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靳瑾 文/图
7月25日,2020年蚌埠市民营企业招聘月暨高等院校毕业生大型公益招聘会在淮河文化广场举行,吸引了众多高校毕业生前来应聘。
据报道,全国2020届高校毕业生有874万人,数量再创历史新高;与之相对的,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增就业岗位减少。多重不利因素叠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空前激烈,拿到职场入场券的困难指数明显上升。
对于蚌埠而言,面对用工市场一增一减的变化,在做好“六稳六保”头一项大事,解决好就业问题的同时,能否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围,成为当下的新课题。
7月23日,安徽省2020届高考成绩公布。拿到自己本科毕业证的小C发了一个朋友圈:“你们的考试结束了,我的考试刚开场。”
“高考只是考一场,找工作却天天在考试,心一直悬着,七上八下地等待结果。”8月2日上午,小C接受采访时仍不住看向手机。他笑着告诉记者,自己这段时间就像社交恐惧症患者一样,对手机铃声有畏惧感。“害怕又是拒绝。”他解释说。
和小C一样,今年高校毕业生面临更为坎坷的求职之路。
真 难 高校毕业生遭遇最难就业季
因为疫情的关系,小C没有迎来期待中的毕业仪式,而是在网络“云典礼”之后,等到了邮寄回家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也是因为疫情,小C原本列好计划要跑的几场校招都泡了汤,只能改为线上投简历,通过视频面试。为此,他还专门购置了“直播神器”环形光圈,希望端坐电脑前的自己看起来更精神,好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事实上,小C的努力收效甚微。因为受到影响的不仅是求职方式,更大的变数来自用人单位。从小C向记者展示自己投出的简历来看,大部分都如泥牛入海。“疫情期间好多企业不开工,自然不需要人;好不容易疫情缓解了,有的企业别说招人,不裁人就不错了。”小C苦笑着说,自己是学国际贸易的,如今众多企业的外贸订单断崖式下滑,想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可谓“难上加难”。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我们的直观感受也很明显。”8月3日上午,市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主任杨桓告诉记者,上周三在阳光就业网上发布了市人才中心2个就业见习岗位招聘计划,两天之内就有20多人报名。“就业见习岗位往年考录比不会超过3:1,毕竟不是正式工作,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但今年如此抢手,显然与就业市场的变化息息相关。”杨桓说,这种情况下导致竞争加剧,同样岗位却提高了学历门槛。不久前,一家房企在招聘销售顾问时注明“本科学历以上,研究生优先”,没想到还有不少人报名。
杨桓分析,就业难的根本还是出在企业上。虽然目前工业企业已基本复工,但相当一部分的产能并未达到100%。尤其是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地区,新增岗位不足,甚至出现生产线削减、劳动力回流的现象,我市大部分工业企业新增岗位也较往年有所减少。这时候,刚出走校门,没有多少经验的本科生在就业市场显然不占优势。
更重要的是,疫情对第三产业造成重创。“往年7月份,第三产业用工占我市整个用工市场的53%左右,但今年同期缩减到25%以下。不仅是影院、餐饮、KTV等传统行业没有恢复到最佳状态,国际物流、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更是元气大伤。”杨桓直言,7月份是高校毕业生离校时间。用工市场在供给增加、需求减少的状况下,同样的岗位提高准入门槛也就不足为奇。
“如今的就业市场也存在专业鄙视链。工业自动化、机电一体、工业智能、机械工程类的专业最抢手,就业后晋升空间也最大;医药类专业次之,然后是师范类。曾经很热门的贸易、金融、管理类的专业今年遭遇了滑铁卢,文科生就业面更是明显收窄。”采访中,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经理半开玩笑地说,“后浪”们要想就业得先改行。
严酷的就业形势之下,不少人选择掉头,转向学校,继续考研。“上个月我在统计就业情况的时候,班里不少学生都告诉我,没有找工作而是在家复习考研。还有人放出话来,第一年考不上就考第二年,考上为止。”我市一家高校毕业班辅导员略有无奈地说,自己也曾劝说学生先找份工作养家糊口,一边工作一边复习考研,尽量减轻家庭负担。得到的回答是:本科生的就业空间越来越小,与其找份鸡肋的工作不如放手搏一把。再说这段时间就业难,与花费大量力气和时间成本去寻找渺茫的工作机会相比,全身心投入考研似乎更划算。
应 对 校地出台促就业新政
不过,在众多高校毕业生都在为工作发愁的时候,也有学校逆势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截至7月底,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阶段性就业率为84.03%,与往年基本持平,在众多高校中成绩亮眼。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毕业生就业率为91.98%,超出同期水平。
“一方面,今年我校有665人报名参加专升本,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5%,比去年翻了一番;另一方面,学院想方设法联系用人单位,为毕业生增加就业机会。”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负责人润辉形容说,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端连着毕业生的职业前途、家庭幸福,一端连着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是关键大事,自然要全力以赴。
在疫情期间,各类校招被按下“暂停键”后,该校从2月份就率先启动线上招聘,分别链接了教育部大学生就业网、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新建了学院网络招聘平台,实现了国家、省、院三级网络招聘平台互为补充,为毕业生提供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线上校园招聘服务;并早早向校友和合作单位发出信号,盘活历年招聘资源,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目前,该校校园网络招聘会入驻用人单位已有336家,为毕业生提供岗位12687个,涉及先进制造、信息工程、技术创新、金融服务、商务贸易等学院开设的全部专业,成为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就业质量“三不降”的关键之举。
“我们的专业以电子制造加工为主,培养方向就是企业大量需要的一线技术员工。”润辉说,该校一直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用工市场上口碑过硬,所以疫情期间仍有企业主动找到学校“要人”。
出手应对的还有政府部门。7月25日,“2020年蚌埠市民营企业招聘月暨高等院校毕业生大型公益招聘会”在淮河文化广场举行。240家企业参会,提供岗位10000余个,涵盖生产制造、房地产、金融、教育培训及现代服务业等各个行业领域,是今年以来我市举办的最大规模线下招聘。“现场招聘的岗位中,注明学历要求,适合高校毕业生的约有600多个。”杨桓透露,一上午的时间,进场求职者近2000人次,现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00余人。即使到了十一点钟,会场仍然人潮涌动,还有人追着问下场招聘会在什么时候。
除了面对面的招聘会,我市在政策制订上也向高校毕业生倾斜。在继续实施“三支一扶”、基层特岗等基层服务项目的基础上,今年6月,我市83家事业单位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29名编制内工作人员,其中150个岗位专门面向应届毕业生,占总数的65%;全市计划开发企业就业见习岗位1680个,目前已完成超过2000个;除了企业,还首次开发40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见习岗位,同样是面向高校毕业生群体,见习期内每人每月给予一定的基本生活补助。此外,在教师招聘中,也要求大门向应届毕业生敞开。
另外,对于2020年从我市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师院校毕业的学生,只要符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残疾以及特困人员等六个条件中的一项,我市都一次性发放1500元/人的求职补贴,用于补助毕业生求职创业中产生的路费、食宿等费用。与以前相比,今年不仅补助标准提高了500元,而且范围也从过去的高校毕业生扩大到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师院校。这样一来,我市符合条件的学校直接从6所扩容到26所。
突 破 抓住困难背后的机遇
面对就业难的现实,也有人看到弯道超车的可能。“作为国企,我们也接到了国资委‘连续两年扩大招聘毕业生规模’的要求。”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人事经理刘学理认为,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扩大招聘规模本就是应有之意。尤其今年很多毕业生目标下沉,眼光从一线城市转投向二三线城市,企业选择面明显增加,此时的招聘也许就是储备人才的良机。
“这几年大部分求职者第一看城市,其次看平台,对于薪资反而不那么在乎。这种情况下我们其实并不占优势。”刘学理介绍,在专业对口、能力过硬的前提下,他们会着重考察安徽籍乃至蚌埠籍的毕业生,因为他们落户蚌埠的意愿更强烈,日后的稳定性更强。但这也意味着企业选择面受限。而今年更多的大学生、研究生放弃了对北上广深的坚持,明确表达愿意扎根蚌埠。所以刘学理这段时间收到的简历中,来自C9、985、211院校的毕业生明显增多。
刘学理的说法,也得到了杨桓的证实。他告诉记者,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今年回蚌就业的蚌埠籍高校毕业生6000人左右,比去年增加1500人的规模。自然的,外地高校毕业生来蚌就业比例也同样提高。“疫情加上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外向型经济特征更突出的长三角和北上广等地受冲击明显。交通方便、生活成本不高、舒适度高的蚌埠就从很多人的备选项变成了最佳选择。”杨桓认为,随着毕业生的回流,蚌埠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人才选拔、储备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不过,在人才回流的同时,也可能进一步压缩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毕竟他们在工作经历、职场经验上处于弱势地位,到企业后不能立竿见影产生效益。尤其是替代性强的非关键性岗位,学历并非加分项。“这时企业的用人观念就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杨桓认为,如果企业愿意花心血与成本培养,现在招聘的大学生、研究生可能就是日后的骨干力量。
为此,我市再次拿出真金白银鼓励双方“牵手”。根据我市出台政策,选择在我市小微企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只要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就可以申领每人3000元的一次性就业补贴,不限学籍户籍。在蚌埠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还能享受助学贷款代偿。
如果是灵活就业,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缴纳社保时有养老和职工医疗保险补贴;想创业的话,针对高校毕业生不仅有最高5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首次创办小微企业且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有5000元一次性就业补贴,在税收、培训、管理费用等方面也有补助。万一创业失败,符合条件的还能申请一次性补贴,补贴标准为所创企业纳税总额的50%,最高不超过1万元。
用人单位同样有补助。如果小微企业招用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最长12个月的五项社会保险费补贴。此外,针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校企合作单位、校园招聘会举办方,都有各种形式的补贴政策。种种政策的指向,无一不是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为蚌埠弯道超车集聚人才。
改 变 不同角度寻找解决之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在我看来是伪命题。”采访中,我市一家民企老板直言,只要肯吃苦,遍地都是工作机会。只不过,收入高、前景好又舒适体面,符合个人价值观,各方面都称心如意的工作的确难找。“准确地说,是优质就业难。现实摆在这里,毕业生首先得适应现状,做好吃苦准备。”他说。
同样,润辉也认为就业的关键在于求职者自身。“改变天之骄子的自我认知,放下身段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好,不拘泥于别人的眼光,世界反而就开阔了。”他告诉记者,该校的吴玲芳、宫世界两位同学此前报名参加西部计划,目前就职于西藏山南市贡嘎县团县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党委宣传部,先进事迹还被人民网、中国青年网、新安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毕业季来临前,该校特地邀请两人通过“云课堂”直播在西部志愿服务的经历,帮助学弟学妹们开拓视野,看向更远的地方。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学校都把提升毕业生“含金量”作为增强竞争能力的突破口。在校期间就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毕业后的适应期;在学历上也早做打算,实现工作能力+学历的双提升。为此,我市一些高校还专门请来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为学弟学妹们做职业规划。
“其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很多问题之前也存在,只不过被疫情放大了。”杨桓指出,任何时候就业都不仅仅是看手中文凭和专业背景,而是更看重求职者自身的综合素养。踏实勤奋,保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与团队配合默契,永远是用人单位优先选择的对象。“换句话说,不能光看中与自己现在的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更应该在不断提升与自己目标工作相匹配的知识和能力。”杨桓说。
从长远考虑,我市也正在大力推进用工市场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动态掌握驻蚌高校专业设置、毕业生籍贯和就业愿望等情况;另一方面,将一市三县的企业囊括其中,实时更新企业用工需求。通过大数据对比,提高招聘应聘双方的匹配度,实现更精准的对接。在更多层面、不同维度尝试为就业难找到解决之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