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造“一区”

2021-01-29 08:45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郝玉琳/文 刘晨/图                                                          

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提出,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在上月25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黄晓武首次提出要奋力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其中的“一区”即是指“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将“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作为一项重要目标,为我们指明了“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绿色转型”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各项工作中的每个环节,打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攻坚战”——

科技引领“两山”转化通道

“禁塑以来,好多客人都说,纸吸管连奶茶的塑封都戳不破,更别说喝一会就泡烂了的事了。我现在是干愁没办法,纸的还是不行,就盼着降解吸管能全面供应上。”我市某繁华地段的一家奶茶店里,顾客络绎不绝,店长王晴却在吐槽着自己的“新烦恼”。

安徽雪郎生物基产业技术有限公司可降解塑料袋生产线。

王晴的“小烦恼”其实有望很快得到解决。在她被困扰的同时,淮上区沫河口精细化工集聚区安徽雪郎生物基产业技术有限公司的厂区里,年产2万吨的PBS生产线正在紧张地建设中。对这个4月份可望投产的、最大可年生产3万吨PBS材料的项目,公司董事长李云政和淮上经开区副主任张涛说,现在就已经为它的产品准备好了“去处”。“PBS即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是我们研发的生物全降解材料,虽然目前我们的生产线还没有产品下线,但市场整体状态早已是供不应求,政府特意在园区配套了生产餐盒、刀叉、吸管等下游企业,现在已经全部到位,就等我们这边100%降解塑料母粒下线了。”李云政对记者说,今年4月投产的2万吨PBS项目是这一产品的一期生产线,企业计划在数年内通过三期生产线的建设,达到30万吨/年的PBS产能。按照目前市场价格估算,30万吨的母料直接销售,可实现70-80亿元,而如果通过配套下游企业,在本地全部转换为消费者使用的餐盒、刀叉、吸管、塑料袋、农膜等,销售价值则会在200-300亿元。

随着国家“禁塑令”等一系列绿色发展政策的落地,能够替代原有塑料材料的生物基降解材料市场缺口也愈发凸显,生物基产业发展迎来“风口”。除雪郎生物的PBS项目外,我市丰原集团的30万吨/年PLA(聚乳酸)生产线将在年中投产,届时丰原生物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聚乳酸生产商。“这两种都是主要的生物基降解材料,在下一步的生产中还会互有添加使用。在整体市场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咱们蚌埠拥有这两种主要材料的生产线,可以说是掌握着关键的材料优势。”李云政介绍。

事实上,近几年我市生物基产业的快速发展,正体现着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的决策导向,也正在融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的打造过程中。在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科长张艳松就向记者表示,我市正在加快研究出台禁塑相关规章,加快修改完善《蚌埠市有序禁止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相关内容,按照程序加速完成规定报批工作后,将向社会公开发布实施,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产品推广应用、推动禁塑工作提供保障。我市还在推动制定行业标准,加大细分领域禁塑力度和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县区督察力度,充分调度县区推广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制品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开展可降解塑料制品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市场、进企业、进商场、进酒店、进社区、进景点等,做好典型示范带动,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禁塑工作和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营造使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浓厚氛围。

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是推动绿色产业的集中典型代表,对此我市研究制定了硅基、生物基发展规划,围绕双千亿的目标,描绘了路径、制定了举措,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蚌埠产业发展的靓丽名片,正在有力支持蚌埠经济全面绿色转型。

而“双基”为代表的新材料之外,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在产业领域还有着更深意味,在生产技术、工艺装备、管理流程、产品等多个环节都能够体现。以化工企业为例,绿色转型发展的要求逼着企业想方设法提高原子利用率,不仅减轻了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提升产品的产出效率和质量。在雪郎生物的母公司——雪郎科技,以绿色化促转型升级的理念得到彻底贯彻,不仅让企业站上生物基材料的风口,也将公司传统产品苹果酸的原材料利用率从2011年的65%左右提升到了如今的90%以上,同时每吨产品的生产耗水从100吨降到了3吨多。

“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减少资源的使用和浪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市委党校副教授崔晓东认为,“所以更应加强绿色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双基’绿色产业聚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生产生活务须协同发力

给予行政处罚,罚款100000元!日前,淮上区城市管理局对一起非法处置厨余垃圾案件进行的查处,成为全市餐厨垃圾分类处罚第一案。1月13日,淮上区城市管理局固废处置管理中队执法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有可疑车辆进入校园,到食堂搬运厨余垃圾。执法人员周良调查后发现,餐饮公司已经与蚌埠旺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厨余垃圾处理协议,旺能公司的货车都有标识,而现场该车辆并无标识。执法人员现场勘验并询问调查后,确认了这家餐饮公司涉嫌将厨余垃圾交由不具有厨余垃圾处理资质条件的单位处理的事实,共违法处置厨余垃圾约1970千克。经过核查,这辆厢式货车属于一家养殖户。

俯看张公山公园,绿水青山尽收眼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产生、收集厨余垃圾的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将厨余垃圾交由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一条和《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2020年版)》规定,执法部门决定给予这家餐饮公司罚款100000元的行政处罚。1月18日,餐饮公司在规定时间内缴纳了罚款,并表示以后会严格按照规定对厨余垃圾进行处理。

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生活方式绿色革命是重要的两手,务须协同发力。而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正是我市当前倡导生活方式绿色革命的恰逢其时的抓手。通过相关部门分发宣传页、上门讲解、设置二维码提供咨询等多种方式,越来越多的小区居民正在学习和使用垃圾分类知识。经过三个多月的准备,上个月,龙子湖区国富祥庭小区等6个小区成为生活垃圾分类首批试点小区。今年,我市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将由每区一个试点小区推行至每区一个试点街道,预计到2023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落实。而在后处理环节,我市也正在积极引入专业分类企业,加快实行市场化运作,重点规范收运、处置厨余垃圾,加快建成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

绿色转型发展的春风同样在农村吹拂着生活的各个环节。在固镇县东刘集镇工作了33年的老农技员聂嵬新最近完成了一件职业生涯中“最难的事”——该镇刘集村三户将生猪养殖污水直接朝村庄水沟排放的村民,在聂嵬新五六次上门劝说后,终于建起了沉淀池。经过沉淀处理后的水大大减少了对村庄水体的污染。为了持续改善环境,聂嵬新还在鼓励村民转向发酵床养殖,“这种养殖方式通过垫料、上菌,让粪尿分解后气味很小、污染较低,对环境影响也很小,隔一段时间收集起来,作为肥料使用就可以了,不需要单独清粪和冲圈,环节上又一次减少了对水资源的使用和对水体的污染。”这名老农技员说,干了三十多年,这个让养殖户向“绿色”转型的环节最艰难,但是完成后也“最有成就感”。

持续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今年我市还尤为注重推深、做实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贯彻落实市委农办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蚌埠市关于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施意见》,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第三方运维管理模式。我市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机制建设情况纳入年度农村人居环境考核任务,督促县区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机制,指导各县区贯彻落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护指导意见》,加强对第三方运维工作的奖惩考核,保障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发挥实效。“今年继续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部门工作的一项重点,不仅要加强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还要组织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同时开展‘绿盾2021’和‘绿盾2020回头看’自然保护地专项行动,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运向记者介绍。

绿水青山描绘发展底色

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和自然生态保护……对生态环境部门来说,2020年是一场仗接着一场仗的一年,但也是“绿水青山”愈发清晰明澈的一年,全市全年PM2.5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同期下降了29.9%,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15.5%,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1.4%,比2015年同期提高了6.5%,比2019年同期提高了10.2%,两项指标圆满完成省下达工作任务,且均位居皖北第一。2020年1-12月,淮河蚌埠闸上、淮河沫河口、怀洪新河五河和浍河固镇4个国考断面水质均值均达到考核要求。7个国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水质标准,达标率100%。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打造全面绿色转型区,2021年我们还要继续精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环境监管。”陈运说。

在加速构建“河湖清亲两岸绿”的生态蚌埠、幸福之城的过程中,除了生态环境部门,水利部门、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也在持续发力。

2020年,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纵深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不断加大河湖管护力度,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科学编制岸线利用规划,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加强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河湖管理保护执法监管力度。尤其是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市河长办与市检察院一起创新“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完善生态检察在河湖长制工作中的司法介入和助推机制,逐步将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引入河湖生态综合治理领域,进一步助推河湖长制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有一次,市河长办接到暗访问题反馈,怀远县上桥闸附近有一处违规建设加油站侵占河道管理范围,这个问题就是通过河检协作得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市河长制工作处副主任陈森林告诉记者,接到问题反馈后,市河长办立刻下发整改通知,持续跟进督促整改。怀远县河长办联合省茨淮新河河道管理局、白莲坡镇召开专题会议,对基础情况进行摸底,动员加油站经营者进行自拆。经现场核实,及时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同时,市河长办将问题及时移交市检察院。检察机关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核实,按照相关程序下发检察建议书,要求限期清除该加油站。在规定的时限内,占地900多平方米、构筑物1200多平方米的上桥加油站及相关设施全部拆除,及时消除隐患。

为了强化河湖长履职尽责,发挥河湖长牵头优势,我市不断加大河湖长巡河力度,协调解决责任河湖重大问题。加强对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和下级河湖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导,压实各级河湖长和各成员单位责任;加大河湖问题整改,坚持问题导向,削减河湖问题存量、遏制问题增量。同时,举一反三,按照《关于开展“清河清湖”专项行动的决定》开展全市河湖沟塘渠问题大排查、大整治行动,集中力量清除河湖乱象等问题;推动示范河湖建设,完成五河县龙河省级示范河湖建设,打造全省示范河湖样板。开展市、县、乡三级示范河湖建设,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人和”的水环境体系。“2021年将在继续推动河湖长履职尽责基础上,抓河湖管理提升。在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方面,抓广泛性和常态化,提升抓群众满意度,促进河湖管理工作长期发展,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市水利局副局长王绪斌表示。

林场被确定为“全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让大洪山又一次“出名”了。这个林场位于高新区天河科技园新城口村,东靠群山,面临两河,原本风景秀美,然而由于以“刘氏兄弟”为首的黑恶势力疯狂大肆滥采矿山资源,2017年前,大洪山林场共有200多家大小采石场,采石场面积达2800余亩,林区遭受严重蚕食损毁、满目疮痍,触目惊心。“扫黑除恶”把黑恶势力打掉后,我市编制完成了大洪山林场生态修复及森林公园建设规划,布局构建林相优良、景观优美、功能健全的森林旅游康养基地。实施废弃宕口修复6处、石质山造林1000亩,建设森林步道15公里、林业业务用房2000平方米、通信信号塔1座、引水上山泵站5处、消防管道10千米。建立国土云眼16个,实行人防加技防,全天候无死角监控矿山资源。同时种植了冬枣、石榴等高效经济林,林下种植石斛、中草药等经济作物,优化树种配置,做到生态公益林与高效经济林相结合,森林覆盖率达63%。为了打造矿山生态环境整治新样板,加快培育和做大做强森林康养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引导林业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动上下游产业链、林农与新型经营主体组建林业产业联合体,还引进了上市公司浙江国裕,打造国家级森林康养小镇,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据统计,2017年以来,我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1.3万亩;森林抚育26万亩;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103公里;义务植树1085万株,四旁植树1250.4万株。目前我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0.7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37.3%。

“今年我们将结合各区实际,因地制宜,重点围绕村庄绿化建设、城市建成区绿化提升、石质山绿化改造、功能区保护增绿、龙头企业培育、示范点打造等方面,继续实施林业增绿增效和‘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长制工作科(造林工程科)科长陶有德介绍,自然资源部门还在积极探索林业发展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态文化、经济效益需求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找出能够让群众认可、获得感不断增强的有效路径,让人民群众在绿色转型、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金山银山。

此外,为了夯实基础,打通“最后一公里”,聚焦“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任务,市自然资源部门还将充分发挥各级林长作用,拉紧责任链条,聚焦基层,传导压力,增强动力,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县两级林长加强督导检查、考核问效,把乡村两级林长作为工作的主战场,压实乡村两级林长工作责任,打通乡村林长这个“最后一公里”,切实把林长制改革推深做实,把绿色发展理念“树”起来。    (完)                                                                                                               

386

蚌埠新闻网记者 郝玉琳/文 刘晨/图                                                          

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提出,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在上月25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黄晓武首次提出要奋力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其中的“一区”即是指“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将“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作为一项重要目标,为我们指明了“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绿色转型”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各项工作中的每个环节,打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攻坚战”——

科技引领“两山”转化通道

“禁塑以来,好多客人都说,纸吸管连奶茶的塑封都戳不破,更别说喝一会就泡烂了的事了。我现在是干愁没办法,纸的还是不行,就盼着降解吸管能全面供应上。”我市某繁华地段的一家奶茶店里,顾客络绎不绝,店长王晴却在吐槽着自己的“新烦恼”。

安徽雪郎生物基产业技术有限公司可降解塑料袋生产线。

王晴的“小烦恼”其实有望很快得到解决。在她被困扰的同时,淮上区沫河口精细化工集聚区安徽雪郎生物基产业技术有限公司的厂区里,年产2万吨的PBS生产线正在紧张地建设中。对这个4月份可望投产的、最大可年生产3万吨PBS材料的项目,公司董事长李云政和淮上经开区副主任张涛说,现在就已经为它的产品准备好了“去处”。“PBS即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是我们研发的生物全降解材料,虽然目前我们的生产线还没有产品下线,但市场整体状态早已是供不应求,政府特意在园区配套了生产餐盒、刀叉、吸管等下游企业,现在已经全部到位,就等我们这边100%降解塑料母粒下线了。”李云政对记者说,今年4月投产的2万吨PBS项目是这一产品的一期生产线,企业计划在数年内通过三期生产线的建设,达到30万吨/年的PBS产能。按照目前市场价格估算,30万吨的母料直接销售,可实现70-80亿元,而如果通过配套下游企业,在本地全部转换为消费者使用的餐盒、刀叉、吸管、塑料袋、农膜等,销售价值则会在200-300亿元。

随着国家“禁塑令”等一系列绿色发展政策的落地,能够替代原有塑料材料的生物基降解材料市场缺口也愈发凸显,生物基产业发展迎来“风口”。除雪郎生物的PBS项目外,我市丰原集团的30万吨/年PLA(聚乳酸)生产线将在年中投产,届时丰原生物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聚乳酸生产商。“这两种都是主要的生物基降解材料,在下一步的生产中还会互有添加使用。在整体市场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咱们蚌埠拥有这两种主要材料的生产线,可以说是掌握着关键的材料优势。”李云政介绍。

事实上,近几年我市生物基产业的快速发展,正体现着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的决策导向,也正在融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的打造过程中。在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科长张艳松就向记者表示,我市正在加快研究出台禁塑相关规章,加快修改完善《蚌埠市有序禁止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相关内容,按照程序加速完成规定报批工作后,将向社会公开发布实施,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产品推广应用、推动禁塑工作提供保障。我市还在推动制定行业标准,加大细分领域禁塑力度和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县区督察力度,充分调度县区推广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制品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开展可降解塑料制品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市场、进企业、进商场、进酒店、进社区、进景点等,做好典型示范带动,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禁塑工作和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营造使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浓厚氛围。

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是推动绿色产业的集中典型代表,对此我市研究制定了硅基、生物基发展规划,围绕双千亿的目标,描绘了路径、制定了举措,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蚌埠产业发展的靓丽名片,正在有力支持蚌埠经济全面绿色转型。

而“双基”为代表的新材料之外,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在产业领域还有着更深意味,在生产技术、工艺装备、管理流程、产品等多个环节都能够体现。以化工企业为例,绿色转型发展的要求逼着企业想方设法提高原子利用率,不仅减轻了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提升产品的产出效率和质量。在雪郎生物的母公司——雪郎科技,以绿色化促转型升级的理念得到彻底贯彻,不仅让企业站上生物基材料的风口,也将公司传统产品苹果酸的原材料利用率从2011年的65%左右提升到了如今的90%以上,同时每吨产品的生产耗水从100吨降到了3吨多。

“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减少资源的使用和浪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市委党校副教授崔晓东认为,“所以更应加强绿色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双基’绿色产业聚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生产生活务须协同发力

给予行政处罚,罚款100000元!日前,淮上区城市管理局对一起非法处置厨余垃圾案件进行的查处,成为全市餐厨垃圾分类处罚第一案。1月13日,淮上区城市管理局固废处置管理中队执法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有可疑车辆进入校园,到食堂搬运厨余垃圾。执法人员周良调查后发现,餐饮公司已经与蚌埠旺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厨余垃圾处理协议,旺能公司的货车都有标识,而现场该车辆并无标识。执法人员现场勘验并询问调查后,确认了这家餐饮公司涉嫌将厨余垃圾交由不具有厨余垃圾处理资质条件的单位处理的事实,共违法处置厨余垃圾约1970千克。经过核查,这辆厢式货车属于一家养殖户。

俯看张公山公园,绿水青山尽收眼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产生、收集厨余垃圾的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将厨余垃圾交由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一条和《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2020年版)》规定,执法部门决定给予这家餐饮公司罚款100000元的行政处罚。1月18日,餐饮公司在规定时间内缴纳了罚款,并表示以后会严格按照规定对厨余垃圾进行处理。

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生活方式绿色革命是重要的两手,务须协同发力。而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正是我市当前倡导生活方式绿色革命的恰逢其时的抓手。通过相关部门分发宣传页、上门讲解、设置二维码提供咨询等多种方式,越来越多的小区居民正在学习和使用垃圾分类知识。经过三个多月的准备,上个月,龙子湖区国富祥庭小区等6个小区成为生活垃圾分类首批试点小区。今年,我市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将由每区一个试点小区推行至每区一个试点街道,预计到2023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落实。而在后处理环节,我市也正在积极引入专业分类企业,加快实行市场化运作,重点规范收运、处置厨余垃圾,加快建成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

绿色转型发展的春风同样在农村吹拂着生活的各个环节。在固镇县东刘集镇工作了33年的老农技员聂嵬新最近完成了一件职业生涯中“最难的事”——该镇刘集村三户将生猪养殖污水直接朝村庄水沟排放的村民,在聂嵬新五六次上门劝说后,终于建起了沉淀池。经过沉淀处理后的水大大减少了对村庄水体的污染。为了持续改善环境,聂嵬新还在鼓励村民转向发酵床养殖,“这种养殖方式通过垫料、上菌,让粪尿分解后气味很小、污染较低,对环境影响也很小,隔一段时间收集起来,作为肥料使用就可以了,不需要单独清粪和冲圈,环节上又一次减少了对水资源的使用和对水体的污染。”这名老农技员说,干了三十多年,这个让养殖户向“绿色”转型的环节最艰难,但是完成后也“最有成就感”。

持续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今年我市还尤为注重推深、做实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贯彻落实市委农办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蚌埠市关于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施意见》,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第三方运维管理模式。我市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机制建设情况纳入年度农村人居环境考核任务,督促县区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机制,指导各县区贯彻落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护指导意见》,加强对第三方运维工作的奖惩考核,保障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发挥实效。“今年继续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部门工作的一项重点,不仅要加强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还要组织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同时开展‘绿盾2021’和‘绿盾2020回头看’自然保护地专项行动,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运向记者介绍。

绿水青山描绘发展底色

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和自然生态保护……对生态环境部门来说,2020年是一场仗接着一场仗的一年,但也是“绿水青山”愈发清晰明澈的一年,全市全年PM2.5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同期下降了29.9%,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15.5%,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1.4%,比2015年同期提高了6.5%,比2019年同期提高了10.2%,两项指标圆满完成省下达工作任务,且均位居皖北第一。2020年1-12月,淮河蚌埠闸上、淮河沫河口、怀洪新河五河和浍河固镇4个国考断面水质均值均达到考核要求。7个国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水质标准,达标率100%。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打造全面绿色转型区,2021年我们还要继续精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环境监管。”陈运说。

在加速构建“河湖清亲两岸绿”的生态蚌埠、幸福之城的过程中,除了生态环境部门,水利部门、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也在持续发力。

2020年,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纵深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不断加大河湖管护力度,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科学编制岸线利用规划,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加强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河湖管理保护执法监管力度。尤其是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市河长办与市检察院一起创新“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完善生态检察在河湖长制工作中的司法介入和助推机制,逐步将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引入河湖生态综合治理领域,进一步助推河湖长制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有一次,市河长办接到暗访问题反馈,怀远县上桥闸附近有一处违规建设加油站侵占河道管理范围,这个问题就是通过河检协作得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市河长制工作处副主任陈森林告诉记者,接到问题反馈后,市河长办立刻下发整改通知,持续跟进督促整改。怀远县河长办联合省茨淮新河河道管理局、白莲坡镇召开专题会议,对基础情况进行摸底,动员加油站经营者进行自拆。经现场核实,及时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同时,市河长办将问题及时移交市检察院。检察机关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核实,按照相关程序下发检察建议书,要求限期清除该加油站。在规定的时限内,占地900多平方米、构筑物1200多平方米的上桥加油站及相关设施全部拆除,及时消除隐患。

为了强化河湖长履职尽责,发挥河湖长牵头优势,我市不断加大河湖长巡河力度,协调解决责任河湖重大问题。加强对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和下级河湖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导,压实各级河湖长和各成员单位责任;加大河湖问题整改,坚持问题导向,削减河湖问题存量、遏制问题增量。同时,举一反三,按照《关于开展“清河清湖”专项行动的决定》开展全市河湖沟塘渠问题大排查、大整治行动,集中力量清除河湖乱象等问题;推动示范河湖建设,完成五河县龙河省级示范河湖建设,打造全省示范河湖样板。开展市、县、乡三级示范河湖建设,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人和”的水环境体系。“2021年将在继续推动河湖长履职尽责基础上,抓河湖管理提升。在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方面,抓广泛性和常态化,提升抓群众满意度,促进河湖管理工作长期发展,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市水利局副局长王绪斌表示。

林场被确定为“全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让大洪山又一次“出名”了。这个林场位于高新区天河科技园新城口村,东靠群山,面临两河,原本风景秀美,然而由于以“刘氏兄弟”为首的黑恶势力疯狂大肆滥采矿山资源,2017年前,大洪山林场共有200多家大小采石场,采石场面积达2800余亩,林区遭受严重蚕食损毁、满目疮痍,触目惊心。“扫黑除恶”把黑恶势力打掉后,我市编制完成了大洪山林场生态修复及森林公园建设规划,布局构建林相优良、景观优美、功能健全的森林旅游康养基地。实施废弃宕口修复6处、石质山造林1000亩,建设森林步道15公里、林业业务用房2000平方米、通信信号塔1座、引水上山泵站5处、消防管道10千米。建立国土云眼16个,实行人防加技防,全天候无死角监控矿山资源。同时种植了冬枣、石榴等高效经济林,林下种植石斛、中草药等经济作物,优化树种配置,做到生态公益林与高效经济林相结合,森林覆盖率达63%。为了打造矿山生态环境整治新样板,加快培育和做大做强森林康养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引导林业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动上下游产业链、林农与新型经营主体组建林业产业联合体,还引进了上市公司浙江国裕,打造国家级森林康养小镇,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据统计,2017年以来,我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1.3万亩;森林抚育26万亩;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103公里;义务植树1085万株,四旁植树1250.4万株。目前我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0.7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37.3%。

“今年我们将结合各区实际,因地制宜,重点围绕村庄绿化建设、城市建成区绿化提升、石质山绿化改造、功能区保护增绿、龙头企业培育、示范点打造等方面,继续实施林业增绿增效和‘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长制工作科(造林工程科)科长陶有德介绍,自然资源部门还在积极探索林业发展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态文化、经济效益需求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找出能够让群众认可、获得感不断增强的有效路径,让人民群众在绿色转型、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金山银山。

此外,为了夯实基础,打通“最后一公里”,聚焦“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任务,市自然资源部门还将充分发挥各级林长作用,拉紧责任链条,聚焦基层,传导压力,增强动力,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县两级林长加强督导检查、考核问效,把乡村两级林长作为工作的主战场,压实乡村两级林长工作责任,打通乡村林长这个“最后一公里”,切实把林长制改革推深做实,把绿色发展理念“树”起来。    (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