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报融媒体记者 李景
当电流脉冲如夏夜闪电般掠过线圈,小小的电磁阀已瞬间实现每秒100次以上的超高频动作,重新定义了“眨眼之间”的概念。
这就是安徽科达自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高频电磁阀。这款电磁阀经过多年攻关创新,最终成功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国内自主研发生产,经安徽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并获得国家专利证书。
二十年来,安徽科达自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党建为引领,通过组建党员突击队攻关“卡脖子”技术,设立党员示范岗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让党建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多年来,在“党员先锋岗”、企业总经理李勇的带领下,研发团队多次攻克技术难题,共研发生产300多件产品,均为替代进口设备重要零部件。目前,企业已拥有有效国家专利103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44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
聚焦“专”与“精”,安徽科达自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努力成为细分领域的独角兽,而非全面赛道的追随者。安徽科达自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注于自动化、智能化设备零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客户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提供解决方案。
凌晨一点的研发中心内灯火通明,党员孙会昌正带领技术攻坚团队与一个“桶盖”搏斗。作为研发部工程师,孙会昌在卷烟设备研发过程中,常常需要经过上百次的尝试,只为达到完美的呈现效果。他了解到客户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烟纸沾接供胶系统采用人工巡视观测胶桶剩余胶量的问题,导致不能及时掌握胶桶胶量剩余状况,通常工人为了省事胶桶不用完就更换,造成人力物力不必要的浪费,便决心攻克这一问题。
党员员工就像企业里的“红色引擎”,在降本增效的赛道上始终冲在最前头。他们像精打细算的“账房先生”,又像技艺高超的“老工匠”,把生产流程打磨得锃光瓦亮。孙会昌就是其中一员,他带头组建专门研发团队,日以继夜、克服困难,专门设计定制了第一代“超声波液位检测胶桶盖”。并随着系统应用时间的推移,不断更新技术,以称重技术实现胶水余量监测和提示的改造,增加远程多处监控功能,使显示更加直观,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减少系统维护成本。
安徽科达自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党建引领技术创新,将“红色基因”融入智能制造血脉,设立“党员先锋岗”,打造“科达红色工匠”团队,在自动化装备研发、生产攻坚中彰显党员担当。通过“党建+数字赋能”行动,推动党建与智能化转型同频共振,以红色引擎驱动科达高质量发展,为工业自动化领域注入新时代的先锋力量。在安徽科达自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个个党员员工牢记初心使命,在企业发展和创新攻坚中冲锋在前,以强烈的理想信念构建起企业发展的“精神坐标系”,筑牢企业发展根基。“党员身份不是光环,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只有时刻把责任扛在肩上,才能把胸前的党徽,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箱。”已经有25年工龄的生产车间主任朱炎君说。
一个个党员先锋犹如企业发展的创新“加速器”,形成坚实的发展“同心圆”,不仅实现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还让红色基因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党建+业务”模式的引领下,企业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省名牌产品”、“安徽省质量奖”、“安徽省专利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向“专”向“精”,就是面向更广阔的未来。“在向专精特新冲锋的赛道上,我们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让红色引擎驱动创新齿轮,持续提升企业发展效能,激发员工内生动力,努力跑出发展加速度。”李勇说。
企业科研团队正在讨论产品研发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