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涂山话禹

2025-07-02 08:33 蚌埠日报  

文图/李焕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蚌埠涂山是“禹娶、禹会和夏兴”之地,这里留下许多关于大禹的故事。这些故事颂扬了大禹无私奉献精神,展现了蚌埠悠久的历史文化,提高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了文化自信,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大禹治水劈开的荆涂二山峡谷。

情系治水 无私奉献 

涂山又名当涂山,为古涂山氏国所在地。“双峰峻耸,瞰淮矗立”,与荆山夹淮并峙为胜。远古时期,洪水肆虐,淮河中游的涂山氏国,一片汪洋。为拯救黎民于水患之中,大禹受舜帝派遣,率领治水大军来到涂山疏导洪水。

《史记·夏本纪》:“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河渠书》:“禹抑鸿水十三年,过家门不入。”

大禹情系治水,过门不入的故事,就发生在蚌埠涂山。相传,大禹在涂山与女娇(又名涂山氏女)成亲的第四天,就匆匆离开家门,带领人马奔赴新的治水工地。一去十三年之久,三过家门而不入。

一过家门是新婚后十个月。女娇茅屋里传来婴儿坠地的啼哭声。就在大禹喜滋滋即将跨进门槛之时,“嘚嘚嘚”身后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信使翻身下马:“报,报——,禹王,大事不好,汉江发生大洪水,舜帝命您即刻赶赴南方治水!”人命关天,军令如山。大禹望了望女娇生产的茅屋,翻身上马随信使而去。

二过家门是儿子出生五年之后。大禹因公路过涂山,远远看见家中茅屋,冒着乳白色的炊烟,女娇带着启儿,正在门前嬉戏玩耍。大禹自言自语:家中太平无事,治水任务紧急,自己何必忙着回家呢?又未进家门。

三过家门时启儿八九岁啦。这天大禹因筹办治水粮饷路过涂山,顺道回家看看妻子和启儿。禹到村前,遇一小儿,称是大禹儿子名启,在此玩耍。启见大禹头发花白,驼背弯腰,好奇发问:“老爷爷,您来村里找谁?”大禹心头猛地一惊:是啊,是啊,治水餐风露宿,脸晒得如黑炭,背弯得像罗锅,双手布满老茧,走路一瘸一拐的,如此老态龙钟,千万不能让启认出自己就是大禹。再说,治水工地太忙,自己实在离不开哪。想到这里,大禹转身原路返回:“罢罢罢,治好洪水,河清海晏,再回家看望女娇和启儿吧!”

《帝王世纪》记载:“继鲧治水,乃劳身勤苦。不重径尺之璧,而爱日之寸阴,故世传禹病偏估,足不相过,至今巫称禹步是也。”《淮南子·修务训》云:盖闻传书曰“神农憔悴,尧瘦癯,舜霉黑,禹胼胝。由此而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甚矣!”

以身作则 颁令禁酒

《尚书·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

《庄子·天下篇》:“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战国策·魏策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相传,大禹在涂山治水,某日舜帝派人给治水大军送来许多粟米。这粟米煮成干饭后甜滋滋、香喷喷,味道可好啦。负责大禹生活的仪狄,小心翼翼地将煮熟的米饭盛入陶罐,给大禹送饭。走啊走啊,走到工地,未见大禹。仪狄把盛有小米饭的陶罐藏入大树洞中,自己靠着大树等候大禹,想不到两眼一黑便热昏了过去。大禹发现仪狄中暑,将其抬回家中呵护医治,仪狄第三日才苏醒。她想起树洞中的米饭,放声大哭,执意从树洞中找回那个罐子。罐里的米饭已变成一汪黄水。没想到一阵清风吹来,那罐中的黄水飘出扑鼻的香味。仪狄又饥又渴,端起罐子喝了一些,顿时感到辣中有香,香中有甜,满脸红光,浑身热乎乎的,精神也好了起来。大禹觉得奇怪,尝了一些,也感到全身舒坦,精神振奋,连声说:“好东西,好东西,真是好东西哪!”

仪狄想,既然大禹说好,何不再做一些试试呢?于是又做了一罐米饭放入树洞。又过了三天,那米饭果然又变成香喷喷、甜滋滋的黄糟水了,味道比上一回更美。大禹回来,高兴得一饮而尽,连声说:“好,好,味道真好!”

“光说好也不行哪,这汤水叫什么名字呢?”仪狄问大禹。

大禹略加思索道:“米饭放‘久’了才变成了汤汁,干脆就叫它‘酒’吧。”

大禹喝了酒,话多了起来。喝过酒还好睡觉。这天晚上,大禹喝多了酒,倒头就睡,一觉睡到日上三竿,喉咙里还散发着浓浓的酒味。

“坏了,坏了,饮酒惹祸,误我治水大事了。”大禹得知饮酒耽误上工,自我检讨,深感内疚,于是颁布一道禁令:“今后不许造酒饮酒,违者重重处罚!”

《孟子·离娄》载: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从此,大禹不仅疏远了造酒的仪狄,并告诫大家:“美酒醉人,不能自持,今后必有以酒亡国者!”

大禹过门不入雕塑。

火烧水浇 劈山导淮

《孟子·告子》: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以所恶也。吾子过矣!”

大禹治水,因势利导,该堵的堵,该疏的疏。传说他来到涂山,顾不得擦擦满脸的汗水,磕磕鞋壳篓的泥沙,手持伏羲皇赠送的玉简,和皋陶等人登上了淮畔的荆山涂山,查看起山川地形来。别小看大禹手中这个玉简,虽说像竹片一样,只有一尺二寸,它却是度量天地的神器。一量便知河水深浅、山岭高低,治水要动多少土方石方。

在涂山之巅,大禹手搭凉棚,登高远望,神清气爽,茅塞顿开:“哎呀,怪不得淮河经常发大洪水呢,河水流到这儿,被荆涂二山活活挡住去路!”大禹说到这儿,皋陶附和道:“是啊,是啊,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山在这儿当道,洪水不倒流那才怪哩!”

原来,这里山连山,岭接岭,淮河洪水咆哮着从淮南八公山一路向北,冲到这里,被荆涂两山挡住去路,再也流不动啦!那小山似的巨浪,轰隆隆,撞击着山石,卷起数丈高的雪浪花,又无奈地缩回头,从荆山南首,向西南倒流,再沿着老河湾,绕到荆山西北,与西来的涡河会合,再转头向东奔流。荆涂二山这么一挡,淮河七扭八拐,泛滥尤为严重。特别是荆山向南,方圆几百里,湖河相连,白浪滔天。河湖周边的老百姓,就遭殃了,不仅村庄被淹,人畜还被洪水冲走。大禹脚踏荆涂二山,高高举起开山神斧,向两山峡谷狠狠劈去。真乃天廷宝物,神斧呼呼作响,挂动狂风,放出万道金光,接下来就听“哐——”山崩地裂一声巨响,荆涂两山冒出浓浓的白烟,被劈开一道又深又宽的峡谷。

山体是被劈开了,但是,那些被劈裂的山石还留在峡谷,阻挡淮河水流,这咋办?大禹手朝巨石一指:“我等还是用凿龙门的老办法!”于是让皋陶带着一帮人马,上山砍柴运草,将柴草放到山石周边点燃。当石头被烧得嘎巴嘎巴响时,再将淮河运来的冷水,猛地泼到大石头上。那一块块被烧热烧红的巨石,遭遇冰冷的河水,热胀冷缩,咔嚓咔嚓,炸裂成一块块碎石。“好哇,好哇,人抬手搬,运走阻水的碎石!”就这样,治水大军夜以继日,对峡谷残存的石头,斧劈、火烧、水浇,荆涂两山峡谷,越凿越深,越凿越宽。

大禹就是用这种办法,打通了淮河上游夹山口,劈开了中游荆涂山峡,凿开下游浮山峡,淮河“三峡”阻塞疏通,滔滔淮水,一路欢歌,奔向大海!

召会诸侯 执法如山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元年壬子,即位居冀,颁夏时于邦国。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

大禹治水成功,洪归大海,万物生长,万民庆贺。可是,他却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原来,舜帝把玄圭赏赐给禹,让他铸造象征九州的九个青铜大鼎,召开万国诸侯大会,在诸侯中树立威望。九州地域这么大,诸侯朝会地点选在哪里呢?

有人说黄河是禹王爷带领大家,一凿一镐治理的第一条大河。在黄河龙门,召开诸侯大会,展示治水成果,岂不美哉?也有人说,长江三峡,最窄处只有几丈,打通长江三峡,全凭禹王爷的智慧和神功。在三峡附近的巴渝(重庆),召开诸侯大会,那才锦上添花哩!也有人说,会址应选在淮河岸边的涂山。凿开了长淮的三峡,打通了淮河水道,靠的是涂山氏国鼎力相助。大禹在这里与女娇相识相恋,结为夫妻。女娇给大禹生下儿子启。再说喽,涂山氏国,地处九州中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国力雄厚,城池坚固,又靠近淮河涡河,水陆交通便捷,在涂山召会诸侯,再合适不过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诸侯大会选址何处?大禹犹豫不决:这些年为治理洪水,涂山氏国付出太多了,治水要人给人,要粮给粮。没有涂山氏国鼎力相助,就没有大禹治水的成功,就没有大禹今天的威望。若在涂山召会诸侯,涂山氏国还要付出很多很多……这样女娇同意吗?涂山氏国百姓满意吗?

常言道“夫唱妻和”,最理解大禹的还是女娇。她早看透了大禹的心思,劝说道:“涂山氏国坐落九州中间,粮满仓,柴满垛,吃喝拉撒甭愁,万国诸侯前来聚会,少跑诸多冤枉路,你为何犹豫呢?”女娇掏心窝子的话,说得大禹心头热乎乎的。大禹连声道:“好,好,这诸侯大会,就在涂山召开。”

选定了会址,拟定了会期,大禹马不停蹄赶到舜帝那里汇报。舜帝大喜,夸赞大禹情系九州,高瞻远瞩,会址选得好。

大禹赶回涂山氏国,派出人马到各诸侯国通知会址和会期。女娇带领涂山氏国臣民,砍树的砍树,割草的割草,盖屋的盖屋,挖井的挖井,修路的修路,建好会场和祭祀台,备足诸侯人马聚会的粮秣。翌年,春风化雨,万木争荣。各路诸侯,车水马龙,奔赴涂山。会期到来,大禹身穿法服,手执玄圭,站立高台,四方诸侯两面分列,向大禹稽首行礼,大禹亦在台上答礼。礼毕,禹大声向诸侯说道:“禹若矜功自伐,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是教禹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禹洗耳恭听,闻过则喜,知错就改……”

大禹在涂山召回诸侯,万国诸侯按期达到,唯独缺防风氏。防风氏是大禹的外甥,老姐姐膝下的独头儿子。提起他,那不简单,天生大个头,说不上多高,人们要昂着头去看他。其目光像闪电,说话如闷雷,吹口气能飞沙走石,力大无比。治理洪水初期,防风氏确实立过不少功劳,连大禹都佩服他。后来,他居功自傲,没早没晚地酗酒闹事,高兴就干活,不高兴就睡大觉。连大禹警告也不放在眼里。认为你们治水,离开我就治不成。这次诸侯大会,他故意迟到捣乱,犯下死罪。大禹挥泪斩外甥:“杀,杀,杀一儆百!”防风氏见舅舅真的杀他,吓哭了。那眼泪落在淮河里,像暴雨一般;血流下来,淮河水上下皆红(洪);尸倒九里地,骨拉千车。传说涂山西麓上下洪村名,就打那时留下来的。

涂山之会,开成九州团结,万国同心,奠基夏王朝的盛会。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慨叹:“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有外戚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





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