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话说谷堆眼

2025-10-21 16:08 蚌埠发布客户端  

话说谷堆眼

文/王绪谦

在怀远县包集镇西楼村,有一个名为“谷堆眼”的村落。这里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数百口人,民风淳朴,以农耕为生。村庄坐落于淮北平原,濒临澥河,却并非一马平川,而是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土丘,被称为“谷堆”。正是这些谷堆,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地貌、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如一颗明珠,闪耀在澥河之滨。

据传,谷堆眼共有七十二个谷堆,如同七十二颗美人痣,镶嵌于大地之上。其中三个大谷堆分别位于东、西、北三方,呈三足鼎立之势。西大谷堆最为突出,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顶部高出地面约一米五。昔日天气晴好时,立于堆顶,可远眺怀远县连绵的山峦与那棵千年银杏树。三大谷堆周围,环伺着六十九个小谷堆,亦称“子谷堆”。它们形态各异,多数建有民居,或被林木覆盖,但谷堆轮廓依然清晰可辨。

这独特的地理景观,常吸引游人前来探秘。人们在耕作中,时常发现残损的砖瓦、厚重的青砖,深土层中亦可见层次分明的砖砌墓葬。村民建房时,曾出土汉代的五铢钱、铜镜、锈蚀的箭镞、陶罐碎片以及草木灰等生活遗迹。这些发现暗示着,大谷堆之下,可能埋藏着尚未揭晓的历史,极具考古发掘价值。

大谷堆地势高亢,天然避涝,在上世纪生产队时期,村民常于堆上开挖地窖,用以贮藏山芋。此法兼具保温、防潮、保鲜之效,尤为利于来年的选种育种。

谷堆眼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洪武九年。移民王有明携家眷于此定居,垦荒拓土,繁衍生息。王氏一族忠厚勤俭,诚信友善,家业渐兴,人丁日盛。至今,其后裔已逾五万人,主要分布于西楼、王圩及周边地区。

王有明及其子孙在此不仅开创了家业,也积淀了深厚的家族文化。位于西大谷堆前一处小谷堆上的古墓群,便是王有明等先祖的长眠之地,现已申请为古遗址加以保护。墓群中原有数十棵数百年树龄的巨松,需二三人方能合抱,可惜后来被伐用于制作水车,成为王家后人心中一大憾事。墓群后方建有王氏祠堂,供奉祖先。祠堂正殿三间,两侧配有厢房,有专人负责清扫维护,接待祭祀宗亲。相传修建祠堂时,为彰显家族同心,王家人排成十余里长队,手递手将砖块从窑场传至工地,场面蔚为壮观。

祠堂外围,西大谷堆之上,曾设有一处“生活园”,堪称早期的乡村公园。此处邻近村庄,依傍沟塘水系,绿柳成荫,景色宜人。村民于此安置石桌、石凳及生肖石像,成为劳作之余休憩、闲聊、对弈、议事的理想场所。

当地还流传着一则“金鸡”的美丽传说:昔有一憨厚媳妇,每日清晨被婆母遣往田间拾棉。某日晨雾中,她路经大谷堆,见一母鸡被蛇所缠,挣扎哀鸣。媳妇折枝驱蛇,救下母鸡。次日,复见母鸡携雏觅食,中有一雏跛足难行。媳妇心生怜惜,捧之归家疗养。不料此雏竟化作金鸡!善有善报,媳妇自此命运转变,备受善待。大谷堆,也因此成为谷堆眼人心中一个温暖的文化符号。

谷堆眼土地肥沃,沟塘中鱼虾丰美。此地柳树尤为一绝,生长迅捷,成材早,且无虫害,是制作家具和农具的优质木材。昔年,村中沟畔路旁遍植柳树,故有“柳树王村”之美誉。以其木材制成的器物光洁无损,令人称奇,其品质远胜他处。

关于谷堆的由来,众说纷纭。或言自然形成,体现了造化之奇;或言其下为古墓群,然未见王侯将相之考据;或言乃古代战场工事,用于藏兵御敌。种种猜测,为谷堆眼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