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王立春 通讯员 李薇 文/图)家住龙子湖区治淮街道延安四区小区的杨金锁,最近精神头愈发好了。“社区刚给我们残疾人发了四角手杖,出行比往常更方便了。”杨金锁笑着说。
现年64岁的杨金锁,早年因意外造成腿部残疾,其中一条腿如今只能靠穿戴假肢行走。“刚出事的时候心理上接受不了,后来就慢慢接受现实了。戴这个假肢白天走路啥的都还行,就是一到晚上特别疼。”杨金锁边介绍边招呼大家进屋坐。
空间不大的家,摆满了做生意要用的东西,“儿子干烧烤的,趁我们现在还能干得动,多干点给他减少点负担。”杨金锁告诉记者,因为自家住一楼,离地面还有几个台阶,社区为了方便他出行,多次来询问是否需要把台阶修成坡道,方便走路,“街道和社区对我们太好了!”
肖志刚(右一)为社区居民发放便民联系卡。
除了给杨金锁这样腿部残疾的发放四角手杖,延安路社区工作人员肖志刚介绍,针对不同居民的残疾类别不同,街道和社区发放的辅助器具也不同。如果是听力残疾群众,社区会发放闪光语音门铃,视力残疾群体会发放听书机,肢体残疾群众除了发放四角手杖外,还有功能轮椅、带座手杖等。
物质上的帮扶到位,心理上的抚慰也不可或缺。肖志刚在工作中发现社区居民张坤一直沉默寡言,平时也很少出门和别人交流。“仔细了解后才知道,张坤父母亲离世后,一直跟着姐姐生活,后来姐姐嫁到了外地,就没人照顾他了。”肖志刚告诉记者,张坤六七岁的时候腿部残疾,一直到现在有30年了。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肖志刚联系街道、残联相关人员,为张坤的事情奔波。“社区先帮我申请了廉租房,一年600块钱。后来又帮我找了一份工作。”接受采访时,张坤刚吃完午饭正在午休。
“现在在一家酒厂上班,主要负责包装、搞纸箱这一块。因为我的腿其他的活也干不不了,所以残联特意帮我找了这份工作,一个月2000多块钱。”在和张坤的谈话里,张坤丝毫没有之前的“沉默”,讲起工作,神采奕奕。
张坤的转变,肖志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些人因为自身或者家庭的问题自卑,出现不爱说话、拒绝融入社会的情况,这个时候一定不要去苛责他们,要帮助他们一起改变。在实际帮扶的过程中,他们能感受到来自周围人群和社会各界的善意。”肖志刚说。
量身定制帮扶政策,确保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提供岗位、提升技能,从长远处切实帮扶残障人士……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针对残疾人开展精准帮扶外,治淮街道针对老年和出行不便群体发放了“便民联系卡”,针对幼儿群体开展了“微心愿”活动,不断优化各类便民举措。
“接下来,我们还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街道帮扶工作,引导个人、机构和社区组织为更多有需要的人及街道福利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治淮街道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