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蚌埠“十三五”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2020-10-29 08:17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张婷婷

近日19:45,市120指挥中心调度室内,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患者哪里受伤,需要转去哪里……”调度员一边在电话里详细了解转院患者情况,一边熟练地在电脑系统里搜索离事发地最近的急救站,安排经验丰富的急救医生出诊。

20分钟后,救护车到达怀远荆塗医院。急救医生朱立文迅速与首诊医生做好交接,一路监护这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患者头痛明显,静脉通道已经开放,跨区转运中需要时刻关注病情变化,咱们一刻也不能放松。”20:30,救护车到达蚌医一附院,该名急性脑卒中患者顺利进入救治流程。

呼救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朱立文坦言,从怀远县城到蚌埠市区,20分钟护送完毕,如此迅速的急救反应,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随着急救半径越来越小,急救反应时间越来越短,我们更有能力与死神抢时间。”

“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市院前急救服务年求救人次和救治人次逐年递增,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加快,尤其是马城、沫河口并入市区后急救服务半径进一步扩大,急救反应的时间也相应增长,急救资源总量不足表现明显,急救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受到很大挑战。

为有效打通“急”与“救”各环节上的堵点和限速点,从2016年开始,我市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健全院前急救网络。目前,除市内二级以上综合公立医院全部设立急救分站外,部分驻蚌医院以及条件较好的民营医院也已设置分站,九家急救分站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急救网络,对于缓解我市东南部、西北部、西南部偏远地区急救半径过大,进一步降低回车率,有效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市区急救半径由原先平均10KM,缩短到目前的平均6.5KM。急救反应时间由原先的平均31分12秒,下降到现在的平均13分47秒。

——准确定位,规划最佳行驶路线。每次急救任务平均节省3至8分钟。

——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和医院急诊间的急救告知系统,患者重要生命信息到达前传输至目标医院,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每次急救任务平均节省3分钟以上。

——与蚌医一附院、蚌医二附院、市三院、市二院等医疗机构签署胸痛、卒中联合救治协议,不断优化救治流程,实现院前院内无缝对接,缩短急危重症病人救治时间。

不仅是日常急救的全天候,健全的体系、完善的配置,也让120在关键时刻成为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的“绿色生命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欢度春节的喜庆祥和。市急救中心作为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例救治转送指定机构,从首例确诊病例转运开始便投入到抗击疫情战斗中。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中心实行专项管理,专车专人专用,疫情病人全部使用负压救护车转运,普通急救使用普通监护型救护车,车辆、设备、人员固定,全力严防死守,避免疫情扩散蔓延。”市紧急救援中心副主任陈瑞认为,正是因为我市院前急救反应能力、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关键时刻才能满足全市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和百姓生命健康。

生死博弈中一分一秒都举足轻重。在接下来的五年中,市紧急救援中心将以夯实专业基础,不断强化队伍建设,紧跟院前急救事业发展需求,有序推进蚌埠市院前院内“一体化”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儿童和新生儿、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逐步健全完善快速、高效、规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完)                                                                                                                 

305

  蚌埠新闻网记者 张婷婷

近日19:45,市120指挥中心调度室内,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患者哪里受伤,需要转去哪里……”调度员一边在电话里详细了解转院患者情况,一边熟练地在电脑系统里搜索离事发地最近的急救站,安排经验丰富的急救医生出诊。

20分钟后,救护车到达怀远荆塗医院。急救医生朱立文迅速与首诊医生做好交接,一路监护这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患者头痛明显,静脉通道已经开放,跨区转运中需要时刻关注病情变化,咱们一刻也不能放松。”20:30,救护车到达蚌医一附院,该名急性脑卒中患者顺利进入救治流程。

呼救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朱立文坦言,从怀远县城到蚌埠市区,20分钟护送完毕,如此迅速的急救反应,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随着急救半径越来越小,急救反应时间越来越短,我们更有能力与死神抢时间。”

“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市院前急救服务年求救人次和救治人次逐年递增,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加快,尤其是马城、沫河口并入市区后急救服务半径进一步扩大,急救反应的时间也相应增长,急救资源总量不足表现明显,急救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受到很大挑战。

为有效打通“急”与“救”各环节上的堵点和限速点,从2016年开始,我市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健全院前急救网络。目前,除市内二级以上综合公立医院全部设立急救分站外,部分驻蚌医院以及条件较好的民营医院也已设置分站,九家急救分站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急救网络,对于缓解我市东南部、西北部、西南部偏远地区急救半径过大,进一步降低回车率,有效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市区急救半径由原先平均10KM,缩短到目前的平均6.5KM。急救反应时间由原先的平均31分12秒,下降到现在的平均13分47秒。

——准确定位,规划最佳行驶路线。每次急救任务平均节省3至8分钟。

——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和医院急诊间的急救告知系统,患者重要生命信息到达前传输至目标医院,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每次急救任务平均节省3分钟以上。

——与蚌医一附院、蚌医二附院、市三院、市二院等医疗机构签署胸痛、卒中联合救治协议,不断优化救治流程,实现院前院内无缝对接,缩短急危重症病人救治时间。

不仅是日常急救的全天候,健全的体系、完善的配置,也让120在关键时刻成为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的“绿色生命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欢度春节的喜庆祥和。市急救中心作为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例救治转送指定机构,从首例确诊病例转运开始便投入到抗击疫情战斗中。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中心实行专项管理,专车专人专用,疫情病人全部使用负压救护车转运,普通急救使用普通监护型救护车,车辆、设备、人员固定,全力严防死守,避免疫情扩散蔓延。”市紧急救援中心副主任陈瑞认为,正是因为我市院前急救反应能力、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关键时刻才能满足全市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和百姓生命健康。

生死博弈中一分一秒都举足轻重。在接下来的五年中,市紧急救援中心将以夯实专业基础,不断强化队伍建设,紧跟院前急救事业发展需求,有序推进蚌埠市院前院内“一体化”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儿童和新生儿、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逐步健全完善快速、高效、规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