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张婷婷
姓名:李博 年龄:28岁 采访地点:张公山公园 职业:网络编辑
姓名:沈林成 年龄:54岁 采访地点:蚌埠花博园 职业:摄影爱好者
姓名:刘刚 年龄:37岁 采访地点:黄庄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职业:社会工作者
姓名:陈素云 年龄:49岁 采访地点:滨湖新区终点站 职业:公交车驾驶员
□编者的话
加快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是全市上下的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与每一位市民息息相关。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离不开我市每一个人的努力。生活在这座城市,就不能当旁观者,而要全身心参与进来,为中心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为此,本报策划组织记者走上街头,随机采访了我市一些市民,听他们说说自己如何为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出份力。
□发挥好平台作用,运用网络“汇民智、分民忧、解民难”,用网络搭起一座官民良性沟通的“桥梁”。
□要结合各自实际,自觉用新思维谋划社会组织工作,做到干有动力、学有榜样、追有目标。
□要成为擦亮全国文明城市“名片”的急先锋,要对得起“苗苗线路”的金字招牌。
□与其舍近求远,不如把家乡看似普通的景致拍美拍好,更有意思。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建设“两个中心”没有旁观者,蚌埠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围绕着如何为城市发展出份力,不少市民纷纷表态,他们中有“收割”了大批粉丝的融媒体小编,有为民服务的社会工作者,也有“苗苗线路”模范车组的驾驶员,还有用镜头记录城市发展变迁的摄影爱好者。他们的想法朴实却真诚,他们把承诺变为行动,让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活动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座城市也在主人翁的参与下变得越来越美。
“最蚌埠”微信公众号编辑李博: 从网络世界汲取力量
4月6日上午8点半,“最蚌埠”微信公众号后台编辑李博正在张公湖附近现场采集微信素材。他一边取景,一边和记者聊道:“微信公众号做收集的好处就是节省你的时间成本,提前收集的素材就像已经加工好的菜,只需要随意组合翻炒即可。”
李博告诉记者,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从纸质转到手机。2016年,蚌埠报业传媒集团顺势而为,打造了全新的融媒体平台——“最蚌埠”。深入本土,关注民生,三年来秉承着“与城市共成长,与百姓话生活”的理念,“最蚌埠”也“收割”了大批粉丝,形成了主流、公信的全新舆论阵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李博认为,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映,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民智也就上了网,这时,网络媒体平台就必须体现担当与责任。
年初以来,全市开展“对标中心找差距、立足自身勇担当”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活动,加快建设两个中心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自2月14日开始,“最蚌埠”发布文章总结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蚌埠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短板,并邀请网友展开大讨论。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关注蚌埠发展的网友建言献策近百条。媒体平台成为了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
“习总书记说过‘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作为媒体人,应当关注广大市民在网络世界的一举一动。网友们在干什么,在关注什么,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这样才能实现新媒体移动端信息的精准推送。”李博表示,今后他要立足本职岗位,继续发挥好平台作用,运用网络“汇民智、分民忧、解民难”,用网络搭起一座政府与民众良性沟通的“桥梁”。
摄影爱好者沈林成: 用镜头记录城市发展变迁
“今年的郁金香节很有特色,按下快门,就能拍到很棒的作品。”4月7日上午,在蚌埠花博园里,记者巧遇摄影爱好者沈林成。沈林成告诉记者:“我喜欢用相机拍摄记录蚌埠建设新发展、新成就,用镜头捕捉家乡的新变化。”
自从上世纪80年代购买了第一台“海鸥”双镜头胶片照相机,沈林成便爱上了摄影。三十年间,沈林成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带上相机。在他积攒10万多张的相片里,记者看到了他对淮河的热爱,对蚌埠城市发展的关注。
“这么多年玩摄影,感觉改革开放以来,蚌埠的变化是质的变化。”沈林成向记者举例说,淮上区陈台村附近的变化尤为明显,从过去的荒地、庄稼地,到现在的高楼林立,可以用“日新月异”一词来形容,现代化进程已经渗浸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和瞬间。至今,沈林成还保留着当初陈台村的原始相片。
“经济好了,生活好了,环境好了,我也乐意用镜头记录我们越来越好的点点滴滴。”沈林成说,新时代新担当,作为一名普通市民,他觉得能为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做出的努力,就是用手中的相机,多拍摄记录蚌埠美丽风景,用图片“画说”蚌埠,为宣传家乡做贡献。
采访中,沈林成还向记者透露起了他的摄影计划。“现在很多人为了拍到好照片,不辞辛苦跑遍名山大川。我感觉与其舍近求远,不如把家乡看似普通的景致拍美拍好,更有意思。”沈林成说,蚌埠有很多风景区和旅游景点,咱可以把拍摄到的精美画面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出去、宣传出去,让更多的外地人了解蚌埠,让美丽珠城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蚌埠旅游。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沈林成打算拍摄记录淮河蚌埠段的变化,来反映治淮工程取得的伟大功绩,把淮河两岸的美丽风景分享给更多的人。
社会工作者刘刚: 用新思维谋划社会组织工作
“奉献您的爱心,让我们点亮空巢,让爱回家……”4月9日下午,记者见到刘刚时,他正在黄庄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宣传慈善网络募捐项目。
刘刚告诉记者,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对标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活动要求,对标先进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理念和社会工作的专业程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从发展理念、工作思路、社工的整体专业能力水平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比如,平时开展的一些为民服务活动,从活动方案到具体组织实施,不能与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高度契合,很难产生更大更远的社会效益和长效机制;一些为社区开展的活动,只是为做活动而做活动,活动呈碎片化、低层次重复,没能把活动纳入到社区治理的大系统中去考量,以小活动和最低的社会成本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刘刚认为,社会工作是没有穷尽的社会研究课题,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从业者要不断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并不断探索新的有效方法去解决新问题。“要结合各自实际,自觉用新思维谋划社会组织工作,做到干有动力、学有榜样、追有目标。”
刘刚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继续沉入社区,了解掌握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诉求,紧紧结合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从美好社会的高度、社区治理的深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的宽度上下功夫,开展系统性、系列化具有长效机制的为民服务活动和服务项目。
107路驾驶员陈素云: 线路有终点 服务无止境
4月11日下午4点左右,记者来到滨湖新区终点站时,陈素云正在场站休息。“第二趟刚下车,能歇个20分钟。”陈素云一边喝着水,一边笑着和记者聊。陈素云是蚌埠公交集团一名普通的公交车驾驶员,自2011年蚌埠公交集团组建“苗苗线路”模范车组后,她便在107路公交车上为乘客服务。
公交107路横跨市区南北,对于这条线上的21个站点的基本情况,陈素云特别熟悉。“珍珠小区、迎湖路·南湖路、宏业二村、雪华路,这几个站点上车的老年人特别多,需要我们驾驶员格外关注。”陈素云说,有的老年人喜欢在行车过程中换座位,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她都会耐心地劝导,“毕竟安全是行车的第一标准”。
为了行车安全,陈素云也摸索出了一套操作方法。“在繁华的闹市区,要做到思想集中,不争道抢行,提前预判,进站靠边,努力使乘客坐的舒适、平稳,感觉不到冲、仰。”陈素云告诉记者,车辆起步前,她会仔细观察车内乘客动态,如乘客还没有站稳扶好,就耐心等待一会,并做到平稳起步;车辆行驶中或进站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掌握路面情况,坚持中速行驶,平稳进站。
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陈素云始终以创城标准为唯一标准,在规范礼让斑马线的同时,率先推出“礼让手势”,并在我市公交线路中推广。23年来,陈素云安全行车40多万公里,服务乘客230万人次,无责任事故,无服务投诉。无论是行车准点率、出勤率,还是车厢服务合格率、车厢卫生合格率均保持在98%以上,今年她也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再过一年,陈素云就要退休了,但开了一辈子公交车的她如今依然劲头十足,每天都会提前来到发车点,做好车厢卫生工作。她告诉记者:“从自己做起,咱公交人要成为擦亮全国文明城市‘名片’的急先锋,要对得起‘苗苗线路’的金字招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