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一头都没少。”常亮台乐观地表示,眼下的困难只是暂时的。
蚌埠新闻网记者 贾铁成 文/图
7月21日,为减轻淮河干流防洪压力,我市怀远县境内的荆山湖行蓄洪区准备蓄洪,大批种养殖户撤离。时隔一个多月,随着洪水消退,行蓄洪区内水位回落,不少种植养殖户率先返回旧地,自发开展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
“师傅,你好!在忙什么?”“简易房被大水冲坏了,得重新修一下。”近日,记者来到常坟镇镇南新村,遇到了种植养殖户常亮台。常亮台正忙着把坏的夹心板拆除,替换上木板门,尽管天气不算太热,但他早已汗如雨下。一连几天的忙碌,他的养殖场已经重新开张,养牛大棚里,十几头黄牛正悠闲地吃草、歇息。
今年60岁的常亮台,是常坟镇镇南新村人,去年承包了近20亩地,刚刚进入种植养殖产业,没想到一场大水打乱了他的全部计划。“俺家种了水稻、玉米、红薯、大豆等作物,还养了16头黄牛,原本打算今年能实现收支平衡,但这场大水让这个目标泡了汤。”常亮台说。
“当然不想撤,不到最后时候,大家都不想走。”回想起撤离的那一天,常亮台记忆犹新。他对记者说,撤离那天下着大雨,连夜找了两台大车和手扶拖拉机,来回4趟才把牛全部运走,一直忙到凌晨2点,“累得要命,好在俺家的牛不多,撤离也比较及时,没有损失一头牛。”
然而,养殖场的简易房、两个大棚以及十几亩农田却没那么幸运,常亮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大水淹没。记者看到,两个简易房墙体严重变形,几乎只剩框架,大棚多处残破,地上是和着杂草的淤泥。
“8月20号回来的,当时比现在乱。”看着周遭的一切,常亮台对记者说,整个承包地农田绝收,养殖设施受损,粗略估计至少亏了四五万元。
受灾归受灾,损失归损失,养殖当然还要继续。发现水位下降后,常亮台赶紧到养殖场打扫卫生,很快拾掇出一座牛棚,没两天就把十几头牛运了回来。这次“搬家”,他发现不少牛出现了拉稀症状,于是又给牛打针、喂药,直到症状消失才松了口气,“这几十头牛可再经不起折腾,俺得好好伺候着。”
至于如何处置水淹的农田,常亮台心里也有了打算。“现在种啥都有点迟了,俺打算买点草籽,直接种上紫花苜蓿等饲料草,一方面能管饱牛肚子,节约养殖成本,另一方面也不至于闲置土地,尽可能地发挥土地效益。”
“受灾不可怕,关键要有信心!”谈及下一步的规划,常亮台乐观地表示,眼下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俺会继续把养殖场办下去,争取早日把存栏数再翻一番。”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荆山湖行蓄洪区内,像常亮台一样主动作为,积极恢复生产的种植养殖户还有不少,尽管规模不同,受灾情况也不一样,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行动起来,开展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用行动证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