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禁塑新规,倾力打造“无塑之城”

2021-03-26 15:21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茂峰/文 刘晨/图                                                                                                                                  

随手丢弃的一次性超薄塑料袋,不仅影响市容环境,还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008年6月,国家颁行“限塑令”,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一次性塑料购物袋。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限塑令”实施初期取得一些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限塑令”形同虚设,各种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又大行其道。

为了治理“白色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2019年,我市出台《关于推广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防止白色污染的实施意见》,在全省先行先试探索建立“禁塑”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白色污染”。为了将活动引向深入,日前,市政府发布47号令,提出自今年3月1日起,禁止生产、销售、提供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专家认为,此举对于打造“材料之都”、“无塑之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现场直击】 超薄塑料袋退出市场

“现在用的塑料袋挺好,厚实,不容易破,还可以重复使用”,“这可是环保型可降解塑料袋,不信你放在鼻子上闻闻,一点异样的气味都没有”……

3月13日上午,家住群力小区的张素梅买菜时忽然发现,菜市场摊位上发生一个明显的变化:原先每个摊位旁悬挂的五颜六色的超薄塑料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厚实且可重复使用的塑料袋。张素梅颇感好奇,随手拿起一只塑料袋用手指捻了捻,厚实、挺括,再将塑料袋凑到鼻子上闻了闻,没有闻到任何难闻的气味。“这个好,早就该用这样的塑料袋了!”

“现在小区200多家商户已经全部更换了环保塑料袋,为了方便商户购买环保塑料袋,目前正在与塑料袋经销商洽谈,作为配套项目引入市场。”群力街菜市场负责人李连宝告诉记者,群力街菜市场共有商户200多户,由于菜品丰富,价格公道,不仅附近居民来此买菜,很多家住很远的老人也会乘坐公交车前来买菜,市场每天接待市民上万人次。

每一位到菜市场的人都会购买数量不等的鱼、肉或蔬菜,每个商家都会将所购菜品用塑料袋打包,按每个消费者用5个塑料袋计算,整个市场每天塑料袋的使用量大约5万只。“如果这些塑料袋不能重复使用或降解,将造成多么严重的白色污染”。

3月18日,蓝天菜市场,市民将选中的水果放入塑料袋。

市政府发布《蚌埠市禁止、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后,市场在醒目位置张贴了政府发布的“禁塑令”,同时召开经营户代表会议,广泛宣传禁塑的意义,并派出市场管理人员逐个摊位分发宣传材料,做到人人知晓。

原先市场上使用的超薄塑料袋都有专门的供应渠道,在向商户宣传的同时,我们还提前与多家塑料袋供应商对接洽谈,要求他们调整塑料袋供应结构,以优惠的价格向经营户提供符合禁塑令要求的塑料袋。

“过去那种超薄塑料袋很便宜,但质量差只能使用一次,现在这种塑料袋结实又环保,顾客也喜欢”。离开群力街菜市场,记者又来到位于经开区的蓝天路菜市场进行探访。

蓝天路菜市场南大门入口处上方,液晶显示屏上不停地滚动播放着禁塑令相关内容,放置在一旁的大喇叭循环播放着“禁塑令”。

走进市场,但见每个摊位前都挤满了前来采购蔬菜鱼肉的市民,整个市场红红火火,热闹非凡。

“这塑料袋是环保的吗?”“是的,你就放心使用吧,我们用的是食品级塑料袋”。在迎门转角处的一个面条摊档,一位顾客拿起店主递过来的一小袋面条,不太放心地问,年轻的女店主爽朗地说:“吃的东西可不能马虎,我们早就用食品级塑料袋了,这样的塑料袋即使吃进肚子里也保管没事儿”。

在一个水果摊前,记者以购水果为由,向店主要了一个大号塑料袋。拿到塑料袋后,记者先在手里摸了一下厚度,与过去的那种超薄塑料袋不同的是,这种塑料袋不仅挺括,韧劲也很大,估摸着装满水果也不会出现破损现象。见记者对塑料袋比较在意,店主提高嗓门道:这样的塑料袋你就放心使用吧,不仅不会破,拿回家还能装别的东西重复使用。

“与过去那种超薄塑料袋相比,这种塑料袋价格贵吗?”“贵是贵一些,但因为结实,用起来省”。店主告诉记者,过去菜市场里使用的基本上是超薄塑料袋,由于质量不好,容易破,通常需要套两只才能保证不出问题。“很多人喜欢骑自行车、电瓶车过来购物,塑料袋不结实,很容易中途出现纰漏”。

“目前,经营户使用的塑料袋都是单独购买的,待经营户将剩余的塑料袋用完后,市场将统一从厂家购进可降解塑料袋,集中采购的目的,一是可以降低经营户塑料袋的采购成本,二是可以保证塑料袋使用可降解材料”。蓝天路菜市场运营部经理刘喜告诉记者,政府出台禁塑令是一件大好事。每天打烊后,市场环卫人员都要对整个市场进行卫生大扫除,过去清扫市场时,都会扫出大量的破损塑料袋,这些塑料袋都随同垃圾一起清运,最后就形成了“白色污染”。3月1日起《蚌埠市禁止、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实施后,0.025毫米超薄塑料袋退出市场后,垃圾中已很少再有塑料袋了。

“与超薄塑料袋相比,现在使用的环保塑料袋虽然贵一点,但用起来省”。采访中一位水果经营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先那种花花绿绿的超薄袋,每只大约0.03元,现在这种厚度的环保塑料袋每只大约0.05元。表面上看,价格贵了近一倍,但由于厚实耐用,不容易破损,实际的使用价值要比超薄的好。更何况顾客最喜欢环保袋。“现在环保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时尚,使用环保袋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禁塑之路】 倾力打造“无塑之城”

“目前菜市场上使用的‘环保袋’,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也不是真正的环保袋,只有使用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制作的塑料袋才是真正的环保袋”。说起目前菜市场上普遍换上了厚度超0.025毫米塑料袋的情况,市生物基材料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蚌埠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王传虎告诉记者,最新出台的《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提出禁止、限制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的生产、销售、提供和使用。仅有塑料袋厚度上的规定和限制,因此仍然属于限制使用的范畴。

回民小学校园禁塑宣传。

“0.025毫米”是国家相关部门经过多次试验和调查后决定使用的标准。在实验和调查过程中发现,所谓的“白色污染”,“塑料袋满天飞”的状况主要是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薄塑料袋造成的。不可降解的厚塑料袋如果使用后随意丢弃同样也会造成污染。由于厚塑料袋可以多次循环使用,相对于超薄塑料袋来说要“环保”得多。

据介绍,塑料是近年来应用十分广泛的新型材料,这种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给工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塑料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对塑料的过度使用。由于塑料使用广泛,我国提出应对塑料污染的措施是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提供和使用。从这个层面理解,没有“一刀切”要求全部使用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制作的包装袋,仍然是一个过渡性政策,最终在不少领域完成从“限塑”到“无塑”的过度才是终极目标。

轻薄、柔软、光洁、半透明、在手里反复搓揉,如丝绸般顺滑,这是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袋给记者留下的美好印象……

3月14日上午,在淮上区政务综合楼一层楼梯口,保洁员孙晓洁正在小心翼翼地更换垃圾袋。见记者对新换的垃圾袋很感兴趣,孙晓洁笑着说,这可是生物基材料制作的可降解塑料袋,这样的塑料袋不仅没有味道,还绿色环保,避免环境污染。

“我们的保洁员都经过了专门培训,公司要求每一位保洁员不仅要当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者,还要当可降解塑料袋的宣传员,成为绿色理念的传播者”。淮上区政务综合楼物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8年开始,淮上区就开展了可降解塑料袋的推广使用工作,当年,淮上区机关事业单位共购买使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袋25530只。从使用情况来看,这种可降解塑料袋结实好用,最重要的是通过试点,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淮上区是我市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的先行者,淮上区先行试点后,201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推广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防止白色污染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了蚌埠“禁塑”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9年7月底前,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等单位全面禁止购买、使用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全部采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袋替代;9月底前,禁止购买、使用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餐盒、塑料杯,全部采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2019年12月底前,民办学校、民营医院、大型超市、大型商场等单位和场所禁止提供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盒、塑料杯,全部采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2020年12月底前,实现《蚌埠市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推广目录》所列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在全市范围内对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100%替代。适时在全市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盒、塑料杯。

蚌埠禁塑令推出后,我市禁塑工作按照既定目标全面推进。为了了解禁塑令执行情况,连日来,记者先后来到本市多家商场超市、酒店和物流快运公司进行采访。

3月15日上午,在华运超市淮河文化广场店记者看到,收银台前摆放着一摞规格不同的塑料袋,记者拿到手里仔细察看,上面不仅有“生物基可降解”字样,还用大字印刷了宣传标语:“生物降解可替代,绿色发展有未来”。安徽华运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志刚介绍,蚌埠市禁塑令出台后,公司在旗下所有超市推广使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袋,从成本上看,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袋价格相对较高,但由于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顾客也十分乐于使用。

近年来随着网购的兴起,快递行业的一次性塑料包装也成为白色污染源。蚌埠禁塑令实施后,绿色也成为我市快递行业一抹亮色。

3月17日下午3时许,中国邮政蚌埠分公司龙子湖区营业部的快递小哥正在紧张地封装快件,营业部经理王荣告诉记者,这个快递点日均寄出的快件约400件,为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自行封装的邮件100%使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这些可降解包装材料均是百分之百的‘蚌埠造’”。

事实上,在打造“无塑蚌埠”的征程中,蓬勃发展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一直提供着重要支撑。

蚌埠天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是可降解快递袋的生产企业,为了攻克聚乳酸耐高温性能较差难题,天成公司开展科技攻关,一举攻克了聚乳酸改性技术,填补了生物基新材料改性领域技术空白。玉米或者农作物秸秆可转化生产聚乳酸,可以完全替代石油基塑料制品,目前固镇县以丰原集团为核心集聚了5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20年聚乳酸产值突破500亿元,至2025年,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守护绿色】 绿色发展人人践行

花红柳绿,阳光明媚,美丽的龙子湖波光粼粼。3月11日下午3时许,一群身穿校服的小学生正在龙子湖东岸捡拾垃圾和塑料袋。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点明了活动的主题:“拒绝白色污染,保护我们的家园”。

带队老师刘甜甜告诉记者,这些孩子都是第一实验学校中山校区五年级学生,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们感受到保护环境的责任。

“禁塑不止是政府的事,更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在孩子心间根植绿色的种子,将会影响一个家庭。”刘甜甜认为,这么多年来,之所以超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大行其道,是因为价格低廉,商家免费赠送,消费者乐享其成。说到底是因为消费者图省事儿,如果所有消费者都有高度的环保意识,拒绝使用,那么这些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便失去了市场。

每年春天都带学生到这里开展环保活动,孩子的感受是,白色污染物越来越少了,龙子湖的环境越来越美了。通过活动,孩子们感受了守护绿色的责任。活动结束后,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写一篇关于“禁塑从我做起”的习作,一方面可以强化孩子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能锻炼一下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我们主动‘控塑’,别让生态‘控诉’”,“全面禁塑人人参与,绿色蚌埠家家受益”……在市发改委、蚌埠日报社近日举办的禁塑口号网络征集活动中,不少市民在网络上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此次禁塑口号网络征集活动一等奖得主徐斌告诉记者,作为一个蚌埠人,看到蚌埠致力于打造“无塑蚌埠”,内心十分激动,看到网络发出的禁塑口号征集活动时,略加思索,就写出了“绿色发展始于心,全面禁塑践于行”这句话。“禁塑令是政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项政策,而要让塑禁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还需要每一位市民身体力行”。

第一实验学校学生在龙子湖东岸开展环保活动之际,另一个由成人组成的环保志愿者队伍也在以实际行动为禁塑做出自己的努力。

3月12日上午,几面红旗在涂山上迎风招展。10多名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奔走在山林间,寻找并将游客丢落的塑料袋捡拾起来,装进随身携带的可降解塑料袋里。志愿者李东华告诉记者,志愿者分布在各行各业,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用行动来守护绿色,保护环境。平时他行的行动地点在居民小区,双休日在小区里开展环保宣传,捡拾居民丢弃的一次性塑料袋,虽然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坚持下来,也颇见成效。现如今居民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了,因为无论是居民小区,还是山林之中,可以捡拾到的塑料袋越来越少了。

“白色污染的减少,在于更多市民加入了自带‘装备’的行列”。安徽华运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志刚介绍,塑料袋是超市里必备的商品,在国家限塑令未出台前,基本都是超市免费提供,塑料袋有偿使用后,顾客的使用量逐渐减少,自带购物装备的顾客越来越多,现在虽然超市也备有可降解塑料袋,但顾客的购买量却并不大,一个超市一天1000只左右。“因为大部分顾客选择自带购物袋”。

记者采访中看到情形也客观上印证了胡志刚的观点。早上9时是超市人流密集时段,3月16日,记者在华运超市淮河文化广场店收银台前看到,收银员将所购物品扫码后,不少顾客就将所购商品装入自己随身携带的无纺布袋子里,临时购买可降解塑料袋的通常是随机进店购物的年轻人。

“每一次来超市我都是自带袋子,这既省钱又环保,何乐而不为呢!”一位老年顾客告诉记者,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前些年超市免费提供塑料袋,为了省事也懒得自带,后来塑料袋有偿使用后,为了省钱就自己带,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出门购物带袋子的习惯,不仅到超市自带袋子,就是到菜市场也同样带着,家里的袋子没用破从来舍不得扔,为的就是多次重复使用。“环境保护提倡自带购物袋,我们这么做也算赶上了一回时尚”。

“蚌埠市民环护意识之所以能够得以大幅提升,在于政府持续不断地宣传推进,也在于蚌埠对于环境保护的真切认识”。蚌埠市委党校副教授陈小洁,是长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一名学者,她认为,蚌埠人对环境污染曾经有过切肤之痛,淮河是蚌埠人民的母亲河,蚌埠人曾经历过“守着淮河买水吃”的尴尬,大约从那时起,环境保护的意识就在蚌埠人心中种下了种子。白色污染的后果虽然不像河水污染那样立时显现,但也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阴影。

助力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为蚌埠打造无塑城市提供了强劲动力。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唐敏认为,近年来,蚌埠致力于打造“材料之都”、“无塑之城”,其中生物基新材料是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循环再生、绿色低碳等特点,正逐步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又一主导产业,对于替代石化产品、保障能源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发展,蚌埠市已形成以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呋喃聚酯、塑木复合材料为支撑的“三聚一塑”生物基产业发展体系,以固镇经济开发区为核心、怀远县龙亢经济开发区和淮上经济开发区为主阵地的产业发展格局。蚌埠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体系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先导,全体市民共同守护绿色,是打造“无塑之城”的精神依托。

□记者手记 守护绿色 助力发展

采访过程,也是新闻再发现的过程。在记者连续多日的采访中,“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材料”这样的专业名词不止一次从普通市民口中脱口而出。

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材料,是我市决战工业的主阵地,是我市近年来倾力打造的一张闪亮的产业名片。经历过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退则城市退的潮起潮落,蚌埠人更懂得产业发展之于城市影响力的重要意义,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提到“禁塑令”时,很多市民表示,生物基材料是蚌埠的主导产业,生物基材料是塑料可替代制品生产的原材料,因此只有全面禁塑、限塑,才能为生物基材料产业扫清路障,从这个意义上说,参与禁塑,为禁塑出力,就是支持蚌埠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

既守护了美丽的家园,又助力了产业发展。也许,正是这种心系家乡发展的情怀促使更多市民积极投身于禁塑的行列。                                                                                                                    

33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