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记者 王立春)对于75岁的朱玉玲来说,家里几平米大的卫生间,曾是一道难过的“坎”。
家住蚌埠高新区秦集镇山南新村社区的朱玉玲患有关节炎、心脏病等多种慢性病,双腿日渐乏力,每次如厕后的起身都成了一大难题。“蹲下就起不来,每次都得让他(老伴)扶着。”在这个每天必须进出数次的空间里,潜藏着摔倒的风险,也考验着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
转机,源自社区的一次主动问询。了解到朱玉玲家的实际困难后,民政部门和社区迅速将其纳入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的帮扶范围。工作人员上门勘察、设计方案,很快,一副坚固的L型扶手、一张可折叠的洗澡椅、如厕洗浴设备扶手等适老化改造产品便安装到位。“政府出钱,我们一分没花,小伙子干活快,不到一个小时就装好了。”74岁的老伴朱学元说。这小小的改变,让朱玉玲重新获得了独立生活的安全感,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如果说朱玉玲家的改造守护的是“户内”的安稳,那么在同一个社区的41所生活区,围绕“出门第一步”的改造,则为更多老人的出行撑起了“安全伞”。
这是一个建于80年代的老旧小区,老年居民多,但单元楼门口的几级台阶却一直没有扶手。“有位80多的老人,买菜上台阶时,人没拽动拖车,反被车拽倒了,造成骨折。”小区家委会负责人、75岁的周正纯提起此事,仍心有余悸。
居民的“烦心事”牵动着社区的心。周正纯将情况反映给社区后,社区迅速响应,组织召开了三方议事会,决定动用小区的公共收益为老楼加装扶手。从方案研讨到材质比选,再到快速施工,没过多久,崭新锃亮的扶手便稳稳地“站”在了每个单元门口。“现在上下楼再也不用吃力地按着大腿了,社区办了件大实事!”居民们纷纷点赞。
从朱玉玲家的“一户一策”,到41所生活区的公共改善,这些暖心变化的背后,是蚌埠市在“十四五”期间系统性构建多元养老服务体系的坚定步伐。一个个看似微小的改造,精准地回应着“银发族”最迫切的“急难愁盼”。
据悉,“十四五”期间,蚌埠市已为5601户像朱玉玲一样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同时,全市建成家庭养老床位1858张,让专业照护服务走进家门。
数据背后,是城市养老服务保障能力的全面夯实。截至2024年末,蚌埠市共有养老机构130家,提供床位总数超1.1万张;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15家,老年助餐点369家,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格局。这些坚实的硬件基础,正托举起无数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无论是安装在卫生间里的一个小扶手,还是伫立在楼道口的一排新栏杆,都承载着城市对老年群体的关怀与尊重,共同筑牢了民生保障的坚固防线,实实在在地夯实了千家万户的幸福晚年之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