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一头大蒜的“振兴经”

2025-11-12 17:05 蚌埠发布客户端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记者 王立春 通讯员 孙京城 文/图)农机轰鸣,人影穿梭,在蚌埠市五河县新集镇三岔村的千亩农田里,新一季的希望正被种下。李东州俯下身,仔细查看刚由播种机埋下的蒜种,行距、深度都恰到好处。作为一名以技术入股的“新农人”,这已是他扎根三岔村的第三个年头。“今年我们引进了10余台大蒜播种机,加上80多名乡亲帮忙,预计15天就能完成全部种植。”他信心十足地说。

然而,眼前这片孕育着生机的蒜田,曾和许多地方一样,面临着“种强销弱”“价贱伤农”的市场困境。如何让土地里的“土疙瘩”变成农民口袋里的“金疙瘩”,是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回答的课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集镇的探索,正是对这一精神的生动实践。新集镇精准锚定本地沙质土壤肥沃、灌溉体系完善的自然优势,将“一村一品”战略深度植入三岔村的发展脉络,把大蒜确立为特色主导产业,一场从种植到加工、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由此展开。

要让农民敢种,首先得解决后顾之忧。新集镇创新推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三方联动模式,其中,“订单农业”机制是关键一招。企业提前与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从根源上化解了市场风险,让大家真正吃下了“定心丸”。

有了销路保障,品质提升便成了重中之重。今年,村里再度请来经验丰富的山东大蒜专家团队,提供全程“保姆式”技术指导。李东州自己也成了乡亲们的“田间顾问”,从蒜种处理到播种技巧,他都倾囊相授,“只要有需要,我都会无偿上门指导,务必讲到位。”

一头鲜蒜的价值有限,但进入加工车间,它的身价便会倍增。返乡能人张万投资建设的安徽特冠食品有限公司,就坐落在三岔村的乡村振兴厂房里。两条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每年能消化数百万斤鲜蒜。“今年播种的这千亩大蒜,相当一部分收获后将直接送进我们的车间。”张万介绍,经过清洗、腌制、杀菌、包装等工序,这些大蒜将变身为“蒜先森”品牌的糖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如今,“蒜先森”旗下已开发出豆腐乳、腌萝卜、牛肉酱等系列食品,形成了以蒜制品为核心的产品矩阵,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一条“田间种植—车间加工—市场销售”的完整闭环,将更多产业收益留在了农村。据统计,仅大蒜种植及加工产业,就为三岔村及周边提供了近百个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过3000元。从一颗蒜种落地,到一袋品牌糖蒜发货,新集镇正将大蒜产业打造成集标准化种植、专业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体系。

“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新集镇的实践,正是这一宏伟蓝图下的一个生动注脚。

不断延伸的产业链,不仅串起了农户、合作社与企业,更串联起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让曾经普通的“土特产”,真正蝶变为强村富民的“金招牌”。



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