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报融媒体记者 李扬
春风又绿淮河岸,蚌埠大地上,一个个民生工程落地生根,一次次“民有所呼”得到回应,一幅幅充满温度的民生画卷徐徐铺展……
近年来,市委聚焦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战略定位和建设“七个强市”奋斗目标,始终把“惠民生、创幸福”作为工作主线的落脚点,推动现代化幸福蚌埠建设取得了扎实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民生所盼”→“民生所赞”
延安路淮河大桥是蚌埠人民期盼了十几年的重大民生工程。去年10月18日,蚌埠市延安路淮河大桥及接线工程开工动员会的举行,吸引了上千名群众自发前来“围观”“点赞”。
“住在淮河北岸一辈子,一直关注延安路淮河大桥的消息,这下好了,以后去市区更方便了!”家住淮上区的市民吴先生感慨地说。
一桥飞架通南北,跨越发展谱新篇。现如今,不光珠城市民的“十年期盼”“一朝梦圆”,蚌埠城市发展也实现了破局。
近年来,坚持“以淮河为中心,东西拓展、拥河环湖、南岸提质、北岸扩容”的城市发展思路,从“靓淮河”工程、延安路淮河大桥建设,再到北岸新区建设,蚌埠拥河发展“三步曲”正稳步推进。现如今,“靓淮河”工程已经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
蚌埠大力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蚌埠民用机场、合新高铁、淮宿蚌城际铁路、五蒙高速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在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发展格局。
蚌埠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8所,公办幼儿园15所;蚌埠三中新校区开工建设;上海一院蚌埠医院获批全省首家综合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正式开诊;浙大二院安徽医院获批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即将建成投用;市三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签约揭牌,市一院综合病房大楼、市二院新院区暨蚌埠市心血管病医院、市三院急救医学中心外科大楼相继建成……教育医疗的飞速发展,让珠城百姓的幸福感满满。
从“民生所盼”到“民生所赞”,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历史遗留问题,市委常委会围绕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开展解剖式调研,推动天湖国际、世贸大厦等两个烂尾项目实现复工续建,正推动历史“伤疤”变城市“亮点”。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前段时间,龙子湖区解放一村小区,有居民通过民声呼应平台反映了小区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住建部门立即开展实地调研,完善设计方案,启动改造工程,现在已完成全部改造工作。“小区环境非常整洁,一下楼就有锻炼散步的地方。”社区居民李蕾欣喜地对记者表示。
物业服务是群众诉求的重点领域。我市坚持举一反三,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物业服务问题,开展“全市住宅物业管理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攻坚行动”,切实以“工作闭环”促“良性循环”,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我市坚持高位推动、高效办理、系统治理、督查问效,不断夯实工作举措,持续健全“民声呼应”办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清单+闭环”式办理网络,构建了以省《民声呼应》为统领、《蚌埠民声》载体为带动,县区“民声呼应”类载体为支点,各办理渠道为主阵地的长效办理体系。42件省“民声呼应”涉蚌事项全部办结。
感知群众冷暖,掌握民生脉动。据了解,我市将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建立完善信息化工作平台,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工作机制,聚焦群众反映的高频事项、突出问题,加强梳理分析,查找薄弱环节,引导各单位视情适时开展专项整治,力求实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以一件件“小事情”的“大解决”,从源头上减少同类问题的发生,不断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小事”→“民生大事”
吴湾名苑小区的新房子里,禹会区居民薛峰喜气洋洋、浑身是劲——住了40年的旧房换新居,而且是现房安置、多项目可选、商品房标准的配套和环境,让“住有优居”的居民充满幸福感。
2023年,蚌埠在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困难群体救助、教育惠民、卫生健康、环境保护、交通出行、文体服务、城乡建设和公共安全等十个方面着力,大力实施50项民生实事,全部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桩桩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一件件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一串串沉甸甸的温暖数字,是蚌埠交出的“民生答卷”——
城镇新增就业38812人,完成目标任务37200人的104.33%;“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实际完成132个,完成目标任务124个的106.45%;
新增老年食堂(助餐点)162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00%;申报培育示范性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10个,完成目标任务9个的111.11%;
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安防工程和养护工程分别完成133.341公里、786.981公里和507.537公里;
新增城市停车泊位30187个,完成目标任务28000个的108%,其中公共停车泊位3496个,完成目标任务2700个的129.48%……
幸福蚌埠的点滴变化,就在你我身边。
“我市将继续实施50项民生实事,有效解决一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市民生办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