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聚焦“六稳”“六保”,强化自然资源要素和服务保障

2020-07-03 08:44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茂峰/文 刘晨/图

今年以来,我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六稳”“六保”要求,保障重点项目用地,不断激发企业活力。

■主持人语

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对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和新挑战,2018年中央首提“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央提出在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基础上,新增“六保”工作目标,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六稳”与“六保”相辅相成,其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和经济主体稳中求进。经济发展和经济主体要实现稳中求进,项目建设是抓手,只有牢牢扭住项目这个“牛鼻子”,才能精准发力“六稳”,实现“六保”工作目标。土地是生产要素,也是项目载体,在我市准备发力“六稳”,向“六保”目标大踏步迈进,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之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落实“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能耗指标围着项目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路径走”的工作机制,改进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配和管理方式,以要素精准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为路径,协调加强土地、空间等要素保障,确保重大项目“应保尽保”,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今天,本期党报会客厅特邀请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县级干部刘廷哨、四级调研员荚存道,蚌埠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主任沈庆成做客党报会客厅,就广大市民关心的规划和土地管理等问题进行深入解析。

★近年来,我市在单元控规全覆盖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这种创新性实践,为我市投资项目落地提供了规划支撑

★新颁行的《土地管理法》实施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合蚌埠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用足用活政策,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

刘廷哨 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县级干部

★新颁布实施的《土地管理法》给土地审批带来了一些变化,在新法实施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项目是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抓手,也是“六稳”“六保”的重要载体,项目建设不仅可以稳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还能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荚存道 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调研员

★优化营商环境在安商稳商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更多客商安心舒心地在蚌埠扎根落户,才能实现稳增长的目标。

★在群众关心的不动产登记领域,我们大胆创新,创造性采取“加减乘除”四法,为市场主体办证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

沈庆成 蚌埠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主任

深度对话

办法活,用地报批讲法度

主持人:近年来,我市在单元控规全覆盖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这种创新性实践,为我市投资项目落地提供了规划支撑,具体是怎样保障投资项目落地的?

刘廷哨:单元控规全覆盖探索,在规划上为保障投资项目落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我们把城市规划区220平方公里划分了80个控规单元,除龙子湖景区、锥子山景区、张公湖景区等3个单元因位于景区暂未组织编制控规外,其余77个单元均编制了单元控规,基本实现了控规全覆盖。所有投资项目均做到控规有支撑,为投资项目顺利落地准备了条件。

为促进项目落地,保障投资和预期,我们配合有关部门积极申报中央专项债。专项债项目申报需要我们出具项目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意见(书),在此情况下,我们专题研究了12个专项债申报项目所涉及的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意见书办理情况,简化报批程序,对于办理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意见书的项目,按照正常程序需要报市规委会研究,属重大项目还需提交规划选址论证报告,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完成专家论证、社会公示等程序。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实行先行办理、事后完善的办理机制,办理时间由5个工作日缩短为1—2个工作日,累计为专项债申报核发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意见(书)91份,其中核发了蚌埠市红十字医院、蚌埠市传染病医院、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脑血管中心及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城投公司应急物资仓库等项目选址意见书9份、用地面积约1188亩。

出具规划条件,保障土地供应有依据。上半年,总计出具规划设计条件37份,总用地面积约4545亩。同时,出具了中荣街北端铁路文化公园、公安警务培训基地、医废处置扩建项目、双墩遗址公园、禹会村遗址公园等18个项目的规划设计要点,总用地面积约6282亩。

主持人:今年1月1日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给项目用地报批带来了新的变化。面对新变化,我市是如何用足用活政策,保障蚌埠经济和社会发展用地的?

荚存道:新颁布实施的《土地管理法》给土地审批带来了一些变化,总体而言,新法规对用地报批程序要求更严了。在新法实施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合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用足用活政策,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

首先,积极摸排全市2020年稳投资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按照进一步落实“六稳”工作要求,会同市发展改革委认真梳理,及时上报淮北至宿州至蚌埠城际铁路、G206荆涂大桥至蚌埠宿州交界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安徽省包浍河治理工程项目、怀洪新河水系洼地(蚌埠市境内项目)、宁洛国家高速公路明光至蚌埠段改扩建工程等国家、省及市重点项目35个用地需求,用地面积34973亩,并已列入当年省重点项目,用地将优先保障。

加大建设用地报批调度力度。1-6月份已获省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面积3561亩,保障了蚌埠港中诚国际综合码头、安徽水利绿色建筑产业园、汽车城B地块、凯盛碲化铬、汉能二期、中粮生化二期等一批市重点项目用地。及时启动双墩遗址、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二期、市第三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工驰汽车用地组卷报批工作。

千方百计落实建设用地占补平衡需求。一是强力推进“旱田改水田”试点工作。为落实建设“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补水”,2020年实施“旱田改水田”面积4000亩;二是积极开展新增耕地验收工作。1月-6月市级已验收8921亩。三是创新方式、保障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占补平衡。为落实淮干治理蚌浮段、黄苏段建设占用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多方对接,落实资金30888万元与宣城市签订购买占补平衡指标3077亩。四是及时安排预下达扶贫专项用地指标1620亩。

措施实,土地供给加力度

主持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我市与全国各地一样,经济运行面临着严峻挑战,企业投资势头有所减弱,招商引资总量相比呈下降趋势。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情况下,如何加大土地供给力度,保障项目用地需求。

荚存道:项目是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抓手,也是“六稳”“六保”的重要载体,因为项目建设不仅可以稳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还能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促进消费。因而坚决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是我们遵循的一个原则。

一是做好产业用地供应,保障工业项目顺利落地。贯彻落实“增存挂钩”机制,2019年以来,供应各类用地17564亩,其中工业项目用地8432亩,占全部用地的一半,保障了百川生物、八一化工、和平乳业等项目用地及道路、安置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7495亩。

二是通过供地和规划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2019年按照蚌埠市住宅用地五类调控目标——增加供地量,年初编制年度房地产用地供应计划,年中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每月对房地产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精准调整各类房地产用地投入市场的时序和规模。2019年供应各类房地产用地6648亩,同比增加34.14%,圆满完成调控目标。

三是增加商业综合体用地供应。消费升级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我们加强了商业综合体建设的土地供给,2019年吾悦广场、金鹏久久相继开业,淮上区万达淮河ONE等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

四是加大文化旅游类项目供地。去年以来,先后启动建设两个遗址公园和铁路文化公园。

在增加供地量的同时,我们还注重提升城市品质。房地产供应逐渐向延安路城市中轴倾斜,满足市民改善住房需求,鼓励引导建设低容积率、低密度、高品质的住房。

土地资源不可再生,一方面要严守耕地红线,另一方面要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那么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就显得尤为重要。2019年以来,我们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工作,超额完成省自然资源厅下达的清理处置任务,清理处置批而未供土地4098亩,闲置土地5421亩。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创新处置方式,将批而未供土地分为“不好用”、“不能用”“不再用”、“调整用”、“直接用”五种类型,对应提出六种处置措施,即:据实核销、收回指标、调整使用、收购储备、直接供应、补办手续。

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管理,严把供地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学技术局三家联合审查,对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指标进行把关,未通过联合审核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不予供地,建立完善建设项目按进度分期报批和供应土地机制,防止批多建少和闲置浪费,严格供后监管,推行“亩均绩效”考核制度和探索建立“标准地”出让制度,建立完善项目投资与用地评价制度,对固定资产投资额、亩均税收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依据工业企业生命周期,对工业用地供应实行弹性年限,鼓励实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试点,提高用地保障效率。

进一步明确生态安全底线,完成《蚌埠市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自查报告》编制工作,全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由原26389.2公顷增至26392.98公顷,占市域面积的比例为4.44%,生态保护红线更加科学合理。2019年全市完成新增耕地任务10846亩,完成省政府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12%,全面完成占补平衡任务。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际湿地城市为抓手,“创绿”工作20个大项指标任务中,已完成11项,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分别达到20.75%和37.3%,湿地保护率达62%。大力开展林业增绿增效和“四旁四边四创”行动,全市完成人工造林4.13万亩,其中完成省级人工造林3.47万亩,占省下达计划任务的114%;深入推进林长制改革,全面落实一林一策,15个市级林长点共完成人工造林8690亩,占计划任务的113%。

机制优,政务服务提速度

主持人:疫情影响下,蚌埠和全国各地一样,经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保持蚌埠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日前市委市政府开展了招商引资“百日攻坚”活动。招商重要,稳商更重要,我们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还有哪些作为?

沈庆成:优化营商环境在安商稳商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更多客商安心舒心地在蚌埠扎根落户,才能实现稳增长的目标。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不见面审批”,全程网办率100%,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结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行政审批效率明显提升。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对108项政务服务事项796项申请材料进行梳理,取消543项,精简比例达到68.2%。

在群众关心的不动产登记领域,我们大胆创新,创造性采取“加减乘除”四法,为市场主体办证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

一是优化服务做“加法”。推行“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与6家银行建立合作,将不动产抵押业务延伸到银行窗口,企业和群众可在银行不动产抵押登记便民服务网点同步办理贷款审批、不动产抵押登记,无需再在银行和登记机构间来回奔走,实现贷款申请和抵押登记只跑一次路、只进一扇门的“一站式”服务,逐步实现不动产抵押登记与银行贷款业务同步办理,“延期续贷”、“借新还旧”等贷款审批与抵押登记无缝衔接,减少企业融资时间,解决“过桥资金”麻烦,避免抵押物“悬空”风险。上半年,通过银行便民服务点,已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3303件,设定抵押金融15.48亿元。

二是降低成本做“减法”。全面实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将房屋交易、纳税、不动产登记多个部门的窗口优化整合为一个综合受理窗口,同时全面梳理精简材料、环节,实行“一套材料、一个窗口、一次办结”。材料由改革前的10-20件优化至2-5件,精简75%以上;办理环节由8个优化为1个,压缩80%以上;全面免除不动产登记证书邮递费用,上半年减免费用5万余元,有效地降低了申请人办理不动产登记过程中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为进一步助力企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成本,全面免收非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动产登记费,实现企业不动产登记零收费。上半年,全市减免个体工商户、工业企业等各类主体登记费1326件次,免收金额53.78万元。

三是破除堵点做“乘法”。为深入推进创优“四最”营商环境,聚集解决不动产登记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升级服务举措。相继增设绿色通道、短信告知、自助查询、延时服务、容缺受理、同城通办、水电气联动办理、移动支付缴费等,一些备受诟病的难点、堵点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组织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组建“企业登记帮办中心”,对企业办理的各项登记业务进行全程跟进,确保企业不动产登记涉及的网签备案、交易审核、核税缴税、不动产登记等业务即时办结。自2019年5月成立以来,“企业登记帮办中心”已帮助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4909件。

四是提升效率做“除法”。强化不动产信息化平台建设,大力推行数据互通共享,开发建设不动产登记“一窗综合受理”平台,房屋交易、纳税、登记全部受理信息一次性录入,系统自动分发,三家共享共用。不动产登记涉及相关部门的人口、工商登记等信息数据通过市政府大数据平台自动获取,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内部的土地出让资料采取网络传输、电子扫描件方式实现共享。目前,我市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已由10-20个工作内办结,全面提升为3个工作日内办结,提速7-10倍。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工作部署,立足“创新之城·材料之都”的城市定位,聚焦“两统一”核心职责,围绕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中心任务,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保护,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全市自然资源、规划和林业工作深度融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和优质的生态空间。(完)

215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