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之后见天地
文/徐 锦
早上七点五十,小王熟稔地走进三楼东侧办公室,手指触到键盘时,电脑屏幕亮起熟悉的界面——“月度统计报表”“会议纪要”等文件夹排列整齐,像等待检阅的老伙计。
30岁进入体制,十年行政后勤岗,他早已将工作刻进骨髓,会议室投影仪调试、饮水机滤芯更换,闭着眼都能搞定。工作之余,准时接孩子、陪妻子逛超市、周末带父母爬山,日子像白开水,平淡中自有其温馨与安稳。
“王哥,你这工作多好,稳当又顺心。”身边人的羡慕声不绝于耳。小王也曾以为,人生就会沿着这条平稳的轨道一直运行下去。
转折来得有些意外。40岁那年,单位工作调整空出政策研究岗,领导找到小王时,他连连摆手:“李主任,我十年干后勤,政策研究一窍不通呀!”李主任拍着他的肩膀鼓励道:“你做事踏实,也肯钻研,这岗位需要这样的劲头。回去好好考虑,要不要挑战一下自己。”
“挑战”二字在小王心里泛起波澜。他想起日复一日的熟练操作,也想起内心深处偶尔闪过的微光,最终,他下定决心回应这份信任:“我试试!”
刚接手新工作时,小王干劲十足。政策文件堆满办公桌,他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晚上加班梳理要点,笔记记了足足三大本。然而,挑战接踵而至。第一次撰写的政策解读报告,熬了三个通宵的成果却被退回,反馈意见是:“不能只复述文件,要结合我们单位的实际情况,理解政策背后的深层意图。”
小王没有气馁。那段日子,他重新规划时间:放弃了一些周末的休闲娱乐,沉下心来研读文件;将部分陪伴家人的时间,调整为走访各科室进行调研。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成了他转型路上最温暖的铠甲。
他改变了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条文,而是结合十年后勤工作中观察到的一线情况,思考政策如何能更好地落地。为了弄清一项民生政策的细节,他专门跑到社区与居民面对面交流,记录下几十条鲜活诉求;回到单位,他又将调研数据与政策条款一一对应分析。遇到瓶颈时,他主动向李主任请教:“不要只盯着文字,要理解政策与现实工作的结合点。”
一年后,在单位的政策研讨会上,小王作为代表发言。他条理清晰地分析政策走向,并提出了数条切实可行的落实建议,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如今的他,眼中早已褪去曾经的迷茫,焕发出自信的光彩。他感激四十岁时那个勇敢迈出一步的自己,也深切体会到,成长没有年龄界限,只要开始,就不算晚。
小王的故事证明,“跨界”成长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拥抱变化,持续学习。
人生如四季,四十岁恰似初秋——既有夏日的积累与沉淀,亦具秋日的明朗与丰盈。岗位,既可以是为事业奋斗的舞台,也可以是持续成长、实现价值的平台。愿每一位行走在四十岁路口的同行者,都能如小王一般,心怀勇气,勇敢尝试,在破茧之后,迎来更为广阔的天空,遇见那个更具潜力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