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蚌埠粮食“连丰”背后的运行逻辑

2020-06-05 09:21 蚌埠新闻网  

□记者 余小乔/文 刘晨/图

6月3日,燕山乡王巷村正组织机收小麦。

■主持人语

进入6月,皖北大地一片金黄。麦子熟了,农民迎来2020年首个收获季。

根据市农业农村部门实地预测,全市436.9万亩小麦预计平均亩产458.6公斤,总产200.4万吨。很快,这一数字将随着小麦颗粒归仓得到最终确认。

作为安徽省粮食主产区之一,蚌埠近些年咬定粮食稳产增产目标不放松,不断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总产量,已经创下了“十六连丰”的佳绩。随着夏粮顺利开镰收割,今年实现连丰已然在望。

为此我们不禁好奇:在小麦赤霉病发病概率较高的2020年,同时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蚌埠是如何稳住夏粮丰收“基本盘”的?粮食连丰16载,背后的推动因素有哪些?现有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有没有实现最大化,还有多大提升空间?未来,要想保持蚌埠粮食持续稳产、丰产、增产,关键还要靠什么?

今天受邀做客本报“党报会客厅”的三位嘉宾,分别来自市农业农村局、怀远县农业农村局以及基层乡镇,他们将结合各自的岗位职能以及在农口的工作经历,从市、县、乡镇三个不同层面,对以上问题作出解读与交流。

●通常来说,我们抓住了午季就稳住了全年。今年午收的小麦不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是历史上较好年份之一。

●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产已经不太现实,未来粮食增产还是要围绕品种再改良、土质再提升、先进适用技术再应用做文章。

李 勇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主持工作

●机具投入总量稳中有增,作业水平稳中有升,有助于实现粮食由“丰收在望”转化为“丰收到手”。

●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一是科技,二是气候。气候属不可抗力因素,那就只有在科技上不断创新,通过技术支撑实现单产突破。

许茂林 怀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在不改变政策普惠化的前提下,加大对规模化种粮主体的补贴力度,充分体现“谁种粮谁受益、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的政策导向。

●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在粮食生产优势产区实行整建制、大规模推广应用,形成一批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区域,辐射带动更大范围增产。

周彤 固镇县任桥镇镇长

深度对话

夏粮丰收!稳住今年丰收“基本盘” 

实地预测显示,今年小麦面积比去年略增,产量、品质均好于去年

主持人: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意味着抢收、抢种正当时。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粮食生产遇到了哪些挑战?总体表现怎样?

李勇:挑战年年有,只是今年叠加了疫情因素,但总的来说,今年夏粮生产的主体——冬小麦经受住了考验,不论是小麦产量还是小麦品质,今年都是历史上较好年份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前期我们根据小麦实地监测,发现今年小麦产量三要素呈现出“一平两增”特征,即千粒重41克,与去年同比持平;小麦平均亩穗数43万穗,增加2.5万穗,增幅6.2%;平均穗粒数30.6粒,增加0.3粒,增幅1%。

5月14日,省统计局、省城调队又对我市夏粮生产开展了实地预测产,并结合卫星遥感做出判断:蚌埠小麦面积比去年略增,产量、品质均好于去年。具体来说,今年蚌埠小麦总播种面积436.9万亩,较去年增加1.9万亩;预计平均亩产458.6公斤,增加20.5公斤,增幅4.7%;总产200.4万吨,增加9.8万吨,增幅5.1%。

能在新冠肺炎疫情深度影响各行各业的特殊年份,取得这样的夏粮收成,主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对今年夏粮生产的高度重视和统筹管理。特别是专家预测今年是小麦赤霉病发病概率较大年份后,省市县紧急响应,第一时间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我们按照省政府提出的“防住为主、结果导向”要求,以村为单元,实行网格化管理,不落一户,不落一田,让全市436.9万亩小麦做到了普防两遍,最终遏制了赤霉病病株产生,保证了小麦品质。在这项防控工作中,市财政累计投入1300万元,县区配套1470万元,在全省赤霉病防控绩效考核中,我市获得了满分,其中网格化防控做法还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许茂林:疫情暴发时,正值小麦返青前后,农业生产物资在储备和供应方面曾出现短时紧缺,随着物流解封很快得到化解。同时,因为采取机械化作业,所以整体上看,疫情对小麦生长影响不大。

防控病虫草害方面,今年,县农业农村局成立了4个小麦赤霉病防控督导指导组和2个技术专家组,统一协调防治工作,并整合了中央、省、市、县资金1504万元,投入电动喷雾器15万台、现代植保机械550台套,1100多人参与统防统治。因为政府重视,防控及时,落实到位,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在大田基本没有发生小麦赤霉病。

根据日前县农技推广中心测产,预计全县小麦平均单产将达455公斤,总产81.88万吨。

周彤: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方面,受限于部分地区交通封堵等因素,售卖农业生产资料的商户多处于关门闭市的状态,农业生产资料购置渠道不够畅通。另一方面,疫情也给从事生产活动的种植大户春季的田间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针对这些问题,我镇积极组织农技、农机、种子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及早谋划,广泛宣传,选用高产优质良种及生产资料送货上门,最终通过农技人员开药方、农户选药单、经销商供药品、服务组织提供防治服务的模式,有效化解了难题,做到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两不误。从今年在地的13.79万亩小麦的麦收情况看,预计单产501公斤,总产达6.9万吨。

主持人:对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国家粮食安全”讨论,各位怎么看?

李勇: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人类历史上有过粮荒引起社会动荡的教训。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多国政府宣布限制粮食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就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出现的粮食危机发出警告。因此,在大疫面前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意义尤其重大。试想,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按照每人每天消耗四两到半斤粮食计算,一天就要六七亿斤,数字惊人!我国的粮食战略是“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在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情况下,还应该做到“中国人的饭碗主要盛中国粮”。

作为蚌埠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我在这里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国家的粮食储备是充足的,小麦和稻谷的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一年的消费量,完全可以实现主粮自给自足。具体到蚌埠,近些年的连续丰收以及最低价收购预案的连年启动,目前政策性粮食库存量达到历史高位,总量超过400万吨,基本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也能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通常来说,我们抓住了午季也就稳住了全年,因为,小麦是蚌埠粮食生产的主力担当。

多点发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中有进 

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基础设施到位……助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主持人:作为农业大市,蚌埠的粮食生产基础条件怎么样?能否用数据做点简单解读?

李勇:市统计局2019年底发布了这样一组数据:全市有农业户籍人口244.2万人,耕地面积564万亩,其中土地确权面积530万亩。近日我们又查阅了近五年的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数据,结果如下:小麦、水稻和玉米近五年的平均种植面积分别为375.17万亩、159.35万亩和181万亩,粮食总产近五年分别是297.02万吨、280.43万吨、282.8万吨、277.06万吨、282.13万吨。别看这组数据在五年内出现了小幅波动,但总体丝毫不影响蚌埠粮食连丰的事实,毕竟,“连丰”不等于“连增”。

事实上,从2004年开始,我市的粮食生产就实现逐年增长,直到近几年基本稳定在280万吨上下,取得了历史性的“十六连丰”。

许茂林:怀远县目前有耕地22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今年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在180万亩左右,其中旱茬小麦100万亩、稻茬麦80万亩。对于全县粮食总产情况,县统计局也有一组数字:2017年120.78万吨,2018年122.26万吨,2019年124.4万吨,总体稳中有进。

周彤:我所在的任桥镇农业人口54831人,耕地面积14.8万亩,二轮土地承包面积11.4万亩,土地确权面积13.5万亩,粮食生产主要是小麦和玉米。近五年来,小麦亩产从486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去年达到513公斤,总产也从3.97万吨上升到6.91万吨,实现了单产、总产双提升。五年里,玉米产量也实现了稳中有升,去年亩产564公斤,总产6.56万吨。

主持人:粮食实现“十六连丰”,背后的推动因素有哪些?

李勇: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有很多,推动实现粮食连丰的因素概括起来就是: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和农业基础设施保障三个大方面。

蚌埠近些年一直主推适用于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在进行良种试验示范的前提下,筛选出产量高、抗性好、适应性强的“高产高抗”品种推荐给农户。同时,通过订单农业和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增加粮食种植效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拿今年来说,全市已整合1185万元资金用来支持优质专用品牌粮食生产,落实优质专用品牌小麦种植面积220万亩,订单面积108万亩,其中规模化种植万亩示范片21个,总面积75.62万亩。按照“单收单储、按图收粮”落实订单收购,每斤能比市场价高出5分钱以上。

农机农艺方面,随着土地流转不断推进,我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去年已达84.63%,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步伐也大大加快。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269.69万亩,由此推动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特别有利于统耕统播、统防统治、统管统收,发挥土地规模效益。

许茂林:怀远是全省产粮大县,在推动粮食稳产丰产这件事情上,从未懈怠过。首先,从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争取与资金投入上持续跟进,不仅依托国家农田建设项目高标准建设了一批桥涵路闸和农田林网,还打通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完善了末梢沟渠坝,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其次,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方面不遗余力,要求全县188名农技人员,每人联系5个科技示范户、2个贫困户和2个村产业扶贫工作,大力推广适期播种、机条播、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包衣、秸秆还田、土壤深耕深松、化肥深施技术。第三,机械化方面,拿今年麦收的机械准备来说,全县准备了联合收割机6433台,其中轮式联合收割机3382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3051台;打捆机1142台,其中小方捆打捆机160台、大方捆打捆机183台、大圆捆打捆机799台,配备的收割、打捆机械完全满足全县需求。为应对突发恶劣天气,我县还与河南驻马店农机部门达成小麦跨区抢收协议,并自行储备了烘干机1320台,以备应急之需。事实上,机具投入总量稳中有增,作业水平稳中有升,不久有助于实现粮食由“丰收在望”转化为“丰收到手”,还有助于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开展,毕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仅更高效,还更见效。

还有一点,怀远农民自发推行的“一户一块田”改革,不仅破解了耕地细碎化承包经营难题,还通过小地块之间的墒沟、田埂平整,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通过对徐圩乡的调查,全乡并地后新增有效耕地面积近5000亩,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生产亩均降低成本约60元,户均年增收约1300元。

周彤:我主要谈谈任桥镇近些年在稳定种粮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量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结合镇情、村情实际,选好适宜本地种植的主导品种,认真做好品种示范展示和良种良法的技术配套服务,充分发挥良种增产潜力。二是积极稳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培育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提高土地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2016年以来,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8万亩,亿斤粮增产项目2.4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万亩,小型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项目0.7万亩。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四是绿色精准防治,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农技人员一线指导,切实做好病虫害监测,做到适时的早防早控、统防统治。五是在不改变政策普惠化的前提下,加大对规模化种粮主体的补贴力度,充分体现“谁种粮谁受益、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的政策导向,激发种植大户和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的发展动力。

增产有方!先进适用性技术“再应用” 

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产已不现实,粮食增产最终还是要围绕品种再改良、土质再提升、先进适用技术再应用做文章

主持人:我注意到这样一条消息:阜阳当地一块高产攻关田6月1日接受专家组实打验收的结果显示,亩均单产达到819.85公斤,刷新了安徽省小麦单产记录。这是否意味着粮食增产有方可循?

李勇:单看这个数字,阜阳的这块高产攻关田肯定是采取了某些先进的、适用性强的技术,可能是品种更优,也可能是土壤被改良,还可能是水肥及田管的各种助力,总之,能取得这样的单产规模,实属不易。

前几年,我市也曾开展过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即小麦高产创建、水稻产业提升和玉米振兴计划,促进粮食增产高产。但是现在,我们已经不再把产量放在粮食生产的首位,而是更加聚焦绿色和品质。为了推动粮食绿色发展,我们开展了化肥农药减量化、有机肥替代等行动,并推广使用防虫网、粘虫板、性诱剂、生物农药等绿色生产防控技术,加大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力度,几年前已经实现了化肥农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许茂林:众所周知,怀远是淮河流域的糯稻之乡,糯稻是怀远重要的粮食作物,前些年一直在做“提产增量”文章,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曾一度占到全县粮食总播面积和粮食总产的近1/3和1/3以上。但从最近两年开始,“提质增收”成为我县糯稻生产的关键词,从原来满足量的需求转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粮食提质增收不仅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稳产增产,还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主持人:蚌埠现有的耕地面积和现有的粮食产出,应该没有达到“最优解”。未来,粮食增产的关键靠什么?

李勇:经过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到今天,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产已经不太现实,粮食增产最终还是要围绕品种再改良、土质再提升、先进适用技术再应用做文章。

事实上,为了保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我们每年都会安排一定面积的耕地轮作计划。因此,未来实现粮食生产增产增效,最关键还是需要科技的参与和支撑,这方面提升空间很大,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技术增产的形式之一。农田喷灌技术、浅埋滴灌的水肥一体技术,能实现精准补水追肥,将水肥效果最大化;通过农技人员开展的四情监测、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对稻茬麦种植采取机耕、机条播、机开沟等技术指导服务,也能推动粮食增产增效。此外,考虑到水田与旱田的耕地效益差异化问题,水源充足的地方,我们鼓励实施“旱改水”,以提高单产,增加农民收入。

而在保证耕地红线、稳定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也很有必要。就蚌埠当前而言,扩大发展瓜果蔬菜和青贮玉米种植面积,鼓励发展瓜蒌、金银花、药用牡丹等经济作物,有其现实重要性。

许茂林: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一是科技,二是气候。气候属不可抗力因素,那就在科技上不断创新,通过技术支撑实现单产突破。比如,5月就可实施的工厂化育秧、机插秧和传统的在6月中旬实施的撒播秧比,会因为生长周期更长而减小气候影响,也可以轻松实现作业效率和粮食产量双提升。

周彤:从基层视觉看,未来粮食增产的关键,一是创新科技推广平台,增强新一轮粮食增长驱动力。特别是深入推进高产创建,大面积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在粮食生产优势产区实行整建制、大规模推广应用,形成一批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区域,辐射带动更大范围增产。二是着力完善扶持政策,构建新一轮粮食增长“助推器”。稳步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稳定扩大“四补贴”政策规模,开辟新增补贴项目,重点向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重点向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的关键技术倾斜,稳定加大产粮大县财政奖补力度。三是进一步扩大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效益。四是加强精细化管理,从种、管、收三个环节,即从测土配方、品种选择、机械化播种、病虫害监测,统防统治、统一收割等环节,落实好产前、产中、产后精细化管理。五是加大投入,优化提升田间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

396

□记者 余小乔/文 刘晨/图

6月3日,燕山乡王巷村正组织机收小麦。

■主持人语

进入6月,皖北大地一片金黄。麦子熟了,农民迎来2020年首个收获季。

根据市农业农村部门实地预测,全市436.9万亩小麦预计平均亩产458.6公斤,总产200.4万吨。很快,这一数字将随着小麦颗粒归仓得到最终确认。

作为安徽省粮食主产区之一,蚌埠近些年咬定粮食稳产增产目标不放松,不断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总产量,已经创下了“十六连丰”的佳绩。随着夏粮顺利开镰收割,今年实现连丰已然在望。

为此我们不禁好奇:在小麦赤霉病发病概率较高的2020年,同时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蚌埠是如何稳住夏粮丰收“基本盘”的?粮食连丰16载,背后的推动因素有哪些?现有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有没有实现最大化,还有多大提升空间?未来,要想保持蚌埠粮食持续稳产、丰产、增产,关键还要靠什么?

今天受邀做客本报“党报会客厅”的三位嘉宾,分别来自市农业农村局、怀远县农业农村局以及基层乡镇,他们将结合各自的岗位职能以及在农口的工作经历,从市、县、乡镇三个不同层面,对以上问题作出解读与交流。

●通常来说,我们抓住了午季就稳住了全年。今年午收的小麦不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是历史上较好年份之一。

●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产已经不太现实,未来粮食增产还是要围绕品种再改良、土质再提升、先进适用技术再应用做文章。

李 勇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主持工作

●机具投入总量稳中有增,作业水平稳中有升,有助于实现粮食由“丰收在望”转化为“丰收到手”。

●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一是科技,二是气候。气候属不可抗力因素,那就只有在科技上不断创新,通过技术支撑实现单产突破。

许茂林 怀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在不改变政策普惠化的前提下,加大对规模化种粮主体的补贴力度,充分体现“谁种粮谁受益、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的政策导向。

●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在粮食生产优势产区实行整建制、大规模推广应用,形成一批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区域,辐射带动更大范围增产。

周彤 固镇县任桥镇镇长

深度对话

夏粮丰收!稳住今年丰收“基本盘” 

实地预测显示,今年小麦面积比去年略增,产量、品质均好于去年

主持人: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意味着抢收、抢种正当时。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粮食生产遇到了哪些挑战?总体表现怎样?

李勇:挑战年年有,只是今年叠加了疫情因素,但总的来说,今年夏粮生产的主体——冬小麦经受住了考验,不论是小麦产量还是小麦品质,今年都是历史上较好年份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前期我们根据小麦实地监测,发现今年小麦产量三要素呈现出“一平两增”特征,即千粒重41克,与去年同比持平;小麦平均亩穗数43万穗,增加2.5万穗,增幅6.2%;平均穗粒数30.6粒,增加0.3粒,增幅1%。

5月14日,省统计局、省城调队又对我市夏粮生产开展了实地预测产,并结合卫星遥感做出判断:蚌埠小麦面积比去年略增,产量、品质均好于去年。具体来说,今年蚌埠小麦总播种面积436.9万亩,较去年增加1.9万亩;预计平均亩产458.6公斤,增加20.5公斤,增幅4.7%;总产200.4万吨,增加9.8万吨,增幅5.1%。

能在新冠肺炎疫情深度影响各行各业的特殊年份,取得这样的夏粮收成,主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对今年夏粮生产的高度重视和统筹管理。特别是专家预测今年是小麦赤霉病发病概率较大年份后,省市县紧急响应,第一时间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我们按照省政府提出的“防住为主、结果导向”要求,以村为单元,实行网格化管理,不落一户,不落一田,让全市436.9万亩小麦做到了普防两遍,最终遏制了赤霉病病株产生,保证了小麦品质。在这项防控工作中,市财政累计投入1300万元,县区配套1470万元,在全省赤霉病防控绩效考核中,我市获得了满分,其中网格化防控做法还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许茂林:疫情暴发时,正值小麦返青前后,农业生产物资在储备和供应方面曾出现短时紧缺,随着物流解封很快得到化解。同时,因为采取机械化作业,所以整体上看,疫情对小麦生长影响不大。

防控病虫草害方面,今年,县农业农村局成立了4个小麦赤霉病防控督导指导组和2个技术专家组,统一协调防治工作,并整合了中央、省、市、县资金1504万元,投入电动喷雾器15万台、现代植保机械550台套,1100多人参与统防统治。因为政府重视,防控及时,落实到位,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在大田基本没有发生小麦赤霉病。

根据日前县农技推广中心测产,预计全县小麦平均单产将达455公斤,总产81.88万吨。

周彤: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方面,受限于部分地区交通封堵等因素,售卖农业生产资料的商户多处于关门闭市的状态,农业生产资料购置渠道不够畅通。另一方面,疫情也给从事生产活动的种植大户春季的田间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针对这些问题,我镇积极组织农技、农机、种子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及早谋划,广泛宣传,选用高产优质良种及生产资料送货上门,最终通过农技人员开药方、农户选药单、经销商供药品、服务组织提供防治服务的模式,有效化解了难题,做到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两不误。从今年在地的13.79万亩小麦的麦收情况看,预计单产501公斤,总产达6.9万吨。

主持人:对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国家粮食安全”讨论,各位怎么看?

李勇: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人类历史上有过粮荒引起社会动荡的教训。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多国政府宣布限制粮食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就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出现的粮食危机发出警告。因此,在大疫面前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意义尤其重大。试想,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按照每人每天消耗四两到半斤粮食计算,一天就要六七亿斤,数字惊人!我国的粮食战略是“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在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情况下,还应该做到“中国人的饭碗主要盛中国粮”。

作为蚌埠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我在这里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国家的粮食储备是充足的,小麦和稻谷的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一年的消费量,完全可以实现主粮自给自足。具体到蚌埠,近些年的连续丰收以及最低价收购预案的连年启动,目前政策性粮食库存量达到历史高位,总量超过400万吨,基本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也能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通常来说,我们抓住了午季也就稳住了全年,因为,小麦是蚌埠粮食生产的主力担当。

多点发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中有进 

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基础设施到位……助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主持人:作为农业大市,蚌埠的粮食生产基础条件怎么样?能否用数据做点简单解读?

李勇:市统计局2019年底发布了这样一组数据:全市有农业户籍人口244.2万人,耕地面积564万亩,其中土地确权面积530万亩。近日我们又查阅了近五年的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数据,结果如下:小麦、水稻和玉米近五年的平均种植面积分别为375.17万亩、159.35万亩和181万亩,粮食总产近五年分别是297.02万吨、280.43万吨、282.8万吨、277.06万吨、282.13万吨。别看这组数据在五年内出现了小幅波动,但总体丝毫不影响蚌埠粮食连丰的事实,毕竟,“连丰”不等于“连增”。

事实上,从2004年开始,我市的粮食生产就实现逐年增长,直到近几年基本稳定在280万吨上下,取得了历史性的“十六连丰”。

许茂林:怀远县目前有耕地22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今年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在180万亩左右,其中旱茬小麦100万亩、稻茬麦80万亩。对于全县粮食总产情况,县统计局也有一组数字:2017年120.78万吨,2018年122.26万吨,2019年124.4万吨,总体稳中有进。

周彤:我所在的任桥镇农业人口54831人,耕地面积14.8万亩,二轮土地承包面积11.4万亩,土地确权面积13.5万亩,粮食生产主要是小麦和玉米。近五年来,小麦亩产从486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去年达到513公斤,总产也从3.97万吨上升到6.91万吨,实现了单产、总产双提升。五年里,玉米产量也实现了稳中有升,去年亩产564公斤,总产6.56万吨。

主持人:粮食实现“十六连丰”,背后的推动因素有哪些?

李勇: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有很多,推动实现粮食连丰的因素概括起来就是: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和农业基础设施保障三个大方面。

蚌埠近些年一直主推适用于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在进行良种试验示范的前提下,筛选出产量高、抗性好、适应性强的“高产高抗”品种推荐给农户。同时,通过订单农业和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增加粮食种植效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拿今年来说,全市已整合1185万元资金用来支持优质专用品牌粮食生产,落实优质专用品牌小麦种植面积220万亩,订单面积108万亩,其中规模化种植万亩示范片21个,总面积75.62万亩。按照“单收单储、按图收粮”落实订单收购,每斤能比市场价高出5分钱以上。

农机农艺方面,随着土地流转不断推进,我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去年已达84.63%,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步伐也大大加快。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269.69万亩,由此推动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特别有利于统耕统播、统防统治、统管统收,发挥土地规模效益。

许茂林:怀远是全省产粮大县,在推动粮食稳产丰产这件事情上,从未懈怠过。首先,从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争取与资金投入上持续跟进,不仅依托国家农田建设项目高标准建设了一批桥涵路闸和农田林网,还打通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完善了末梢沟渠坝,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其次,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方面不遗余力,要求全县188名农技人员,每人联系5个科技示范户、2个贫困户和2个村产业扶贫工作,大力推广适期播种、机条播、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包衣、秸秆还田、土壤深耕深松、化肥深施技术。第三,机械化方面,拿今年麦收的机械准备来说,全县准备了联合收割机6433台,其中轮式联合收割机3382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3051台;打捆机1142台,其中小方捆打捆机160台、大方捆打捆机183台、大圆捆打捆机799台,配备的收割、打捆机械完全满足全县需求。为应对突发恶劣天气,我县还与河南驻马店农机部门达成小麦跨区抢收协议,并自行储备了烘干机1320台,以备应急之需。事实上,机具投入总量稳中有增,作业水平稳中有升,不久有助于实现粮食由“丰收在望”转化为“丰收到手”,还有助于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开展,毕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仅更高效,还更见效。

还有一点,怀远农民自发推行的“一户一块田”改革,不仅破解了耕地细碎化承包经营难题,还通过小地块之间的墒沟、田埂平整,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通过对徐圩乡的调查,全乡并地后新增有效耕地面积近5000亩,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生产亩均降低成本约60元,户均年增收约1300元。

周彤:我主要谈谈任桥镇近些年在稳定种粮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量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结合镇情、村情实际,选好适宜本地种植的主导品种,认真做好品种示范展示和良种良法的技术配套服务,充分发挥良种增产潜力。二是积极稳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培育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提高土地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2016年以来,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8万亩,亿斤粮增产项目2.4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万亩,小型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项目0.7万亩。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四是绿色精准防治,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农技人员一线指导,切实做好病虫害监测,做到适时的早防早控、统防统治。五是在不改变政策普惠化的前提下,加大对规模化种粮主体的补贴力度,充分体现“谁种粮谁受益、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的政策导向,激发种植大户和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的发展动力。

增产有方!先进适用性技术“再应用” 

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产已不现实,粮食增产最终还是要围绕品种再改良、土质再提升、先进适用技术再应用做文章

主持人:我注意到这样一条消息:阜阳当地一块高产攻关田6月1日接受专家组实打验收的结果显示,亩均单产达到819.85公斤,刷新了安徽省小麦单产记录。这是否意味着粮食增产有方可循?

李勇:单看这个数字,阜阳的这块高产攻关田肯定是采取了某些先进的、适用性强的技术,可能是品种更优,也可能是土壤被改良,还可能是水肥及田管的各种助力,总之,能取得这样的单产规模,实属不易。

前几年,我市也曾开展过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即小麦高产创建、水稻产业提升和玉米振兴计划,促进粮食增产高产。但是现在,我们已经不再把产量放在粮食生产的首位,而是更加聚焦绿色和品质。为了推动粮食绿色发展,我们开展了化肥农药减量化、有机肥替代等行动,并推广使用防虫网、粘虫板、性诱剂、生物农药等绿色生产防控技术,加大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力度,几年前已经实现了化肥农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许茂林:众所周知,怀远是淮河流域的糯稻之乡,糯稻是怀远重要的粮食作物,前些年一直在做“提产增量”文章,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曾一度占到全县粮食总播面积和粮食总产的近1/3和1/3以上。但从最近两年开始,“提质增收”成为我县糯稻生产的关键词,从原来满足量的需求转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粮食提质增收不仅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稳产增产,还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主持人:蚌埠现有的耕地面积和现有的粮食产出,应该没有达到“最优解”。未来,粮食增产的关键靠什么?

李勇:经过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到今天,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产已经不太现实,粮食增产最终还是要围绕品种再改良、土质再提升、先进适用技术再应用做文章。

事实上,为了保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我们每年都会安排一定面积的耕地轮作计划。因此,未来实现粮食生产增产增效,最关键还是需要科技的参与和支撑,这方面提升空间很大,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技术增产的形式之一。农田喷灌技术、浅埋滴灌的水肥一体技术,能实现精准补水追肥,将水肥效果最大化;通过农技人员开展的四情监测、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对稻茬麦种植采取机耕、机条播、机开沟等技术指导服务,也能推动粮食增产增效。此外,考虑到水田与旱田的耕地效益差异化问题,水源充足的地方,我们鼓励实施“旱改水”,以提高单产,增加农民收入。

而在保证耕地红线、稳定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也很有必要。就蚌埠当前而言,扩大发展瓜果蔬菜和青贮玉米种植面积,鼓励发展瓜蒌、金银花、药用牡丹等经济作物,有其现实重要性。

许茂林: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一是科技,二是气候。气候属不可抗力因素,那就在科技上不断创新,通过技术支撑实现单产突破。比如,5月就可实施的工厂化育秧、机插秧和传统的在6月中旬实施的撒播秧比,会因为生长周期更长而减小气候影响,也可以轻松实现作业效率和粮食产量双提升。

周彤:从基层视觉看,未来粮食增产的关键,一是创新科技推广平台,增强新一轮粮食增长驱动力。特别是深入推进高产创建,大面积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在粮食生产优势产区实行整建制、大规模推广应用,形成一批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区域,辐射带动更大范围增产。二是着力完善扶持政策,构建新一轮粮食增长“助推器”。稳步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稳定扩大“四补贴”政策规模,开辟新增补贴项目,重点向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重点向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的关键技术倾斜,稳定加大产粮大县财政奖补力度。三是进一步扩大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效益。四是加强精细化管理,从种、管、收三个环节,即从测土配方、品种选择、机械化播种、病虫害监测,统防统治、统一收割等环节,落实好产前、产中、产后精细化管理。五是加大投入,优化提升田间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