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全域民生,厚植小康本色

2021-01-08 08:36 蚌埠新闻网  

记者 余小乔/文  刘晨/图                                                                                                                                     

俯瞰龙子湖区全民健身体育中心。                                                                                                    

如今,在社区里,在街巷上,随便遇到一个人,凑上去问问他的过去和现在,听听他的过往经历和当下感受,得到的反馈大概率包括:从前“不敢想”的美好画面,“想不到”现在都一一实现;“感谢党和政府”,让他们过上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日子。

是的,从吃不饱穿不暖到不愁吃不愁穿,从狭小阴暗的老式小木屋到宽敞明亮的现代新楼房,从家里缺钱差点上不完小学,到子孙们上学不用怎么花钱,从无休止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有事没事到公园广场溜达转圈……回望来时路,几乎无人不感慨如今可感可歌的美好生活。

多少年来,像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些切实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生工作,已经通过一件接一件、一年接一年的滚动发展,很好地回应了百姓关切,大大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平常日子,美美的!

1月4日,元旦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一,很多人被日复一日的简单幸福包裹着。

清晨8点刚过,家住国庆小区的韩大妈跟往常一样,不紧不慢地溜达到交通路淮河圈堤。“乐乐奶奶,你今天比我早啊!”微笑着与邻居打个招呼,就兀自伸胳膊踢腿做起运动来。十几分钟过去,她直起身来,望向周围的小桥、草地、休闲亭阁、体育公园,用眼神一一打过招呼后又接着做运动。半个小时运动结束,她转回头往余庆苑菜市场走。按照儿媳交代买好中午吃的菜,便到儿子家收拾屋子整理内务准备午饭去了。

上午11点半刚过,李楼小学的放学铃声响起,早早等在校门口的李女士接到了一双儿女,一路催促一路说笑着往家走。二十分钟后,热腾腾的饭菜端上了桌。“这要是搁我刚嫁过来那几年,唯一进村的路哪能骑车?带个人都怕给对方颠下车!”是的,自从“村村通”修到家门口,李女士经常走的路变得通畅平整很多,骑车也省时省劲不少。

下午3点,阳光正暖,解放老年公寓的老人们纷纷搬出板凳,一起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想心事、唠家常:“重阳节那天,你女儿给你送了什么好吃的?”“马上元旦放假,你儿子会来看你吧?”

晚上七点多,龙湖春天西北角的一家超市里,蔬菜开始打折。买菜的市民挑挑拣拣,说说笑笑,场面一派祥和。

……

稀松平常的一天,走在蚌埠街头巷尾、社区村居,你能感受到的,是简单和谐的生活以及洋溢其间的各种小满足。

“人们吃喝不愁了,生活美满了,自然能够用积极的视角去感知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愿意正面去感知个人生活中的小确幸和小美好。”《蚌埠日报》热心读者陈炜在工作内外,喜欢用镜头抓拍身边不期而遇的笑脸,并整理成“九宫格”,隔几日拿出来晒一晒,并配上一小段文字。他说,任意捕捉到的不刻意的笑脸,都是最真实的幸福。

在他的镜头下,有倚着墙根晒太阳的孤寡老人对来访扶贫第一书记的笑脸相迎,有站在操场上的留守儿童手捧书包和零食的笑靥如花,有在公园广场上追着儿孙玩闹的中老年人的笑逐颜开,有建筑工地上多人协作的务工人员的相互打趣,有商场促销活动中顾客抢购的热闹欢笑……

其中一幅“九宫格”,他很贴切地援引了一段流行歌词:“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把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忧愁统统都吹散/你笑起来真好看/像夏天的阳光/整个世界全部的时光美得像画卷……”

从这首歌里,我们似乎可以轻松感知身边的一个个“你”,在享受着平常日子里时时处处的小美好。

民生事业,妥妥的!

顺民心,厚民生,向来是为政之道。

多少年来,一届接一届政府、一任接一任领导在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姿态和行动,统筹推进住房、教育、医疗、就业、文化、体育、环保等各项事业滚动发展,用心浇筑民生之本,用情温暖百姓之心。

来自市财政局的民生支出账单显示,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分别为236.8亿元、262.3亿元、253.6亿元、289.3亿元,每年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均超过80%。

这些数字所映照的,是以下一系列民生所指、民心所向的惠民利民工程的有序实施:

——对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整治,大力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2016—2020年间,全市共改造集中连片棚户区(城中村)169个、88321户、住宅1046万平方米;安置房竣工1018万平方米,102860户群众实现回迁安置,其间还累计建成165个、48340套公租房项目,累计配租47096套。

——对薄弱学校实施“改薄”工程,对寒门学子“厚爱一分”,在全省率先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全覆盖,让适龄儿童“学有所教”。教育经费投入呈逐年增加态势,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保持在GDP的4%以上,在过去五年“全面改薄”项目投入资金12.5亿元,为35197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27264万元,累计补助非义务学段资助资金30745万元。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常用药品零利润销售,建立医联体,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百姓“病有所医”。在全市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5个乡镇卫生院、10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23个村卫生室推广“智医助理”,全面提高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诊疗服务能力。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427个,签约159.2万人,打破上下级医院价格、药品、医保等政策壁垒,建立共享机制。

——向市民免费敞开几乎所有公园广场大门,治理圈堤保护生态,鼓励全民参与运动,让市民“幸福宜居”。包括市域和县区累计建有8362个体育场地,面积达689.4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3平方米。十三五期间投资约22.5亿元,新建或改建各类体育场馆11个,18个生态体育公园及涂山登山步道成为体育惠民新亮点。

——提高低保标准,扩大养老金覆盖范围,让老人有依靠、弱者有保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月人均420元、200元统一调至月人均660元,过去五年累计发放低保资金21.6亿元,救助低保对象632万人次;发放特困供养资金4.8亿元,保障特困人员99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6737万元,救助困难对象3万人次。

——鼓励创业、推动就业再就业,让大家工作有着落,手中有余钱,生活水平大步提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在过去五年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

民生工程,赞赞的!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原点和落点,2007年始推的民生工程已成为我市保障和改善民生最有效的制度安排、最具特色的工作品牌。

“每年以民生工程的形式,集中力量解决一批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民生问题,是我市坚持了十多年的传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百姓的欢迎拥护。”市财政局局长叶斌告诉记者,我市的民生工程从2007年最初的12项,增加到2011年的33项,再到2012年最多的40项,到近些年一直维持的33项,蚌埠的民生工程本着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原则,在一次次扩容、提标与更迭中,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

有数据显示,2016—2019年,全市33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63亿元,筹集各类扶贫资金约19亿元,多渠道筹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约240亿元,有力保障了教育、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和不断增加的就业、环保、医疗等支出。

“这些年,我们的补贴不断在涨,听说以后各项标准还会再提高?”龙子湖区治淮街道延安里社区李金玉家庭,目前已经享受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一户多残”家庭生活补贴等多项民生资助,“合算下来,每个月光民生工程给我们的钱,就和工厂普通工人的退休金差不多甚至更高,足够我们平常过日子了!”

以龙子湖区为例,2007年,区财政共投入1250万元用于农村居民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新农合等12项民生工程上。2008年,这个数字变成2054万元。到2018年,最高投入18067万元。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助标准从2014年2400元,一路增加到2018年4428元;全额补贴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每人每月补贴标准从2012年60元到2018年115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从2013年280元一路追涨到2018年490元。

而为了确保民生工程精准实施、不打折扣,我市自启动民生工程建设以来,还先后出台了《蚌埠市民生工程实施办法》、《蚌埠市民生工程资金筹措办法》、《蚌埠市民生工程后期运营管养机制》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在民生工程资金筹措、精准实施、精细管理、多元保障、民主参与、监督考核等方面形成一揽子联动管理机制。几乎覆盖所有重要民生领域的民生工程,把蚌埠这座皖北小城的民生底线兜得更密、治理基础夯得更实、社会建设筑得更牢,惠及城乡300多万人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的民生工程涉农项目逐年增加,由2007年的10项、2009年的24项增加到了2020年的28项,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格局加速形成,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全域大民生:新农合的实施,乡镇卫生院、村镇卫生室的建设,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解决了农民的看病难问题;通往行政村的“四好农村路”建设,解决了农民的出门难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让农民喝上放心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义务教育阶段保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等措施,让每个农村孩子享有和城里孩子一样上学的权利……

□记者手记 真重视 真落实 真为民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义所在。如何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键在于政府部门的真重视、真担当。而检验政府谋民利解民忧做得好不好、实不实,就要看它有没有真作为、善不善于作为。

实践证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蚌埠早在2007年就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并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地做到“把更多的财力向民生倾斜,向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在有限财力的束缚下,大胆采取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推动实施50余项民生工程,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发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种真为民、真落实的爱民惠民之举,不仅温暖了一座城、拢住了一城人心,也树起了一面旗,一面能够映射政府形象和信用的大旗。

(余小乔)                                                                                                                    

250

记者 余小乔/文  刘晨/图                                                                                                                                     

俯瞰龙子湖区全民健身体育中心。                                                                                                    

如今,在社区里,在街巷上,随便遇到一个人,凑上去问问他的过去和现在,听听他的过往经历和当下感受,得到的反馈大概率包括:从前“不敢想”的美好画面,“想不到”现在都一一实现;“感谢党和政府”,让他们过上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日子。

是的,从吃不饱穿不暖到不愁吃不愁穿,从狭小阴暗的老式小木屋到宽敞明亮的现代新楼房,从家里缺钱差点上不完小学,到子孙们上学不用怎么花钱,从无休止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有事没事到公园广场溜达转圈……回望来时路,几乎无人不感慨如今可感可歌的美好生活。

多少年来,像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些切实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生工作,已经通过一件接一件、一年接一年的滚动发展,很好地回应了百姓关切,大大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平常日子,美美的!

1月4日,元旦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一,很多人被日复一日的简单幸福包裹着。

清晨8点刚过,家住国庆小区的韩大妈跟往常一样,不紧不慢地溜达到交通路淮河圈堤。“乐乐奶奶,你今天比我早啊!”微笑着与邻居打个招呼,就兀自伸胳膊踢腿做起运动来。十几分钟过去,她直起身来,望向周围的小桥、草地、休闲亭阁、体育公园,用眼神一一打过招呼后又接着做运动。半个小时运动结束,她转回头往余庆苑菜市场走。按照儿媳交代买好中午吃的菜,便到儿子家收拾屋子整理内务准备午饭去了。

上午11点半刚过,李楼小学的放学铃声响起,早早等在校门口的李女士接到了一双儿女,一路催促一路说笑着往家走。二十分钟后,热腾腾的饭菜端上了桌。“这要是搁我刚嫁过来那几年,唯一进村的路哪能骑车?带个人都怕给对方颠下车!”是的,自从“村村通”修到家门口,李女士经常走的路变得通畅平整很多,骑车也省时省劲不少。

下午3点,阳光正暖,解放老年公寓的老人们纷纷搬出板凳,一起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想心事、唠家常:“重阳节那天,你女儿给你送了什么好吃的?”“马上元旦放假,你儿子会来看你吧?”

晚上七点多,龙湖春天西北角的一家超市里,蔬菜开始打折。买菜的市民挑挑拣拣,说说笑笑,场面一派祥和。

……

稀松平常的一天,走在蚌埠街头巷尾、社区村居,你能感受到的,是简单和谐的生活以及洋溢其间的各种小满足。

“人们吃喝不愁了,生活美满了,自然能够用积极的视角去感知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愿意正面去感知个人生活中的小确幸和小美好。”《蚌埠日报》热心读者陈炜在工作内外,喜欢用镜头抓拍身边不期而遇的笑脸,并整理成“九宫格”,隔几日拿出来晒一晒,并配上一小段文字。他说,任意捕捉到的不刻意的笑脸,都是最真实的幸福。

在他的镜头下,有倚着墙根晒太阳的孤寡老人对来访扶贫第一书记的笑脸相迎,有站在操场上的留守儿童手捧书包和零食的笑靥如花,有在公园广场上追着儿孙玩闹的中老年人的笑逐颜开,有建筑工地上多人协作的务工人员的相互打趣,有商场促销活动中顾客抢购的热闹欢笑……

其中一幅“九宫格”,他很贴切地援引了一段流行歌词:“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把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忧愁统统都吹散/你笑起来真好看/像夏天的阳光/整个世界全部的时光美得像画卷……”

从这首歌里,我们似乎可以轻松感知身边的一个个“你”,在享受着平常日子里时时处处的小美好。

民生事业,妥妥的!

顺民心,厚民生,向来是为政之道。

多少年来,一届接一届政府、一任接一任领导在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姿态和行动,统筹推进住房、教育、医疗、就业、文化、体育、环保等各项事业滚动发展,用心浇筑民生之本,用情温暖百姓之心。

来自市财政局的民生支出账单显示,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分别为236.8亿元、262.3亿元、253.6亿元、289.3亿元,每年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均超过80%。

这些数字所映照的,是以下一系列民生所指、民心所向的惠民利民工程的有序实施:

——对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整治,大力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2016—2020年间,全市共改造集中连片棚户区(城中村)169个、88321户、住宅1046万平方米;安置房竣工1018万平方米,102860户群众实现回迁安置,其间还累计建成165个、48340套公租房项目,累计配租47096套。

——对薄弱学校实施“改薄”工程,对寒门学子“厚爱一分”,在全省率先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全覆盖,让适龄儿童“学有所教”。教育经费投入呈逐年增加态势,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保持在GDP的4%以上,在过去五年“全面改薄”项目投入资金12.5亿元,为35197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27264万元,累计补助非义务学段资助资金30745万元。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常用药品零利润销售,建立医联体,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百姓“病有所医”。在全市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5个乡镇卫生院、10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23个村卫生室推广“智医助理”,全面提高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诊疗服务能力。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427个,签约159.2万人,打破上下级医院价格、药品、医保等政策壁垒,建立共享机制。

——向市民免费敞开几乎所有公园广场大门,治理圈堤保护生态,鼓励全民参与运动,让市民“幸福宜居”。包括市域和县区累计建有8362个体育场地,面积达689.4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3平方米。十三五期间投资约22.5亿元,新建或改建各类体育场馆11个,18个生态体育公园及涂山登山步道成为体育惠民新亮点。

——提高低保标准,扩大养老金覆盖范围,让老人有依靠、弱者有保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月人均420元、200元统一调至月人均660元,过去五年累计发放低保资金21.6亿元,救助低保对象632万人次;发放特困供养资金4.8亿元,保障特困人员99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6737万元,救助困难对象3万人次。

——鼓励创业、推动就业再就业,让大家工作有着落,手中有余钱,生活水平大步提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在过去五年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

民生工程,赞赞的!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原点和落点,2007年始推的民生工程已成为我市保障和改善民生最有效的制度安排、最具特色的工作品牌。

“每年以民生工程的形式,集中力量解决一批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民生问题,是我市坚持了十多年的传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百姓的欢迎拥护。”市财政局局长叶斌告诉记者,我市的民生工程从2007年最初的12项,增加到2011年的33项,再到2012年最多的40项,到近些年一直维持的33项,蚌埠的民生工程本着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原则,在一次次扩容、提标与更迭中,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

有数据显示,2016—2019年,全市33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63亿元,筹集各类扶贫资金约19亿元,多渠道筹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约240亿元,有力保障了教育、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和不断增加的就业、环保、医疗等支出。

“这些年,我们的补贴不断在涨,听说以后各项标准还会再提高?”龙子湖区治淮街道延安里社区李金玉家庭,目前已经享受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一户多残”家庭生活补贴等多项民生资助,“合算下来,每个月光民生工程给我们的钱,就和工厂普通工人的退休金差不多甚至更高,足够我们平常过日子了!”

以龙子湖区为例,2007年,区财政共投入1250万元用于农村居民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新农合等12项民生工程上。2008年,这个数字变成2054万元。到2018年,最高投入18067万元。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助标准从2014年2400元,一路增加到2018年4428元;全额补贴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每人每月补贴标准从2012年60元到2018年115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从2013年280元一路追涨到2018年490元。

而为了确保民生工程精准实施、不打折扣,我市自启动民生工程建设以来,还先后出台了《蚌埠市民生工程实施办法》、《蚌埠市民生工程资金筹措办法》、《蚌埠市民生工程后期运营管养机制》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在民生工程资金筹措、精准实施、精细管理、多元保障、民主参与、监督考核等方面形成一揽子联动管理机制。几乎覆盖所有重要民生领域的民生工程,把蚌埠这座皖北小城的民生底线兜得更密、治理基础夯得更实、社会建设筑得更牢,惠及城乡300多万人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的民生工程涉农项目逐年增加,由2007年的10项、2009年的24项增加到了2020年的28项,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格局加速形成,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全域大民生:新农合的实施,乡镇卫生院、村镇卫生室的建设,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解决了农民的看病难问题;通往行政村的“四好农村路”建设,解决了农民的出门难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让农民喝上放心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义务教育阶段保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等措施,让每个农村孩子享有和城里孩子一样上学的权利……

□记者手记 真重视 真落实 真为民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义所在。如何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键在于政府部门的真重视、真担当。而检验政府谋民利解民忧做得好不好、实不实,就要看它有没有真作为、善不善于作为。

实践证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蚌埠早在2007年就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并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地做到“把更多的财力向民生倾斜,向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在有限财力的束缚下,大胆采取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推动实施50余项民生工程,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发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种真为民、真落实的爱民惠民之举,不仅温暖了一座城、拢住了一城人心,也树起了一面旗,一面能够映射政府形象和信用的大旗。

(余小乔)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