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漫长征程中,商业航天正以颠覆性姿态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作为商业航天版图上的“新锐力量”,蚌埠正以“箭指苍穹”的魄力,书写新时代的“摘星传奇”。
星辰大海的征途从来不是坦途——当“摘星揽月”的雄心遭遇产业壮大难题,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该如何“破壁”,实现从“追光者”到“造光者”的转变?
如何放大基础优势?
放眼全国版图,商业航天的赛道上竞速者无数,蚌埠凭什么?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这里诞生了全省第一台空气压缩机、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冰箱。蚌埠的城市血液里,从来就不乏敢试敢闯的精神。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市依托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中电科40/41所等大院大所,持续为包括“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提供传感器、精密电阻器等关键部件,积累起雄厚的航天级精密制造经验。
有了“传统工业+航天基因”的双重优势,还要有破土扩疆的“路线图”。蚌埠手中握着的是“差异化”这张牌。

蚌埠商业航天科技产业园。记者 陈昂 摄
作为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第一粒种子”,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2019年落户蚌埠,也成为蚌埠商业航天的产业“缪斯”。而今,在蚌埠的产业沃土上扎根蓬勃,九州云箭已成长为商业航天动力领域的头部企业,也是蚌埠商业航天产业链条上的龙头筋骨。
聚企成链,蚌埠聚焦细分领域,瞄准火箭链、卫星链、服务链“三链”融合发展,以构建“箭、星、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为目标,聚焦火箭卫星总装、液体火箭发动机、航天材料等运载工具及动力系统、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等领域发力,全力打造长三角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产业制造中心。
在此基础上谋划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持续壮大产业规模、梯度培育产业生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强化人才建设保障、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六个方面设立发展目标。按照“1+4+N”布局,将建设1个商业航天科技创新中心,4个基地即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卫星制造基地、可回收商业航天飞行器总装基地、新材料生产基地,N个商业航天产业融合平台和应用场景。预计到2028年,基本健全“可回收火箭—卫星载荷—地面终端—测试应用”的全链条产业生态。到2030年,力争九州云箭等代表企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向300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如何释放集聚效应?
崭新的厂房,承载着产业腾飞的澎湃心跳,续写着珠城的“飞天传奇”。对于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凤来而言,“喜提”新厂房不仅意味着生产条件的全面改善,更是企业生产规模和技术创新全面升级的战略跃迁。
“我们正在生产一款单机推力能够接近80吨的液氧甲烷发动机,新厂房的投入使用给龙云发动机的批量化研制和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条件。”季凤来介绍,当下企业正在围绕产品技术攻坚和扩大生产上持续发力,预计新厂房满产后,可满足每年20发火箭发射动力需求。
集聚效应日益凸显。目前,我市已成功引进并集聚九州云箭、凌空天行、深蓝航天、星河动力等火箭制造领域头部企业,椭圆时空、航天驭星、天仪研究院等卫星研发制造领域骨干企业,以及知行合一、双环电子、易科奇、大富科技等关键部件配套领域核心企业。三类企业协同发展,产业链条完备,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夯实,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多链聚合的裂变反应显而易见。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招引项目20个,投资金额78.3亿元。已投产项目7个、投资总额23亿元。1-9月商业航天产业规上企业3家,实现产值1.8亿元,同比增长95.4%。
“我们将培育龙头企业,释放航天产业集聚效应。支持九州云箭打造成为‘产值超百亿、行业全国前三’的链主企业。加速项目建设,推动天仪研究院、椭圆时空等加快建成,争取3年内引进不少于20家优质企业。”禹会区科技工业信息化局局长徐亚男说,同时推动跨产业协同,结合“智能制造+”行动,加快商业航天、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与发展。
如何优化产业生态?
商业航天的征途,既是技术的较量,更是生态的竞争。
今年5月10日,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举行,这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具体行动。与会专家们表示,蚌埠前瞻性布局商业航天产业,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令人备感振奋,将与蚌埠市进一步深化合作,以创新为引擎,以产业化为路径,携手拓展商业航天“生态圈”,打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新标杆”。
同日,中国·蚌埠商业航天科技产业园正式开园,这也是安徽省首个以商业航天为核心的专业化产业园区。目前,产业园区基本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满足企业“拎包即入住、拿房即投产”的需求,助企实现轻资产、低成本创新创业。
技术突破需长期投入,如何平衡短期效益与长期战略?我市以“大院大所+‘链主’企业+专项基金”的三维驱动模式,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矩阵。通过设立“亲商助企”服务专班,构建“链条招商+基金投资+人才引育”三位一体服务体系,积极构建校企合作、银企合作、社企合作等平台,不断提升商业航天品牌影响力。充分发挥基金的撬动作用,安徽新蚌禹启航星箭创业投资基金、安徽省新一代信创产业基金、高端制造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一批基金落地,全力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避免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我市将以“向上争取”为突破口,构建“政策—资源—平台”三维支撑体系,加速产业建设进程。深化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全方位合作,加快推进大洪山综合试验平台、商业航天科技展示中心和孵化器的建设,全力以赴打造长三角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产业制造基地。(记者 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