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双墩时光印记
文/韦 诚
晨光初露,车辆穿过现代城市的街衢,将玻璃幕墙的倒影留在身后,径直驶向淮河畔那片沉睡数千年的土地——蚌埠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此行,是一场从当代深入时光断层的旅程。
我曾见它初建时的黄土模样,如今木栈道蜿蜒,草木蔓发,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两座圆丘般的封土堆,静立于淮河畔,得名“双墩”。而真正让它们走进历史视野的,是2006年至2008年“双墩一号墓”的发掘——青铜器铭文中“童麗”被释读为“钟离”,春秋时期的钟离国,由此揭开面纱。
彼时的钟离国地控淮河中游,西连楚蔡,东接吴越,北邻徐宋,南抵群舒,恰是大国争霸中“族群交融、文明碰撞”的鲜活缩影。而墓葬中首次发现的独特葬仪与琳琅满目的随葬器物,不仅再现了君王的威仪,更将先秦时期淮河中游的宇宙观念与埋葬习俗,凝练成可触摸、可感知的历史切片。
步入遗址博物馆,灯光柔和,多件雕塑与刻划人面像静静陈列,它们是双墩人精神世界的具象表达,其中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堪称中国史前人像艺术的巅峰。红褐色陶胎中夹杂的云母屑在光线下泛着细碎的银光,那突出的眉弓、含着笑意的小嘴,搭配脸颊两侧五处戳刺点与额头的同心圆纹样,不仅是新石器时代“纹面雕题”的最早实证,更藏着文明的深层密码。我追问解说员:“五处戳刺点是否对应五行?同心圆是否为太阳图腾?”虽未得到确证,但思绪已随之沉入远古。那一刻我明白,考古的意义从不止于欣赏工艺与审美,更在于解码那些被时光掩埋的信仰与智慧,那些佚失的传说与观念,早已刻进器物的肌理,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碎片。
转身,一尊“孕猪”陶雕吸引了我。它体态丰腴,线条温润,憨拙中透出蓬勃生命力。它不只是文物,更是先民对富足、繁衍与吉祥的寄托,远比7300年前文字符号载体的定义更厚重。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猪的形象从先民时期便与生活福祉深度绑定:能提供肉食,粪便可肥田,是农耕社会里“丰衣足食”的具象化身。而“孕猪”的造型,更直接寄托了古人对家族兴旺、子嗣绵延的朴素祈愿。这份对生命的珍视,后来融入了十二生肖文化,成为民族的基因图腾。
午时,阳光炽烈,如金纱覆身,将深秋的清冽驱散得无影无踪。与淮上区文旅负责人同行于遗址步道,谈起宁夏水洞沟的“沉浸式体验”运营模式,思考如何让双墩真正“活”起来。文明的传承不是静态陈列,正如这阳光照亮每一寸封土——唯有将“历史厚度”与“运营温度”“管理精度”相融,遗址才能从黄土中苏醒,为今人续写文明。
离去时,光影仍在封土堆上延展,心绪久久难平:双墩不是孤立的考古现场,而是淮河文明的坐标,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我们所触摸的每一片陶、每一抔土,都是与先民的对话,而这场跨越时空的交流,终将化作滋养现实、照亮未来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