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讯(记者 靳瑾)“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耕”创造物质,“读”滋养精神。日前,蚌埠九中“江淮耕读”实践课程正式启动,是全国大力推动“五育并举”背景下我市第一个耕读实践课堂。
在位于九中校园的西北角,老师们开垦出一块园地,这里将成为学生们的“天然”课堂。“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实践课启动仪式上,九中三十余名学生代表齐声诵读《诗经》里“天生烝民,有物有则”选段。相隔两千多年的诗句里,有着00后孩子们对参与农事劳动的热情和向往。随后,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耕读第一课——或两人一组,或三五人搭档,有的翻土、有的播种、有的培好土层......大家分工协作、配合默契,道道工序认真细致,劳动现场热火朝天,紧张有序。“没想到看着简单的工作这么复杂。”擦擦脸上的汗水,一位学生笑着说,他可算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晴耕雨读,昼耕夜读”的生活包含了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蕴含着中国古人“做人教育”的智慧。而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体验到农事劳动的辛劳与乐趣,也是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校本资源,打造竞美劳动课程。”九中校长卢春江告诉淮河晨刊记者,耕读并非简单的劳动课,而是蕴含着知识和科技教育,也是以心传心的修德开慧文化传承。“老师们会将地理和生物等学科知识与耕读相结合,比如说辣椒原产地哪里,来到我们的土地上经历了怎么样的历程,与历史上哪些大事息息相关等。让孩子在身体力行中学习知识。”
卢春江表示,通过中华文明延续的特殊“密码”,依托校本文化的丰富资源,还会继续加大耕读课程的实践探索,打造融劳动课程、传统文化课程、生物科技课程等为一体的耕读实践课程基地,传承“知行合一”、“勤读立耕 立己达人”的耕读精神,充分发挥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弘扬“劳动美·爱劳动”的良好风尚,进而把蚌埠九中江淮耕读实践基地打造成具有现实实践锻炼价值的、有全省影响力的文化劳动实践基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