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让“亿元村”变“森林村”,值!

2021-03-12 08:54 蚌埠新闻网  

■话题背景

三月春风绿满枝,正是一年植树时。连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各组织纷纷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掀起一年一度植树造绿热潮。

来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的消息显示:“十三五”以来,全市完成成片造林16.46万亩;新建农田林网84万亩、补建260.4万亩;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2个,省级森林城市4个,省级森林城镇15个,省级森林村庄122个;完成森林抚育54.54万亩;完成石质山造林15904.8亩,退化林修复15000亩;共义务植树1872万株,四旁植树2095.4万株。今年,全市计划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完成农田林网建设65万亩,完成四旁植树420万株、义务植树350万株……

以上数字的达成,归功于政府层面对两山理论的高度重视、四级林长制体系的全面建立和完善,更有赖于一个个俯下身子、脚踩泥土、植绿护绿的基层个体。

今天,我们《党报会客厅·人物》带大家一起认识的,一是带领村民在平原大地上应栽尽栽直至无处可栽、一举拿下首批“国家森林乡村”称号的乡村带头人常先春,一是值守涂山十余年、和同伴们共同见证石质山变绿变美的护林员冯太保,两人浑身上下都洋溢着挥之不去的守护生态、造绿爱绿情结。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余小乔 文/图

让“亿元村”变“森林村”,值!     

                                                                                                                       常先春    

“村子富了,环境也要美起来”

深读周刊:常书记,您作为徐梅村党支部老书记,应该很清楚徐梅从“垃圾村”变“亿元村”,再到如今“国家森林乡村”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实际上体现了《易经》所倡导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智慧。

常先春:生在徐梅,长在徐梅,我不光清楚徐梅的每一点改变,我还亲自参与甚至带动了全村的每一次蜕变。

也许现在还有很多蚌埠人对徐梅村不甚了解,但是在再生资源领域,徐梅人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这也是徐梅村从20年前靠收垃圾闻名一时的“垃圾村”,转变为今天靠再生资源产业拉动形成“亿元村”的基石所在。

要知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村就有人在做手工捞纸,后来慢慢转变为零收废纸,到90年代尝试进城收购废纸。率先进城的村民迅速通过这个门路发家致富后,许多村民纷纷跟进,很快,江苏、上海、山东、浙江、福建等省市成为他们开展再生资源回购利用的集散地,再后来,全村80%的家庭都加入到这个行当来,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大大小小400多个打包站,业务范围覆盖全国一半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由我村村民参与带动的再生资源产业,年产值近百亿元。尽管这行的利润不太高,但一年下来,纯利润差不多也有一个多亿,还是相当可观的。

深读周刊:村民们都这么富了,应该在城里都置了业安了家,还愿意回农村吗?

常先春:你想,一个规模中等的打包站,一年纯收入一般在五六十万元上下,生意好点的打包站一年能达到三五百万元,这么多年做下来,在城里安个家是不难的。

这些在外地打拼的村民,逢年过节或家中有事时会回村里小住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会想着怎样把城里的一些风物人情、宜居环境复制到村里,再回村时不至于落差太大。村两委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经常以党员会或群众代表会的形式召集村民商议村庄绿化美化这个事,最后达成了建设“富美徐梅”的共识。

现在在我们村,你丝毫看不到那种破败的乡村景象。在外地生意做的再好再有钱的人,都会花上大几十万元甚至一两百万元,在村里建一套三层或四层的楼房。楼房的风格不一,各具特色,主要取决于主人在外地接受的熏陶和个人喜好,苏派、京派的都有。

深读周刊:家家户户打造得那么“高大上”,在某种程度上,对村庄整体环境的改造提升也是一种倒逼吧?

常先春:小家小户的建设与村庄大家庭的提质,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让长年在外打拼的人回到家有一种新鲜感、自豪感,他就特别愿意回家;让留村和回家的人接纳并支持村两委建设美丽乡村的提议和想法,积极参与村庄建设中来,村庄才会打造得更美丽更怡人。

深读周刊:所以,徐梅村才在无山无水的平原大地上,硬生生打造出一个“国家森林乡村”来?

常先春:像我们徐梅这种皖北平原上的村庄,没有皖南山区的森林优势,能获评国家森林乡村,的确不多见。但我们村借助土地整治和“一户一块田”改革,把路边沟边和荒滩荒地整理出来,总共400多亩,全部纳入村集体。除去部分公共服务用地外,其余全部用来种了树和花。另外,我们村还充分利用村旁、路旁、水旁和房前屋后、农田林网的土地空间,实施乡村绿化工程,做到应栽尽栽、应绿尽绿。市、县、乡等各级农林部门来我村考察调研时,都为我们村能做到这一点感到惊喜、意外。

“树种下去,就是全村的财富”

深读周刊:听说您现在苦恼一件事:村里无地可栽树?

常先春:可不是嘛,我们村现在只有利用一些边边角角或一些需要补植的地方才能栽上树,和周围有的村任凭地块空着、荒着,完全不一样。在我们村走走转转,你会发现,虽然没有成片成片的树林,但我们村几乎所有没有硬化的田埂、沟塘边和房前屋后,甚至庭院内部,都种上了树。行道两旁有白蜡、红榉、女贞,见缝就栽;房前屋后有樱树、绿梅、枣树、石榴,色彩斑斓。放眼看,高的、矮的,高杆的、球状的,常绿的、落叶的,品类丰富,错落有致。

为了让村庄绿化更养眼、更耐看、不扰民,我们十分愿意和前来调研的农林专家探讨什么树适合我们栽、什么树在绿化环境的同时又能产生不错的经济效益,我们也十分愿意听取专家的意见建议。去年,我们村就按照市林业部门建议,清理了大观杨等杂树,重新栽植了上万株乡土树种。初步估算,到目前我们村已经有40多个绿化树种。

深读周刊:村庄绿化这些年,投入大概有多少?资金是怎么保障的?

常先春:严格意义上说,徐梅的村庄绿化工作已经开展了6年,到现在300万元投入肯定是有了。这些绿化资金,主要是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号召在外地经商的老板回家承包造林和捐资、村两委干部筹资等办法来解决。去年,县委组织部“百千万”工程有一笔60万元的培强扶优资金划拨到村,我们按照整村推进的原则,将这笔资金全部用于4个自然庄的特色树种种植和“长寿树村”建设上。

对于这笔资金的使用,我们是这么想的:60万元栽下去的树,三年以后绝对不是简单的120万元、180万元的事。我们村2016年被列为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19年获评国家森林乡村,2020年入选安徽省第二批美丽乡村示范村,现在文旅部门又计划推报我们村为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这些招牌的获取,靠的都不是一次性的投入,而是经年累月的积累。种树,正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将来的事。树种下去了,对全村来说无异于攒下了一笔财富。

深读周刊:今年在村庄绿化这块有什么打算?

常先春:市里面提出了在乡村因地制宜打造“五小园”的概念,比如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药园、小竹园之类的。我们村也在积极谋划这个事,前不久才花出去几千块买花种,还准备在全村几个自然庄里补植一些树。之前有领导来我们徐梅村,看到村里绿化美化做的不错却独独没有梅,于是提出来可以栽种点梅花,我们今年也想着要栽一点梅,腊梅、红梅、绿梅、美人梅和宫粉梅,都有考虑。想着以后村民们不用出村,就可以连着好几个月能欣赏到梅花。

深读周刊:你们村现在又富又美,您作为早一批外出经商致富、现在又回村致力改善村庄环境的带头人,功劳实在不小。

常先春:千万别这么说。我们徐梅村的发展是村民支持的整体发展,我只是年轻时走南闯北,见识稍微广一点,想法稍微超前一点,也愿意把自己的设想提出来,召集村民代表或党代表开会商议,大家接受后再发动大家一起干,就是这样。

现在,我们周边的一些村也在盯着徐梅看、跟着徐梅学。比如,我们村去年种花效果比较不错,今年就有附近的村干部找到我,让我买花种时也给他们带一点。今年有人看我们村栽梅树了,也在找我打听代买植株的事。这么看来,徐梅村是不是也起了点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对周边村来说?

【记者手记】

“有时我在想,最不该在村里待的人就是我。”采访中,常先春不经意冒出的这句话,其实我十分理解。毕竟,他在全国多地有十几个打包站,老婆和两个儿子、孙子们全都不在自己身边,一个人在村里留守,孤独寂寞不说,“仅靠村里发的那点工资,连台车都养不起。”

但是,他还是坚持留在了村里:“反过来看看自己这几年为村里所做的事,看看村容村貌发生的变化,心里好像又挺知足、挺自豪的。”他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实施,在城里积累了一定财富的农民子弟,上了年纪后最终会有和他一样的想法:回到宜居宜游的美丽农村颐养天年。所以接下来,他要紧跟中央政策指引,在村里蹚一蹚养老产业的路子,搞一搞农民养老事业试点。

不得不说,常先春是一个有眼界、有远见、有想法、想干事的基层干部样本。                                                                                                                    

212

■话题背景

三月春风绿满枝,正是一年植树时。连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各组织纷纷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掀起一年一度植树造绿热潮。

来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的消息显示:“十三五”以来,全市完成成片造林16.46万亩;新建农田林网84万亩、补建260.4万亩;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2个,省级森林城市4个,省级森林城镇15个,省级森林村庄122个;完成森林抚育54.54万亩;完成石质山造林15904.8亩,退化林修复15000亩;共义务植树1872万株,四旁植树2095.4万株。今年,全市计划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完成农田林网建设65万亩,完成四旁植树420万株、义务植树350万株……

以上数字的达成,归功于政府层面对两山理论的高度重视、四级林长制体系的全面建立和完善,更有赖于一个个俯下身子、脚踩泥土、植绿护绿的基层个体。

今天,我们《党报会客厅·人物》带大家一起认识的,一是带领村民在平原大地上应栽尽栽直至无处可栽、一举拿下首批“国家森林乡村”称号的乡村带头人常先春,一是值守涂山十余年、和同伴们共同见证石质山变绿变美的护林员冯太保,两人浑身上下都洋溢着挥之不去的守护生态、造绿爱绿情结。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余小乔 文/图

让“亿元村”变“森林村”,值!     

                                                                                                                       常先春    

“村子富了,环境也要美起来”

深读周刊:常书记,您作为徐梅村党支部老书记,应该很清楚徐梅从“垃圾村”变“亿元村”,再到如今“国家森林乡村”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实际上体现了《易经》所倡导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智慧。

常先春:生在徐梅,长在徐梅,我不光清楚徐梅的每一点改变,我还亲自参与甚至带动了全村的每一次蜕变。

也许现在还有很多蚌埠人对徐梅村不甚了解,但是在再生资源领域,徐梅人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这也是徐梅村从20年前靠收垃圾闻名一时的“垃圾村”,转变为今天靠再生资源产业拉动形成“亿元村”的基石所在。

要知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村就有人在做手工捞纸,后来慢慢转变为零收废纸,到90年代尝试进城收购废纸。率先进城的村民迅速通过这个门路发家致富后,许多村民纷纷跟进,很快,江苏、上海、山东、浙江、福建等省市成为他们开展再生资源回购利用的集散地,再后来,全村80%的家庭都加入到这个行当来,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大大小小400多个打包站,业务范围覆盖全国一半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由我村村民参与带动的再生资源产业,年产值近百亿元。尽管这行的利润不太高,但一年下来,纯利润差不多也有一个多亿,还是相当可观的。

深读周刊:村民们都这么富了,应该在城里都置了业安了家,还愿意回农村吗?

常先春:你想,一个规模中等的打包站,一年纯收入一般在五六十万元上下,生意好点的打包站一年能达到三五百万元,这么多年做下来,在城里安个家是不难的。

这些在外地打拼的村民,逢年过节或家中有事时会回村里小住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会想着怎样把城里的一些风物人情、宜居环境复制到村里,再回村时不至于落差太大。村两委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经常以党员会或群众代表会的形式召集村民商议村庄绿化美化这个事,最后达成了建设“富美徐梅”的共识。

现在在我们村,你丝毫看不到那种破败的乡村景象。在外地生意做的再好再有钱的人,都会花上大几十万元甚至一两百万元,在村里建一套三层或四层的楼房。楼房的风格不一,各具特色,主要取决于主人在外地接受的熏陶和个人喜好,苏派、京派的都有。

深读周刊:家家户户打造得那么“高大上”,在某种程度上,对村庄整体环境的改造提升也是一种倒逼吧?

常先春:小家小户的建设与村庄大家庭的提质,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让长年在外打拼的人回到家有一种新鲜感、自豪感,他就特别愿意回家;让留村和回家的人接纳并支持村两委建设美丽乡村的提议和想法,积极参与村庄建设中来,村庄才会打造得更美丽更怡人。

深读周刊:所以,徐梅村才在无山无水的平原大地上,硬生生打造出一个“国家森林乡村”来?

常先春:像我们徐梅这种皖北平原上的村庄,没有皖南山区的森林优势,能获评国家森林乡村,的确不多见。但我们村借助土地整治和“一户一块田”改革,把路边沟边和荒滩荒地整理出来,总共400多亩,全部纳入村集体。除去部分公共服务用地外,其余全部用来种了树和花。另外,我们村还充分利用村旁、路旁、水旁和房前屋后、农田林网的土地空间,实施乡村绿化工程,做到应栽尽栽、应绿尽绿。市、县、乡等各级农林部门来我村考察调研时,都为我们村能做到这一点感到惊喜、意外。

“树种下去,就是全村的财富”

深读周刊:听说您现在苦恼一件事:村里无地可栽树?

常先春:可不是嘛,我们村现在只有利用一些边边角角或一些需要补植的地方才能栽上树,和周围有的村任凭地块空着、荒着,完全不一样。在我们村走走转转,你会发现,虽然没有成片成片的树林,但我们村几乎所有没有硬化的田埂、沟塘边和房前屋后,甚至庭院内部,都种上了树。行道两旁有白蜡、红榉、女贞,见缝就栽;房前屋后有樱树、绿梅、枣树、石榴,色彩斑斓。放眼看,高的、矮的,高杆的、球状的,常绿的、落叶的,品类丰富,错落有致。

为了让村庄绿化更养眼、更耐看、不扰民,我们十分愿意和前来调研的农林专家探讨什么树适合我们栽、什么树在绿化环境的同时又能产生不错的经济效益,我们也十分愿意听取专家的意见建议。去年,我们村就按照市林业部门建议,清理了大观杨等杂树,重新栽植了上万株乡土树种。初步估算,到目前我们村已经有40多个绿化树种。

深读周刊:村庄绿化这些年,投入大概有多少?资金是怎么保障的?

常先春:严格意义上说,徐梅的村庄绿化工作已经开展了6年,到现在300万元投入肯定是有了。这些绿化资金,主要是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号召在外地经商的老板回家承包造林和捐资、村两委干部筹资等办法来解决。去年,县委组织部“百千万”工程有一笔60万元的培强扶优资金划拨到村,我们按照整村推进的原则,将这笔资金全部用于4个自然庄的特色树种种植和“长寿树村”建设上。

对于这笔资金的使用,我们是这么想的:60万元栽下去的树,三年以后绝对不是简单的120万元、180万元的事。我们村2016年被列为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19年获评国家森林乡村,2020年入选安徽省第二批美丽乡村示范村,现在文旅部门又计划推报我们村为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这些招牌的获取,靠的都不是一次性的投入,而是经年累月的积累。种树,正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将来的事。树种下去了,对全村来说无异于攒下了一笔财富。

深读周刊:今年在村庄绿化这块有什么打算?

常先春:市里面提出了在乡村因地制宜打造“五小园”的概念,比如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药园、小竹园之类的。我们村也在积极谋划这个事,前不久才花出去几千块买花种,还准备在全村几个自然庄里补植一些树。之前有领导来我们徐梅村,看到村里绿化美化做的不错却独独没有梅,于是提出来可以栽种点梅花,我们今年也想着要栽一点梅,腊梅、红梅、绿梅、美人梅和宫粉梅,都有考虑。想着以后村民们不用出村,就可以连着好几个月能欣赏到梅花。

深读周刊:你们村现在又富又美,您作为早一批外出经商致富、现在又回村致力改善村庄环境的带头人,功劳实在不小。

常先春:千万别这么说。我们徐梅村的发展是村民支持的整体发展,我只是年轻时走南闯北,见识稍微广一点,想法稍微超前一点,也愿意把自己的设想提出来,召集村民代表或党代表开会商议,大家接受后再发动大家一起干,就是这样。

现在,我们周边的一些村也在盯着徐梅看、跟着徐梅学。比如,我们村去年种花效果比较不错,今年就有附近的村干部找到我,让我买花种时也给他们带一点。今年有人看我们村栽梅树了,也在找我打听代买植株的事。这么看来,徐梅村是不是也起了点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对周边村来说?

【记者手记】

“有时我在想,最不该在村里待的人就是我。”采访中,常先春不经意冒出的这句话,其实我十分理解。毕竟,他在全国多地有十几个打包站,老婆和两个儿子、孙子们全都不在自己身边,一个人在村里留守,孤独寂寞不说,“仅靠村里发的那点工资,连台车都养不起。”

但是,他还是坚持留在了村里:“反过来看看自己这几年为村里所做的事,看看村容村貌发生的变化,心里好像又挺知足、挺自豪的。”他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实施,在城里积累了一定财富的农民子弟,上了年纪后最终会有和他一样的想法:回到宜居宜游的美丽农村颐养天年。所以接下来,他要紧跟中央政策指引,在村里蹚一蹚养老产业的路子,搞一搞农民养老事业试点。

不得不说,常先春是一个有眼界、有远见、有想法、想干事的基层干部样本。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