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医疗新基建如何“收之桑榆”?

2020-12-25 08:21 蚌埠新闻网  

记者  郝玉琳/文  刘晨/图                                                                                                                                   

蚌埠二院新院区建设紧锣密鼓。                                                                                                    

日前,我市首台发热门诊专用双控方舱CT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完成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  

【阅读提示】

近年来,我市市区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大幅推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强烈冲击和抗疫的巨大成功,进一步加快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疫情刺激下澎湃汹涌的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浪潮,是未雨绸缪的高瞻远瞩,还是时不我待的查缺补漏?新建、扩建的各个重点项目未来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发挥好应有作用?在各大医院高楼四起之外,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能否跟上?合理布点、优化配置的医疗重点资源与广泛分布、分级诊疗的基层医疗服务相结合,才是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牢固防线。

新院区 疫情刺激下“从无到有”

“我们新的院区目前已经完成了招标评审等环节,选址在高新区京台高速以北,规划天河路以西,项目投资约5.5亿元,总用地大约80亩,预计建设床位500张。”12月23日下午,蚌埠第五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副院长陈鸿明在他的办公室,介绍该院正在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脸上挂着憧憬而欣慰的笑容。

但十多个月之前的他,却难有这样轻松的时刻,不仅是疫情造成了他无法间歇的紧张状态,彼时捉襟见肘的设施设备更是最让他焦虑的现实。“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实话实说,那时我市发病数字在全省是较多的,作为传染病医院,我们收治也较为集中。确实一段时期内出现了明显的设施设备不足,就拿病房来说,我们住院二部的病房是2003年‘非典’之后,按照流行性传染病‘三区两通道’的标准建设的,一层一层地收治新冠肺炎病人,住院二部床位数满了之后住院一部顶上,有一个时期确实很紧张。”陈鸿明告诉记者,病房的压力,在抗疫应急工程建设的负压病房60张床位投入使用后大大缓解。和全国许多地市的同类医院情况相似,正是这场疫情,能够最直观、最有触动地让人认识到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方面的欠缺和滞后。

不仅是在“战疫”的关键时刻,投入一千多万元的负压病房克服了物资短缺、交通阻滞,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10天建成。在疫情背景下,市传染病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感受到了全市各部门的“阳光普照”,从无到有、迅速推进,“疫情期间就确定了新院区的项目建设,之后快速推进,总投资的5.5亿元中,目前预计将用于新增设施设备的费用在7000万元左右,用于配置负压病房和负压手术室,有创、无创呼吸机等。此外现在我们和市第三人民医院已经是集团化、同质化管理运行了,医护人员水平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也会显著提高。”陈鸿明介绍,新院区建成后,对传染病病人的收治能力和治疗水平会继续提升。

与此同时,蚌埠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项目也在第五人民医院西南侧规划,项目投资2.14亿元,规划用地约11亩,计划设置约400张病床。这个项目也已完成审批,资金已入库。设计中,五院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模式打造,未来传染病病人的收治会归口到高新区的新院区,结合老院区的改造提升形成的这个“蚌埠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则将成为区域规模较大的全民健康管理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心、康复医疗中心、职业病防治中心。

就在陈鸿明接受采访的办公室楼下,该院几名医护人员正接受来自市三院的一位专家主持的心肺复苏技能测试考核。自9月份与市第三人民医院集团化、同质化管理后,这样的测试考核和其他学习、培训每周都在进行,从心肺复苏这样的最基础技能,到病例书写质量的控制、护理质量水平控制,再到当前前沿医护知识的讲授……不仅能够邀请到市三院的相关科室专家前来讲授、测试、考核,同质化管理还让整个医院的学习氛围都变得更加浓厚,医护人员的面貌和心态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我来了之后参照三院的标准,为医护人员制订了系统化、常态化的学习方案,让大家的水平有所提升,患者满意度提高。”3个月前,从市三院来到市五院任医务科科长的朱正信告诉记者,除了通过学习培训循序渐进地提升市五院原有医护人员的水平,市三院还会随时根据市五院需求,派各科室专家来此会诊、查房,通过无缝对接,解决短期内部分患者的医疗需求。

除了“量” 合理规划很关键

其实陈鸿明副院长所说的今春“阳光普照”,在前一个冬天还尚有“阴霾”。查阅蚌埠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11月的监督意见书我们发现,该院当时向市人大常委会反映,“市五院建设老年病和职业病专科项目仍未启动,烈性传染病区重新选址规划地址尚未确定。”

市传染病医院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其所处的禹会区红旗三路与纬四路交口,在当年选址建设时人员并不密集,而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却已经成为了人员密集、邻近学校幼儿园的区域,与当前《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的要求不符。该院烈性传染病区重新选址,确是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其虽然早已被提上日程,疫情之前的推进速度却不能让人满意。

事实上,站在当前时点回看一年前,多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当时都不尽如人意。在同一份监督意见书中,我们发现,市一院对于综合病房大楼项目工期滞后、市四院对于新院区智能化设计等工作尚未开展、市妇幼保健院项目暂时停滞的反映。虽然多个项目2019年已经开工,但不得不承认,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才让我们真正地看到欠缺,痛下决心、规模空前地“大干快上”,要将短板补齐、欠账还清,赶在传染病大流行时能够严阵以待。

所以,虽然各家医院、各个项目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但在一年后的今天,在办理情况的报告中,我们看到,所有问题都“已经办结”或已“基本办结”,项目已经能够按序时推进。

据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市实施医疗卫生提升行动,新建的市一院综合病房大楼、市二院暨心血管病医院、市三院急救医学中心外科大楼、市医养护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以及由市属公立医院领办的7个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所有项目目前均按序时推进,有望两年内全部投入使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通过申请中央特别国债和专项债46.3亿元,又谋划实施市中医医院改造、皖北传染病中心医院、市中心血站血液检测中心、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皖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市三院高新医院项目以及市儿童医院项目等7个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

与数量和速度相应的,在接到各医院对于项目推进速度的反映时,市人大常委会也注意到了“医疗卫生机构布点科学规划不足,设置医疗卫生机构布局、结构、规模等的专项规划缺失,医疗机构布局和专科设置不尽合理”的问题,通过走访调研,在专题视察后,市人大常委会对此提出了监督建议。“代表们想要通过监督达到的目标是,既加大投入、补齐短板,又能够增强合力,补短扬长。这就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才能够在未来的软硬件建设过程中有方向、好实现。”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白雪莉科长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概括代表们的想法。

为此,市政府已于2020年3月8日召开市规委会,研究通过并颁布实施了《蚌埠市市区医疗卫生设施布点规划(2020-2030年)》。“很大很厚的一本,内容确实也很详尽,代表们的监督起到了应有的效果。”白雪莉说。据悉,规划内容涵盖医疗设施体系和公共卫生设施体系。其中,医疗设施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和基层医疗设施;公共卫生设施体系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妇幼保健服务机构、采供血机构和院前急救机构。布点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将指导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科学布局和专科发展,促进形成功能健全、布局合理、医技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有了方向和指引,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卫健委将结合全市“十四五”卫生规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政策,进行市级公立医院的资源整合和医疗卫生设施布点规划的完善工作。

看基层 人才短板能否补齐

“又不是什么大病,几天就出院了,肯定在这住好。同样是大医院的医生给看,我这病历什么的都在他们这管着,他们对我的情况比大医院那些大夫还了解。”在市第二人民医院领办的经开区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二楼病房住院治疗高血压的赵奶奶说。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慢性病老年人,她对社区医院非常放心。

作为人、财、物都全部由市二院配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创新的紧密型医联体模式,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水平和服务4年来阔步向前——目前覆盖群众5万人左右,日门诊量从开始运营阶段的20人左右逐步上升到300人左右,年出院达1000人次左右,手术从不具备条件,到如今的年100台次以上;至今收治村(站)上转中心病人471人,中心转至市二院就诊病人482人,市二院下转康复病人344人。就像赵奶奶说的,人、财、物全部由市二院配备,但湖滨中心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不足市二院总部的50%,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比例严格控制在20%以内,超出20%部分医院予以减免,社区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小病慢病留在基层”的方便、优惠。社区群众的健康状况,中心确实比大医院更了解:中心现在常年跟踪管理老年人6421人,高血压7332人,糖尿病2899人,0-6岁儿童7183人,重症精神病人241人,结核病人15人。4年来,中心还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健康大讲堂62次、绿丝带之家户外俱乐部活动93次……

赵奶奶安心输液的时候,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林正忙着协调安排本周末的首批新冠肺炎疫苗接种事宜。其实在疫情期间,大量的基层工作也是这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的:该中心疫情期间联合辖区内14个村站卫生室的工作人员,对辖区内湖北返乡人员及发热人员进行基本疫情排查,还负担起了核酸采集工作及辖区内流行病学调查、隔离点消杀、封闭楼层管理等工作,至今共计核酸采集2626人次、流调发热门诊病人987人次、派驻隔离点、消杀等工作人员300余人次。

其实业内早有专家撰文指出,社区医疗水平的提升及系统的完备,才是应对疫情“最经济和有效的”措施。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自身作用的发挥生动地体现着这一点。

建立医联体、发挥“龙头效应”的做法,在我市已经广泛推行。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建设了16个由公立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医联体,实行人财物、医教研一体化管理,形成了湖滨、青年、钓鱼台、绿地等各具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其中:市一院在马城镇卫生院组建消化内科,获得市级科研立项,实现基层科研“零”突破;市二院在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多发病、常见病双向转诊机制,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市三院在青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慢病下沉”示范社区,优先保障基层慢病医疗服务供给,极大方便患者就近诊疗、即时结算。各牵头公立医院整合疾控、妇幼保健等公卫资源,选派优秀医护人员下沉社区,解决社区力量不足问题。2019年,综合医院下转患者同比增长32.2%,城市医联体“龙头效应”充分释放。

可以想见,在硬件规划和建设完成后,“人”的问题会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社区这样的基层医疗机构,如何留住人才仍是一个难题。

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为从中心主任到普通护士的所有人员都是由市二院配备,而且市二院在派驻他们时承诺,“工资待遇不低于本部平均水平”并一直执行,此外在基层服务的职工还能得到少量交通、午餐补助,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保障。但就全市总体情况而言,现实是仍有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因技术人员缺乏,造成设备闲置,诊疗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加之基层从业人员待遇不高,人员招聘难、留住难,客观上会出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强,患者认可程度低。怎么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找到人、留住人?将成为更加值得关注的问题。       (完)                                                                                                            

305

记者  郝玉琳/文  刘晨/图                                                                                                                                   

蚌埠二院新院区建设紧锣密鼓。                                                                                                    

日前,我市首台发热门诊专用双控方舱CT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完成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  

【阅读提示】

近年来,我市市区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大幅推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强烈冲击和抗疫的巨大成功,进一步加快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疫情刺激下澎湃汹涌的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浪潮,是未雨绸缪的高瞻远瞩,还是时不我待的查缺补漏?新建、扩建的各个重点项目未来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发挥好应有作用?在各大医院高楼四起之外,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能否跟上?合理布点、优化配置的医疗重点资源与广泛分布、分级诊疗的基层医疗服务相结合,才是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牢固防线。

新院区 疫情刺激下“从无到有”

“我们新的院区目前已经完成了招标评审等环节,选址在高新区京台高速以北,规划天河路以西,项目投资约5.5亿元,总用地大约80亩,预计建设床位500张。”12月23日下午,蚌埠第五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副院长陈鸿明在他的办公室,介绍该院正在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脸上挂着憧憬而欣慰的笑容。

但十多个月之前的他,却难有这样轻松的时刻,不仅是疫情造成了他无法间歇的紧张状态,彼时捉襟见肘的设施设备更是最让他焦虑的现实。“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实话实说,那时我市发病数字在全省是较多的,作为传染病医院,我们收治也较为集中。确实一段时期内出现了明显的设施设备不足,就拿病房来说,我们住院二部的病房是2003年‘非典’之后,按照流行性传染病‘三区两通道’的标准建设的,一层一层地收治新冠肺炎病人,住院二部床位数满了之后住院一部顶上,有一个时期确实很紧张。”陈鸿明告诉记者,病房的压力,在抗疫应急工程建设的负压病房60张床位投入使用后大大缓解。和全国许多地市的同类医院情况相似,正是这场疫情,能够最直观、最有触动地让人认识到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方面的欠缺和滞后。

不仅是在“战疫”的关键时刻,投入一千多万元的负压病房克服了物资短缺、交通阻滞,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10天建成。在疫情背景下,市传染病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感受到了全市各部门的“阳光普照”,从无到有、迅速推进,“疫情期间就确定了新院区的项目建设,之后快速推进,总投资的5.5亿元中,目前预计将用于新增设施设备的费用在7000万元左右,用于配置负压病房和负压手术室,有创、无创呼吸机等。此外现在我们和市第三人民医院已经是集团化、同质化管理运行了,医护人员水平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也会显著提高。”陈鸿明介绍,新院区建成后,对传染病病人的收治能力和治疗水平会继续提升。

与此同时,蚌埠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项目也在第五人民医院西南侧规划,项目投资2.14亿元,规划用地约11亩,计划设置约400张病床。这个项目也已完成审批,资金已入库。设计中,五院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模式打造,未来传染病病人的收治会归口到高新区的新院区,结合老院区的改造提升形成的这个“蚌埠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则将成为区域规模较大的全民健康管理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心、康复医疗中心、职业病防治中心。

就在陈鸿明接受采访的办公室楼下,该院几名医护人员正接受来自市三院的一位专家主持的心肺复苏技能测试考核。自9月份与市第三人民医院集团化、同质化管理后,这样的测试考核和其他学习、培训每周都在进行,从心肺复苏这样的最基础技能,到病例书写质量的控制、护理质量水平控制,再到当前前沿医护知识的讲授……不仅能够邀请到市三院的相关科室专家前来讲授、测试、考核,同质化管理还让整个医院的学习氛围都变得更加浓厚,医护人员的面貌和心态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我来了之后参照三院的标准,为医护人员制订了系统化、常态化的学习方案,让大家的水平有所提升,患者满意度提高。”3个月前,从市三院来到市五院任医务科科长的朱正信告诉记者,除了通过学习培训循序渐进地提升市五院原有医护人员的水平,市三院还会随时根据市五院需求,派各科室专家来此会诊、查房,通过无缝对接,解决短期内部分患者的医疗需求。

除了“量” 合理规划很关键

其实陈鸿明副院长所说的今春“阳光普照”,在前一个冬天还尚有“阴霾”。查阅蚌埠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11月的监督意见书我们发现,该院当时向市人大常委会反映,“市五院建设老年病和职业病专科项目仍未启动,烈性传染病区重新选址规划地址尚未确定。”

市传染病医院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其所处的禹会区红旗三路与纬四路交口,在当年选址建设时人员并不密集,而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却已经成为了人员密集、邻近学校幼儿园的区域,与当前《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的要求不符。该院烈性传染病区重新选址,确是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其虽然早已被提上日程,疫情之前的推进速度却不能让人满意。

事实上,站在当前时点回看一年前,多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当时都不尽如人意。在同一份监督意见书中,我们发现,市一院对于综合病房大楼项目工期滞后、市四院对于新院区智能化设计等工作尚未开展、市妇幼保健院项目暂时停滞的反映。虽然多个项目2019年已经开工,但不得不承认,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才让我们真正地看到欠缺,痛下决心、规模空前地“大干快上”,要将短板补齐、欠账还清,赶在传染病大流行时能够严阵以待。

所以,虽然各家医院、各个项目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但在一年后的今天,在办理情况的报告中,我们看到,所有问题都“已经办结”或已“基本办结”,项目已经能够按序时推进。

据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市实施医疗卫生提升行动,新建的市一院综合病房大楼、市二院暨心血管病医院、市三院急救医学中心外科大楼、市医养护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以及由市属公立医院领办的7个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所有项目目前均按序时推进,有望两年内全部投入使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通过申请中央特别国债和专项债46.3亿元,又谋划实施市中医医院改造、皖北传染病中心医院、市中心血站血液检测中心、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皖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市三院高新医院项目以及市儿童医院项目等7个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

与数量和速度相应的,在接到各医院对于项目推进速度的反映时,市人大常委会也注意到了“医疗卫生机构布点科学规划不足,设置医疗卫生机构布局、结构、规模等的专项规划缺失,医疗机构布局和专科设置不尽合理”的问题,通过走访调研,在专题视察后,市人大常委会对此提出了监督建议。“代表们想要通过监督达到的目标是,既加大投入、补齐短板,又能够增强合力,补短扬长。这就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才能够在未来的软硬件建设过程中有方向、好实现。”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白雪莉科长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概括代表们的想法。

为此,市政府已于2020年3月8日召开市规委会,研究通过并颁布实施了《蚌埠市市区医疗卫生设施布点规划(2020-2030年)》。“很大很厚的一本,内容确实也很详尽,代表们的监督起到了应有的效果。”白雪莉说。据悉,规划内容涵盖医疗设施体系和公共卫生设施体系。其中,医疗设施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和基层医疗设施;公共卫生设施体系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妇幼保健服务机构、采供血机构和院前急救机构。布点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将指导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科学布局和专科发展,促进形成功能健全、布局合理、医技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有了方向和指引,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卫健委将结合全市“十四五”卫生规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政策,进行市级公立医院的资源整合和医疗卫生设施布点规划的完善工作。

看基层 人才短板能否补齐

“又不是什么大病,几天就出院了,肯定在这住好。同样是大医院的医生给看,我这病历什么的都在他们这管着,他们对我的情况比大医院那些大夫还了解。”在市第二人民医院领办的经开区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二楼病房住院治疗高血压的赵奶奶说。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慢性病老年人,她对社区医院非常放心。

作为人、财、物都全部由市二院配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创新的紧密型医联体模式,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水平和服务4年来阔步向前——目前覆盖群众5万人左右,日门诊量从开始运营阶段的20人左右逐步上升到300人左右,年出院达1000人次左右,手术从不具备条件,到如今的年100台次以上;至今收治村(站)上转中心病人471人,中心转至市二院就诊病人482人,市二院下转康复病人344人。就像赵奶奶说的,人、财、物全部由市二院配备,但湖滨中心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不足市二院总部的50%,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比例严格控制在20%以内,超出20%部分医院予以减免,社区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小病慢病留在基层”的方便、优惠。社区群众的健康状况,中心确实比大医院更了解:中心现在常年跟踪管理老年人6421人,高血压7332人,糖尿病2899人,0-6岁儿童7183人,重症精神病人241人,结核病人15人。4年来,中心还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健康大讲堂62次、绿丝带之家户外俱乐部活动93次……

赵奶奶安心输液的时候,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林正忙着协调安排本周末的首批新冠肺炎疫苗接种事宜。其实在疫情期间,大量的基层工作也是这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的:该中心疫情期间联合辖区内14个村站卫生室的工作人员,对辖区内湖北返乡人员及发热人员进行基本疫情排查,还负担起了核酸采集工作及辖区内流行病学调查、隔离点消杀、封闭楼层管理等工作,至今共计核酸采集2626人次、流调发热门诊病人987人次、派驻隔离点、消杀等工作人员300余人次。

其实业内早有专家撰文指出,社区医疗水平的提升及系统的完备,才是应对疫情“最经济和有效的”措施。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自身作用的发挥生动地体现着这一点。

建立医联体、发挥“龙头效应”的做法,在我市已经广泛推行。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建设了16个由公立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医联体,实行人财物、医教研一体化管理,形成了湖滨、青年、钓鱼台、绿地等各具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其中:市一院在马城镇卫生院组建消化内科,获得市级科研立项,实现基层科研“零”突破;市二院在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多发病、常见病双向转诊机制,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市三院在青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慢病下沉”示范社区,优先保障基层慢病医疗服务供给,极大方便患者就近诊疗、即时结算。各牵头公立医院整合疾控、妇幼保健等公卫资源,选派优秀医护人员下沉社区,解决社区力量不足问题。2019年,综合医院下转患者同比增长32.2%,城市医联体“龙头效应”充分释放。

可以想见,在硬件规划和建设完成后,“人”的问题会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社区这样的基层医疗机构,如何留住人才仍是一个难题。

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为从中心主任到普通护士的所有人员都是由市二院配备,而且市二院在派驻他们时承诺,“工资待遇不低于本部平均水平”并一直执行,此外在基层服务的职工还能得到少量交通、午餐补助,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保障。但就全市总体情况而言,现实是仍有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因技术人员缺乏,造成设备闲置,诊疗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加之基层从业人员待遇不高,人员招聘难、留住难,客观上会出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强,患者认可程度低。怎么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找到人、留住人?将成为更加值得关注的问题。       (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