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去世后,她仍把一切都交给医疗事业

2019-03-28 09:06

蚌埠新闻网记者 吴媛媛

1953年底,蚌医一附院即当时的淮委医院,新的病房大楼落成时,全体医护人员合影留念,二排右四为黄曼萱。


安徽省红十字会为黄曼萱老人颁发的荣誉证书。

1979年6月11日,蚌埠医学院首任院长谢炘在逝世后捐献出自己的心脏、脾、肾等器官,被制作成永久保留的标本,至今供教学使用。

2019年3月19日,蚌医一附院退休护士长、85岁的黄曼萱老人平静安详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子女根据她的遗嘱,捐献出她的遗体和眼角膜、视网膜。

时隔40年,两位老医务工作者以同样的方式完成了自己夙愿,为医疗事业做出最后的贡献。

活着治病救人 死后做“无语良师

“宁愿学生在我身上划千刀,也不想他们在病人身上错一刀。”老院长谢炘的这句遗言,在黄曼萱的心里铭记了四十年。

退休前,黄曼萱老人是蚌医一附院的护士长,在蚌埠生活了六十多年。从事医疗工作几十年,老人深知遗体捐献对于医学研究的重要性。

“母亲经常说医学院的学生如果能有更多的标本练习,就能把医术练得更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黄曼萱老人的二儿子郭建平说,母亲很早就有了捐献遗体的想法,退休后这种意愿更为强烈。

对于捐献遗体,做子女的往往比捐献者顾虑多。听说母亲要捐献遗体,郭建平兄妹三人一时难以接受,担心别人会说他们不给母亲办理后事,但母亲意志坚定,态度执着,他们还是帮老人联系红十字会,办理捐献手续。

“母亲认为捐献遗体是她作为医务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郭建平说,“知道我们有疑虑,母亲就经常宽慰我们,人死了烧了就一把灰,把遗体和有用的器官捐献了,能救人还能做医学研究,这一生也算没白来过。”

活着治病救人,死后做“无语良师”。2007年7月1日,老人在子女的见证下,签订了自愿捐献遗体申请,在“申请人签名”处郑重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放下笔的时候母亲眼中噙着泪水,脸上却挂着微笑,我们知道她完成了自己多年的心愿。”郭建平说,那一刻他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

一生无悔的选择 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1952年,黄曼萱从上海高级护士学校毕业,分配到上海第八人民医院工作。当时,治淮委员会成立医院,需要大批医护人员支持,得知这一消息,黄曼萱响应号召,毅然离开繁华的大都市,从上海来到蚌埠,这一来便是六十多年。

医院建设伊始,黄曼萱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一起,怀着无限激情与美好憧憬,全身心投入到医疗卫生事业和医院建设中。她敬业好学,不仅工作一丝不苟,还在医院附属业余大学继续学习,练就了精湛的护理技术。作为一名护士,黄曼萱始终用最美丽的微笑面对患者,用最亲切的语言、最体贴的护理抚慰他们被病痛折磨的身心。

“母亲一生有三次重要选择,第一次是从上海来到蚌埠工作,第二次是她在家中万般艰难的情况下,依然响应号召支援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郭建平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母亲去农村时自己和大哥刚上初中,妹妹才一两岁,而父亲已在文革中去世。由于妹妹年龄太小,母亲便带着她一起去了农村,其间虽然外婆来照顾过,但大部分的时间,是自己和大哥独自生活。

“父亲去世后一个月抚恤金30元,我们兄弟俩就靠着这些钱生活。”郭建平用一个“难”字形容当时的处境。虽是如此,如今年届六旬的他却没有丝毫的埋怨,“母亲教育我们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人要向善’,她就是我们这些儿女最好的榜样。”

捐出最后的一切 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2019年3月19日8时10分,在儿女的不舍呼唤中,黄曼萱老人离开了这个世界。

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蚌埠医学院接受站的工作人员及时赶到,同时赶到的还有安徽省立医院器官捐赠办公室的医务人员。在老人的床前,众人默哀,三鞠躬,简短的捐献仪式却寄托着儿女无尽的哀思和医务人员崇高的敬意。

按照黄曼萱老人的遗愿,她的遗体将用作医学研究,眼角膜将移植给需要的人。捐献过程中,医生说省立医院正在开展一项研究,需要80岁以上老人的视网膜,便询问郭建平兄妹是否愿意将视网膜也捐出。

“母亲既然愿意捐出遗体和器官,一定也愿意捐出视网膜为医疗事业发展做贡献。”郭建平说,捐献遗体是母亲一生最重要的第三次选择,她的生命将以另一种方式存在,而自己和兄妹做出的这次选择,也一定会得到母亲的认可。

“遗体捐献是拯救他人生命、献身医学事业的高尚行为,四十年前谢炘院长的义举一直激励着我们,如今黄曼萱老人的选择更是崇学、精业、仁德、济世的医院精神体现。”蚌医一附院党委书记金世洋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老人去世后仍然将一切都交给医疗事业,她崇高品质和行为风范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据了解,市文明办正在为黄曼萱老人申报“蚌埠好人”。市文明办道德建设科科长李国柱表示,黄曼萱老人的善举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写照。“蚌埠从2010年起打造好人之城,特别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我市凡人善举竞相涌现。”李国柱说,“正是千千万万像黄曼萱老人一样的平凡好人,用他们的行动影响着他人,让崇德向善在蚌埠这座好人之城蔚然成风。”

捐献人数不断增长 但缺口依然很大

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蚌埠医学院接受站建于2004年,15年来捐献人数不断增长,从最初每年仅有1到2位捐献者,增长至2017年的10位,2018年共有22位捐献者成功捐献。

“随着这几年社会宣传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捐献者队伍。去年安徽省大器官移植实现100例,眼角膜200余例,但缺口仍然非常大。”接受站负责人俞鹏说,“黄曼萱老人是蚌医一附院首位成功捐献的职工。如果没有遗体捐献,医学生就没有‘无语良师’,医学就无法发展,希望我们的学生把老人精神传递下去,用仁心仁术彰显医者大爱。”

据了解,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蚌埠医学院接受站位于蚌埠医学院F座实验教学楼一楼。俞鹏表示,有捐献遗体(器官)意愿的志愿者可以到接受站领取志愿捐献的登记表格,表格需直系亲属签字同意,并需准备四张2寸彩色证件照。完成表格填写后送回接受站办理登记,接受站会发放志愿者登记证书。如果志愿者病重或行动不便,可以拨打联系电话18119859157,工作人员会上门办理登记。

告别沉睡的身躯,纪念不朽的灵魂。黄曼萱老人走了,她的眼角膜让多位病人重见光明,她的遗体成为莘莘学子学医之路上的“无语良师”,她的善举为更多的患者点燃希望,也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

(照片由黄曼萱老人家人提供)

22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