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让艺术走进大众——走近蚌埠书画院院长李纪永

2021-01-08 08:54 蚌埠新闻网  

话题背景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如期完成,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更需要把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也尤其需要不断提升和扩大市民的文化艺术特质。通过文化艺术的熏陶和文明素质的提升,丰富文明城市的内涵。新年伊始,本期党报会客厅邀请两位在我市文化艺术领域颇有建树的人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

记者 徐怀明/文                                                                                                                        

【人物档案】李纪永,1968年6月生,安徽泗县人,自幼喜爱书画,1990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土木系。1995年后师从书画名家、文化学者杨士林先生学习书画、收藏、古陶瓷鉴赏等知识,2015年脱产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师从王作均教授。现为蚌埠市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蚌埠市政协委员、蚌埠市消防宣传公益使者。

上月26日,蚌埠书画院第四期书画公益培训班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顺利结束了全年32次讲课及10次书画公益专题讲座。当70名学员手捧李纪永院长亲笔书写的结业证书时,内心颇有些激动。

近日,深读周刊记者来到市书画院采访。刚一落座,李纪永院长就热情地带记者参观了位于书画院三楼、刚落成不久的书画展厅。这个展厅有100多平方米,展出了自2016年以来购入的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复制品)150多件。李纪永说,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的历代经典之作都是藏在世界各博物院(馆)的库房里,作为普通百姓也许一生亦是无缘见其真容。值得庆幸的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有能力将无缘相见的经典进行原貌复制,做到“化一为千”,旧时的王谢堂前燕,也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李纪永告诉深读周刊记者,今后的工作日期间,这个展厅将常年免费对市民开放,并将招募爱好书画的志愿者在展厅值班做“义工”。同时作为展厅的配套设施,书画院还专门设置了书画临摹室、群众阅览室、电教室等,基本形成了书画“观赏—临摹—阅读—电教”完整循环体系。

“让更多书画爱好者接受艺术熏陶”

深读周刊:我很好奇,作为上世纪合工大土木系的一名工科毕业生,你是如何转型成为专职书画艺术工作者的?

李纪永:我从小生活在皖北小城泗县,泗县作为曾经的古泗州府所在地,文化氛围一直很浓厚,在那样的大环境下,我也耳濡目染受到了些艺术的熏陶,小时候曾因羡慕书家的草体而将自己的作业写得龙飞凤舞。

李纪永(中)在公益课堂上为书画爱好者现场教学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倡导“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所以我也报考了合肥工业大学。合工大虽是工科院校,但那时候合工大的人文氛围很浓,合工大当时的一个校训口号“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增长才干。”我至今仍记得很清楚。学校当年各种社团十分活跃,包括书画社团,我当时也是书画社团的一员。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蚌埠市公路局工作,下过工地,编过内刊,做过政工,也当过几年基层单位党务及行政主管,但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对书画的钻研学习都能始终坚持从未懈怠,在2003-2004年两年间,曾连续8次入展、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专业性展览,并于2005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2014年1月,组织上根据我的特长及工作需要,安排我到书画院工作。

深读周刊:到书画院工作,爱好变成了事业。工作上应该是如鱼得水吧?

李纪永:书画院是直属市委宣传部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书画的创作、研究、普及宣传等业务,有着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工作职能。在我到市书画院工作之前,书画院院长一职空缺多年,各项工作相对处于停滞状态,同时由于办公场地狭小,办公经费短缺,想干事也伸展不开。上任后,在市委宣传部和市财政局支持下,当年追加拨付6万元经费,我们建立起专(兼)职书画创作队伍,开始举办首次中青年学术交流展。

从2015年开始,市相关部门根据书画院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对书画院给予多方支持,我们也有针对性地围绕“让艺术走进大众”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例如从2015年开始,市书画院已经连续6年举办书画公益讲座,至今已举办60期;从2017年至今,先后举办了四期书画公益讲习班;先后与合肥、宣城、铜陵、马鞍山等地市举办过学术交流展。如今,市书画院的办公场地及经费逐步得到保障,虽然目前只有2名在编人员,但依托我们的专(兼)职书画家队伍和社会力量,我们将以最大的热情投入,让艺术走进大众,让更多的书画爱好者能够得到公益培训,接受艺术熏陶。

甘做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铺路石”

深读周刊:据我了解,你们开展讲座、培训几乎都在周末,你自己也做课件亲自授课,没有加班费,是什么动力让你坚持下来的?

李纪永:蚌埠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虽说有七千多年的双墩文化及四千多年的大禹文化遗迹,但城镇化建设也仅仅存在百十来年。蚌埠的文化艺术基础和底蕴还不厚实。蚌埠要建设“两个中心”,文化不能缺位,我们就是要率先做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的“铺路石”。

2017年开始第一期书画公益讲习班招生,因为场地限制,我们计划招收三十人左右,但没有想到的是,在短短几天内报名申请参加学习的有120多人。看到大家热情这么高,我们分上午班和下午班一共招收了70名学员。几年来,我们始终带着情感和责任做公益培训,通过培训也唤醒了各阶层人士内心对艺术的渴望。事实证明,我市热爱书画艺术的人群在扩大,有的过去没拿过毛笔,通过培训和自己的努力,参加了省展、市展,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每次举办书画展,自发来观展的市民也越来越多,说明他们愿意接受艺术的熏陶。所以,虽然常年在周末搞公益培训比较辛苦,但通过教学,使自己教学相长,也促进了自我学习和提高。

这几天,我们正着手制作第五期书画公益讲习班招生简章,计划元月10号左右开始面向社会招生,欢迎符合条件的书画爱好者报名参加学习。

深读周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你个人是如何做的?对广大书画爱好者有什么期待?

李纪永:就我个人而言,现在每天仍在坚持临帖学习,从传统经典中吸收营养。古代经典艺术是精致和典范的代表,后人很难达到其高度,加上现代人脱离毛笔的日常实用功能,使书画成为纯粹的艺术。也正因为如此,基本功的训练,向古人经典学习,将伴随终身。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古往今来的实践证明,这确是一条真理,没有其他捷径。所以,对于书画初学者,要走大道,学经典。用经典来校正自己,丰富自己。

当然,除了书画本身,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也很有道理。艺术源于生活,每个人都要从个人生活阅历中吸收有用的东西,用心用情感悟书画艺术。还要多读书,文化的、历史的、哲学的、艺术的等等,不断吸收、领悟、修正自己,从而让个人爱好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能取得一定的艺术成就,实现自己对艺术的超越。

【记者手记】

采访中,李纪永院长多次提到“铺路石”,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认为,文化艺术看似无形,也许短期内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效益,但却能滋养人,它对一个城市的人文素质提升,对人的品位的提高,润物细无声。他举例说,奥地利维也纳为什么会成为音乐之都?因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的华尔兹圆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甚至政府议事时,会前会后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惯例。如果咱们蚌埠街头、龙子湖畔,能像杭州西湖一样,周边遍布各种艺术馆、展览馆、博物馆,那咱们的蚌埠也一定吸引更多人才到蚌埠创业、创造和生活。                                                                                                                    

27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