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走海口骑楼老街
□刘晓林
在海口的两天时间里,我三次“打卡”骑楼老街,其中两次是在华灯初上的夜晚,在迷人的夜色中欣赏着风格各异的骑楼建筑,感受它独特的魅力,从中品味着海口的百年沧桑。
漫步骑楼老街,白天有白天的市井风情,夜晚有夜晚的璀璨韵味。太阳落下去了,暮色四合,夏日温柔的晚风吹散了白天的暑气燥热,带来了微微清爽和悠闲。夜晚的骑楼老街彩灯闪烁,光影婆娑,给整个老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好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少女。
当你走在平展展的青石板路上,看着两旁古老的骑楼建筑,就会有一种追根溯源的冲动,就想探寻在那高高的女儿墙的背后曾经发生的故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南人为了求一份生计、一番事业远渡南洋,他们在异国他乡辛勤耕耘,终于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当他们回到海南时,带回来的不仅是一生的积蓄,还建起了融合中西与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中山路上一组名为《归侨》的黄铜雕塑吸引了我:一位戴眼镜、挎相机的归国华侨,坐在曾是海南最大的酒店大亚酒店门前的椅子上,手拿礼帽,手臂上搭着风衣,脚边是那种老式的旅行箱,一看便知他是从海外风尘仆仆的归来,还没有来得及回家,也没有与亲朋相见,一踏上自己熟悉的土地就来到了老街,这里或是他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或是他曾经流过汗水的地方,在外漂泊多年,骑楼深深地印在心里,如今叶落归根,迫不及待地来追寻自己曾经的岁月。这正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南人的真实写照。
骑楼老街的建筑多半是“前面开店后面居住”或“楼下开店楼上居住”的格局。它们沿着街道两侧而建,巧妙地利用柱廊为行人提供遮风挡雨的场所,同时,也为商家提供了一个开放交流的空间。在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得胜沙路等等骑楼老街上,南洋风情迎面扑来,斑驳古拙的外表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但是,这些带有异域风情的骑楼,外墙体上的浮雕呈现的大多是海棠花、蜡梅花、百鸟朝凤、喜鹊登枝、凤戏牡丹等中国传统雕刻艺术,虽然历经沧桑,依旧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走在这样的老街上,你会感到骑楼不仅有着南洋的时尚与风情,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它是海南人在海外拼搏的成果,更体现了海南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夜色中的座座骑楼,在黄色、乳白色柔和的灯光照射下,显得朦胧温馨,更富有层次感,纵深感。饮品店、特产店、美食店一家挨着一家,摊主和店员一边卖力地吆喝着,一边双手灵巧地制作着各式美食,随意走进去,可以尝到最正宗的海南粉、抱罗粉、猪血汤、猪脚饭,猪肠粉条等,每一口都品尝到了海南的独特韵味,你也可以在不大的咖啡店里品一杯咖啡,在风味小吃摊点买一碗以椰汁为底,加入桂圆、莲子等十几种小料的甜品——清补凉,也可以寻一处老爸茶铺,度过一段休闲时光,或是在街巷深处的小院里看一场琼剧,或是走进非遗文化展馆,了解海南的文化……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迎面走过来的俊男靓女手中或是捧着一颗硕大的椰子,用吸管吮吸椰汁,或是端一碗清补凉边走边吃,一切满足都写在脸上,擦身而过留下一片欢声笑语。
夜色渐浓,街边花坛里的三角梅在夜色中摇曳多姿,整条街道灯火依然辉煌,仿佛一条绚烂的丝带,在城市的怀抱中蜿蜒伸展。一阵动感十足的音乐传来,循声而去,几位年轻人在老街上跳起了街舞,舞步如行云流水,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又一阵歌声传来,我不知道是流行歌曲,还是当地的琼剧,只觉得歌声铿锵有力,在老街的夜空传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