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雷锋精神就是我人生的动力”

2021-03-05 09:31 蚌埠新闻网  

人物简介

李鸿阳,芜湖南陵人,1963年出生,1981年入伍,1984年入党,1986年转为志愿兵,1995年转为蚌埠军分区职工。40年来工作勤奋、坚强乐观、助人为乐,先后被评为市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省军区“优秀志愿兵”、省军区“学雷锋标兵”等。

“沙~沙~沙~”,3月1日清晨5点10分,龙子湖区交通路的军分区老营区院子里,38年如一日的熟悉声音,像每日准确走时的钟表一般,再次响起。轻轻的“沙沙”声并不吵人,却在这乍暖还寒的时节,悄悄划破了夜来细细的雨雾,黑蒙蒙的老旧院子里,逐渐透出几缕淡淡的日光。又一个黎明,来了。

6点半,地上的枯叶和垃圾已经消失无踪,等待投食的猫儿们一如既往得到了满足,也终于有早起的居民跟扫帚的主人搭起了话:“李爷爷早上好!”“老李扫完啦?现在有点小雨哦,你带了伞没?”

对李鸿阳来说,这个清晨和这38年间的每一个清晨一样,一样平凡、一样执着、一样坚守,哪怕38年过去,他的身份从战士变成了职工,职务从勤务员、给养员、出纳员变成了留守老职工,哪怕他自己少壮不再、鬓发已苍。

工作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

翻开李鸿阳40年的工作履历,勤务员、给养员、出纳员……这个芜湖南陵兵自从1983年来到蚌埠,一直担任的都是再平凡不过的职务,负责的都是日常勤务、食堂采买、账目核算这样的平凡工作,但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40年,李鸿阳用对每一件细小工作的认真,书写着一名最普通的老兵对党的忠诚,对工作的责任。

无论严寒酷暑,下雨刮风,每天清晨5点多,军分区老营区院子里他清扫的身影从未改变。“雨雪天歇歇?那哪行啊!越是那样的天气,越是要打扫干净,大家才方便嘛。”对于记者“雨雪天是不是就歇歇”的提议,李鸿阳回答。

2009年,军分区机关搬迁,组织安排他在老营区留守,负责白天的营院管理,但他却主动要求夜里也值班。在他的悉心管理下,老营区这些年从未发生财物被盗和长明灯、长流水情况。这样的一丝不苟、一心为公,当然不仅仅是最近这些年,更不仅仅是在营院管理方面,而是事事如此、天天如此。“我7个月大时母亲就不幸去世了,家里孩子多无力抚养我,我跟随姑妈长大,18岁就参军入伍,是党,是部队一直在关怀、照顾我,部队就是我的家。”李鸿阳说,为自己家做事,怎会有半点私心?

上世纪80年代,李鸿阳在蚌埠军分区食堂做给养员,那时他每个月的津贴只有几块钱,有一次他去买菜,一个菜贩故意将发票上的数额多写了几块钱,想以此讨好他,交上他这个“老主顾”,但被他严词拒绝。买东西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菜一定要新鲜,有一点问题都不行,煤也要质量好的,杂质不能多,否则哪怕是从外地运来的,也一定要叫对方拉回去。在保证伙食营养全面的同时,为了给部队节省开支,他经常跑好几个菜场对比价格。1996年3月,李鸿阳担任出纳,为了完成好工作,他报了地方会计专业函授,挤出时间学习,最终通过了会计资格考试。他每年经手的账目上百万元,记录的各种票据上百本、几万张,从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多次受到省军区和审计部门的表扬。一年夏天,淮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水,省军区连夜将抗洪前线指挥部设在蚌埠军分区,军分区后勤保障任务十分繁重。一向性格内向、言语不多的李鸿阳主动打电话给后勤部门领导,“现在分区缺人手,就把保障大家吃饭的活交给我吧。”之后,他就带领炊事班的几个人担负起了前线指挥部和分区本级180余人的伙食保障任务,每天凌晨3点起床和面、做饭,准备早餐,晚上接近零点才能全部收拾完毕,经常深夜还要准备夜餐,一天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

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1995年,李鸿阳服役期满,面临转业或“兵改工”的选择。当时驻蚌治淮委员会和我市某商业银行都表达了想请他去就职的意思,而且承诺的薪酬较高。但军分区当时的后勤部领导也找他谈话,希望他留在分区、转为职工继续服务。到地方,有更好的待遇,还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留部队,身份只能转为一个普通职工,待遇也会低很多。看着家里并不宽裕的日子,李鸿阳却毅然选择了留在部队、转为职工。

亲友们的不解其实有着现实的考虑——1992年冬,李鸿阳刚刚半岁的大儿子因发烧输液时出现严重的药物反应,造成脑瘫且双目失明,此后一直瘫痪在床,至今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全靠夫妻俩照护。这个小家庭太需要更多的收入、更好的条件了。可即便家庭承受着这样大的困难,李鸿阳却从未要求部队对自己进行一丝特殊照顾。1996年,军分区机关调整分配公寓房,考虑到李鸿阳家里瘫痪在床的4岁大儿子,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小儿子,一家四口必然有着居住和照护的迫切需求,军分区领导准备破例给他分配一套面积较大的房子。李鸿阳知道后却着起了急,他主动找到领导表示,“谁家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我家确实有困难,但是我们能克服,我不能搞特殊!”在李鸿阳的执意坚持下,直到现在,一家四口仍然居住在不足50平米的老房子里。近年来,分区领导为了照顾他,多次提出要给他换个轻松点的岗位,也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

虽然自家有着重大困难,但李鸿阳除了照顾好小家,还惦着营区的每一个人。家属院里,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几岁顽童,都把他当成自家人,遇到麻烦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别人。前些年,家属院里住着一位转业干部的母亲,由于儿女都在外地工作,这位80多岁的老人一直独自生活,自然而然的,老人成了李鸿阳的“特殊照顾对象”,每天都要抽时间去老人家里看看,帮助老人补齐生活用品。一年春节,李鸿阳在给老人送饺子时发现老人躺在床上、呼吸急促,他立马背起老人送到附近医院,又在医院值守了一夜。经过抢救,老人转危为安,他自己却着凉感冒。之后老人逢人便说,“李鸿阳就是我的亲儿子。”

李鸿阳家庭收入一般,由于大儿子的病情必须每天服药,给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造成了更大困难,一家人生活拮据而艰苦。从大儿子生病那天起,李鸿阳就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件像样的衣服,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蚌埠军分区在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干部职工与贫困学生开展结对帮扶时,考虑到李鸿阳家里的实际困难,就没有安排他参加,可倔强的李鸿阳却省吃俭用,硬是先后挤出6000余元,资助了7名家境贫寒的孩子。受助学生在给他的信中写到“李伯伯,谢谢您。我一定会好好读书……”“我看到这封信啊,就跟看到自己儿子走进学校一样高兴!”李鸿阳说。

2020年的疫情防控期间,已经年近六旬、家庭负担沉重的李鸿阳又一次冲在前面,不要组织照顾,全程参加排班值守,在社区防控值班点连续值守47天……

“几十年,我只是做好了自己应该做的事,部队和社会就给了‘学雷锋标兵’的荣誉。其实我更觉得,雷锋日记上的一段段文字给了我巨大的力量,雷锋精神让我在每天的工作生活中抱着感恩的心,这让我活得非常温暖、幸福。”每天坚持政治学习、写下了一百多本学习笔记的李鸿阳感慨。   (完)                                                                                                                

261

人物简介

李鸿阳,芜湖南陵人,1963年出生,1981年入伍,1984年入党,1986年转为志愿兵,1995年转为蚌埠军分区职工。40年来工作勤奋、坚强乐观、助人为乐,先后被评为市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省军区“优秀志愿兵”、省军区“学雷锋标兵”等。

“沙~沙~沙~”,3月1日清晨5点10分,龙子湖区交通路的军分区老营区院子里,38年如一日的熟悉声音,像每日准确走时的钟表一般,再次响起。轻轻的“沙沙”声并不吵人,却在这乍暖还寒的时节,悄悄划破了夜来细细的雨雾,黑蒙蒙的老旧院子里,逐渐透出几缕淡淡的日光。又一个黎明,来了。

6点半,地上的枯叶和垃圾已经消失无踪,等待投食的猫儿们一如既往得到了满足,也终于有早起的居民跟扫帚的主人搭起了话:“李爷爷早上好!”“老李扫完啦?现在有点小雨哦,你带了伞没?”

对李鸿阳来说,这个清晨和这38年间的每一个清晨一样,一样平凡、一样执着、一样坚守,哪怕38年过去,他的身份从战士变成了职工,职务从勤务员、给养员、出纳员变成了留守老职工,哪怕他自己少壮不再、鬓发已苍。

工作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

翻开李鸿阳40年的工作履历,勤务员、给养员、出纳员……这个芜湖南陵兵自从1983年来到蚌埠,一直担任的都是再平凡不过的职务,负责的都是日常勤务、食堂采买、账目核算这样的平凡工作,但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40年,李鸿阳用对每一件细小工作的认真,书写着一名最普通的老兵对党的忠诚,对工作的责任。

无论严寒酷暑,下雨刮风,每天清晨5点多,军分区老营区院子里他清扫的身影从未改变。“雨雪天歇歇?那哪行啊!越是那样的天气,越是要打扫干净,大家才方便嘛。”对于记者“雨雪天是不是就歇歇”的提议,李鸿阳回答。

2009年,军分区机关搬迁,组织安排他在老营区留守,负责白天的营院管理,但他却主动要求夜里也值班。在他的悉心管理下,老营区这些年从未发生财物被盗和长明灯、长流水情况。这样的一丝不苟、一心为公,当然不仅仅是最近这些年,更不仅仅是在营院管理方面,而是事事如此、天天如此。“我7个月大时母亲就不幸去世了,家里孩子多无力抚养我,我跟随姑妈长大,18岁就参军入伍,是党,是部队一直在关怀、照顾我,部队就是我的家。”李鸿阳说,为自己家做事,怎会有半点私心?

上世纪80年代,李鸿阳在蚌埠军分区食堂做给养员,那时他每个月的津贴只有几块钱,有一次他去买菜,一个菜贩故意将发票上的数额多写了几块钱,想以此讨好他,交上他这个“老主顾”,但被他严词拒绝。买东西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菜一定要新鲜,有一点问题都不行,煤也要质量好的,杂质不能多,否则哪怕是从外地运来的,也一定要叫对方拉回去。在保证伙食营养全面的同时,为了给部队节省开支,他经常跑好几个菜场对比价格。1996年3月,李鸿阳担任出纳,为了完成好工作,他报了地方会计专业函授,挤出时间学习,最终通过了会计资格考试。他每年经手的账目上百万元,记录的各种票据上百本、几万张,从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多次受到省军区和审计部门的表扬。一年夏天,淮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水,省军区连夜将抗洪前线指挥部设在蚌埠军分区,军分区后勤保障任务十分繁重。一向性格内向、言语不多的李鸿阳主动打电话给后勤部门领导,“现在分区缺人手,就把保障大家吃饭的活交给我吧。”之后,他就带领炊事班的几个人担负起了前线指挥部和分区本级180余人的伙食保障任务,每天凌晨3点起床和面、做饭,准备早餐,晚上接近零点才能全部收拾完毕,经常深夜还要准备夜餐,一天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

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1995年,李鸿阳服役期满,面临转业或“兵改工”的选择。当时驻蚌治淮委员会和我市某商业银行都表达了想请他去就职的意思,而且承诺的薪酬较高。但军分区当时的后勤部领导也找他谈话,希望他留在分区、转为职工继续服务。到地方,有更好的待遇,还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留部队,身份只能转为一个普通职工,待遇也会低很多。看着家里并不宽裕的日子,李鸿阳却毅然选择了留在部队、转为职工。

亲友们的不解其实有着现实的考虑——1992年冬,李鸿阳刚刚半岁的大儿子因发烧输液时出现严重的药物反应,造成脑瘫且双目失明,此后一直瘫痪在床,至今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全靠夫妻俩照护。这个小家庭太需要更多的收入、更好的条件了。可即便家庭承受着这样大的困难,李鸿阳却从未要求部队对自己进行一丝特殊照顾。1996年,军分区机关调整分配公寓房,考虑到李鸿阳家里瘫痪在床的4岁大儿子,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小儿子,一家四口必然有着居住和照护的迫切需求,军分区领导准备破例给他分配一套面积较大的房子。李鸿阳知道后却着起了急,他主动找到领导表示,“谁家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我家确实有困难,但是我们能克服,我不能搞特殊!”在李鸿阳的执意坚持下,直到现在,一家四口仍然居住在不足50平米的老房子里。近年来,分区领导为了照顾他,多次提出要给他换个轻松点的岗位,也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

虽然自家有着重大困难,但李鸿阳除了照顾好小家,还惦着营区的每一个人。家属院里,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几岁顽童,都把他当成自家人,遇到麻烦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别人。前些年,家属院里住着一位转业干部的母亲,由于儿女都在外地工作,这位80多岁的老人一直独自生活,自然而然的,老人成了李鸿阳的“特殊照顾对象”,每天都要抽时间去老人家里看看,帮助老人补齐生活用品。一年春节,李鸿阳在给老人送饺子时发现老人躺在床上、呼吸急促,他立马背起老人送到附近医院,又在医院值守了一夜。经过抢救,老人转危为安,他自己却着凉感冒。之后老人逢人便说,“李鸿阳就是我的亲儿子。”

李鸿阳家庭收入一般,由于大儿子的病情必须每天服药,给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造成了更大困难,一家人生活拮据而艰苦。从大儿子生病那天起,李鸿阳就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件像样的衣服,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蚌埠军分区在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干部职工与贫困学生开展结对帮扶时,考虑到李鸿阳家里的实际困难,就没有安排他参加,可倔强的李鸿阳却省吃俭用,硬是先后挤出6000余元,资助了7名家境贫寒的孩子。受助学生在给他的信中写到“李伯伯,谢谢您。我一定会好好读书……”“我看到这封信啊,就跟看到自己儿子走进学校一样高兴!”李鸿阳说。

2020年的疫情防控期间,已经年近六旬、家庭负担沉重的李鸿阳又一次冲在前面,不要组织照顾,全程参加排班值守,在社区防控值班点连续值守47天……

“几十年,我只是做好了自己应该做的事,部队和社会就给了‘学雷锋标兵’的荣誉。其实我更觉得,雷锋日记上的一段段文字给了我巨大的力量,雷锋精神让我在每天的工作生活中抱着感恩的心,这让我活得非常温暖、幸福。”每天坚持政治学习、写下了一百多本学习笔记的李鸿阳感慨。   (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