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探寻蚌埠“红色富矿”

2021-04-23 08:04 蚌埠新闻网  

□核心提示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根据地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不变色。

作为水陆交通枢纽城市,蚌埠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2年,蚌埠就成立了安徽首个工会组织——蚌埠铁路工会,1926年蚌埠创建了安徽首个由产业工人组成的党组织——中共蚌埠特别支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蚌埠是中共长淮特委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张爱萍、张震将军率部进入蚌埠,创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蚌埠是淮海战役南线作战的主战场,孙家圩子以渡江作战的军事指挥中心和华东地区的政治决策之地,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蚌埠这片热土上,曾发生慷慨悲壮的战斗,浸染了革命先烈的鲜血,涌现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红色故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激励蚌埠人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精神财富。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深读周刊》记者遍访蚌埠革命遗址——

革命遗址遍布淮河两岸

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四月是蚌埠最美的季节。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日子里,记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开始了一场探寻蚌埠红色富矿的采访之旅。

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是我们探访的第一站。沿解放路一路南行,经黄山大道,拐上了一条绿树簇拥的乡村公路,沿着这条最美乡村路继续南行约4公里,道路右侧一片建筑呈现在眼前。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孙家圩子!”还未下车,陪同采访的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宣教科科长张在兵的激动之情已写在脸上。

通向纪念馆的道路修得宽阔而平整,院外的小广场上正在举办红色公交开通仪式。我们无暇感受眼前这热闹的气氛,立即进入旧址参观崇敬已久的这片“圣地”。

偌大的院落里,错落地分布着几座低矮的茅草屋,这是典型的皖北农村小村落的式样和布局。走进茅屋,眼前看到的是简陋的生活设施,一张木板床,一张长条板凳,谁能想到,这竟是当年制定渡江战役作战方案的邓小平、陈毅、张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居住的地方。

简陋的房屋里,一张没有上漆的木制长桌,一个破旧的写字台,桌上摆放着一只热水瓶和几只茶杯,一部电话和挂在墙上的作战地图,成为会议室的全部家当。谁又能想到,就是在这间会议室里,总前委召开会议,具体研究并制定了渡江战役作战方案,并拟定了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纲领性文件——《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孙家圩子曾经是渡江战役前方军事指挥中心和华东地区的政治决策之地”。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郭照东告诉记者,渡江战役总前委之所以选择落脚在孙家圩子,是孙家圩子有着特殊的地理条件。

指着墙上悬挂的作战地图,郭照东介绍,孙家圩子北距蚌埠市区10公里,东距津浦铁路、西距淮南铁路均只有几公里,东部、北部都为逶迤的群山所环抱,一条简易的乡村公路穿村而过。这里易机动、极隐蔽,既便于集中指挥,又可屏障来自南京的国民党军飞机空袭,是战时军事指挥机构最为理想的驻扎地点。

一实校城南校区小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949年3月22日至4月4日,总前委、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等机关和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十多位领导人,分住在孙家圩子十多户农民家中,在这里召开会议,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出的渡江战役设想绘成了组织实施的蓝图。

除了拟定了指导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纲领性文件——《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外,为适应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需要,华东局还在这里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等一系列带有指导性方针性的文件,为人民解放军进军江南进行了政策准备。在这里,第三野战军下达了《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吹响了渡江战役进军的号角……

孙家圩子为渡江战役的全面胜利,乃至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因此在党史、军史及中国革命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蚌埠是因淮水而生的城市,淮河这个天然屏障,使它在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津浦铁路开通,陆路和水路的交通之便,以及其承东启西、地接南北的地理位置,又让它在中国革命史的舞台上扮演了不平凡的角色。

早在1922年,蚌埠就成立了安徽首个工会组织——蚌埠铁路工会,蚌埠铁路工会成立后的第二年就举行了蚌埠铁路工人大罢工。1925年秋,共产党员开始在蚌埠组织工人运动、发展党组织,于1926年1月创建了安徽首个由产业工人组成的党组织——中共蚌埠特别支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蚌埠成为组织领导沿淮十几个县党组织的中共长淮特委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张爱萍、张震将军率部进入蚌埠,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蚌埠是华中敌后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战争时期,蚌埠又是淮海战役南线作战的主战场,孙家圩子以渡江作战的军事指挥中心和华东地区的政治决策之地,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

为了探寻革命先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了解蚌埠革命历史的全貌,4月20日下午,记者又来到位于蚌埠东郊曹山南麓的蚌埠革命历史陈列馆参观采访。

鲜花争艳,青松吐翠……沿石阶而上,耸立于曹山之巅的纪念碑巍峨雄壮,“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纪念碑前,不少市民仔细阅读着《蚌埠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和《始建蚌埠革命烈士纪念碑记》。

陈列馆位于半山腰西侧,展厅面积约400平方米,分四个展厅,以时间为轴,以文字、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展示了从党的创立,到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蚌埠地区革命斗争的恢宏画卷。

英烈故事民众广为传颂

程良、宋玉琳、杨兆成、陈履真、朱务平、赵连轩……在一面巨大的墙壁上,张贴着几十位革命英烈生前的照片,照片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黑体大字庄严肃穆。

“这个英雄群体一共22位,他们是蚌埠革命烈士代表。”讲解员告诉记者,每一张图片后面都隐藏着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1999年5月14日,蚌埠革命历史陈列馆迎来了几位特殊身份的祭奠者,其中一位是与蚌埠结下不解之缘的张震将军。在重返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回顾渡江作战方略拟定过程后,来到蚌埠革命历史陈列馆凭吊英烈。参观展览时,当目光触及李文宗烈士的照片时,他立即驻足端详,并向大家详细介绍了1941年11月在主持小秦家会议后,被日军包围的遇险经历。“正是李文宗冒死相救我才得以脱险,这次是我抗战期间最危险的一次经历。”

李文宗是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他抗击日军的故事为固镇人民耳熟能详。

湖沟镇党委书记程强告诉记者,李文宗是土生土长的湖沟人,同时也是当年湖沟知名的“秀才”。固镇沦陷后,李文宗毅然拿起武器投身抗日。他号召家族乡亲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仅两天时间,一支5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就迅速组建成立。由于李文宗为清末秀才,这支队伍被当地百姓称为“秀才游击队”。

在李文宗带领秀才游击队打击日寇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同时,另一位抗战英雄也为人们所熟知。他就是被敌人杀害于“湖沟集”的抗战烈士张漫萍。

在固镇县湖沟镇五里村的张漫萍纪念广场上,当地政府为张漫萍烈士塑了一尊高达8.1米的全身雕像。在张漫萍烈士简介里,记者了解到,1939年6月,张漫萍随彭雪枫部首次进军淮上,在蚌埠地区开展持久的抗日游击斗争。1944年10月,中共蚌埠工委(对外称“淮河办事处”)成立,张漫萍先后任工委委员兼组织科长、副书记、书记。其间,张漫萍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化装进入日伪军占领的蚌埠,指导党的秘密斗争。

1947年7月,张漫萍再次冒险进入蚌埠,约见秘密党组织负责人,在离开蚌埠途经怀远陈集时,张漫萍不幸被捕。面对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张漫萍始终昂首挺立。从张漫萍口中一无所获的敌人恼羞成怒,旋即将其杀害投入浍河,牺牲时年仅37岁。

欧明海,两次活捉日军士兵、三次枪杀伪集长,让敌人闻风丧胆;高揖三,蚌埠沦陷期间秘密发展党员,建立抗战时期蚌埠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小蚌埠支部,在漫漫黑夜里点亮“第一盏明灯”;康善贤,以中共地下秘密联络点留芳照相馆为掩护,发展组织,传递情报,与敌人斗智斗勇;周邦启,从文弱书生,到铁血战士,开辟宿东根据地,带领游击队与敌人展开顽强斗争,最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

在探寻先烈足迹,探寻红色富矿的过程中,记者在市区、固镇、怀远、五河听到了许许多多慷慨悲歌,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这些故事,让人感慨,催人奋进,令人沉思。

红色精神传承奋进力量

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沦陷后,日军沿着津浦线一路北上, 1938年2月2日,蚌埠沦陷后,国民党军逃之夭夭,经过激烈的淮河阻击战,以蚌埠为中心的皖北广大地区被日伪军占领。

水陆交通便利,地接南北、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使蚌埠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在这样具有极大战略价值的广袤地区,必须尽快集聚抗日武装力量,建立敌后游击根据地,痛击并牵制日军。承载着这一使命,在中共中央的部署下,一个名为“新四军淮上办事处”的机构在怀远县龙亢镇钮家湾落户。

4月21日上午,记者冒着零星小雨,来到新四军淮上区办事处旧址参观。新四军淮上办事处纪念馆的大门被一棵老槐树茂密的树冠掩映着,跨进大门,迎面看到的是一尊巨大的雕像:身穿新四军军装,打着绑腿,腰束皮带,双手背在身后,目光坚定地注视着远方……他就是在开辟淮上抗日根据地,在蚌埠地区领导敌后抗战的彭雪枫将军。

“蚌埠沦陷!徐州沦陷!华中告急!中共中央发出迅速在敌后建立游击区的指示,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彭雪枫组建的人民抗日武装,向豫皖苏敌后挺进……”在新四军淮上办事处纪念馆中,一部循环播放的《三进淮上》影片将参观者带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三进淮上》是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制作的一部历史文献纪录片,影片通过新四军带领蚌埠人民在蚌埠淮河以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画面,再现了新四军彭雪枫部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斗争,创建淮上抗日根据地,团结各界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画卷。

淮上,是指淮河以北、浍河以南、津浦铁路以西,宿州至蒙城公路以东的广大地区,自1939年5月起,彭雪枫、张震等率部三次进军淮上,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淮上抗日根据地。

“拍摄彭雪枫《三进淮上》的目的,是为了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从意蕴深刻的蚌埠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郭照东介绍,蚌埠地区红色资源丰富,全市共有遗址88处,其中革命遗址70个,其它遗址18个,数量众多的革命遗址已成为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资政育人的精神财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部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因为这里有我们共和国的立国之本,有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血脉之根,也有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情感之基,还有我们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成长进步的营养之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虽然有很多,但红色遗址无疑是重要的载体。因为红色遗址凝结着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展现了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承载着催人奋进的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数量众多的革命遗址已成为我市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1999年2月新四军淮上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建成开馆以来,就地展出200场次,巡回展出20余次,共接待参观者30余万人次。蚌埠革命历史陈列馆1992年8月1日开馆以来,累计接待200多万人次祭奠、参观。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每年接待参观者20多万人次。

一处处传承红色基因的旧址,一件件镌刻着红色记忆的文物,一个个彰显着红色初心的故事,为淮河儿女在党的带领下砥砺奋进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完)

254

□核心提示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根据地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不变色。

作为水陆交通枢纽城市,蚌埠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2年,蚌埠就成立了安徽首个工会组织——蚌埠铁路工会,1926年蚌埠创建了安徽首个由产业工人组成的党组织——中共蚌埠特别支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蚌埠是中共长淮特委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张爱萍、张震将军率部进入蚌埠,创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蚌埠是淮海战役南线作战的主战场,孙家圩子以渡江作战的军事指挥中心和华东地区的政治决策之地,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蚌埠这片热土上,曾发生慷慨悲壮的战斗,浸染了革命先烈的鲜血,涌现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红色故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激励蚌埠人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精神财富。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深读周刊》记者遍访蚌埠革命遗址——

革命遗址遍布淮河两岸

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四月是蚌埠最美的季节。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日子里,记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开始了一场探寻蚌埠红色富矿的采访之旅。

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是我们探访的第一站。沿解放路一路南行,经黄山大道,拐上了一条绿树簇拥的乡村公路,沿着这条最美乡村路继续南行约4公里,道路右侧一片建筑呈现在眼前。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孙家圩子!”还未下车,陪同采访的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宣教科科长张在兵的激动之情已写在脸上。

通向纪念馆的道路修得宽阔而平整,院外的小广场上正在举办红色公交开通仪式。我们无暇感受眼前这热闹的气氛,立即进入旧址参观崇敬已久的这片“圣地”。

偌大的院落里,错落地分布着几座低矮的茅草屋,这是典型的皖北农村小村落的式样和布局。走进茅屋,眼前看到的是简陋的生活设施,一张木板床,一张长条板凳,谁能想到,这竟是当年制定渡江战役作战方案的邓小平、陈毅、张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居住的地方。

简陋的房屋里,一张没有上漆的木制长桌,一个破旧的写字台,桌上摆放着一只热水瓶和几只茶杯,一部电话和挂在墙上的作战地图,成为会议室的全部家当。谁又能想到,就是在这间会议室里,总前委召开会议,具体研究并制定了渡江战役作战方案,并拟定了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纲领性文件——《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孙家圩子曾经是渡江战役前方军事指挥中心和华东地区的政治决策之地”。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郭照东告诉记者,渡江战役总前委之所以选择落脚在孙家圩子,是孙家圩子有着特殊的地理条件。

指着墙上悬挂的作战地图,郭照东介绍,孙家圩子北距蚌埠市区10公里,东距津浦铁路、西距淮南铁路均只有几公里,东部、北部都为逶迤的群山所环抱,一条简易的乡村公路穿村而过。这里易机动、极隐蔽,既便于集中指挥,又可屏障来自南京的国民党军飞机空袭,是战时军事指挥机构最为理想的驻扎地点。

一实校城南校区小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949年3月22日至4月4日,总前委、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等机关和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十多位领导人,分住在孙家圩子十多户农民家中,在这里召开会议,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出的渡江战役设想绘成了组织实施的蓝图。

除了拟定了指导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纲领性文件——《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外,为适应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需要,华东局还在这里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等一系列带有指导性方针性的文件,为人民解放军进军江南进行了政策准备。在这里,第三野战军下达了《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吹响了渡江战役进军的号角……

孙家圩子为渡江战役的全面胜利,乃至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因此在党史、军史及中国革命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蚌埠是因淮水而生的城市,淮河这个天然屏障,使它在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津浦铁路开通,陆路和水路的交通之便,以及其承东启西、地接南北的地理位置,又让它在中国革命史的舞台上扮演了不平凡的角色。

早在1922年,蚌埠就成立了安徽首个工会组织——蚌埠铁路工会,蚌埠铁路工会成立后的第二年就举行了蚌埠铁路工人大罢工。1925年秋,共产党员开始在蚌埠组织工人运动、发展党组织,于1926年1月创建了安徽首个由产业工人组成的党组织——中共蚌埠特别支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蚌埠成为组织领导沿淮十几个县党组织的中共长淮特委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张爱萍、张震将军率部进入蚌埠,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蚌埠是华中敌后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战争时期,蚌埠又是淮海战役南线作战的主战场,孙家圩子以渡江作战的军事指挥中心和华东地区的政治决策之地,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

为了探寻革命先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了解蚌埠革命历史的全貌,4月20日下午,记者又来到位于蚌埠东郊曹山南麓的蚌埠革命历史陈列馆参观采访。

鲜花争艳,青松吐翠……沿石阶而上,耸立于曹山之巅的纪念碑巍峨雄壮,“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纪念碑前,不少市民仔细阅读着《蚌埠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和《始建蚌埠革命烈士纪念碑记》。

陈列馆位于半山腰西侧,展厅面积约400平方米,分四个展厅,以时间为轴,以文字、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展示了从党的创立,到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蚌埠地区革命斗争的恢宏画卷。

英烈故事民众广为传颂

程良、宋玉琳、杨兆成、陈履真、朱务平、赵连轩……在一面巨大的墙壁上,张贴着几十位革命英烈生前的照片,照片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黑体大字庄严肃穆。

“这个英雄群体一共22位,他们是蚌埠革命烈士代表。”讲解员告诉记者,每一张图片后面都隐藏着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1999年5月14日,蚌埠革命历史陈列馆迎来了几位特殊身份的祭奠者,其中一位是与蚌埠结下不解之缘的张震将军。在重返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回顾渡江作战方略拟定过程后,来到蚌埠革命历史陈列馆凭吊英烈。参观展览时,当目光触及李文宗烈士的照片时,他立即驻足端详,并向大家详细介绍了1941年11月在主持小秦家会议后,被日军包围的遇险经历。“正是李文宗冒死相救我才得以脱险,这次是我抗战期间最危险的一次经历。”

李文宗是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他抗击日军的故事为固镇人民耳熟能详。

湖沟镇党委书记程强告诉记者,李文宗是土生土长的湖沟人,同时也是当年湖沟知名的“秀才”。固镇沦陷后,李文宗毅然拿起武器投身抗日。他号召家族乡亲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仅两天时间,一支5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就迅速组建成立。由于李文宗为清末秀才,这支队伍被当地百姓称为“秀才游击队”。

在李文宗带领秀才游击队打击日寇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同时,另一位抗战英雄也为人们所熟知。他就是被敌人杀害于“湖沟集”的抗战烈士张漫萍。

在固镇县湖沟镇五里村的张漫萍纪念广场上,当地政府为张漫萍烈士塑了一尊高达8.1米的全身雕像。在张漫萍烈士简介里,记者了解到,1939年6月,张漫萍随彭雪枫部首次进军淮上,在蚌埠地区开展持久的抗日游击斗争。1944年10月,中共蚌埠工委(对外称“淮河办事处”)成立,张漫萍先后任工委委员兼组织科长、副书记、书记。其间,张漫萍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化装进入日伪军占领的蚌埠,指导党的秘密斗争。

1947年7月,张漫萍再次冒险进入蚌埠,约见秘密党组织负责人,在离开蚌埠途经怀远陈集时,张漫萍不幸被捕。面对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张漫萍始终昂首挺立。从张漫萍口中一无所获的敌人恼羞成怒,旋即将其杀害投入浍河,牺牲时年仅37岁。

欧明海,两次活捉日军士兵、三次枪杀伪集长,让敌人闻风丧胆;高揖三,蚌埠沦陷期间秘密发展党员,建立抗战时期蚌埠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小蚌埠支部,在漫漫黑夜里点亮“第一盏明灯”;康善贤,以中共地下秘密联络点留芳照相馆为掩护,发展组织,传递情报,与敌人斗智斗勇;周邦启,从文弱书生,到铁血战士,开辟宿东根据地,带领游击队与敌人展开顽强斗争,最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

在探寻先烈足迹,探寻红色富矿的过程中,记者在市区、固镇、怀远、五河听到了许许多多慷慨悲歌,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这些故事,让人感慨,催人奋进,令人沉思。

红色精神传承奋进力量

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沦陷后,日军沿着津浦线一路北上, 1938年2月2日,蚌埠沦陷后,国民党军逃之夭夭,经过激烈的淮河阻击战,以蚌埠为中心的皖北广大地区被日伪军占领。

水陆交通便利,地接南北、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使蚌埠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在这样具有极大战略价值的广袤地区,必须尽快集聚抗日武装力量,建立敌后游击根据地,痛击并牵制日军。承载着这一使命,在中共中央的部署下,一个名为“新四军淮上办事处”的机构在怀远县龙亢镇钮家湾落户。

4月21日上午,记者冒着零星小雨,来到新四军淮上区办事处旧址参观。新四军淮上办事处纪念馆的大门被一棵老槐树茂密的树冠掩映着,跨进大门,迎面看到的是一尊巨大的雕像:身穿新四军军装,打着绑腿,腰束皮带,双手背在身后,目光坚定地注视着远方……他就是在开辟淮上抗日根据地,在蚌埠地区领导敌后抗战的彭雪枫将军。

“蚌埠沦陷!徐州沦陷!华中告急!中共中央发出迅速在敌后建立游击区的指示,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彭雪枫组建的人民抗日武装,向豫皖苏敌后挺进……”在新四军淮上办事处纪念馆中,一部循环播放的《三进淮上》影片将参观者带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三进淮上》是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制作的一部历史文献纪录片,影片通过新四军带领蚌埠人民在蚌埠淮河以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画面,再现了新四军彭雪枫部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斗争,创建淮上抗日根据地,团结各界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画卷。

淮上,是指淮河以北、浍河以南、津浦铁路以西,宿州至蒙城公路以东的广大地区,自1939年5月起,彭雪枫、张震等率部三次进军淮上,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淮上抗日根据地。

“拍摄彭雪枫《三进淮上》的目的,是为了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从意蕴深刻的蚌埠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郭照东介绍,蚌埠地区红色资源丰富,全市共有遗址88处,其中革命遗址70个,其它遗址18个,数量众多的革命遗址已成为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资政育人的精神财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部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因为这里有我们共和国的立国之本,有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血脉之根,也有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情感之基,还有我们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成长进步的营养之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虽然有很多,但红色遗址无疑是重要的载体。因为红色遗址凝结着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展现了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承载着催人奋进的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数量众多的革命遗址已成为我市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1999年2月新四军淮上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建成开馆以来,就地展出200场次,巡回展出20余次,共接待参观者30余万人次。蚌埠革命历史陈列馆1992年8月1日开馆以来,累计接待200多万人次祭奠、参观。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每年接待参观者20多万人次。

一处处传承红色基因的旧址,一件件镌刻着红色记忆的文物,一个个彰显着红色初心的故事,为淮河儿女在党的带领下砥砺奋进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