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半的榕树家中医门诊,晨光透过玻璃窗洒在药柜上的铜环拉手,泛着温润的光泽。冷元元已经换上白大褂,正和药房的陈师傅一起核对当日药材。她指尖划过黄芪切片,仔细检查断面的纹理:“这批黄芪品相不错,但得提醒煎药室注意火候,避免有效成分流失。” 作为门诊的骨干医师,她对药材质量的把关近乎苛刻,这种态度也潜移默化影响着整个团队。
榕树家的晨会是雷打不动的传统。八点整,诊疗团队围坐在一起,冷元元总会把前一天遇到的复杂病例拿出来讨论。“昨天那位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我考虑是肝肾亏虚兼寒湿阻滞,针灸科王医生建议加电针疗法,大家觉得如何?” 她一边在白板上画经络图,一边认真听取每个人的意见。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氛围,让年轻医师们敢于表达想法,也让诊疗方案更趋完善。
护士小张记得,去年冬天有位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张奶奶来就诊时,关节已经严重变形,连水杯都握不住。冷元元接诊后没有急于开方,而是先联合针灸科、康复科制定综合方案。每天清晨,她会提前到诊室查看张奶奶的恢复情况,亲手为老人做关节按摩;药房特意将苦涩的药液熬成膏方,方便老人服用;护士则定期提醒老人复诊时间,帮忙预约各项检查。
三个月后的复诊日,张奶奶拄着拐杖走进诊室,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冷医生,我现在能自己吃饭了!” 她颤抖着从布袋里掏出亲手缝制的棉鞋垫,非要塞给冷元元。诊室里的这一幕,成了榕树家日常诊疗中最温暖的注脚。
去年秋天,诊室来了位特殊的小患者 ——7 岁的童童,因为长期挑食导致面黄肌瘦,稍微活动就气喘,妈妈带着他跑了好几家医院,吃了不少药也不见好转。冷元元接诊时,童童躲在妈妈身后,小手紧紧攥着衣角,不肯露出脸来。她没有立刻把脉,反而从抽屉里摸出颗蜜饯山楂:“这是药房新制的,酸甜口,要不要尝尝?” 童童怯生生伸出手,指尖刚碰到山楂,冷元元就顺势牵住他的小手:“咱们就看看小手凉不凉,不打针哦。”
搭脉时,冷元元发现童童脉象细弱,舌苔淡白,是典型的脾胃虚弱。但她没急着开健脾药,反而拉着童童妈妈到走廊:“孩子不爱吃饭,可能是积食久了伤了脾胃。您每天是不是逼他吃很多肉?” 童童妈妈红了脸:“总觉得他瘦,顿顿给他炖排骨、煮鸡蛋,不吃就追着喂。” 冷元元笑了:“就像田里的土板结了,得先松松土才能播种。您先停掉油腻,我开点消积的药,药房会做成山楂味的糖丸,孩子肯定爱吃。”
接下来的日子,团队里的人都把童童当成了小牵挂。康复科的李姐教童童妈妈一套小儿推拿手法,每天按揉足三里、中脘穴;药房的陈师傅特意把药料炒得香糯,搓成圆滚滚的药丸,还在药盒上画了只小熊;冷元元每次复诊都带本绘本,边给童童讲故事边问诊。一个月后,童童妈妈带着孩子来,小家伙居然主动举着小手说:“冷阿姨,我今天吃了半碗青菜!” 他脸颊泛着健康的红晕,手里还攥着颗自己画的五角星糖纸,非要贴在冷元元的白大褂上。
还有位做 IT 行业的年轻患者小林,因为长期熬夜加班,患上了严重的失眠,常常整夜睁着眼睛到天亮。他来就诊时眼下乌青,说话都带着气无力:“冷医生,我吃了好多安眠药都不管用,再这样下去要垮了。” 冷元元看着他递来的厚厚一沓检查单,没有立刻开方,而是先问他:“最近有没有什么事让你特别焦虑?” 小林愣了愣,突然红了眼眶:“项目总出问题,老板天天骂,我总觉得自己没用……”
那天冷元元陪他聊了很久,直到诊室的日光灯管都泛起了昏黄。她随后联合心理科的同事制定了 “身心同调” 方案:白天让小林来门诊做艾灸,在百会、神门穴施以温和灸;晚上给开了安神的汤药,药房特意用酸枣仁熬成膏,方便他随身携带;护士小王还每周给小林发一次 “睡眠小贴士”,提醒他少喝咖啡、睡前泡脚。
两个多月后,小林再来时,眼下的乌青淡了许多,说话也有了精神:“冷医生,我现在能睡五个小时了,上周项目还拿了奖!” 他手里提着个纸袋,里面是自己烤的饼干:“同事说这饼干加了茯苓粉,对身体好,您和团队尝尝。” 诊室里飘着饼干的甜香,混着窗外飘来的药草味,像极了冷元元常说的那句话:“医者的温度,从来都藏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里。”
冷元元常对团队说:“患者到榕树家来,不仅是求医问药,更是寻找一份安心。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份安心看得见、摸得着。”
午后的药房飘着当归和陈皮的混合香气,冷元元正在指导年轻医师辨认药材真伪。“你看这味柴胡,根部断面呈片状的才是道地药材。” 她拿起放大镜,让对方仔细观察纹理,“药材好,药效才会好,这是榕树家的底线。” 在她的带动下,团队里形成了 “比医术、比服务、比责任” 的氛围,让每个走进榕树家的患者都能感受到专业与温暖。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不代表蚌埠新闻网的观点及立场。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对此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