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望五年奋进路,淮畔明珠蚌埠,处处跃动着发展的脉搏,涌动着金融活水滋养实体经济的蓬勃生机。蚌埠金融监管分局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监管引领辖内银行业,为蚌埠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银行业资产总额达4871.11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66.2%;各项贷款余额4239.10亿元,增幅高达79.94%,年均增速从全省靠后跃升至前五位;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由2020年末的3.8%显著下降至0.9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总量跨越的同时实现了质量提升。在金融“活水”的滋养下,2024年蚌埠GDP实现2313亿元,比2020年的2082.73亿元增长11%。2025年上半年,蚌埠GDP实现1234.2亿元,同比增长5.6%。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9.8%,远超规上工业平均水平,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聚力赋能金融活水润泽千企万户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五年来,辖内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在产品数量上做“加法”,在产品丰富上做“加法”,在服务手段上做“乘法”。分局引导全市银行业精准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脉搏,“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书写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生动篇章。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共有23家银行机构,其中,“十四五”期间新设立兴业银行蚌埠分行、民生银行蚌埠分行、广发银行蚌埠分行等3家股份制银行二级分行,股份制银行数量居皖北首位。
精准滴灌,科创金融助力攀登产业高峰。
近年来,蚌埠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科技型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引擎,为了加速将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针对这类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特征,分局主动搭建“政银企”对接桥梁,联合市科技局梳理企业名单、印发产品手册,通过“五进”活动实现科技企业金融走访全覆盖。五年间,组织召开各类对接会、推介会25场,让金融政策与企业需求高效匹配。更具突破性的是,分局指导市银行业协会与高新区管委会创新推出科创企业“贷投批量联动”试点,破解了初创型科技企业股权融资难与债权融资慢的困境。
截至2025年6月末,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330.20亿元,较“十三五”末激增524.58%,年均增长率高达116.57%。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02.07亿元,仅一年时间便增长68.49%。已累计向56户科技型企业提供“信贷+股权投资”组合资金支持41.12亿元。
特别是针对快速崛起的智能传感产业集群,分局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探索“一集群一方案”批量授信模式,推动蚌埠农行获得2亿元集群授信权限,首批12户白名单企业迅速获得资金支持,如华威电子、汇精智能科技分别获得300万元和1000万元授信,有力推动了智能传感这一全市产业新引擎的加速成型。
普惠深耕,小微个体迸发蓬勃生机。
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当前,我市对小微企业的梯度培育成果正在显现——蚌埠市已经形成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小巨人”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截至2025年一季度,全市经营主体突破43万户,当季新设立15078户,同比增长5.69%。
为了帮扶小微主体做大做强、梯度成长,分局持续推动普惠金融下沉,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创新“1+1+N”对接方案,开展分区域、多层次集中对接活动8场。截至2025年8月末,已走访小微企业36.57万户,覆盖率达99.8%,为3.28万户清单内企业授信498.47亿元,授信率高达97%。
投放数据见证着成效: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18.05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86.71%,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前三;民营企业贷款余额996.13亿元,增幅达210.55%。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240.98亿元,较2021年增长142.88%,2024年增速更是位居全省第二。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创业故事:退役军人刘振行在蚌埠农商银行“珠城 拥军贷”30万元纯信用贷款支持下,商贸公司顺利起步;梅桥镇养殖户褚磊在蚌埠农商银行“兴农e贷”60万元资金助力下,肉牛养殖场扩建计划得以实施。普惠金融的雨露,正精准洒向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养老保障,绘就珠城最美“夕阳红”。
近年来,蚌埠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政策措施,正在逐步构建我市多层次、全方位银发产业体系。
养老金融服务方面,在分局的悉心引导下,辖内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适合长期持有的养老储蓄、理财等金融产品,努力为市民的晚年生活增添一份稳健的保障。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已推出超过100款养老金融产品,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通过持续推动金融服务优化升级,分局鼓励机构加大养老产业信贷投放,积极探索“医养康养+金融”的创新模式。在分局的协调支持下,泰康人寿等一批具备代表性的大健康生态服务体验平台逐步落地。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养老产业信贷余额已达5.58亿元,较年初增长9.84%,金融活水正悄然滋润着珠城的养老服务体系。
在丰富供给、优化服务的同时,老年人的财产安全同样需要用心守护。分局通过加强非现场监测与风险排查,规范养老金融市场秩序,并组织开展防范非法集资等集中宣传活动,借助各类公众教育平台提升老年人金融素养,为他们守好每一分养老钱,让金融保障真正成为安享晚年的温暖依靠。
聚焦制造,产业根基筑牢发展底盘。
蚌埠跨越赶超的根基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出路在工业。因此,蚌埠提出了“智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和“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第一战术,力求以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推动蚌埠加快振兴。
分局指导机构以高水平金融创新赋能自贸区高质量发展,3项制度创新,1项入选、2项入围中国(安徽)自贸区第二批“十佳”制度创新案例。紧密对接市发改委、经信局,围绕制造业重点企业及六大产业集群清单,指导银行机构逐一摸排,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截至2025年7月末,蚌埠市制造业贷款余额611.26亿元,较2020末增长174.95%;小微企业制造业贷款余额290.25亿元,较2021年增长118.43%。分局组织召开的制造业五大产业集群金融服务“五个一”对接会,一次性促成20家银行与164家企业达成融资意向59.46亿元。同时,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如农业银行蚌埠分行创新运用“项目贷款+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组合模式,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安徽丰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11.17亿元综合融资,鼎力支持生物基产业转型升级,展现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深度与智慧。
监管为民 筑牢防线守护万家灯火
“我们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倾力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分局以监管护秩序,以服务暖民心,着力营造安全、高效、普惠的金融生态环境。
分局坚决防范房地产业引发系统性风险,推进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12个符合条件房地产项目在3月底前全部纳入“白名单”管理,2025年推动5个新建项目获得授信金额8.5亿元。持续规范市场准入,优化行政许可流程,2025年1至8月按期办结率100%。坚持铁腕治乱,“十四五”期间累计作出行政处罚167份,罚没金额超2574万元,有力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权益保护筑牢安全防线。分局始终将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制定金融消保工作质效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着力打造“如我所诉·五心消保”品牌。创新推进金融教育网格化试点,如怀远支局构建起“县级中枢-乡镇枢纽-村居终端”三级网络,组建80余人的宣讲团深入基层,结合节日节点开展宣传,让金融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时,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如查处“银行贷款”虚假宣传、取缔“金融公司”非法业务等。其中“银行贷款”虚假宣传的处置是分局根据线索联合执法,认定涉事主体违规使用“银行贷款”的金融标识,责令拆除并开展宣传教育,同步下发风险提示强化资质审核与线索上报;而取缔“金融公司”非法业务,则是分局经持续监测发现涉事主体违规宣传异地存款,联合多部门调查后拆除标牌、责令停业,并下发风险提示,推动网格化排查与集中清理行动。
此外,在深化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方面,分局与人行、司法、法院多方协同,推动金融纠纷调解组织建设与高效运行,累计成功调解纠纷超1900件,涉案标的额过亿元,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在金融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十四五”的辉煌篇章已载入史册,蚌埠银行业在监管引领下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蚌埠金融监管分局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辖内银行业永葆服务初心,勇担金融使命,让源头活水更加丰沛地滋养实体经济,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蚌埠的新征程上续写更加辉煌的金融篇章!(记者:郝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