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景 通讯员 郭庆
走进安徽帝晶显示模组生产基地项目,工程车来回穿梭,整个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为确保今年投产打下基础。
在建项目不远处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园3号厂房,安徽中科大禹科技有限公司的等离子体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内,等离子体空气消杀系列产品正在根据当前疫情需求,进行技术研发更新。
经济发展,项目为王。禹会区把抓项目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抓手,抢抓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机遇,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平台,充分利用好自贸区的发展平台,以“1”个《蚌埠市西部城市更新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规划》为总领,细化《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规划》等“N”个园区产业规划。以规划为引领,在服务硅基、生物基我市优势产业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集中打造电子信息、光电器件、人工智能、新型建材等产业园,形成集聚效应。
中国(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成立以来,禹会区新增注册企业347户,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个,总投资127.7亿元。2020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7个,总投资超130亿元,包括2个20亿元以上项目,完成市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102亿元,26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32个省重点项目开工,开工、竣工率100%,入库率100%,均为全市第一。
为做足盘活文章、节约集约用地,禹会区对基地项目进行动态管理,试行亩均绩效制度评估,对未按期开发建设的土地或低效利用资产,通过依法评估收回、帮扶租赁合作等方式,安排新批项目。目前,已收回土地约661亩、厂房20万平方米,整合闲置资源,实现腾笼换鸟,已落户安徽爱特深可可食品、中科米微、九州云箭等项目。
禹会区跟时间“赛跑”,缩短项目周期,实现轻资产运营。根据项目需要,由政府投资建设适合一般性工业项目生产和研发的标准化厂房或定制厂房,企业可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买、租买结合等方式入驻,无需拿地建厂,减少了图审、施工等环节,将更多资源和精力集中于研发、生产,实现企业轻资产运营。中科大禹、星联智创等37家企业入驻,其中18家企业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入规。依托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成电子信息产业园、新型材料产业园、双创孵化产业园等专业化园区,拥有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以上,推动方驰新材料、康庄光电等一批已签约项目入驻,支持轩纬科技等已入驻企业建成投产。
坚持双招双引,擦亮禹会对外合作名片,积极融入长三角、珠三角,充分发挥长三角、合芜蚌、淮河经济带、自贸区政策叠加优势。创新“基地+基金”模式,拓展禹会大湾区前沿基地、上海“双城孵化、双城创业”基地招引功能,搭建与金华武义县、上海宣桥镇区块链接,深入与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进一步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大湾区制造业内迁、长三角产业转移重要窗口。搭建投资平台,发挥产业基金优势,吸引一批高端产业资源落地,推动产业发展。 先后出资参股嘉兴科微、北京元培、安芙兰、小村资本等7家基金。着力组建成果转化基金,用好现有基金,注重多环节综合服务,最大限度吸引长三角创新成果向禹会集聚。
日前,禹会区与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安徽省第一家供应链综合商业服务公司——安徽大禹怡亚通供应链有限公司,通过供应链综合商业服务平台,可集聚产业要素资源、服务产业上下游企业、助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当地产业和企业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的服务。截至目前,该区采取直投方式投资企业12家,引进上海众新、帝晶光电、西安诺万电子等一批企业落地,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禹会区通过盘活土地存量、企业轻资产运营、“双城招引、双城创业”、“基地+双基金”金融服务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蓬勃发展添劲赋能,为我市加快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贡献禹会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