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不喜一字浮文的“蚌埠哥”

2020-11-06 09:04 蚌埠新闻网  

■话题背景

我们这个版面,往往用来记录和探讨发生在这座城市里的经济类、民生类新闻话题,用来记录和还原扎根在这座城市、奉献在这座城市里的基层人物影像。作为地方党媒,在栏目定位下,我们甘愿做这样的记录者。

今天,在第21个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也想空出这个版面,为我们身边这群平日里只顾着记录别人而忘记标注自己的记者、编辑,做一次采访实录,算作今年送给他们的节日贺礼。

受访的两位是我的同事,分别来自融媒体采集中心和运营中心,是传统媒体记者和新媒体编辑的代表。他们和众多媒体人一样,亲历了媒体生态、媒体形态悄然发生的各种改变。他们被“无冕之王”的职业魅力所吸引,甘愿当一名“新闻民工”,做新闻的忠实坚守者。他们也愿意紧随时代步伐,主动顺应媒体之变,做移动新闻的追随者。他们以梦为马、执笔为戈,练就一身能文能武、全息全程的新闻技艺,为的只是:当初选择入行时怀揣的那一腔追问真相、传播温暖的新闻理想。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余小乔/文 刘晨/图                                                                                                                    

 “新媒体让工作变成我的生活”

记者:今年是你的第几个记者节,当年怎么就进了媒体这一行?

李博:中学时期我就有比较明确的职业倾向,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所以高考时坚定地选择了新闻专业。2014年毕业那年,通过报考、笔试、面试,顺利加入了蚌埠日报社这个大家庭,算来今年已是我的第七个记者节了。

记者:七年里,最值得肯定和骄傲的,恐怕就是你一手打造并负责日常运营的“最蚌埠”了吧?什么样的契机让你走进这块新天地?

李博:刚工作时,我有一年多的时间在房地产事业部从事《珠城家园》文字采编工作,并同步运营“珠城家园”微信公众号。工作之余,我自己也注册了一个叫“我滴乖”的私人公众号,通过在里面发布蚌埠单身男女的小简介和日复一日的资料更新、关注推广,积攒了一批粉丝。慢慢地,我还利用周末时间为他们组织了几场线下“微趴”活动,当时的反响都还不错。

正是这两个公众号的运营经历,让我在报社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2015年末,有了打造并运营“最蚌埠”这个全新媒体平台的机会,正式开启新媒体编辑的职业生涯。

记者:对你来说,这算不算一种“创业”经历?

李博:“最蚌埠”作为报社的一块“试验田”,在我手上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这个角度说,的确有点参与“创业”的意味。因为我们上大学所接受的专业教育,还都是传统媒体的新闻理论和业务知识,压根就没有新媒体方面的内容。没想到工作后不久,就赶上媒体转型变革的热潮,对于我这样一个新人来说,打造一个全新的媒体平台来延续主流、责任、公信、服务的“香火”,的确是个莫大考验。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考验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未知领域,所有人都是“新人”,大家都是边学边干,在实操中学习、交流、总结、提高。过去五年,不管是出差、放假,我都会背着电脑,就像侠客行走江湖要配着一把剑。思考选题、编发文章、精选留言,感觉工作已经成了我的生活一样。

记者:“最蚌埠”马上就五周岁了,在你眼里,这个五岁的“孩子”整体表现如何?

李博

李博:我先说几组数据吧。2016年是“最蚌埠”正式运营的第一年,当年收获12万粉丝,远超我们预期。第二年、第三年,粉丝量均以十几万的速度增长,24万,36万,到现在基本稳定在50万+,成为全市目前用户量最多的微信公众号。

从单篇推文的阅读量看,2017年的创城主题文章《热烈祝贺蚌埠创城成功!全国文明城市蚌埠欢迎您》获得20万+阅读量,刷新了当时报社所有公众号推文的最高阅读纪录。2018年的夏季大雨主题推文,获得62万+阅读量,再次刷新单篇阅读量最高纪录。

五年里,“最蚌埠”还有幸两次获得行业认可。第一次是在2016年,《“最蚌埠”微信公众平台在突发事件中的新作为》与大河报社、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常州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媒体一起,获得实战案例“十佳”优秀奖。第二次是在去年,荣获中国报业协会、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颁发的2018年度中国新媒体十大新锐品牌。

现在回头想想,过去五年所熬的夜、所流的汗,都是值得的。

记者:听说今年开始,你又开拓了新“战场”?

李博:没有。是报社加快媒体融合的脚步,开始在短视频领域开疆拓土,然后将“蚌埠日报”官方抖音、官方快手和“最蚌埠”视频号,放在了我们新媒体事业部。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不过还好,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培育,截至目前,这三大短视频平台的粉丝累计已有230万了。

“没有灵魂的新闻我是不会编发的”

记者:都说实践出真知。经过五年的实操实践,你是否已经探索总结出新媒体运营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分享给身边那些正在转型或即将转型的同事?

李博:哪有?!只能说媒体形态更新太快,我和单位的同事们以不同的表现形态共同服务于蚌埠报业传媒集团这座传媒大厦,只不过我稍早一点,将经手的新闻以微信推文或短视频的表现形态推送给受众,仅此而已。

如果非要谈如何运营新媒体,我只能从我的角度,说说我是怎么运营“最蚌埠”和短视频平台的。我认为,不管是运营公众号还是短视频,必须牢记内容驱动和公信力驱动这两点。

首先是选题取舍,这就像拍电影前的立项一样,必须首先确保你要推送的文章或短视频有新闻价值,因为内容决定了它传播的广度。其次是标题制作,“看书看皮,读文读题”,标题决定了文章被打开的速度。总之,就是通过内容选择与标题制作,给用户一个点击进去的理由,勾起用户点击翻看的欲望,同时,题、文要对应,不能通过哗众取宠损害媒体公信力。

我通常的做法是:不编发没有灵魂的新闻,不会为了凑条数硬去编发那些老百姓不关心的内容;不做“标题党”,尽量在标题中把文章的矛盾点或新闻点体现出来。

记者:你那些打破单篇阅读量纪录的推文,都是这么出炉的?

李博:也有通过打“提前战”实现的。比如2017年创城主题推文,在结果正式发布之前,我就关注了中国文明网的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毕竟它是最权威的“一手发布”。同时,为了让推文内容不单薄、更可读,诱发用户向他人介绍蚌埠的欲望,我提前搜集整理了很多能反映城市文明和城市魅力的图、文,等获奖消息一放出,我只需在前期整理好的素材上添加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简讯就可以了,真正做到第一时间发布,内容也很厚重。事实证明,很多蚌埠人在第一时间看到推文都会点击翻看,并主动转发链接。

后来,还是个创城话题,我们通过2天的研发和调试,推出了“全蚌埠为创城喝彩”的沉浸式传播活动,让用户置身其中,通过填写姓名、上传照片、选择标题即可在线制作蚌埠日报头版头条的助力海报,从“你听我说”到参与内容生产和传播,成为传播链条中的一环,实现裂变式传播,引爆当时的朋友圈。

记者:制作短视频和运营公众号,有不同吗?

李博:老实说,运作“蚌埠日报”抖音号比做“最蚌埠”累太多了,现在基本是早上一睁眼到晚上闭上眼的中间时间,全都在工作,且绝大部分精力耗在短视频上。以前我们讲新媒体要全息、全程,我现在有了真切体会。

记者:怎么说?

李博:“最蚌埠”就像出报纸,一天一推,可以是单独一条,也可以是几条,一次性推送完成,当天就算结束了。短视频却不然,一天可以无限量推送。我做短视频,只要燃点或爆点没出现,就会想着再推一条、再推一条,这就需要一直琢磨、一直找新闻。

现在,我基本一睁眼就打开抖音,先看看前一天推送的视频数据怎么样,再看看其他视频新闻。我一早醒来常常会幻想:前一天的某条短视频,经过一夜会不会突然火了?因为之前编发的一条视频就是这样一夜爆火的——点赞90多万,且涨粉无数,所以我总会有这种期待。

但我们的短视频起步确实较晚,现在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品牌培育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最后,谈谈你作为新媒体编辑的新闻理想?

李博: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我作为党媒旗下的新媒体编辑,担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重要任务,让网友的诉求得到释放,反映人民的呼声,让不同的声音都可以发出,充分尊重大家发言的权利,当然,前提是不违法乱纪。

还有就是,我认为新闻是客观的,偏向政务是宣传,偏向商务就是广告,不偏不倚是新闻。媒体不只是传声筒,更应该是有灵魂的独立个体。所以在工作中,我会大胆处理一些稿件,把一些与新闻事实不是特别相关的内容剔除掉,只保留有价值的内容。一言以蔽之之:只须实写,勿着一字浮文。这大概就是我的编辑方针。   (完)                                                                                                                

276

■话题背景

我们这个版面,往往用来记录和探讨发生在这座城市里的经济类、民生类新闻话题,用来记录和还原扎根在这座城市、奉献在这座城市里的基层人物影像。作为地方党媒,在栏目定位下,我们甘愿做这样的记录者。

今天,在第21个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也想空出这个版面,为我们身边这群平日里只顾着记录别人而忘记标注自己的记者、编辑,做一次采访实录,算作今年送给他们的节日贺礼。

受访的两位是我的同事,分别来自融媒体采集中心和运营中心,是传统媒体记者和新媒体编辑的代表。他们和众多媒体人一样,亲历了媒体生态、媒体形态悄然发生的各种改变。他们被“无冕之王”的职业魅力所吸引,甘愿当一名“新闻民工”,做新闻的忠实坚守者。他们也愿意紧随时代步伐,主动顺应媒体之变,做移动新闻的追随者。他们以梦为马、执笔为戈,练就一身能文能武、全息全程的新闻技艺,为的只是:当初选择入行时怀揣的那一腔追问真相、传播温暖的新闻理想。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余小乔/文 刘晨/图                                                                                                                    

 “新媒体让工作变成我的生活”

记者:今年是你的第几个记者节,当年怎么就进了媒体这一行?

李博:中学时期我就有比较明确的职业倾向,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所以高考时坚定地选择了新闻专业。2014年毕业那年,通过报考、笔试、面试,顺利加入了蚌埠日报社这个大家庭,算来今年已是我的第七个记者节了。

记者:七年里,最值得肯定和骄傲的,恐怕就是你一手打造并负责日常运营的“最蚌埠”了吧?什么样的契机让你走进这块新天地?

李博:刚工作时,我有一年多的时间在房地产事业部从事《珠城家园》文字采编工作,并同步运营“珠城家园”微信公众号。工作之余,我自己也注册了一个叫“我滴乖”的私人公众号,通过在里面发布蚌埠单身男女的小简介和日复一日的资料更新、关注推广,积攒了一批粉丝。慢慢地,我还利用周末时间为他们组织了几场线下“微趴”活动,当时的反响都还不错。

正是这两个公众号的运营经历,让我在报社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2015年末,有了打造并运营“最蚌埠”这个全新媒体平台的机会,正式开启新媒体编辑的职业生涯。

记者:对你来说,这算不算一种“创业”经历?

李博:“最蚌埠”作为报社的一块“试验田”,在我手上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这个角度说,的确有点参与“创业”的意味。因为我们上大学所接受的专业教育,还都是传统媒体的新闻理论和业务知识,压根就没有新媒体方面的内容。没想到工作后不久,就赶上媒体转型变革的热潮,对于我这样一个新人来说,打造一个全新的媒体平台来延续主流、责任、公信、服务的“香火”,的确是个莫大考验。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考验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未知领域,所有人都是“新人”,大家都是边学边干,在实操中学习、交流、总结、提高。过去五年,不管是出差、放假,我都会背着电脑,就像侠客行走江湖要配着一把剑。思考选题、编发文章、精选留言,感觉工作已经成了我的生活一样。

记者:“最蚌埠”马上就五周岁了,在你眼里,这个五岁的“孩子”整体表现如何?

李博

李博:我先说几组数据吧。2016年是“最蚌埠”正式运营的第一年,当年收获12万粉丝,远超我们预期。第二年、第三年,粉丝量均以十几万的速度增长,24万,36万,到现在基本稳定在50万+,成为全市目前用户量最多的微信公众号。

从单篇推文的阅读量看,2017年的创城主题文章《热烈祝贺蚌埠创城成功!全国文明城市蚌埠欢迎您》获得20万+阅读量,刷新了当时报社所有公众号推文的最高阅读纪录。2018年的夏季大雨主题推文,获得62万+阅读量,再次刷新单篇阅读量最高纪录。

五年里,“最蚌埠”还有幸两次获得行业认可。第一次是在2016年,《“最蚌埠”微信公众平台在突发事件中的新作为》与大河报社、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常州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媒体一起,获得实战案例“十佳”优秀奖。第二次是在去年,荣获中国报业协会、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颁发的2018年度中国新媒体十大新锐品牌。

现在回头想想,过去五年所熬的夜、所流的汗,都是值得的。

记者:听说今年开始,你又开拓了新“战场”?

李博:没有。是报社加快媒体融合的脚步,开始在短视频领域开疆拓土,然后将“蚌埠日报”官方抖音、官方快手和“最蚌埠”视频号,放在了我们新媒体事业部。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不过还好,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培育,截至目前,这三大短视频平台的粉丝累计已有230万了。

“没有灵魂的新闻我是不会编发的”

记者:都说实践出真知。经过五年的实操实践,你是否已经探索总结出新媒体运营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分享给身边那些正在转型或即将转型的同事?

李博:哪有?!只能说媒体形态更新太快,我和单位的同事们以不同的表现形态共同服务于蚌埠报业传媒集团这座传媒大厦,只不过我稍早一点,将经手的新闻以微信推文或短视频的表现形态推送给受众,仅此而已。

如果非要谈如何运营新媒体,我只能从我的角度,说说我是怎么运营“最蚌埠”和短视频平台的。我认为,不管是运营公众号还是短视频,必须牢记内容驱动和公信力驱动这两点。

首先是选题取舍,这就像拍电影前的立项一样,必须首先确保你要推送的文章或短视频有新闻价值,因为内容决定了它传播的广度。其次是标题制作,“看书看皮,读文读题”,标题决定了文章被打开的速度。总之,就是通过内容选择与标题制作,给用户一个点击进去的理由,勾起用户点击翻看的欲望,同时,题、文要对应,不能通过哗众取宠损害媒体公信力。

我通常的做法是:不编发没有灵魂的新闻,不会为了凑条数硬去编发那些老百姓不关心的内容;不做“标题党”,尽量在标题中把文章的矛盾点或新闻点体现出来。

记者:你那些打破单篇阅读量纪录的推文,都是这么出炉的?

李博:也有通过打“提前战”实现的。比如2017年创城主题推文,在结果正式发布之前,我就关注了中国文明网的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毕竟它是最权威的“一手发布”。同时,为了让推文内容不单薄、更可读,诱发用户向他人介绍蚌埠的欲望,我提前搜集整理了很多能反映城市文明和城市魅力的图、文,等获奖消息一放出,我只需在前期整理好的素材上添加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简讯就可以了,真正做到第一时间发布,内容也很厚重。事实证明,很多蚌埠人在第一时间看到推文都会点击翻看,并主动转发链接。

后来,还是个创城话题,我们通过2天的研发和调试,推出了“全蚌埠为创城喝彩”的沉浸式传播活动,让用户置身其中,通过填写姓名、上传照片、选择标题即可在线制作蚌埠日报头版头条的助力海报,从“你听我说”到参与内容生产和传播,成为传播链条中的一环,实现裂变式传播,引爆当时的朋友圈。

记者:制作短视频和运营公众号,有不同吗?

李博:老实说,运作“蚌埠日报”抖音号比做“最蚌埠”累太多了,现在基本是早上一睁眼到晚上闭上眼的中间时间,全都在工作,且绝大部分精力耗在短视频上。以前我们讲新媒体要全息、全程,我现在有了真切体会。

记者:怎么说?

李博:“最蚌埠”就像出报纸,一天一推,可以是单独一条,也可以是几条,一次性推送完成,当天就算结束了。短视频却不然,一天可以无限量推送。我做短视频,只要燃点或爆点没出现,就会想着再推一条、再推一条,这就需要一直琢磨、一直找新闻。

现在,我基本一睁眼就打开抖音,先看看前一天推送的视频数据怎么样,再看看其他视频新闻。我一早醒来常常会幻想:前一天的某条短视频,经过一夜会不会突然火了?因为之前编发的一条视频就是这样一夜爆火的——点赞90多万,且涨粉无数,所以我总会有这种期待。

但我们的短视频起步确实较晚,现在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品牌培育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最后,谈谈你作为新媒体编辑的新闻理想?

李博: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我作为党媒旗下的新媒体编辑,担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重要任务,让网友的诉求得到释放,反映人民的呼声,让不同的声音都可以发出,充分尊重大家发言的权利,当然,前提是不违法乱纪。

还有就是,我认为新闻是客观的,偏向政务是宣传,偏向商务就是广告,不偏不倚是新闻。媒体不只是传声筒,更应该是有灵魂的独立个体。所以在工作中,我会大胆处理一些稿件,把一些与新闻事实不是特别相关的内容剔除掉,只保留有价值的内容。一言以蔽之之:只须实写,勿着一字浮文。这大概就是我的编辑方针。   (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