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乐享星空”项目点亮社区绿色生活 双流区接待寺社区探索基层治理新范式
“奶奶,这个废旧纸箱可以做成收纳盒,还能攒积分换食用油呢!”在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街道接待寺社区的“垃圾分类创意集市”上,小学生李昊阳正兴奋地向居民展示自己的旧物改造作品。这场由“垃圾分类乐享星空”社区营造项目策划的活动,不仅让社区内的废旧物品焕发新生,更让居民们真切感受到垃圾分类的趣味与价值。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开展各类活动20余场,培育社区自组织队伍2支,带动300余人次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准确率呈直线式提升,成为双流区基层治理与生态环保融合的优秀案例。
双队伍培育+全场景营造 构建垃圾分类自治体系
“以前觉得垃圾分类就是清洁工的事,现在作为宣讲员,我要带头做好分类还得给邻居们讲课。”社区垃圾分类宣讲员罗良君的转变,正是项目培育自组织队伍的生动缩影。项目组通过线上招募与线下动员,组建了10人宣讲员队伍与3人引导员队伍,开展2次专业培训后,这支“草根队伍”已自主策划11期金牌讲师宣讲会,以“流动讲堂”形式深入小区院落,用方言快板、情景短剧等接地气的方式普及分类知识。“王阿姨讲的‘垃圾四色分类法’特别好记,现在我家孩子比我分得还清楚。”居民陈莉的反馈印证了队伍的工作成效。 在硬件氛围营造上,项目组在社区主干道打造20米长的垃圾分类科普长廊,设置动漫地图、立型氛围牌等可视化装置。“现在一进小区就能看到分类知识,连小孙子都知道提醒我‘电池要扔红色桶’。”居民刘建国指着楼道口的分类指引牌说道。
创意活动+积分激励 激活全民参与内驱力
将塑料瓶、废纸、吸管等废弃物品,通过剪裁、拼接、上色等手法改造成各色“艺术品”,不仅环保还能换积分。”在项目组设计的积分兑换机制下,文明积分兑换现场居民参与热情持续高涨。这套以“文明使者积分卡”为核心的激励制度,将参与活动、正确分类等行为量化为积分,累计兑换实物礼品60多份。“积分不是目的,而是让居民从‘要我分’变成‘我要分’。”项目负责人张知介绍,结合创意绘画、旧物改造活动与全民趣味游园会等,成功搭建起“参与-互动-激励”的闭环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环保接力主题运动会”,50余名居民组成“环保小卫士”队伍,在各类环节中完成“垃圾投递接力赛”,将运动健身与分类实践巧妙结合;而“垃圾分类主题摄影展”则通过展示项目精彩瞬间,记录下社区环境的蜕变历程。“没想到捡垃圾也能成为运动会项目,现在全家人都把分类当成生活习惯了。”参赛居民吴敏(化名)的分享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媒体赋能+长效机制 书写社区治理新答卷
“项目通过6次央级媒体报道,若干区级媒体报道等形成‘线上宣传+线下实践’的传播矩阵,不仅提升了社区知名度,更为社区品牌化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待寺社区委员李进表示,项目创新建立的“三级评议机制”(中期、末期评议+满意度测评)确保服务质量,居民满意率超80%,已完成预定目标。如今,分类知识纳入社区“四点半课堂”,引导员队伍参与桶边督导成为常态,一套完善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已融入社区日常治理。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垃圾分类乐享星空”项目以“自治队伍培育+多元活动设计+激励机制保障”的三重路径,为城市社区垃圾分类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正如双流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所言:“当居民从环境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社区的绿色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下一步,该项目经验将在东升街道推广,助力更多社区绘就“垃圾分类人人做,做好分类为人人”的美丽图景。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不代表蚌埠新闻网的观点及立场。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对此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