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家里人偶尔会带着我坐上公交,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来到这片在幼小的我心中代表着“灵秀美丽”的土地-珠城。人头攒动的百货大楼,香气扑鼻的美食街,那边有馋人的烧饼夹里脊和雪园馄饨,还有红烧螺蛳肉,又香又辣。来来往往的车流,模模糊糊的构成了我对“发达”一词的早期理解。一边看着家人在百货大楼的货架旁,精心挑选着无数双在我眼中大同小异的鞋子,一边打着哈欠期盼着他们带着我去平时朝思暮想的西式快餐店大快朵颐,这是我童年里最清新的烙印之一。
风吹过了几个秋,我也从一个孩子慢慢成长成青年,也开始从不同的方向了解珠城这座城市,它既是身在南北只在咫尺间的淮河人家,也是安徽与全国各地链接的交通枢纽。也许是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巧让这座城市多了几分包容多元的文化意味。在我以大学生的身份伫立在这片土地上时,一会就认出了在这片土地上的南来北往的痕迹:粗犷的白杨挺立,与柔情的垂柳对岸相望,米饭与面食暗自较劲,招揽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南方北方的生活氛围,在这座城市里融汇成了一道道美丽而独特的风景。我坐在车上,欣赏着窗外向我展示的这一切,耳边是亲人对我的叮嘱。
来到大学宿舍楼下,我放下准备好的行李,开始幻想我的大学生活:成年后至少四年的光阴将在这座让我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心情是怎样的呢?我看着大学校门对面的图书馆这栋独特的建筑,似乎闻到了书香,不知道为何,我好像又成为了那个在家人带领下,好奇的瞪大双眼的孩子,期盼着新鲜的一切。这四年里,我要从米面中选择自己的口味,在坚挺的白杨和柔顺的垂柳中寻找自己的姿态,就像珠城,不执着于南方、北方的地理定位,只要尽情的生长在淮河两岸,让辛劳的火车拍出它生命的脉搏。
想到这,我想对着映照着我脸上微笑的淮水说,让我拥抱你,珠城。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202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潘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