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蚌埠苗”助力新疆盐碱地变绿

2025-11-07 08:35 蚌埠发布客户端 ​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周芳林 陈瑶)当寒风掠过戈壁滩的盐碱地,一株株翠绿的芦竹却在新疆阿克苏沙丘间迎风舒展。截至10月底,近1000亩来自安徽蚌埠的芦竹组培种苗,已扎根50-60厘米深的沙土,一种可复制的“生态修复+产业振兴”新模式正在诞生。

10月9日,种植在阿克苏地区图木舒克市的芦竹长势良好。通讯员 葛伟强 摄

在阿克苏地区的试验田里,技术人员正弯腰查看芦竹根系:“这些蚌埠芦竹的根须比钢筋还密实!”他脚下的一片沙地,去年此时还因盐碱化无法种植利用。

今年3月,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博士杨静带领团队专程奔赴蚌埠,走进位于蚌埠的安徽省林草种质资源库实验室。“这里的芦竹耐盐碱、抗干旱,根系能改良土壤,我们想把它‘请’到新疆去。”阿克苏地区正面临严峻生态挑战,传统的植物难以存活,杨静的诉求直接却不简单。

安徽中以农业科技团队通过组织培养育苗技术,筛选培育的耐盐碱芦竹优质种苗,配合分层覆沙、智能滴灌系统,成功破解了塔里木盆地极端干旱与高盐碱双重困境。

4月6日,首批芦竹在阿克苏地区落地,技术人员每天记录土壤pH值、含盐量变化,观察每一株苗的长势。

四个月后,原本白茫茫的盐碱地泛起连片绿意,芦竹根系网络已初步形成“固沙网”。

在生态学家眼中,芦竹是“沙漠卫士”——单株年固沙量达2立方米;在农民眼里,它还是“致富苗”:茎秆可加工成节能环保的生物质。作为优质生物质能源,还能用于造纸、纺织甚至制造航空燃料。

“蚌埠芦竹的长势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它们不仅在盐碱地里扎下了根,还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近日,杨静通过视频电话告诉记者,这些芦竹的叶片翠绿且厚实,茎秆粗壮挺拔,即使在新疆这样干旱少雨、盐碱化严重的环境中,也能茁壮成长。而且,它们的根系非常发达,像一张大网一样牢牢地固定住沙土,有效防止了沙土的流动。这不仅为沙漠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新的增收途径。

站在阿克苏试验田旁,风吹芦竹沙沙作响,与远处绵延的沙丘形成鲜明对比。

“这不仅是种苗的移植,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级,标志着我国‘三北’工程沙漠治理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安徽中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葛伟强指着实验室里的组培瓶说。多年前,这项技术还依赖国外专家指导。2023年,企业的科技团队开始研究新型芦竹种苗,如今已将技术输出至西北科研院所。

记者从蚌埠市科技局、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未来三年,相关技术团队计划在“三北”工程区推广芦竹10万亩,形成从种苗培育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



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