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勇兵
近日,国铁郑州局“大河之南号”特色旅游列车正式下线,这列列车在原有普速列车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定制和大量舒适化、适老化改造,为老年游客提供了更加安全、便利的旅行体验。这列以适老化改造为核心的列车,不仅是对老年群体出行需求的回应,更折射出我国养老服务向精细化、人性化迈进的趋势。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适老化”早已不是简单的设施升级,而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大河之南号”的诞生,首先打破了一个固有认知:适老化改造并非“迁就”老年群体,而是通过技术和服务创新,让公共设施更包容、更普惠。列车中,酒店式客房配备独立卫浴、防滑地面、低位扶手等细节,看似针对老年人设计,实则让所有乘客受益——带孩子的家长不必担心摔倒,残障人士也能便捷通行。正如中车四方技术专家战韦鹏所言:“适老化改造的核心是消除通行、感知、操作上的障碍,其本质是对人的尊重。”
这种改造思路,与近年来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升级、智能手机的“长辈模式”开发一脉相承。当社会将“适老”视为基础设施的“必选项”而非“加分项”,才能真正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愿景。
“大河之南号”的出现,离不开政策东风。今年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 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明确将适老化旅游列车纳入扩大服务消费的框架。从“普惠型”旅游列车到“适老化专列”,分类分级的产品体系背后,是政策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引导。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3.1亿,老年旅游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但供给端仍存在巨大缺口:许多景区缺乏适老化线路,传统列车上下铺设计让老人望而却步。而“大河之南号”通过车厢连接处台阶改造、铺位高度调整、紧急呼叫系统增设等举措,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提示我们:银发经济不仅是“经济”,更是“民生”;适老化改造不仅要“花钱”,更要“用心”。
值得关注的是,适老化改造容易陷入“重硬件、轻软件”的误区。有老年游客反映,某些标榜“适老”的列车虽然增设扶手,但缺乏使用指引;虽有医疗点,却无随行医护人员。反观“大河之南号”,除了硬件升级,还配备健康管家、文化导览员,甚至将河南非遗体验融入车厢活动——这种“服务适配”思维,让适老化改造从“能用”走向“好用”,从“安全”升级为“舒适”。
更深层次上,适老化改造考验的是社会服务的“系统观”。一列旅游列车的改造,需要铁路部门、文旅企业、医疗机构的协同;一个城市的适老化,更需交通、住宅、公共空间的统筹规划。当各地跟风加开“银发专列”时,能否避免“昙花一现”,关键在于能否形成可持续的服务生态。
“大河之南号”的下线,提供了一个观察窗口:当列车台阶被缓坡替代,当冰冷的金属扶手包裹上防滑材料,这些细节改变的不仅是出行体验,更是社会对老年群体的态度。在老龄化与数字化并行的时代,适老化改造不应局限于“补短板”,而应成为推动服务升级、激发消费潜力、促进社会公平的抓手。
然而,适老化改造并不仅仅局限于旅游列车这一领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适老化改造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推进全社会适老化改造。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完成208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成家庭养老床位36.6万张。这些数字背后,既是政府对老龄化问题的清醒认知,也是对民生需求的积极回应。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当前,适老化改造已从“家庭微更新”扩展到“社会大场景”。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普及,到交通系统设置“敬老专线”、医疗机构优化挂号流程,适老化改造正逐步覆盖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居住空间的改造、健康设施的配备,还是智能设备的应用,都充分考虑到了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在居住空间改造方面,通过安装扶手、坡道等设施,以及调整家具布局和照明条件,可以大大方便老年人的日常活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在卫生间等关键区域进行无障碍改造,也能有效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风险。
在健康设施配备方面,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在室内适当位置配置一些简单的康复器材和健康监测设备,可以帮助老年人进行日常的康复训练,并随时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此外,紧急救援设备的安装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在老年人遇到突发状况时及时发出求救信号,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
在智能设备应用方面,通过安装智能门锁、智能摄像头等设备,可以实现家庭监控和远程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这不仅能够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还能让子女或监护人随时了解老年人的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适老化改造是一项关乎老年人福祉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无论是旅游列车的改造,还是居住空间、健康设施、智能设备等方面的应用,都充分体现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和尊重。未来,我们期待更多领域能像“大河之南号”一样,用技术细节传递人文关怀,以系统思维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因为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