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融入“新格局”的蚌埠表达

2020-11-13 10:37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余小乔/文 刘晨/图                                                                                              

中国(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招商中心。                                                                                                    

在系列政策引导下,国内消费旺盛。图为双十一期间我市某快递公司繁忙的分拣车间。   

【阅读提示】

2020年的经济之难,难在“十三五”收官之年遭遇一场持久性、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逆全球化的外部因素叠加干扰。

于是,近一段时间,“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经济词汇,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专家学者、经济一线工作者的言论中。从这些带有热度的词汇不难看出,在不确定性因素面前,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甚至每一个人,都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学会向内挖潜。

在外部经济形势较为严峻、新战略布局已经明晰的情况下,蚌埠这座中部城市如何撬动内需、拥抱开放,积极作为、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呢?

从“活过来”到“活起来” 消费回补拉动内需 提升经济活跃度

“年初的两三个月,我们说的好听点是休养生息,说的现实点,那就是偃旗息鼓。”位于东海大道的某大型商业综合体,和很多实体企业、店铺一样,遭遇了长达数十天的“锁将军把门”。

为了促进消费回补,加速潜力释放,我市在“五一”前夕启动“礼券万家 乐惠蚌埠”消费券促销活动,分四轮累计向社会投放4000万元消费券,用于餐饮、百货、家电数码和汽车四个领域消费抵用。“十一”“中秋”到来之际,我市又举办“金秋惠民 乐游珠城”活动,分四轮投放1000万元文旅消费券,用来刺激影院、KTV、剧院、书店、网吧、游艺等品类的文旅消费市场。此外,政府牵线的云展消费活动以及官员参与的直播带货,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本地经济复苏回血。

而通过政府扶持和商业个体自救最终挺过“至暗时刻”的各大经济实体,在进入四季度以来,都攒着一股劲,为冲刺全年业绩指标做着最大的努力。被称作史上最长促销季的“双十一”,自然成为商贸服务领域冲刺年度业绩的绝佳“天时”——

某商场为迎接“双十一”,除了各种常规的促销活动外,还特意将10日、11日的营业时间往后顺延了两个小时;某超市除了允许优惠券叠加使用外,还与一粮食企业合作,选择在11日当天“开仓放粮,宴请全城”。网上商城里,店铺、商品的促销活动更是铺天盖地,比如单品降价、多单再折、跨店满减、满额即送等等,大有“活跃经济 舍我其谁”之势,助力网络零售迎来一年里最闪耀的高光时刻。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快递业旺季,前几天,我市还专门召开了一场快递业旺季生产新闻媒体见面会。会上透露,在经历11月1日首拨寄递小高峰后,11日至16日还会再现峰值,其中11日出现收寄峰值,13日、14日出现投递峰值;预计整个“双十一”期间处理的快递量约在1000万件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长28%,日均处理量将是日常处理量的2倍。

很快,此番预想在安徽蚌山跨境电商产业园得到验证。总经理李先玉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进入11月,每天进出产业园的快递车,数量和频次至少比平时翻上一番,“仅1日、2日两天,园区部分电商企业的销售额就达到了平时一个月的水平。”

事实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无接触配送”占尽优势的电商企业,在今年站上新风口,也大大提升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活跃度。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24亿元,同比下降7.2%,而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80065亿元,同比增长9.7%。

具体到蚌埠,“今年1—9月,全市网络零售额近50亿元,追平去年同期”的官方通报,也展现出疫情影响下网络消费极强的韧性与活力——毕竟,今年前三季度,网络零售业是在经受了几十天城市停摆、物流停滞的疫情考验之后,最终回补得力、重回正轨的。

进入四季度,随着加长版国庆中秋黄金周、超长版“双十一”等重要节庆活动刺激,人们被充分激发的消费热情,必将转化成更为可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蚌山区、禹会区、龙子湖区、淮上区网络零售额,在最新一次全省县(区)排名中,均进入前五十位。

“这就是从居民消费角度,切入‘国内大循环’这个宏观经济课题的典型表现。”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黄敦平认为,最新发布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关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从百姓的角度讲就是怎么样稳健释放他们的消费潜力,或者怎么样打通他们积极消费堵点的问题。

为畅通产品销售渠道,今年8月丰原集团与京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双方将在食品集采和聚乳酸通路以及以聚乳酸为原料的下游产品开发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和食品的推广销售、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升级两大领域。同时,双方还将一起探索适用于ToB供应链的企业客户应用和个体客户消费专业场景。

也就是说,拥有800万活跃企业客户的京东,未来将成为丰原集团重要的线上“窗口”。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 互动合作有为有力 释放更多增长潜力

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向来是维持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补齐补足现有产业链短板的得力之举。

11月10日闭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传来蚌埠组团参会的收获:在现场集采的“规定动作”中,丰原集团、蚌埠宇萱实业、中建材蚌埠玻院等部分企业在现场达成约2亿美元跨境商品采购协议。而在谋求合作共赢的“自选动作”中,我市借进博会平台举办的2020中国·蚌埠(长三角)投资环境说明会和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推介会,最终有34个累计总投资超266亿元的项目达成合作并签约。

意识到进博会溢出效应的宝贵性,龙子湖区更是以区级名义在进博会现场举办了商贸服务业专题招商会,向参会的40家江浙沪商贸服务企业抛出“橄榄枝”。

“龙子湖区一直是蚌埠商业发展的核心城区,但近年来,在全市商业新一轮布局中,在万达、银泰、吾悦等商业巨头相继抢滩登陆蚌埠后,龙子湖区商业发展呈沉寂状态,高端综合体、新业态出现空白和断档期。”在刚履新龙子湖区委书记的任生眼里,龙子湖区必须在充分挖掘存量的基础上,把招商引资放在重要位置,吸引一批优质商贸服务企业落地,以此激活区域消费市场。

他说,开明开放、充满活力的龙子湖区已经做好了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充分准备,接下来将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择机在昆山、南京等地继续开展专题招商推介,借力优质资源打造龙子湖区商贸发展新格局。

事实上,我市自2019年10月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以来,按照“借力江淮、融入合宁、创新驱动、产业引领”的发展思路,聚焦交通网络、创新驱动、产业承接、区域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

有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市累计从长三角引进亿元以上项目77个,协议总投资416亿元。其中,上海新微电子信息产业园等27个对接成果落地转化,与上海长宁区、静安区、虹桥商务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与上海临港集团、张江高科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可以说,蚌埠对沪合作,已经初步实现了从单向对接向双向互动转变、从单一招商向多领域合作转变、从政府主导向政企联动转变。”市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负责人如是表示。

除了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以淮河为纽带的城市抱团也在进行中。10月底在我市轮值召开的淮河生态经济带第2次省际联席会和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更进一步明确了沿淮5省29市县在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联动、生态联防联治、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共识。

而早在京沪高铁开通之际,沿线的7个枢纽城市也联结起来,组建了“京沪高铁城市旅游联盟”,形成“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原则下的“交通旅游”合作典范。去年11月成立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文化旅游联盟,又从另一个空间维度推动了沿淮城市客源互动交流,做大我市文旅命题下的区域合作文章。

“蚌埠既是连接长江与淮河的枢纽之地,也是沟通全国与皖北的区域门户,正孕育着硅基、生物基和5G等新兴产业先机,为所有有意向的合作伙伴们打开通往未来蓝海的大门。”在很多展会场合,蚌埠官员们都爱用这样的开场白向与会嘉宾们“营销”蚌埠这座中等城市。

的确,如今的蚌埠已经有底气主动谋远——既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核心城市,也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建设的皖北地区和淮河流域中心城市,同时还是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唯一布局在皖北地区的城市,有条件积极作为——从蚌埠乘高铁可直达全国153个城市,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带主要城市皆处于蚌埠“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更有胆魄开放合作——以大开放深化大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力增强区域辐射水平,带动皖北地区在全国经济体系中发挥更大作为。

从“大开放”到“双循环” 自贸试验区建设 打开全球贸易大门

今年以来,疫情导致的外需市场萎缩,让原本开放步子迈得就不够豪迈的蚌埠,显得更加局促。“降低疫情对进出口影响、稳住外贸基本盘和外资存量”,成为市商务和外事局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有数据显示,1—8月,全市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有65家,累计实现进出口却只有4251万美元。1—10月,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15.08亿美元,同比增长11.13%。1—9月,全市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99464万美元,同比下降12.5%。

显然,蚌埠经济的外向度还有很大的抬升空间。今年9月,国务院公布的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方案,让合芜蚌实现了自主创新与自由贸易完美融合,无疑给蚌埠发展外向型经济注入一针“强心剂”。

作为自由贸易的新晋之地,蚌埠在挂牌成立半个月内,就推动了“五首”(即首批总投资103亿元的8个项目签约、首批6个入驻注册企业颁证、首单140万美元国际贸易交易、首批总投资超100亿元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首批领导干部自贸区建设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开班)开门红行动,实现“开门即开张”,让380万蚌埠人民听到了蚌埠开发开放的铿锵足音。

“近些年,蚌埠着力扬蚌所长,在区域范围内基本消除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不便,打开了内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在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工作专班副主任、蚌埠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卞家涛的解读里,蚌埠将长期秉持着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的理念,探索走出一条创新、开放、融合、绿色的特色化自贸试验区发展路径。

他说,蚌埠已经为加入“自贸时代”做好了准备。比如,作为国家物流布局的载体城市,蚌埠有淮河流域第一个国家二类水运口岸和淮河干流首条外贸航线,以及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蚌埠(皖北)铁路无水港、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等口岸发展平台,铁海联运集装箱专线可直达上海、宁波、连云港,外贸水运集装箱航线可直达江苏太仓,中欧(蚌埠)班列线路贯穿莫斯科、明斯克、阿拉木图等“一带一路”沿线12个国家17座城市,已经形成了连接华东、贯通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他认为,随着蚌埠对外贸易的便利程度不断增强,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发展脉络也必将进一步伸展,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话语权也必将增强。

于是,在全国乃至全球拥有一定“显示度”的硅基和生物基,被认为是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的主要发力方向,“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成为蚌埠片区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如何发挥蚌埠“两基”现有优势、在国际上打响蚌埠独有的“两基”品牌?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黄敦平认为,一定要避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经济走向,“两基”的核心技术一定要抓在自己手里不放。

为此,他从“加大创新要素供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角度提出如下建议: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发挥国内强大市场对国外优质创新资源的吸引力,依托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等平台,多举措引导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回流;利用驻蚌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和工程师红利,集中力量攻关核心技术,提升优势产业链附加值,推动优势产业链高端化发展,最终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联通起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完)                                                                                                                

132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余小乔/文 刘晨/图                                                                                              

中国(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招商中心。                                                                                                    

在系列政策引导下,国内消费旺盛。图为双十一期间我市某快递公司繁忙的分拣车间。   

【阅读提示】

2020年的经济之难,难在“十三五”收官之年遭遇一场持久性、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逆全球化的外部因素叠加干扰。

于是,近一段时间,“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经济词汇,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专家学者、经济一线工作者的言论中。从这些带有热度的词汇不难看出,在不确定性因素面前,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甚至每一个人,都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学会向内挖潜。

在外部经济形势较为严峻、新战略布局已经明晰的情况下,蚌埠这座中部城市如何撬动内需、拥抱开放,积极作为、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呢?

从“活过来”到“活起来” 消费回补拉动内需 提升经济活跃度

“年初的两三个月,我们说的好听点是休养生息,说的现实点,那就是偃旗息鼓。”位于东海大道的某大型商业综合体,和很多实体企业、店铺一样,遭遇了长达数十天的“锁将军把门”。

为了促进消费回补,加速潜力释放,我市在“五一”前夕启动“礼券万家 乐惠蚌埠”消费券促销活动,分四轮累计向社会投放4000万元消费券,用于餐饮、百货、家电数码和汽车四个领域消费抵用。“十一”“中秋”到来之际,我市又举办“金秋惠民 乐游珠城”活动,分四轮投放1000万元文旅消费券,用来刺激影院、KTV、剧院、书店、网吧、游艺等品类的文旅消费市场。此外,政府牵线的云展消费活动以及官员参与的直播带货,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本地经济复苏回血。

而通过政府扶持和商业个体自救最终挺过“至暗时刻”的各大经济实体,在进入四季度以来,都攒着一股劲,为冲刺全年业绩指标做着最大的努力。被称作史上最长促销季的“双十一”,自然成为商贸服务领域冲刺年度业绩的绝佳“天时”——

某商场为迎接“双十一”,除了各种常规的促销活动外,还特意将10日、11日的营业时间往后顺延了两个小时;某超市除了允许优惠券叠加使用外,还与一粮食企业合作,选择在11日当天“开仓放粮,宴请全城”。网上商城里,店铺、商品的促销活动更是铺天盖地,比如单品降价、多单再折、跨店满减、满额即送等等,大有“活跃经济 舍我其谁”之势,助力网络零售迎来一年里最闪耀的高光时刻。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快递业旺季,前几天,我市还专门召开了一场快递业旺季生产新闻媒体见面会。会上透露,在经历11月1日首拨寄递小高峰后,11日至16日还会再现峰值,其中11日出现收寄峰值,13日、14日出现投递峰值;预计整个“双十一”期间处理的快递量约在1000万件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长28%,日均处理量将是日常处理量的2倍。

很快,此番预想在安徽蚌山跨境电商产业园得到验证。总经理李先玉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进入11月,每天进出产业园的快递车,数量和频次至少比平时翻上一番,“仅1日、2日两天,园区部分电商企业的销售额就达到了平时一个月的水平。”

事实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无接触配送”占尽优势的电商企业,在今年站上新风口,也大大提升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活跃度。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24亿元,同比下降7.2%,而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80065亿元,同比增长9.7%。

具体到蚌埠,“今年1—9月,全市网络零售额近50亿元,追平去年同期”的官方通报,也展现出疫情影响下网络消费极强的韧性与活力——毕竟,今年前三季度,网络零售业是在经受了几十天城市停摆、物流停滞的疫情考验之后,最终回补得力、重回正轨的。

进入四季度,随着加长版国庆中秋黄金周、超长版“双十一”等重要节庆活动刺激,人们被充分激发的消费热情,必将转化成更为可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蚌山区、禹会区、龙子湖区、淮上区网络零售额,在最新一次全省县(区)排名中,均进入前五十位。

“这就是从居民消费角度,切入‘国内大循环’这个宏观经济课题的典型表现。”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黄敦平认为,最新发布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关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从百姓的角度讲就是怎么样稳健释放他们的消费潜力,或者怎么样打通他们积极消费堵点的问题。

为畅通产品销售渠道,今年8月丰原集团与京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双方将在食品集采和聚乳酸通路以及以聚乳酸为原料的下游产品开发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和食品的推广销售、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升级两大领域。同时,双方还将一起探索适用于ToB供应链的企业客户应用和个体客户消费专业场景。

也就是说,拥有800万活跃企业客户的京东,未来将成为丰原集团重要的线上“窗口”。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 互动合作有为有力 释放更多增长潜力

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向来是维持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补齐补足现有产业链短板的得力之举。

11月10日闭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传来蚌埠组团参会的收获:在现场集采的“规定动作”中,丰原集团、蚌埠宇萱实业、中建材蚌埠玻院等部分企业在现场达成约2亿美元跨境商品采购协议。而在谋求合作共赢的“自选动作”中,我市借进博会平台举办的2020中国·蚌埠(长三角)投资环境说明会和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推介会,最终有34个累计总投资超266亿元的项目达成合作并签约。

意识到进博会溢出效应的宝贵性,龙子湖区更是以区级名义在进博会现场举办了商贸服务业专题招商会,向参会的40家江浙沪商贸服务企业抛出“橄榄枝”。

“龙子湖区一直是蚌埠商业发展的核心城区,但近年来,在全市商业新一轮布局中,在万达、银泰、吾悦等商业巨头相继抢滩登陆蚌埠后,龙子湖区商业发展呈沉寂状态,高端综合体、新业态出现空白和断档期。”在刚履新龙子湖区委书记的任生眼里,龙子湖区必须在充分挖掘存量的基础上,把招商引资放在重要位置,吸引一批优质商贸服务企业落地,以此激活区域消费市场。

他说,开明开放、充满活力的龙子湖区已经做好了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充分准备,接下来将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择机在昆山、南京等地继续开展专题招商推介,借力优质资源打造龙子湖区商贸发展新格局。

事实上,我市自2019年10月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以来,按照“借力江淮、融入合宁、创新驱动、产业引领”的发展思路,聚焦交通网络、创新驱动、产业承接、区域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

有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市累计从长三角引进亿元以上项目77个,协议总投资416亿元。其中,上海新微电子信息产业园等27个对接成果落地转化,与上海长宁区、静安区、虹桥商务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与上海临港集团、张江高科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可以说,蚌埠对沪合作,已经初步实现了从单向对接向双向互动转变、从单一招商向多领域合作转变、从政府主导向政企联动转变。”市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负责人如是表示。

除了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以淮河为纽带的城市抱团也在进行中。10月底在我市轮值召开的淮河生态经济带第2次省际联席会和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更进一步明确了沿淮5省29市县在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联动、生态联防联治、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共识。

而早在京沪高铁开通之际,沿线的7个枢纽城市也联结起来,组建了“京沪高铁城市旅游联盟”,形成“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原则下的“交通旅游”合作典范。去年11月成立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文化旅游联盟,又从另一个空间维度推动了沿淮城市客源互动交流,做大我市文旅命题下的区域合作文章。

“蚌埠既是连接长江与淮河的枢纽之地,也是沟通全国与皖北的区域门户,正孕育着硅基、生物基和5G等新兴产业先机,为所有有意向的合作伙伴们打开通往未来蓝海的大门。”在很多展会场合,蚌埠官员们都爱用这样的开场白向与会嘉宾们“营销”蚌埠这座中等城市。

的确,如今的蚌埠已经有底气主动谋远——既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核心城市,也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建设的皖北地区和淮河流域中心城市,同时还是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唯一布局在皖北地区的城市,有条件积极作为——从蚌埠乘高铁可直达全国153个城市,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带主要城市皆处于蚌埠“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更有胆魄开放合作——以大开放深化大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力增强区域辐射水平,带动皖北地区在全国经济体系中发挥更大作为。

从“大开放”到“双循环” 自贸试验区建设 打开全球贸易大门

今年以来,疫情导致的外需市场萎缩,让原本开放步子迈得就不够豪迈的蚌埠,显得更加局促。“降低疫情对进出口影响、稳住外贸基本盘和外资存量”,成为市商务和外事局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有数据显示,1—8月,全市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有65家,累计实现进出口却只有4251万美元。1—10月,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15.08亿美元,同比增长11.13%。1—9月,全市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99464万美元,同比下降12.5%。

显然,蚌埠经济的外向度还有很大的抬升空间。今年9月,国务院公布的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方案,让合芜蚌实现了自主创新与自由贸易完美融合,无疑给蚌埠发展外向型经济注入一针“强心剂”。

作为自由贸易的新晋之地,蚌埠在挂牌成立半个月内,就推动了“五首”(即首批总投资103亿元的8个项目签约、首批6个入驻注册企业颁证、首单140万美元国际贸易交易、首批总投资超100亿元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首批领导干部自贸区建设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开班)开门红行动,实现“开门即开张”,让380万蚌埠人民听到了蚌埠开发开放的铿锵足音。

“近些年,蚌埠着力扬蚌所长,在区域范围内基本消除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不便,打开了内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在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工作专班副主任、蚌埠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卞家涛的解读里,蚌埠将长期秉持着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的理念,探索走出一条创新、开放、融合、绿色的特色化自贸试验区发展路径。

他说,蚌埠已经为加入“自贸时代”做好了准备。比如,作为国家物流布局的载体城市,蚌埠有淮河流域第一个国家二类水运口岸和淮河干流首条外贸航线,以及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蚌埠(皖北)铁路无水港、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等口岸发展平台,铁海联运集装箱专线可直达上海、宁波、连云港,外贸水运集装箱航线可直达江苏太仓,中欧(蚌埠)班列线路贯穿莫斯科、明斯克、阿拉木图等“一带一路”沿线12个国家17座城市,已经形成了连接华东、贯通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他认为,随着蚌埠对外贸易的便利程度不断增强,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发展脉络也必将进一步伸展,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话语权也必将增强。

于是,在全国乃至全球拥有一定“显示度”的硅基和生物基,被认为是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的主要发力方向,“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成为蚌埠片区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如何发挥蚌埠“两基”现有优势、在国际上打响蚌埠独有的“两基”品牌?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黄敦平认为,一定要避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经济走向,“两基”的核心技术一定要抓在自己手里不放。

为此,他从“加大创新要素供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角度提出如下建议: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发挥国内强大市场对国外优质创新资源的吸引力,依托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等平台,多举措引导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回流;利用驻蚌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和工程师红利,集中力量攻关核心技术,提升优势产业链附加值,推动优势产业链高端化发展,最终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联通起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