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一群人带动另一群人加入遗体捐献

2020-12-04 08:38 蚌埠新闻网  

记者 陈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关乎人类自身命运的大事上,有一批人走在了前列,他们为了别人的生命更美好,志愿捐献了遗体和器官。在生命落幕时,他们希望能将自己的遗体赠予世人,只为留下更多生命的希望。

11月26日,本报在5版刊登《看淡生死不吝“捐”》的报道。反映了当代青年展现出的不讳生死、乐于奉献的生命态度。报道发布后,形成了一批人带动另一批人的效应。

“离别来临时,想用另一种方式在人间陪着孩子”

24岁的刘雪敏是一名全职宝妈,孩子刚6个月大,因为家中无人能帮忙带孩子,她辞去工作,在家专心带娃。

“我和接受站联系好了,周五下午去签署协议。”昨天下午,刘雪敏告诉记者,前几天,看到报道中提到她的同学刘源进行了遗体捐献,她立刻就向刘源打听捐献的流程、手续。但因为孩子太小,家中无人帮忙,她去签协议得带着孩子,所以,她一直在等天晴。看了天气预报,周五天气晴朗,她立刻和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蚌埠医学院接受站站长俞鹏敲定了时间。

刘雪敏说,自己刚上大学时,母亲就因病过世了,那时她就萌生了想要捐献器官和遗体的想法,但一直也不知道正规的捐献渠道,而且她也有一点点“私心”,想以后能把器官和遗体捐献给自己的家乡,想在家乡办理各种捐献的手续。

今年,刘雪敏的宝宝出生了,成了妈妈后,她对生死有了更深的感悟。“当自己成为妈妈,迎接了孩子的出生,并照顾陪伴她六个月,觉得她能够健康地来到这个世界是件很幸运的事情。有了孩子,心也更软了,想要一直陪伴着她,但也能理智地知道,生命终有一天会走到尽头,我希望当离别来临的那一刻,我还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在人间陪伴她。”刘雪敏说,每次看到那些因病离开世界的人,觉得很惋惜,心里特别难受。她越来越觉得“一个生命能挽救另一个生命,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在她看来,捐献遗体不仅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且也能节约土地资源。“现在土地资源挺紧张的,我也没想过以后葬在公墓里。”虽然年纪轻轻,但刘雪敏对身后事看得很开,她希望以后,自己的遗体能帮助更多的人,而不仅仅只是烧了、埋了。

榜样们成了推他们一把的力量

榜样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向榜样学习,是见贤思齐,更是坚定信仰、汲取力量。

今年22岁的张子康,是一名基层民警,每天非常忙碌。他说看到很多年轻人已经先他一步,做出了志愿捐出自己遗体的举动,他的内心很受震动。

张子康说,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乐于助人,后来进入警校,“为人民服务”成为了融入血肉中的信念,这也成为他成长的助推力和指明灯。“以前我听说有捐赠遗体的事,自己也产生了这种想法,但一直不知道途径,现在身边有人已经做了这件事,而且告诉了我可靠的途径。我已经做好准备,随时可以去签署协议,把自己‘捐’出去。”张子康说,周围的人为他“打样”,这件事上,自己不能落后。

“我是看了你们的报道后,立刻捐了眼角膜。”邓北北是我市一名甜品师,从网上看到报道后,她立刻去搜索了捐献器官的方式。并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进行了网络注册,进行了角膜的志愿捐献。邓北北坦言,自己就是被报道中的那些志愿者们的精神所感召,作出“人生中这个郑重承诺”。“以前虽然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如果不是看到周围有人做了这样的事,自己可能不会那么快付诸行动,看了他们的故事,忽然有了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志愿者们最好在定点医院做好备案

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蚌埠医学院接受站站长俞鹏告诉记者,关于年轻人能够正确看待生死,志愿捐献遗体和器官的报道见报后,最近,陆续接到不少咨询或者要预约捐献的电话。

“捐献遗体和器官是件大事,不仅自己要想明白,还要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不容易的。但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在加入这个行列,愿意向他人、向世界表达出自己最大的善意,志愿捐献遗体和器官。”俞鹏说,红十字会也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能让公众了解遗体捐献,为医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让人们更接受遗体捐献。

关于网上填报信息捐献和签署纸质协议有何不同,俞鹏解释,网上登记和签署纸质协议都是登记,效力等同,但和当地登记机构签署纸质协议,联系更及时,一旦遗体可以捐献,器官可以摘取时,各个环节能衔接得更顺畅。如果志愿者只是在网上登记,本地指定的登记机构难以掌握具体信息,联系可能不及时,延误时间,错失捐献时机。另外,法律规定,安徽省的人体器官获取只能由省内定点医院来完成,跨省获取属于违法。蚌埠市的器官获取,只有合肥中科大的附属省立医院可以进行,其他任何单位机构或者私自获取都是违法。(完)

326

记者 陈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关乎人类自身命运的大事上,有一批人走在了前列,他们为了别人的生命更美好,志愿捐献了遗体和器官。在生命落幕时,他们希望能将自己的遗体赠予世人,只为留下更多生命的希望。

11月26日,本报在5版刊登《看淡生死不吝“捐”》的报道。反映了当代青年展现出的不讳生死、乐于奉献的生命态度。报道发布后,形成了一批人带动另一批人的效应。

“离别来临时,想用另一种方式在人间陪着孩子”

24岁的刘雪敏是一名全职宝妈,孩子刚6个月大,因为家中无人能帮忙带孩子,她辞去工作,在家专心带娃。

“我和接受站联系好了,周五下午去签署协议。”昨天下午,刘雪敏告诉记者,前几天,看到报道中提到她的同学刘源进行了遗体捐献,她立刻就向刘源打听捐献的流程、手续。但因为孩子太小,家中无人帮忙,她去签协议得带着孩子,所以,她一直在等天晴。看了天气预报,周五天气晴朗,她立刻和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蚌埠医学院接受站站长俞鹏敲定了时间。

刘雪敏说,自己刚上大学时,母亲就因病过世了,那时她就萌生了想要捐献器官和遗体的想法,但一直也不知道正规的捐献渠道,而且她也有一点点“私心”,想以后能把器官和遗体捐献给自己的家乡,想在家乡办理各种捐献的手续。

今年,刘雪敏的宝宝出生了,成了妈妈后,她对生死有了更深的感悟。“当自己成为妈妈,迎接了孩子的出生,并照顾陪伴她六个月,觉得她能够健康地来到这个世界是件很幸运的事情。有了孩子,心也更软了,想要一直陪伴着她,但也能理智地知道,生命终有一天会走到尽头,我希望当离别来临的那一刻,我还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在人间陪伴她。”刘雪敏说,每次看到那些因病离开世界的人,觉得很惋惜,心里特别难受。她越来越觉得“一个生命能挽救另一个生命,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在她看来,捐献遗体不仅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且也能节约土地资源。“现在土地资源挺紧张的,我也没想过以后葬在公墓里。”虽然年纪轻轻,但刘雪敏对身后事看得很开,她希望以后,自己的遗体能帮助更多的人,而不仅仅只是烧了、埋了。

榜样们成了推他们一把的力量

榜样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向榜样学习,是见贤思齐,更是坚定信仰、汲取力量。

今年22岁的张子康,是一名基层民警,每天非常忙碌。他说看到很多年轻人已经先他一步,做出了志愿捐出自己遗体的举动,他的内心很受震动。

张子康说,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乐于助人,后来进入警校,“为人民服务”成为了融入血肉中的信念,这也成为他成长的助推力和指明灯。“以前我听说有捐赠遗体的事,自己也产生了这种想法,但一直不知道途径,现在身边有人已经做了这件事,而且告诉了我可靠的途径。我已经做好准备,随时可以去签署协议,把自己‘捐’出去。”张子康说,周围的人为他“打样”,这件事上,自己不能落后。

“我是看了你们的报道后,立刻捐了眼角膜。”邓北北是我市一名甜品师,从网上看到报道后,她立刻去搜索了捐献器官的方式。并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进行了网络注册,进行了角膜的志愿捐献。邓北北坦言,自己就是被报道中的那些志愿者们的精神所感召,作出“人生中这个郑重承诺”。“以前虽然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如果不是看到周围有人做了这样的事,自己可能不会那么快付诸行动,看了他们的故事,忽然有了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志愿者们最好在定点医院做好备案

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蚌埠医学院接受站站长俞鹏告诉记者,关于年轻人能够正确看待生死,志愿捐献遗体和器官的报道见报后,最近,陆续接到不少咨询或者要预约捐献的电话。

“捐献遗体和器官是件大事,不仅自己要想明白,还要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不容易的。但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在加入这个行列,愿意向他人、向世界表达出自己最大的善意,志愿捐献遗体和器官。”俞鹏说,红十字会也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能让公众了解遗体捐献,为医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让人们更接受遗体捐献。

关于网上填报信息捐献和签署纸质协议有何不同,俞鹏解释,网上登记和签署纸质协议都是登记,效力等同,但和当地登记机构签署纸质协议,联系更及时,一旦遗体可以捐献,器官可以摘取时,各个环节能衔接得更顺畅。如果志愿者只是在网上登记,本地指定的登记机构难以掌握具体信息,联系可能不及时,延误时间,错失捐献时机。另外,法律规定,安徽省的人体器官获取只能由省内定点医院来完成,跨省获取属于违法。蚌埠市的器官获取,只有合肥中科大的附属省立医院可以进行,其他任何单位机构或者私自获取都是违法。(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