送餐服务、医疗服务,为辖区老年人做好服务。”

白天入托晚上回家,居家养老新模式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计刚介绍,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是目前主要养老模式。由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以及一些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服务跟不上,加上有些老年人承担不起机构养老的费用,我市有85%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或社区养老中心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是为社区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设施。是一种适合半失能老年人“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计刚说,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开放,解决了一些空巢老人吃饭难的问题。同时,日间照料中心配合社区组织各项针对老年人的活动和简单的医疗服务如测量血压,关注辖区老年人身体,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居家养老服务三级中心,打造20分钟养老服务圈

“我市正在申报‘全国第四批居家养老试点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已在我市推进,有些社区正在开展,例如蚌山区、龙子湖区、禹会区。”这些社区养老机构或从外地引进第三方专业养老机构,或由社区提供专业人士为老人服务。“预计在今年底、明年初全面开发。”计刚介绍,由社区及社会各界来监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中心建立台账等信息平台,录入老人信息,对中心机构进行抽检。“中心机构不允许服务人员向老年人推荐保健品等服务项目之外的东西,由社区及社会各界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可举报。”

为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017年,市政府《关于印发“十三五”蚌埠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蚌政办〔2017〕74号)提出,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将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即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三级中心”,依托配建设施,形成兼具行业监管、直接服务功能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打造2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市人大代表陈媛在市第十六届人大会上建议,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应着力培育发展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和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并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兴办或运营社区老年食堂、照料中心、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项目,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多方位服务。建立社会组织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完善志愿者注册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个人,通过建立非营利组织、公益性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打造老年人的金色晚年。(完)

176

记者从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了解到,我市目前有367万人口,其中老年人有60万。老年人的数量呈增长趋势,预计30年后,我市老人将占总人口的25%—30%。社会福利科科长计刚告诉记者,“也就是说,每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位老人。”

在人口步入老龄化阶段的今天,老人独居在家,存在风险;养老机构不足,质优价廉的机构养老更是“一床难求”。尽管如此,在长期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不到万不得已,老年人还是不想进养老院。因此,“不离家养老”就成了很多老年人的期盼,既能居家养老,又能得到社区照顾,是很多老人的心愿。如何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养老照料中心)有效结合,帮助家庭解决老年人托养照护的难题,为居家养老提供有力保障,目前,我市一些社区进行了探索。

社区里的“不离家养老”

6月18日上午8点半,居住在南山郦都小区的张奶奶准时出现在南山郦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张奶奶今年83岁,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完毕吃完早餐,只要不刮风不下雨,张奶奶总要去小区对面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八点多钟是养老服务中心开门的时间,半小时后,就有老人陆续前来。“老张来了,吃了没?”一番寒暄之后,老人们边打招呼边做起操来活动身体。早操结束,老人们开始寻找位置坐下,彼此间熟悉的坐在一起,三三两两,或聊天、或看书或下棋,好不惬意。还有的老人,直接坐在理疗机旁,做起免费理疗。

上午十一时,到了吃饭的时间,养老服务中心的食堂里飘出阵阵饭菜香。老人们在餐厅落座,服务人员为每位老人分发好饮料,再从消毒柜中取出餐盘,随后,一份份热气腾腾的饭菜盛放于餐盘之上,分发到老人手中。“萝卜烧肉、蒜苗胡萝卜丝、白菜炒毛豆米、卤蛋、饮料……”菜谱上,淮河晨刊记者发现周一至周六,每天饭菜荤素搭配,菜色也不重样儿。“马大爷牙不好,不愿意吃肉,给他多盛些素菜”“珠园店的李阿姨喜欢菜汤泡饭吃,多盛些菜汤。”服务人员根据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老人尽量满足。“我们养老服务中心在蚌山区还有5家分店,但只这里有食堂,其他分店的会员可以从我们这里订餐,再由配餐人员送到各分店。”服务人员介绍,为了保证老人们在十二点前吃上饭,外送和食堂会同时进行,丝毫不会耽误。

午饭结束,有的老人需要回家休息,而有的老人,则直接来到二楼的休息区看电视睡觉。在二楼记者看见,每间休息室配几张单人床和一台电视,单人床上床单、被褥整齐叠放。同时,中心内还配备了书画室、音乐室等娱乐教室。服务人员告诉记者,老人们午餐后可以选择在中心内休息,中心会不定期地在下午举办活动,到了傍晚老人再回家或由子女接走。

采访中,益寿堂蚌埠市蚌山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沈欣介绍,该养老服务中心是蚌山区从外地引进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现有五家社区养老服务门店,一家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含日间照料、社区医疗、家政便民、老年餐厅、老年康复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中心实行会员制,每位老人一个月只要缴纳30元钱,即可成为会员,需要就餐可另外缴纳餐费。中心实行日托,即上午八点半至下午五点半。同时,中心还推出上门服务,其中包括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急、精神慰藉、亲情关爱、健康服务等收费项目,还针对老年人推出短期旅游项目,旅游全程有医护人员跟随。

“辖区内老年人需求比较多,子女为老人们买了房子提供较为舒适的居住环境,却因为工作原因不能经常陪伴在老人身边。”宏业村街道南山郦都社区书记兼主任袁秀秀介绍,为了解决社区及周边独居、家中无人照料或空巢老人家庭,在蚌山区民政局、雪华乡政府、街道及南山郦都社区的支持下,依托第三方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让社区老人实现“不离家养老”。

处境尴尬的“日间照料”

高新区文竹苑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百寿居”设在迎河碧水湾小区内。“百寿居”里共33个床位,老人平均年龄在83—85岁,年龄最大的老人达90岁高龄。“我们作为文竹苑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为附近空巢老人提供午餐,只要提前打电话约定好中午过来吃饭即可,午饭收费10元,一些中午不想烧饭的老人就会过来吃顿饭,下午或在这里休息一会看看电视,或打打麻将。”采访中,“百寿居”负责人介绍道,同时,他们还提供上门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服务。

日前,记者从文竹苑社区了解到,由于“百寿居”开设于居民住宅小区内,长时间的经营,让附近居民产生意见,而“百寿居”也准备从小区内迁移,寻找新的营业场所。“居民认为养老机构应有独立的场所,而不是设立在人群密集的住宅区内。”文竹苑社区负责人在采访中说,百寿居和社区合作多年,但由于没有独立的营业场所,一直有居民对此不满。“产生的气味以及噪音,让附近邻居反感。”该负责人表示,“在社区内经营多年的日间照料中心迁移,下一步社区将在辖区内重新打造一处日间照料中心,包含老年人食堂,推出送餐服务、医疗服务,为辖区老年人做好服务。”

白天入托晚上回家,居家养老新模式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计刚介绍,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是目前主要养老模式。由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以及一些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服务跟不上,加上有些老年人承担不起机构养老的费用,我市有85%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或社区养老中心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是为社区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设施。是一种适合半失能老年人“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计刚说,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开放,解决了一些空巢老人吃饭难的问题。同时,日间照料中心配合社区组织各项针对老年人的活动和简单的医疗服务如测量血压,关注辖区老年人身体,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居家养老服务三级中心,打造20分钟养老服务圈

“我市正在申报‘全国第四批居家养老试点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已在我市推进,有些社区正在开展,例如蚌山区、龙子湖区、禹会区。”这些社区养老机构或从外地引进第三方专业养老机构,或由社区提供专业人士为老人服务。“预计在今年底、明年初全面开发。”计刚介绍,由社区及社会各界来监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中心建立台账等信息平台,录入老人信息,对中心机构进行抽检。“中心机构不允许服务人员向老年人推荐保健品等服务项目之外的东西,由社区及社会各界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可举报。”

为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017年,市政府《关于印发“十三五”蚌埠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蚌政办〔2017〕74号)提出,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将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即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三级中心”,依托配建设施,形成兼具行业监管、直接服务功能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打造2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市人大代表陈媛在市第十六届人大会上建议,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应着力培育发展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和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并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兴办或运营社区老年食堂、照料中心、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项目,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多方位服务。建立社会组织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完善志愿者注册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个人,通过建立非营利组织、公益性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打造老年人的金色晚年。(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