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刻度,医者有温度。
听诊器里跳动着生命的节律,手术刀尖承载着千斤的嘱托,处方笺上写满了对健康的期许。“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八个字刻在医学生的誓言里,更写在他们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他们以白褂为誓,从晨光到星夜,始终与生命同行。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在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里,我们特别策划了这组专题,试图走近那些藏在白大褂之下的故事,希望读者能看见“医者仁心”的温度,读懂“生命守护者”的重量。
金功圣
蚌医大一附院
肿瘤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功圣同志深耕肿瘤外科临床和科研近30年,先后完成三、四类手术达数千例,尤其擅长甲状腺、乳腺疾病的外科治疗。创新开展了安徽省首例“经乳晕全腔镜入路双侧甲状腺叶全切+双侧颈部VI区淋巴结清扫+右颈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术”、安徽省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等高难度手术。荣获中国乳腺癌手术视频大赛(指尖上的艺术)全国第二名。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学组委员,安徽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委,他瞄准学科前沿和技术瓶颈,潜心研发“免充气建腔手术器械”,成功开发“免充气腔镜辅助建腔器械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获得“二类科技转化成果”,开创了医院临床型科研成果转化的先河。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他带领团队锐意进取,致力于将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打造成为安徽省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甲状腺乳腺疾病诊疗中心。
魏勇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蚌医大二附院)
党委委员、副院长
副主任医师
自2024年1月接受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派出,魏勇同志常驻蚌埠三年支援安徽省首家“国家综合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建设。
为更加规范治疗蚌埠地区心血管疾病,他对基层全科医生开展房颤等心血管病的规范化防治培训,进行学术交流、手术带教或义诊。协助医院开展零射线导管消融手术、Marshall静脉无水酒精消融术、房颤复发“4E”手术等新技术,2024年带领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手术量增长200%,总手术量增长40%。
担任医院医务科执行科长期间,他积极推进医疗质量安全常态化督查工作,竭力推动龙湖院区提质工作。2024年6月份组建“魏勇教授科研团队”,获批2024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教学研究)1项,课题组的本科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魏勇同志不光要求自己成为“医、教、研、普、学、管”的“六边形战士”,还经常鼓励身边的年轻医生一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张云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
妇儿党总支书记
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
投身医疗行业二十载,张云同志爱岗敬业,时刻铭记医者使命,先后荣获“蚌埠市优秀共产党员”“蚌埠市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
在担任市一院医疗集团禹会分院(禹会区人民医院、马城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期间,她全力推动综合病房大楼的顺利启用,在紧密型医疗集团建设方面成绩明显,受到省、市领导表扬。
在提升科室技术水平方面,为满足患者多元化治疗需求,她积极组织开展微波消融技术、超声引导下注射药物治疗疤痕部位妊娠等一系列新技术;设立盆底康复门诊、生殖免疫专科门诊;组织产后出血、羊水栓塞、肩难产、即刻剖宫产等应急演练,科室急诊急救能力显著提升,妇科形成腹腔镜大子宫切除术和盆底手术两项特色技术,其中微创切除的最大子宫达到妊娠6月大小。
在教学科研工作方面,张云团队先后组织举办《全国基层妇产科医师内分泌培训》学习班、《产科安全管理和质控》学习班。由其主持申报的三新技术《聚桂醇联合宫腔镜辅助下清宫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已成功开展30余例。
朱光
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
门诊党总支书记
眼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从医多年,朱光始终把为患者创造美好“视”界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个人”“安徽省优秀医生”“蚌埠市十佳医生”“蚌埠市残疾人复明工作先进个人”“蚌埠市诚信服务十佳标兵”等荣誉。
2012年8月,朱光主动请缨参加医疗援疆任务,帮助皮山县人民医院开设独立的眼科检查室和固定的眼科专用手术室,手把手带教当地外科医生,指导他们熟练掌握眼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技术。
作为科室主任,他带领团队申请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并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医疗合作契机,全面提升眼科疑难杂症诊疗水平,填补区域内眼科多项空白技术,切实降低市域患者外转就医率,增强医院眼科品牌的区域影响力。科室品牌塑造硕果累累:2019年获蚌埠市医疗系统唯一“蚌埠诚信群体”荣誉称号;2021年获“安徽省青年文明号”;2022年获“蚌埠市工人先锋号”,眼科“启明星”党建服务品牌获“蚌埠市文明单位创建最佳特色品牌”;2025年眼科支部委员会获“蚌埠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刘继松
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
烧伤整形科主任
主任医生、医学博士
工作近20年来,刘继松同志始终坚守临床一线,全心全意为病人诊治。成功救治烧创伤患者5000余例,其中救治社会突发成批烧伤事件10余起,抢救危重度烧伤患者逾百例,赢得患者及家属好评。
作为蚌埠市中心医院“十四五”省重点专科烧伤整形外科学科带头人,他注重将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近年来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15项,其研究成果填补我省烧伤整形专业多项空白,部分达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先后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1项,“蚌埠市科技进步奖”2项,登记“安徽省科技成果奖”2项。作为研究生导师,培养留学生、学术型及专业型研究生,助力年轻医学人才的成长。先后荣获“安徽省首届卫生健康杰出人才”“安徽省烧伤整形专业中青年突出专家”“市‘3221’烧伤整形专业创新团队带头人”等荣誉。
因专业技术和学术影响力,他先后被推选中国医师协会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等多个学术职务,并担任《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等多家学术刊物编委及审稿专家。
邱祖建
蚌埠市第四人民医院
重症康复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医生的手,既要拿得起手术刀,更要握得住患者的信任。”这是邱祖建同志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白大褂的重量,不仅在于精湛的医术,更在于那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担当。
他持续不断精进医术,对急诊、危重症及多发病、疑难杂症有独到见解,疗效显著。为全面提升团队专业技能,他主动带领团队积极探索新技术、新疗法。认真、高效、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优良的医德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赞誉,收获多面锦旗、表扬信,多次受院领导表扬。
2022年底,医院康复院区组建ICU病区收治新冠阳性危重症患者,他主动请缨,迅速组建精锐救治团队,勇挑重担。那段日子里,他成了病区里最忙碌的“陀螺”。防护服上的名字被汗水浸透又风干,反复晕染成深色印记。当同事接二连三因感染倒下时,他统筹全院救治资源,连续坚守岗位,守护群众生命健康。期间共收治47名新冠肺炎重症老年患者,救治成功率达90%,这是他和团队用不眠之夜筑起的生命防线。
常先友
蚌埠市第五人民医院
结核病防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从事结核病诊疗30年,深耕临床一线,常先友同志用专业与坚守筑起抵御结核病魔的坚固防线。他年均接诊患者超2000人次,主导救治重症、耐药结核患者100余例,救治成功率达86%以上。他牵头建立三个亚专科,牵头引进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新药、新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等新技术,将结核病确诊时间明显缩短,耐药结核诊断准确率明显提升,全面提高支气管结核介入治疗能力,推动科室整体诊疗水平迈入省内先进行列。
行医先立德,针对贫困患者执行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政策,他始终牢记让每一笔资金用在患者身上。在新冠疫情期间,带领肺科团队安排好结核患者闭环管理任务,特殊时期结核病患者诊疗不间断,获评蚌埠市“抗疫先进个人”。
作为区域结核病防治专家,他积极推动医防融合,参与制定市级结核病质量控制标准,与市疾控中心定期开展医防融合培训工作,成立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门诊,助力蚌埠市无核社区建设,提升基层结核病诊疗能力及防控能力,蚌埠市结防工作指标在省内名列前茅。
张茂根
蚌埠市中医医院
心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
张茂根同志28年如一日扎根临床一线,躬身不辍、砥砺前行,主导创建医院心脏中心团队,推动科室从只能开展普通基础诊疗发展到能开展高难度心脏介入手术的国家“十二五”重点培育专科。坚持“中西互参、兼收并蓄、持节守中、以人为本”理念,主持研发的“参芪温心方”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作为中医国际会诊专家,他多次为荷兰疑难病患者远程诊疗,运用中医药成功解决激素治疗副作用等难题。
张茂根深谙中医传承发展之道,拜国医大师唐祖宣为师,同时作为安徽省名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悉心培养学术继承人。他先后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主持科研课题2项,荣获“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4部,为中医药传承创新作出积极贡献。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带领科室团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牵头制定用于预防干预的“扶正御邪方”等中药汤剂,实现“零延误、零死亡”救治,守护患者生命健康。先后荣获“安徽省名中医”“省卫生健康先进个人”“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齐艳
蚌埠市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在无影灯下与时间赛跑,在产房内聆听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在妇科门诊用专业与温情抚平患者的焦虑——这是齐艳20年从医生涯的日常写照。
多年来她始终奋战在妇产科临床一线,在出色完成临床手术工作的同时,她还承担着“传、帮、带”的任务,积极探索新的诊疗方法和技术,通过开展宫腔镜宫内可视技术,为大量绝经后人群精准实施困难取环手术;通过研究为年轻女性人流术后落实高效避孕措施,旨在保护育龄人群的子宫内膜及促进月经恢复;为提升科室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2024年底她奔赴江苏省人民医院暨江苏省妇幼保健院腔镜中心进修学习,不断学习和掌握妇产科疾病治疗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疗法,成功开展医院首例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宫腔镜下曼月乐环固定术,为患者以更小的创伤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她被评为“安徽省健康素养巡讲专家”,先后荣获2023年度蚌埠市妇幼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孕产妇救治》项目个人三等奖,2023年度蚌埠市助产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2023年及2024年蚌埠市妇幼保健院“优秀医务工作者”等荣誉。
刘凯
怀远县中医院
心血管科一病区主任
从临床一线的生命救援,到技术领域的突破创新,刘凯同志致力推动县域心血管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成为守护患者生命的“心”卫士。
2023年,刘凯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参加为期1年的心律失常介入培训,顺利通过国家卫健委统一考核,成为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中屈指可数的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独立术者。
作为安徽省全科医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分会委员,刘凯在专业领域的实力备受认可。在第十届中国好术者大赛省级比赛中,他凭借精准的房颤射频消融导管操作技艺,获得第一名的佳绩。
在精进医术的同时,刘凯带领心血管科一病区驶入技术发展“快车道”。2024年,科室在心房颤动、室早、室上速、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疾病的手术量较往年增长三倍,大量患者无需远赴大城市,在县域内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用热血传递温暖,他多次主动为患者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达3600ml,用行动诠释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钱磊
五河县人民医院
外科二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
在普外科领域深耕多年,钱磊同志以手术刀为笔、以赤子心为墨,在临床一线书写着“医者初心”与“党员担当” 的双重答卷。
2024年3月的一天,刚踏进家门的钱磊接到紧急通知:一名7岁女孩因高处坠落导致肝脏碎裂、血气胸,已陷入失血性休克。他转身就往医院奔,联合多学科团队火速会诊后,第一时间站上手术台。术中,患儿血压突然骤降,监护仪发出急促警报,钱磊手稳心定,冷静处理,在3小时高强度操作中成功止血,女孩脱离危险、最终康复出院。
作为科室带头人与党支部书记,他是团队成长的“引路人”。业务培训上,他总会把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耐心解答年轻医生的疑问;他把党员先锋岗设在手术台旁、诊疗一线,既强化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更让医术传承有了红色引擎。2025年他被评为“蚌埠市优秀共产党员”。
工作之余,他积极参加义诊活动,推动“两癌”筛查走进偏远村镇,为贫困患者争取免费诊疗机会,让“健康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严振
固镇县中医院
内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从医30余载,严振同志始终扎根临床一线,深耕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领域,凭借精准的诊断与细腻的治疗,成为众多患者口中“靠谱的医生”。而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位始终为他人健康奔走的医者,自身正与病魔顽强抗争。
严振罹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时刻面临血栓或出血的风险,干扰素治疗带来的疲乏感如影随形。即便如此,他从未退缩——一次值班时突发腹痛,他强撑着完成危重病人评估,病历上那略显歪斜的签名,默默诉说着他与病痛对抗的坚韧。这份亲身经历,让他对患者多了份共情:接诊时耐心倾听每一句主诉,用通俗的语言拆解复杂病情,总能用温暖话语驱散患者心中的焦虑。
疫情防控期间,身为老党员的严振更是冲锋在前。他主动报名发热门诊24小时值班。那段时间,他累计8天连值24小时班,接诊超300人次,还坚持电话随访,一点点消除患者的恐慌。彼时,他的家人也奋战在抗疫一线,隔着屏幕的互相鼓励,成了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动力源泉。
编辑: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