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愁
文/吴高翔
山与水相遇,便成了石山人的家国情怀。转山转水,转出一方天地,也转出他们精彩的人生。
乡愁,是蜿蜒山路上的丛林摇曳、鸟鸣啾啾;是铅锤叮当、锤起石开的回响;是河水奔流、水草丰茂、芦苇成片、波光潋滟;也是炊烟袅袅、家庭和睦、人情往来的温暖画面。四季更迭,山水呼应,朴实的父老乡亲以勤劳耕耘出乡魂——那是一种让人动容的永恒执念。
位于怀远县荆山镇石山村的石山,海拔不高,峰峦不秀,却是无数在外奋斗的石山人魂牵梦绕的故土。“背井离乡务工忙,风尘仆仆见爹娘,邻里相遇日渐稀,看山亲水方知归。”这首《新游子吟》,是凝固在石缝里、流淌在河水中的乡音。摸摸山岩,趟趟河水,便是石山人“回老家”最真切的情感仪式。
在这片成长的土地上,山是眼眉,水是血脉。龙女岛、太阳井、文笔峰、犀牛咀、大塘湾……这些祖辈相传的地名,承载着厚重的农耕文化、漕运往事与民间传说。一程山,一程水,每一程都浸润着游子对故乡的牵挂。
“玩转石头”,是石山人养家糊口的独门技艺。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放下锄镰,拿起锤钎,仅凭这一技之长,从乡村走向城市,成为“皖工徽匠”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他们用石头砌牢事业的根基,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那叮当不绝的铅锤声,和着时代的节拍,谱写出石山人的“风流歌”与“理想篇”,也让石艺成为他们行走四方的“烫金名片”。
“好吃还是‘一锅炖’,来生还做石山人”——这话里透着满满的自信心。河鱼、河虾、河蚌、河螺共冶一炉的“一锅炖”,是漂泊在外的石山人连梦里都要回味的味道。这道点燃味蕾的菜肴,让乡愁有了温度,有了画面,缠绕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而今,野岛摄影基地的兴起,并未过度追求旅游效益,而是致力于保留原有的山水风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这让“梦里老家”更具吸引力,也让归来的游子,能在芡河岸边、树荫之下,相约闲话,邂逅“清风醉晚霞,温婉拥雅韵”的安宁,抚平浮躁的心绪。
“野桃含笑竹篱短,河柳自摇沙水清。”这河水清清、柳条轻舞的恬静画面,是石山人心头挥不去的云,也是他们避风的港。“唯有山水可寄情”,道出的不仅是对自然的眷恋,更是对故土深层逻辑的探寻。这情,随着四季流转:春在鸟鸣中低吟,夏在荷风里浅唱,秋于落叶间呢喃,冬在积雪下沉淀。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体现的是“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融合。今年“双节”长假,改换称谓后的石山半岛,迎来一拨拨返乡人潮。一道山门,虽隔开了一些游子亲近山水的夙愿,留下几分遗憾,但从那一张张失落的脸上,更可见山水乡愁之于石山人的重量——它是每个在外拼搏者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山水乡愁,是石山人情感与记忆的原点。无论走多远,那熟悉的乡音、那河边的柳影、那起落之间的叮当声,都已渗入血脉,成为生命中不可剥离的印记。
山依旧,水长流,乡愁,从未远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