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公布2020年第二季度“蚌埠好人”榜

2020-07-09 07:08 蚌埠新闻网  

冯国锦

人物简介:冯国锦,男,1951年6月出生,禹会区马城镇冯嘴子村花鼓灯艺术团词作者。

事迹简介:冯国锦是冯派花鼓灯第五代传人,在编写花鼓灯灯歌方面才能突出,曾获得市、区“优秀义务宣传员”“美丽家庭”“先进个人”“禹会好人”等荣誉称号。他所在的花鼓灯民间艺术团曾获得中国(常熟)尚湖国际民间艺术展演优秀奖、中国(蚌埠)花鼓灯艺术节交流展演大赛“最佳灯班子”称号、蚌埠市春节广场艺术花鼓灯展演优秀奖、禹会区正月十五花鼓灯大赛一等奖。

冯国锦10岁时就跟随花鼓灯老艺人“金嗓子”冯汝尚学习演唱花鼓灯灯歌,并开始了早期创作,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积极参加村文艺宣传队,创作了大量宣传歌颂党的方针政策和反映现实生活的灯歌,尤其在花鼓灯艺术大师冯国佩的悉心指导下,其艺术才能得到了更大提高。

改革开放后,花鼓灯艺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一代表淮河流域文化的艺术瑰宝大放异彩,冯国锦也迎来了花鼓灯艺术创作的春天,他既能创作灯歌又能即兴表演,达到了“指物作诗立就”的境界。一天,冯国锦看到同村一老人在地里打农药,他当场作灯歌:“盛夏烈日气温高,老汉稻田打农药。光着膀子赤着脚,浑身汗水如泼瓢。肚子饿来口又渴,筋疲力尽坚持着。展望秋季稻丰收,再苦再累乐陶陶。”

“锣鼓一打响当当,农村建设真漂亮,座座楼房平地起,水泥道路宽又长,粮食年年得丰收,经济收入大增长,搞养殖,建工厂,家家生意忙又忙……”近年来,冯国锦跟随冯嘴子村花鼓灯艺术团参加了一百多场演出,创作编写花鼓灯灯歌一百四十多首,先后参加国家、省、市级花鼓灯艺术演出、比赛和各类文化活动,均取得优异成绩。2017年编写《花鼓灯灯歌》一书,并荣获“蚌埠市2017年法治文艺汇演作品优秀奖”。

近年来,冯国锦将花鼓灯灯歌创作、编写、演唱的技艺传授给侄子冯三建和孙子冯骏琪,同时积极参与冯嘴子村花鼓灯艺术团在花郢小学开展的花鼓灯传承教学活动。

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禹会区文化馆对冯国锦创作的灯歌进行采录和整理,从其创作的大量灯歌中精选了100余首编辑成册。冯国锦表示,自己会创作更多更好的灯歌作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的保护和传承做出更多的贡献。

赵汉卫

人物简介:赵汉卫,男,1974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事迹简介:2019年10月,赵汉卫作为第二批中国援莫桑比克军事交流专家,开始为期三个月的“援非”行动。1月20日,刚回国就赶上新冠肺炎疫情,赵汉卫主动放弃15天休假,回国第二天就返回工作岗位看望急诊、重症病人,协助医院筹划、部署防疫工作。

1月26日,听到部队需要支援武汉的消息,赵汉卫立即递交请战书:“作为重症医学科主任,我早已做好了上前线的准备,请组织批准我带队出征!”出征前,他每天学习有关新冠肺炎的知识,观看有关疫情的新闻,时刻关注武汉抗疫一线的情况,并在朋友圈分享疫情科普类文章,提醒更多人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防护能力。

1月31日,部队在南京集结,培训后乘坐国产大型运输机降落武汉天河机场,奔赴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科支援。火神山医院收治危重病人的战役打响之后,赵汉卫作为重症二科东组的医疗组长,接收第一批病人,处置第一个病人,重症二科经常处于满员状态。患者的日常看护、诊疗,都需要他和他的团队来完成,进入病房的每一分钟都处于高负荷状态,工作量异常繁重。

从除夕到四月底的近70天里,赵汉卫一直都工作在抗疫一线,妻儿牵挂着他的安全,只能通过电话和微信联系。2月7日,妻儿所住小区因有3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被实施全封闭管理,妻子也是一名医务人员,一想到医院正是用人紧张的时候,在医院协调下带着孩子离开小区,因小区离开后不得再返回,她只好吃住在医院,孩子独自一人被安排在单位公寓楼宿舍。一家三口分开在三个地方,只能晚上微信电话互报平安,白天工作忙时根本顾不得想太多,晚上看看手机中的全家福照片,赵汉卫尤其想念妻儿。

“902医院培育了我这么多年,能够将毕生所学用于治疗危重新冠肺炎病患,回馈社会和报效国家,我感到很欣慰。只要病人能够转危为安,再苦再累我都愿意。”赵汉卫如是说。

王亚娟

人物简介:王亚娟,女,内蒙古族,1988年3月出生,本科学历,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护师。

事迹简介:近日,淮上区沫河口镇发生一起车祸,一名男子被电动三轮车迎面撞倒,并被侧翻的车体砸压头面部。危急时刻,恰巧经过此处的蚌医二附院胸外科护士王亚娟立即对伤者实施抢救,不顾满地泥泞,跪地为受伤男子实施心肺复苏。由于情况危急,来不及等120救护车赶到,她又一路护送伤者乘坐私家车前往医院,经过医院全力抢救,伤者终于平安脱险。

“当时只是听到一声巨响,然后听到有人喊出车祸了,作为一名护士,我下意识地就跑了过去。”王亚娟说,事情发生在4月18日晚上,当时受伤男子已经被人从车底拉了出来,人陷入昏迷状态,耳鼻口中不停往外流着鲜血。

见此情景,王亚娟没有多想,一边急呼围观群众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边迅速查看伤者生命体征。此时,伤者面朝上,大量失血,颈动脉已几乎触及不到脉动,王亚娟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按压。当时下着雨,马路上灯光昏暗,伤者嘴里一直在吐血,无法口对口人工呼吸,王亚娟只能跪在地上徒手按压心肺复苏,经过现场急救,五六分钟后男子终于恢复了呼吸、心跳。

为挽救伤者生命,等不及救护车到达,王亚娟协助男子家人将伤者小心抬进私家车内,因为担心路上患者突发状况,王亚娟也一同前往医院,并紧急联系直线距离最近的蚌医二附院总院,十分钟后当车辆到达医院急诊科时,急诊科医护人员早已在入口等候……

患者颅脑损伤较严重,颅内血肿严重,手术持续近5个小时,一直到凌晨四点才结束。主刀医生崔颖说:“第一目击者的行动往往决定患者的生死,若不是王亚娟处理及时得当,送医及时,可能我们也回天乏术了。”

当有人问起王亚娟当时为什么要去救人时,她说:“我是一名护士,这是我的本能反应,我相信只要是医护人员都会这样做,如果再遇到突发情况,我还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救人。”

冯晓洁

人物简介:冯晓洁,女,1981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高新教育集团七色光幼儿园园长。

事迹简介:冯晓洁自199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就来到蚌埠高新教育集团,开始了她的教育生涯。踏上工作岗位后,年轻的冯晓洁苦练教学基本功,勤学专业理论知识,很快成长为一名年轻的骨干教师。

孕期,冯晓洁始终坚守在教学岗位,直到生产的前一天。生产后,冯晓洁所带的班级即将升入六年级,产假还没有休完的她,毅然回到了工作岗位,陪伴她的学生。

2016年6月,七色光幼儿园开始动工,冯晓洁担任园长,办园定位、内部设计、具体施工、设备采购都需要一步步由她跟进落实。冯晓洁将孩子送到父母那里,全身心地投入新园建设,利用节假日跑其他园所,上网查阅学习大量资料,扎根在工地和施工方沟通,经常工作到晚上八九点。

新园开园后,又面临着新的问题:新老师没有教学经验,她就帮她们抠教学细节;没有现成的教材,她就走出去调研,反复研讨、论证,构建适合的教学体系;缺少特色的文化环境,她就和老师们深入思考、反复讨论,形成方案。她还放弃休息时间,和老师们一起制作创意墙饰、游戏玩具、走廊展板……经过大胆创新,冯晓洁和同事们打造“阳光教育”品牌,实行“学中玩·玩中学”的快乐教育模式,开设了深受幼儿喜欢的阳光课程。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日常生活秩序,封闭式管控和疫情防控值班同步展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冯晓洁迅速进入战斗角色,由于部分人员在外地无法返回,冯晓洁就在三所幼儿园之间轮流值守,每天按时汇总疫情期间所有教职工和幼儿的安全情况,做好登记、统计、上报工作。为了让全园师生有意义、有质量的度过三个月的超长假期,她带领园务组成员开设幼儿空中课堂、组织全园幼儿开展成长月主题线上活动,全体教师每周线上教研、成立“阅诗风音、瘦身堡、仙女鲜味”俱乐部,通过“云活动”,让师生在疫情期间生活有规律,学习有收获,陪伴有质量。

“比起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英雄们,我的付出不算什么,我所做的都是本职工作,更是我的责任。”冯晓洁说。

门敏超

人物简介:门敏超,女,1977年10月出生,家住新新家苑小区,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

事迹简介:疫情期间,门敏超刚接一个夜班,值班护士就来报告,一名产妇有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间接接触史。当时,这名产妇已进入分娩的关键时期,并出现发热症状,不能完全排除患上新冠肺炎的可能。门敏超立即安抚病患,与家属沟通,同时上报相关科室、医院,准备产妇分娩的各项预案。产妇顺利分娩后,在同事们的积极配合下,及时完善了产妇肺部CT检查,并请院内新冠肺炎专家小组会诊,经过五个多小时的紧张等待,最终排除了产妇为新冠肺炎患者的可能。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安徽)第六批援南苏丹医疗队正式成立,门敏超成为一名援非医生。2018年5月2日,经过半年培训,她随队来到位于非洲东部的南苏丹,开始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工作。南苏丹自然条件恶劣,白天温度持续在35℃以上,各类蚊虫、传染病无处不在,医务人员没有时间慢慢适应,在做好个人防护后迅速投入工作中。在门敏超等医生的努力下,援非医疗组全年接诊了妇产科门诊病人1000余例,管理住院病人300余例,完成各类手术及操作近百台,大部分都是当地医生遇到的疑难病例,其中包括南苏丹首例免气腹腹壁悬吊式单孔腹腔镜手术。

在一次义诊中,诊室门口排着一百多米长的队伍,室内温度高达四十多摄氏度,又没有电,医生们的汗水一直没停,唯一一台电子设备——B超机靠一台蓄电池撑着。医疗组针对当地很多不孕症的病人,仔细分析原因,决定开展输卵管通液术这个简单有效的检查方法。英文助理打着手电筒提供光线,他们边做边教当地医生,直至完成所有操作。一位病人感激地说,如果这次能怀上宝宝,她一定会起名叫“China”。就要离开南苏丹时,当地医生为中国医疗组的每位医生都准备了临别礼物,虽然礼物很小,但门敏超觉得特别欣慰。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门敏超获评2018年“优秀援外医疗队队员”,被蚌埠市评为市卫健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门敏超说:“我没有辜负党对我的信任与嘱托,今后会继续奋斗在医疗工作的第一线,为祖国、为家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翟薇

人物简介:翟薇,女,1983年4月出生,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怀远县河溜镇大成小学教师。

事迹简介:翟薇是一名共产党员,从教12年来,她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从未因病请过一天假,多次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她所任学科也多次获得优异的成绩,并在省、县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2019年3月14日上午,翟薇在匆忙赶往班级的途中,不慎磕倒在楼梯上,右膝盖粉碎性骨折并异位。本身只有右腿健康的她,再次遭受严重创伤。刚住院消肿期间,她多次催促医生早日动手术,担心学生会因为老师的受伤而落课。住院期间,她忍痛利用每天只能仰坐一会的时间坚持备课、写教案,跟班长通电话了解班级情况,交代学习任务……出院时医生一再嘱咐要卧床静养,但回家没几天,她就买来行走辅助器,下床锻炼决定回校上课。

手术后一个月左右,由于过早锻炼膝盖导致疼痛,在一次锻炼时,翟薇重摔在地,差点让她再受二次手术的痛苦。静养一个星期左右,她怕耽误学生的课,就让爱人陪护又重返学校,因无法行走,每天全由爱人背着上下楼进班级上课,晚上因腿部肿痛经常无法入睡。

新学期开学时,翟薇所带的班级成为毕业班,她怕这时换老师,学生难以适应影响学习,又毅然决定回校继续带班。受伤期间,爱人一直全力支持翟薇的工作,这让她更加珍惜每天的教学时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才做过二次手术的翟薇放弃休息和锻炼的时间,一个一个给学生家长打电话,询问和关心学生的身体状况,在班级家长群中辅导学生寒假作业、普及疫情知识,以身作责教会孩子们正确防护和保持良好的心态,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担当意识。她耐心指导帮助学生用电视、手机等方式通过不同途径听课学习,因为长时间用手机辅导学生学习、批改作业、疑难解答,颈椎病和肩周炎愈发严重。

翟薇忘我工作的精神感染着学生们,疫情期间,孩子们更加努力、自觉学习。翟薇常对学生们说:“人的一生总要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当你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再大的困难都能挺过去。”

张明乐

人物简介:张明乐,男,汉族,1950年10月出生,怀远县褚集镇洄东村张庄组村民。

事迹简介:1960年,张明乐的哥哥因公受伤,导致严重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日常生活全靠父母照顾。父母去世后,张明乐担起了照顾哥哥的重任,这一照顾就是三十年。

1986年,经人介绍,哥哥结婚。由于嫂子也患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但张明乐毫无怨言。1989年,哥哥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哥哥喜极而泣,而照顾孩子的重担又落到了张明乐夫妻两个人身上,他们给孩子买奶粉、喂饭、洗尿片……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如今,哥哥的三个孩子均已长大成人,大女儿已经出嫁,儿子考上了大学,在洄东村两委的帮助下申办了贫困户,每年能享受到贫困生资助,解决了上学困难。

照顾哥哥,张明乐无微不至,但对于妻子他却有太多的愧疚。结婚三十多年来,他从未陪妻子一起逛过街,2019年妻子患上了直肠癌住进医院,张明乐一个人担起了两个家庭的重担。

三十年来,哥哥没少让张明乐担心。2017年12月份的一天,张明乐正帮人打临时工,有人慌慌张张跑过来说:“你哥哥不知道咋了,躺在公路边上不动弹了。”张明乐听了心里一惊,赶紧跑过去,才知道哥哥突发脑出血摔倒,他赶紧找人把哥哥送到医院,东挪西借凑够了治疗的钱。住院期间,张明乐一直在医院陪护照顾,哥哥的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住院的一个多月里,张明乐不分昼夜地照顾着。

平日里,张明乐夫妇总是教导孩子们要孝顺伯父。“最让我欣慰的是,我的孩子们都和哥哥特亲,不在家时总是打电话问伯父、伯母的情况,回来了还给他们买药、买吃的。”说到这里,张明乐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辛华报

人物简介:辛华报(曾用名:辛建),男,1979年10月出生,五河县东刘集镇辛杜村居民,在福建省泉州市打工多年,创办福建新盛吊装设备租赁有限公司。

事迹简介:2020年3月7日晚,福建省泉州市欣佳酒店坍塌,不少目击者打电话给110报警,其中有一个电话说:“我不要钱,请让我去救人”。他就是辛华报,此后他在现场施救了5天5夜。

辛华报是土生土长的五河人,2007年起在福建省泉州市打工,经过多年打拼创立了自己的吊装公司。3月7日晚,辛华报得知欣佳酒店坍塌的消息,他根据经验判断,钢结构酒店坍塌,现场救援吊车必不可少。于是,辛华报紧急通知公司员工,组织了十几台救援机械赶往事故现场。为了能顺利进场救援,他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给110:“你好,我大小吊车都有,我要去救人,不要钱,请让我进现场。”

经过110指挥中心的协调调度,辛华报和事故现场救援负责人取得联系,得到许可后,留下三辆大型吊车和1台老虎钳挖机进入现场,成为第一个进入现场的义务救援人员。辛华报带着20名员工,跟着现场消防员和救援专家们一起展开争分夺秒地救援工作。

嗓子喊哑了,嘴上长满了热疮,困了就在驾驶室里眯一会儿,累了就在碎石板上休息,随时等候指挥部的调遣。整整五天五夜,辛华报和员工听从指令,精细操作,在现场坚持到最后一个受困人员被救出。

救援行动结束后,辛华报的事迹被当地媒体广为报道,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有人问他:“如果可以选择,你还会去吗?”辛华报说,他只是为了报恩,了却多年未了的心愿。

原来,2005年辛华报跑运输时出了车祸,一车四人只有他一人生还。“当地的村民报警,消防员救了我,我在医院抢救了七天七夜,最终活过来了。这个恩情我一直记在心里,总想着有一天能像消防官兵一样去救人。”辛华报说,“只有我这样死过一次的人,才知道活过来的感觉有多好,这次能参与救援,也是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

陈鹏

人物简介:陈鹏,男,汉族,1993年1月生,蚌埠市中医医院ICU护士。

事迹简介:陈鹏是蚌埠市中医医院的一名护士,2015年6月毕业于皖南医学院护理专业,在校期间多次捐献全血,并预留造血干细胞,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那时候,他就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希望有一天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为绝望中的Ta带去希望。

Ta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一名8岁的孩子,因为患有白血病,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小小的Ta,煎熬着、等待着,也渴望着。直到有一天,陈鹏收到了一个意外又惊喜的消息: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这名8岁的白血病患儿配对成功了!

丝毫没有犹豫,2015年10月28日,陈鹏在安徽省立医院历经4小时,成功捐献25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合悬液,成为蚌埠市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0年以来,每年陈鹏都会去捐献全血,自2011年开始定期捐献机采血小板,目前累计捐献80余次,机采血小板40余次,血液累积量超过14000毫升。陈鹏说:“人这一辈子有很多机会可以去帮助别人,但无偿献血是那么独特,当我想到某一天,某一个生命,会因为我的血液而得以延续!有一天,当我与某人擦肩而过,也许在他的身上,就有我的血液在流淌,这种感觉是多么温暖,它使我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幸福!”

“仁爱、奉献、博爱”的种子在陈鹏心里生根发芽。工作中,他任劳任怨,又勇于担当,他认真细致,又冷静果敢。一次,一个老爷爷因脑出血被送到ICU,刚来时病情危重,气管切开处吸氧,痰液量比较多,意识不清,无法自主翻身。陈鹏作为ICU唯一的男护士,主动提出由他看护老人,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不论他当班还是不当班,他始终守护在老人病床前,吸痰、擦拭大小便、翻身、按摩腿脚、陪老爷爷唠家长里短……一旦有病情变化,及时上前查看。一天夜里,老人突然出现心电监护呼吸显示为0,但其余生命体征指标均平稳,医护一时无法明确其原因,细心的陈鹏发现老爷爷有自主呼吸,只不过胸廓起伏比较微小,导致监护仪没有识别到,大家这才放下心来。经过一个半月的精心治疗及护理,老爷爷好转出院,家属万分感激并送来锦旗。

在陈鹏看来,一个合格的好护士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要富有一颗同情心。工作之余,陈鹏经常参加社会义诊活动,并走进敬老院,他用真诚、爱心书写着平凡而又光彩的人生,他的凡人善举犹如一缕灿烂的阳光,照亮着他人的心灵。

(完)















307

冯国锦

人物简介:冯国锦,男,1951年6月出生,禹会区马城镇冯嘴子村花鼓灯艺术团词作者。

事迹简介:冯国锦是冯派花鼓灯第五代传人,在编写花鼓灯灯歌方面才能突出,曾获得市、区“优秀义务宣传员”“美丽家庭”“先进个人”“禹会好人”等荣誉称号。他所在的花鼓灯民间艺术团曾获得中国(常熟)尚湖国际民间艺术展演优秀奖、中国(蚌埠)花鼓灯艺术节交流展演大赛“最佳灯班子”称号、蚌埠市春节广场艺术花鼓灯展演优秀奖、禹会区正月十五花鼓灯大赛一等奖。

冯国锦10岁时就跟随花鼓灯老艺人“金嗓子”冯汝尚学习演唱花鼓灯灯歌,并开始了早期创作,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积极参加村文艺宣传队,创作了大量宣传歌颂党的方针政策和反映现实生活的灯歌,尤其在花鼓灯艺术大师冯国佩的悉心指导下,其艺术才能得到了更大提高。

改革开放后,花鼓灯艺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一代表淮河流域文化的艺术瑰宝大放异彩,冯国锦也迎来了花鼓灯艺术创作的春天,他既能创作灯歌又能即兴表演,达到了“指物作诗立就”的境界。一天,冯国锦看到同村一老人在地里打农药,他当场作灯歌:“盛夏烈日气温高,老汉稻田打农药。光着膀子赤着脚,浑身汗水如泼瓢。肚子饿来口又渴,筋疲力尽坚持着。展望秋季稻丰收,再苦再累乐陶陶。”

“锣鼓一打响当当,农村建设真漂亮,座座楼房平地起,水泥道路宽又长,粮食年年得丰收,经济收入大增长,搞养殖,建工厂,家家生意忙又忙……”近年来,冯国锦跟随冯嘴子村花鼓灯艺术团参加了一百多场演出,创作编写花鼓灯灯歌一百四十多首,先后参加国家、省、市级花鼓灯艺术演出、比赛和各类文化活动,均取得优异成绩。2017年编写《花鼓灯灯歌》一书,并荣获“蚌埠市2017年法治文艺汇演作品优秀奖”。

近年来,冯国锦将花鼓灯灯歌创作、编写、演唱的技艺传授给侄子冯三建和孙子冯骏琪,同时积极参与冯嘴子村花鼓灯艺术团在花郢小学开展的花鼓灯传承教学活动。

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禹会区文化馆对冯国锦创作的灯歌进行采录和整理,从其创作的大量灯歌中精选了100余首编辑成册。冯国锦表示,自己会创作更多更好的灯歌作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的保护和传承做出更多的贡献。

赵汉卫

人物简介:赵汉卫,男,1974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事迹简介:2019年10月,赵汉卫作为第二批中国援莫桑比克军事交流专家,开始为期三个月的“援非”行动。1月20日,刚回国就赶上新冠肺炎疫情,赵汉卫主动放弃15天休假,回国第二天就返回工作岗位看望急诊、重症病人,协助医院筹划、部署防疫工作。

1月26日,听到部队需要支援武汉的消息,赵汉卫立即递交请战书:“作为重症医学科主任,我早已做好了上前线的准备,请组织批准我带队出征!”出征前,他每天学习有关新冠肺炎的知识,观看有关疫情的新闻,时刻关注武汉抗疫一线的情况,并在朋友圈分享疫情科普类文章,提醒更多人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防护能力。

1月31日,部队在南京集结,培训后乘坐国产大型运输机降落武汉天河机场,奔赴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科支援。火神山医院收治危重病人的战役打响之后,赵汉卫作为重症二科东组的医疗组长,接收第一批病人,处置第一个病人,重症二科经常处于满员状态。患者的日常看护、诊疗,都需要他和他的团队来完成,进入病房的每一分钟都处于高负荷状态,工作量异常繁重。

从除夕到四月底的近70天里,赵汉卫一直都工作在抗疫一线,妻儿牵挂着他的安全,只能通过电话和微信联系。2月7日,妻儿所住小区因有3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被实施全封闭管理,妻子也是一名医务人员,一想到医院正是用人紧张的时候,在医院协调下带着孩子离开小区,因小区离开后不得再返回,她只好吃住在医院,孩子独自一人被安排在单位公寓楼宿舍。一家三口分开在三个地方,只能晚上微信电话互报平安,白天工作忙时根本顾不得想太多,晚上看看手机中的全家福照片,赵汉卫尤其想念妻儿。

“902医院培育了我这么多年,能够将毕生所学用于治疗危重新冠肺炎病患,回馈社会和报效国家,我感到很欣慰。只要病人能够转危为安,再苦再累我都愿意。”赵汉卫如是说。

王亚娟

人物简介:王亚娟,女,内蒙古族,1988年3月出生,本科学历,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护师。

事迹简介:近日,淮上区沫河口镇发生一起车祸,一名男子被电动三轮车迎面撞倒,并被侧翻的车体砸压头面部。危急时刻,恰巧经过此处的蚌医二附院胸外科护士王亚娟立即对伤者实施抢救,不顾满地泥泞,跪地为受伤男子实施心肺复苏。由于情况危急,来不及等120救护车赶到,她又一路护送伤者乘坐私家车前往医院,经过医院全力抢救,伤者终于平安脱险。

“当时只是听到一声巨响,然后听到有人喊出车祸了,作为一名护士,我下意识地就跑了过去。”王亚娟说,事情发生在4月18日晚上,当时受伤男子已经被人从车底拉了出来,人陷入昏迷状态,耳鼻口中不停往外流着鲜血。

见此情景,王亚娟没有多想,一边急呼围观群众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边迅速查看伤者生命体征。此时,伤者面朝上,大量失血,颈动脉已几乎触及不到脉动,王亚娟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按压。当时下着雨,马路上灯光昏暗,伤者嘴里一直在吐血,无法口对口人工呼吸,王亚娟只能跪在地上徒手按压心肺复苏,经过现场急救,五六分钟后男子终于恢复了呼吸、心跳。

为挽救伤者生命,等不及救护车到达,王亚娟协助男子家人将伤者小心抬进私家车内,因为担心路上患者突发状况,王亚娟也一同前往医院,并紧急联系直线距离最近的蚌医二附院总院,十分钟后当车辆到达医院急诊科时,急诊科医护人员早已在入口等候……

患者颅脑损伤较严重,颅内血肿严重,手术持续近5个小时,一直到凌晨四点才结束。主刀医生崔颖说:“第一目击者的行动往往决定患者的生死,若不是王亚娟处理及时得当,送医及时,可能我们也回天乏术了。”

当有人问起王亚娟当时为什么要去救人时,她说:“我是一名护士,这是我的本能反应,我相信只要是医护人员都会这样做,如果再遇到突发情况,我还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救人。”

冯晓洁

人物简介:冯晓洁,女,1981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高新教育集团七色光幼儿园园长。

事迹简介:冯晓洁自199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就来到蚌埠高新教育集团,开始了她的教育生涯。踏上工作岗位后,年轻的冯晓洁苦练教学基本功,勤学专业理论知识,很快成长为一名年轻的骨干教师。

孕期,冯晓洁始终坚守在教学岗位,直到生产的前一天。生产后,冯晓洁所带的班级即将升入六年级,产假还没有休完的她,毅然回到了工作岗位,陪伴她的学生。

2016年6月,七色光幼儿园开始动工,冯晓洁担任园长,办园定位、内部设计、具体施工、设备采购都需要一步步由她跟进落实。冯晓洁将孩子送到父母那里,全身心地投入新园建设,利用节假日跑其他园所,上网查阅学习大量资料,扎根在工地和施工方沟通,经常工作到晚上八九点。

新园开园后,又面临着新的问题:新老师没有教学经验,她就帮她们抠教学细节;没有现成的教材,她就走出去调研,反复研讨、论证,构建适合的教学体系;缺少特色的文化环境,她就和老师们深入思考、反复讨论,形成方案。她还放弃休息时间,和老师们一起制作创意墙饰、游戏玩具、走廊展板……经过大胆创新,冯晓洁和同事们打造“阳光教育”品牌,实行“学中玩·玩中学”的快乐教育模式,开设了深受幼儿喜欢的阳光课程。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日常生活秩序,封闭式管控和疫情防控值班同步展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冯晓洁迅速进入战斗角色,由于部分人员在外地无法返回,冯晓洁就在三所幼儿园之间轮流值守,每天按时汇总疫情期间所有教职工和幼儿的安全情况,做好登记、统计、上报工作。为了让全园师生有意义、有质量的度过三个月的超长假期,她带领园务组成员开设幼儿空中课堂、组织全园幼儿开展成长月主题线上活动,全体教师每周线上教研、成立“阅诗风音、瘦身堡、仙女鲜味”俱乐部,通过“云活动”,让师生在疫情期间生活有规律,学习有收获,陪伴有质量。

“比起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英雄们,我的付出不算什么,我所做的都是本职工作,更是我的责任。”冯晓洁说。

门敏超

人物简介:门敏超,女,1977年10月出生,家住新新家苑小区,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

事迹简介:疫情期间,门敏超刚接一个夜班,值班护士就来报告,一名产妇有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间接接触史。当时,这名产妇已进入分娩的关键时期,并出现发热症状,不能完全排除患上新冠肺炎的可能。门敏超立即安抚病患,与家属沟通,同时上报相关科室、医院,准备产妇分娩的各项预案。产妇顺利分娩后,在同事们的积极配合下,及时完善了产妇肺部CT检查,并请院内新冠肺炎专家小组会诊,经过五个多小时的紧张等待,最终排除了产妇为新冠肺炎患者的可能。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安徽)第六批援南苏丹医疗队正式成立,门敏超成为一名援非医生。2018年5月2日,经过半年培训,她随队来到位于非洲东部的南苏丹,开始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工作。南苏丹自然条件恶劣,白天温度持续在35℃以上,各类蚊虫、传染病无处不在,医务人员没有时间慢慢适应,在做好个人防护后迅速投入工作中。在门敏超等医生的努力下,援非医疗组全年接诊了妇产科门诊病人1000余例,管理住院病人300余例,完成各类手术及操作近百台,大部分都是当地医生遇到的疑难病例,其中包括南苏丹首例免气腹腹壁悬吊式单孔腹腔镜手术。

在一次义诊中,诊室门口排着一百多米长的队伍,室内温度高达四十多摄氏度,又没有电,医生们的汗水一直没停,唯一一台电子设备——B超机靠一台蓄电池撑着。医疗组针对当地很多不孕症的病人,仔细分析原因,决定开展输卵管通液术这个简单有效的检查方法。英文助理打着手电筒提供光线,他们边做边教当地医生,直至完成所有操作。一位病人感激地说,如果这次能怀上宝宝,她一定会起名叫“China”。就要离开南苏丹时,当地医生为中国医疗组的每位医生都准备了临别礼物,虽然礼物很小,但门敏超觉得特别欣慰。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门敏超获评2018年“优秀援外医疗队队员”,被蚌埠市评为市卫健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门敏超说:“我没有辜负党对我的信任与嘱托,今后会继续奋斗在医疗工作的第一线,为祖国、为家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翟薇

人物简介:翟薇,女,1983年4月出生,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怀远县河溜镇大成小学教师。

事迹简介:翟薇是一名共产党员,从教12年来,她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从未因病请过一天假,多次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她所任学科也多次获得优异的成绩,并在省、县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2019年3月14日上午,翟薇在匆忙赶往班级的途中,不慎磕倒在楼梯上,右膝盖粉碎性骨折并异位。本身只有右腿健康的她,再次遭受严重创伤。刚住院消肿期间,她多次催促医生早日动手术,担心学生会因为老师的受伤而落课。住院期间,她忍痛利用每天只能仰坐一会的时间坚持备课、写教案,跟班长通电话了解班级情况,交代学习任务……出院时医生一再嘱咐要卧床静养,但回家没几天,她就买来行走辅助器,下床锻炼决定回校上课。

手术后一个月左右,由于过早锻炼膝盖导致疼痛,在一次锻炼时,翟薇重摔在地,差点让她再受二次手术的痛苦。静养一个星期左右,她怕耽误学生的课,就让爱人陪护又重返学校,因无法行走,每天全由爱人背着上下楼进班级上课,晚上因腿部肿痛经常无法入睡。

新学期开学时,翟薇所带的班级成为毕业班,她怕这时换老师,学生难以适应影响学习,又毅然决定回校继续带班。受伤期间,爱人一直全力支持翟薇的工作,这让她更加珍惜每天的教学时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才做过二次手术的翟薇放弃休息和锻炼的时间,一个一个给学生家长打电话,询问和关心学生的身体状况,在班级家长群中辅导学生寒假作业、普及疫情知识,以身作责教会孩子们正确防护和保持良好的心态,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担当意识。她耐心指导帮助学生用电视、手机等方式通过不同途径听课学习,因为长时间用手机辅导学生学习、批改作业、疑难解答,颈椎病和肩周炎愈发严重。

翟薇忘我工作的精神感染着学生们,疫情期间,孩子们更加努力、自觉学习。翟薇常对学生们说:“人的一生总要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当你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再大的困难都能挺过去。”

张明乐

人物简介:张明乐,男,汉族,1950年10月出生,怀远县褚集镇洄东村张庄组村民。

事迹简介:1960年,张明乐的哥哥因公受伤,导致严重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日常生活全靠父母照顾。父母去世后,张明乐担起了照顾哥哥的重任,这一照顾就是三十年。

1986年,经人介绍,哥哥结婚。由于嫂子也患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但张明乐毫无怨言。1989年,哥哥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哥哥喜极而泣,而照顾孩子的重担又落到了张明乐夫妻两个人身上,他们给孩子买奶粉、喂饭、洗尿片……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如今,哥哥的三个孩子均已长大成人,大女儿已经出嫁,儿子考上了大学,在洄东村两委的帮助下申办了贫困户,每年能享受到贫困生资助,解决了上学困难。

照顾哥哥,张明乐无微不至,但对于妻子他却有太多的愧疚。结婚三十多年来,他从未陪妻子一起逛过街,2019年妻子患上了直肠癌住进医院,张明乐一个人担起了两个家庭的重担。

三十年来,哥哥没少让张明乐担心。2017年12月份的一天,张明乐正帮人打临时工,有人慌慌张张跑过来说:“你哥哥不知道咋了,躺在公路边上不动弹了。”张明乐听了心里一惊,赶紧跑过去,才知道哥哥突发脑出血摔倒,他赶紧找人把哥哥送到医院,东挪西借凑够了治疗的钱。住院期间,张明乐一直在医院陪护照顾,哥哥的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住院的一个多月里,张明乐不分昼夜地照顾着。

平日里,张明乐夫妇总是教导孩子们要孝顺伯父。“最让我欣慰的是,我的孩子们都和哥哥特亲,不在家时总是打电话问伯父、伯母的情况,回来了还给他们买药、买吃的。”说到这里,张明乐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辛华报

人物简介:辛华报(曾用名:辛建),男,1979年10月出生,五河县东刘集镇辛杜村居民,在福建省泉州市打工多年,创办福建新盛吊装设备租赁有限公司。

事迹简介:2020年3月7日晚,福建省泉州市欣佳酒店坍塌,不少目击者打电话给110报警,其中有一个电话说:“我不要钱,请让我去救人”。他就是辛华报,此后他在现场施救了5天5夜。

辛华报是土生土长的五河人,2007年起在福建省泉州市打工,经过多年打拼创立了自己的吊装公司。3月7日晚,辛华报得知欣佳酒店坍塌的消息,他根据经验判断,钢结构酒店坍塌,现场救援吊车必不可少。于是,辛华报紧急通知公司员工,组织了十几台救援机械赶往事故现场。为了能顺利进场救援,他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给110:“你好,我大小吊车都有,我要去救人,不要钱,请让我进现场。”

经过110指挥中心的协调调度,辛华报和事故现场救援负责人取得联系,得到许可后,留下三辆大型吊车和1台老虎钳挖机进入现场,成为第一个进入现场的义务救援人员。辛华报带着20名员工,跟着现场消防员和救援专家们一起展开争分夺秒地救援工作。

嗓子喊哑了,嘴上长满了热疮,困了就在驾驶室里眯一会儿,累了就在碎石板上休息,随时等候指挥部的调遣。整整五天五夜,辛华报和员工听从指令,精细操作,在现场坚持到最后一个受困人员被救出。

救援行动结束后,辛华报的事迹被当地媒体广为报道,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有人问他:“如果可以选择,你还会去吗?”辛华报说,他只是为了报恩,了却多年未了的心愿。

原来,2005年辛华报跑运输时出了车祸,一车四人只有他一人生还。“当地的村民报警,消防员救了我,我在医院抢救了七天七夜,最终活过来了。这个恩情我一直记在心里,总想着有一天能像消防官兵一样去救人。”辛华报说,“只有我这样死过一次的人,才知道活过来的感觉有多好,这次能参与救援,也是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

陈鹏

人物简介:陈鹏,男,汉族,1993年1月生,蚌埠市中医医院ICU护士。

事迹简介:陈鹏是蚌埠市中医医院的一名护士,2015年6月毕业于皖南医学院护理专业,在校期间多次捐献全血,并预留造血干细胞,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那时候,他就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希望有一天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为绝望中的Ta带去希望。

Ta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一名8岁的孩子,因为患有白血病,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小小的Ta,煎熬着、等待着,也渴望着。直到有一天,陈鹏收到了一个意外又惊喜的消息: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这名8岁的白血病患儿配对成功了!

丝毫没有犹豫,2015年10月28日,陈鹏在安徽省立医院历经4小时,成功捐献25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合悬液,成为蚌埠市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0年以来,每年陈鹏都会去捐献全血,自2011年开始定期捐献机采血小板,目前累计捐献80余次,机采血小板40余次,血液累积量超过14000毫升。陈鹏说:“人这一辈子有很多机会可以去帮助别人,但无偿献血是那么独特,当我想到某一天,某一个生命,会因为我的血液而得以延续!有一天,当我与某人擦肩而过,也许在他的身上,就有我的血液在流淌,这种感觉是多么温暖,它使我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幸福!”

“仁爱、奉献、博爱”的种子在陈鹏心里生根发芽。工作中,他任劳任怨,又勇于担当,他认真细致,又冷静果敢。一次,一个老爷爷因脑出血被送到ICU,刚来时病情危重,气管切开处吸氧,痰液量比较多,意识不清,无法自主翻身。陈鹏作为ICU唯一的男护士,主动提出由他看护老人,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不论他当班还是不当班,他始终守护在老人病床前,吸痰、擦拭大小便、翻身、按摩腿脚、陪老爷爷唠家长里短……一旦有病情变化,及时上前查看。一天夜里,老人突然出现心电监护呼吸显示为0,但其余生命体征指标均平稳,医护一时无法明确其原因,细心的陈鹏发现老爷爷有自主呼吸,只不过胸廓起伏比较微小,导致监护仪没有识别到,大家这才放下心来。经过一个半月的精心治疗及护理,老爷爷好转出院,家属万分感激并送来锦旗。

在陈鹏看来,一个合格的好护士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要富有一颗同情心。工作之余,陈鹏经常参加社会义诊活动,并走进敬老院,他用真诚、爱心书写着平凡而又光彩的人生,他的凡人善举犹如一缕灿烂的阳光,照亮着他人的心灵。

(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