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幸福敲门时 你要记得开

2020-08-25 09:27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昂 实习生 周雨婷 摄影报道

花生喜获丰收,王伟平笑容灿烂,累并快乐着。

王伟平照顾残疾的丈夫,夫妻相敬如宾。

把家里收拾妥当,王伟平娴熟地驾驶三轮车,赶去地里干活。 

王伟平“感人”的幸福路 从贫困农家女到家庭“顶梁柱”

“这个女人真不容易!”8月14日,当记者来到固镇县连城镇强楼村时,提到家庭女王伟平的名字,村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王伟平家中有四口人,丈夫陈传举为重度残疾人,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丧失劳动能力;公公陈金鹏今年82岁,无劳动能力;女儿陈雨婷高中在读。这样一个家庭,于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面对不幸,王伟平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一人撑起了全家这片天。她不仅负责家中一年四季的农活,干了一份村里安排的公益性岗位,平日里还要照顾重度残疾的丈夫、年迈的公公和正在上学的女儿。

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通过兜底保障、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和动员务工就业等帮扶措施,王伟平一家于2016年顺利脱贫。

“孩子爸平时没有啥并发症,能陪俺说说话,俺就满足了。这么多年都过去了,女儿也长大了,俺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王伟平说,多亏了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全方位支持脱贫,全家人感激不尽。

闻敬新“时髦”的幸福路    节约粮食从边角农田做起

顶着烈日,闻敬新扛着锄头,奔波在田间地头。

闻敬新在新开垦的农田里劳作。

“收成还不错。”闻敬新整理刚刚收获的花生。

强楼村,75岁的闻敬新也是名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作为2014年建档立卡特困供养户,他通过努力当年就脱贫了。面对大伙的点赞,闻敬新却说,他只是将别人弃耕的边角土地捡回来种,等于为国家节约了粮食。

闻敬新已古稀之年,身板却很硬朗。8月14日,记者找到他时,他正扛着锄头,准备到地里除草,忙得不亦乐乎。

“这几年,出去打工的人多了,很多人就把地扔下不种了。长草了多可惜,俺就去种,后来越种越多。”闻敬新说,他自己的耕地只有一亩多,耕种被弃耕的边角农田却有好几亩,他一点一点地开垦利用,或种植叶类菜、或种植大青豆、抑或是种些花生玉米等,年增收近五千元,“这些收入是节约所得,如果这些闲置的土地不加以利用,就太可惜了。”

市人防办派驻强楼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石郎平介绍,目前全国上下都在提倡节约粮食,闻敬新用另一种方式来厉行节约,让弃耕的农田复耕,既时髦又辛苦,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村里将会推广他的做法。”

闻云增“励志”的幸福路从一无所有到肉牛满棚

“俺养的牛不孬吧?”闻云增边喂牛,边跟记者攀谈。

“你们看,这头小牛犊刚满月,旁边那头母牛也快生了,光这两个月家里就添了两头牛。”8月14日,强楼村村民闻云增指着自家牛棚的几头牛,开心不已。

闻云增家中一共5口人,上有88岁的老母亲,妻子和女儿都是多重残疾人,儿子初中在读。这个家庭于2017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苦于一无劳力二无资金,2017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他成功办理了5000元小额扶贫贷款,买了一头成年母牛用于养殖。

从此,闻云增除了种好庄稼,便全一门心思投入养牛产业,只要一回家就扎进牛棚。通过不懈努力,三年来,他的养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出售肉牛3头,现有存栏6头,年均养殖增收近万元。

闻云增说,眼下他争取每年多卖几头牛,多增加点收入,还希望家人能健康平安,儿子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完)

373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