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曹梦晴
如需了解更多两会关注话题,请登录蚌埠发布微信、蚌埠日报微信公众号
淮河是珠城的母亲河,淮河城区段(淮河闸至长淮卫淮河大桥)全长约17km,流经我市4个行政区。滩地面积约20km2,覆盖我市城市规划的核心地段。但一直以来,淮河城区段及滩地生态环境较差,工业及人为破坏严重,淮河生态利用效率较低,缺少系统有效的淮河生态保护。21世纪初期,我市对城市建成区的朝阳路淮河公路桥和解放路淮河大桥建有圈堤景观设施,但建设标准低、景观效果差,市民活动场地少,加之圈堤外侧老城区建设品质低,视觉观感差,导致淮河蚌埠城区段难以和作为淮河区域中心城市的区域定位相匹配。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潘吉红建议,市委市政府能在“十四五”期间,加大对我市淮河城区段建设的高位统筹,高标准建设城区淮河生态景观带,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放在首位,综合治理淮河两岸景观和建设绿廊,形成“近者悦、远者来”一河碧水两岸风景的蚌埠新名片。
加强淮河城区河道生态资源梳理,合理规划滩地生态修复。利用淮河重点水域生态禁渔及清理整治的契机,树立综合全面的环境修复和生态系统重塑的理念,合理布设滩涂湿地保护区、动植物生存栖息地及林地涵养区,遵循河道自然演变规律,生态修复河滩,增强水体自净能力,维护淮河生态系统,重建城市生态河道。
整合优化城市滨水空间,加强沿河城区岸线水、林、景融合规划。喜水近水、环抱自然是人之天性,潘吉红建议,沿淮河两岸,打造水岸一体,休闲、活动、健身、景观多元融合的城市滨水长廊绿廊,探索打造平时开敞、汛期封闭的亲水性岸线;按不同水位标准,分级设置亲水休闲步道、近水骑行绿道,配套观水的廊亭平台等生态景观体验空间,实现还水于民、还绿于民、还河于民、还岸于民,带动城市生态活力,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
结合沿河产业现状及城市岸段功能定位,在淮河南岸分区规划沿河城市建设品质提级改造。淮河南岸自蚌埠闸至大庆路淮河公路桥,滩地宽度约在800米,境内有大面积农地,具备良好的可修复生态基础,建议以生态休闲游憩开发为宜;大庆路桥至朝阳路桥,现有蚌埠港、海关码头以及3个给水厂、2座污水处理厂及其他工业厂区,建议结合水环境治理与生态景观设置,探索水生态工业“破墙”体验,展示独特的生态工业魅力,让市民“走进”生态淮河;朝阳路桥至解放路桥区段,是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建筑多紧临城市圈堤,道路拥堵不畅、居住环境偏差。除近年新建的个别小区外,多数住宅建设年代久远、品质较低,建设规划缺位,城市空间利用率低,建议加大沿河老城区改造力度和速度,实施整体拆迁和生态景观改造,统筹规划沿河建筑风貌、腾退沿河生态空间,提升城市建设品级,增加沿河建筑颜值,承载蚌埠淮河区域中心城市更多发展功能;龙子河入淮口至长淮卫淮河大桥区段,是我市淮河临港产业集中区,建议结合产业布局,预留完善的港口、交通、物流等承载能力。
按照淮河城区段面上提升、线上贯通、点上做靓的思路,建设留住城市记忆,开放迎接天下客的“淮河迎(会)客厅”重点景观工程。潘吉红建议,在我市第一座跨淮河公路桥——解放路淮河大桥两侧,高标准、大手笔规划、设计、建设“淮河迎客厅”,既要体现规划设计的高度,也要体现出景观配套的待客温度,还要彰显城市的发展热度,留住市民对蚌埠市第一座跨河公路桥的温暖记忆,让“淮河迎(会)客厅”成为蚌埠市北入口的第一道亮丽的风景。
淮河蚌埠城区段生态景观带的建设,不仅能够改善周边群众生活环境,带来生活品质的提升,而且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需要,更是加快我市发展,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具体任务。让淮河美、生态美、蚌埠美成为我们每一位蚌埠市民对美好生活、绿色生态和活力生机的需求和渴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