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报融媒体记者 郝玉琳 通讯员 王先秋 文/图
从毕业到就业,好像应该“无缝对接”。但事实上,并非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都能如此“丝滑”。适应社会,走出校门,选择职位,走上岗位,步入正轨……一个个青年在与城市、与行业的磨合中逐渐融入,开启职业生涯。在这一过程中,提前实习、招聘对接、就业见习、定向帮扶等一系列就业服务,对托举毕业生就业、城市留住这些人才来说,都不可或缺。
近年来,我市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匹配毕业生就业需求,帮助他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2022年毕业于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吴子进5月份入职了蚌埠君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从事某品牌电子商城的网络售后服务工作。从入职时的月薪2000多元开始,如今他每月工资收入4000多元,这让他十分满意。“我们分两个班次,一个班次是早晨8点到下午5点,另一个班次是下午3点到晚上12点。年轻人睡得迟,无论哪个班次的作息时间都比较合适。”他说,“我的工资待遇已经从2000多涨到了4000多,而且更重要的是每年都在增长。在我们的成长体系里,很多人不到30岁就做到了主管,那样月收入可以达到七八千元。在蚌埠这样的收入水平,已经满足我的期待了。”
大学毕业生在企业开发的见习岗位工作
吴子进现在的工作,来自于一次见习。蚌埠君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我市人社部门的指导下开发了一系列见习岗位,按照就业见习补贴相关政策,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失业青年都可以享受到每个月1400元的就业见习补贴。这一补贴发放到企业,企业在领取该补贴后,每月需为每名毕业生发放不低于2000元的基本生活费。这也就是吴同学刚刚入职开始见习时的收入来源。“在见习期满后,大部分毕业生都能够达到职位要求,他们也大多对企业比较满意,留用率在70%以上。”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张荣荣说,“见习政策对毕业生和我们企业来说是一个了解彼此、让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桥梁。”
在另一家见习基地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今年以来已开发岗位59个,招用材料科学、光电信息科学等方向的见习毕业生40人。搭起毕业生和企业、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据统计,今年以来我市认定企业就业见习基地259家,开发见习岗位4836个,实际到岗并录入系统的符合参加就业见习人员1138人,目前已为13家见习基地的188人发放见习补贴135.7万元。这其实只是人社部门为毕业生开阔视野眼界、拓宽就业之路的举措之一。为了让在蚌学子与城市“亲密接触”、领略蚌埠魅力、感受引才诚意、融入城市发展,这座城市早在学子们还在校园时就做了很多努力——包括蚌埠日报社在内的全市很多单位、企业都在积极接纳在校大学生实习实践,感受珠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而在大学生们临近毕业时,更有一系列针对性就业措施向他们展开城市火热的怀抱。如以“招才引智高校行”系列活动核心,我市谋划了多项活动,全力促进2023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鼓励我市重点产业引进培育紧缺专业人才。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还举办“雁归珠城青创未来”青年人才家乡行、“青创会客厅”等活动,吸引2800余名青年学子回乡参观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和研发平台,感受家乡发展变化,增强返乡就业创业信心。围绕主导产业重点企业,我市先后赴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省内外高校、职校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专场招聘41场,参与企业602家次。
特别是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市人社部门实行“1311”服务,即为有就业意愿的提供1次政策宣介、3次岗位推介、1次职业指导、1次就业见习或技能培训机会,促进更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蚌来蚌就业。目前,求职登记小程序平台登记求职意愿2158名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全部联系并服务率达100%。充分利用“三公里”就业圈,人社部门动员组织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广泛参与,为毕业生提供招聘求职、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创业辅导等多元化、专业化就业服务,实现“周周有招聘、时时有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