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十四五”起步,资本市场“滨湖板块”核心竞争力在哪?

2021-05-17 17:34 无锡新传媒网  

在人们尚在关注“支付宝”等App的年度账单的时候,一份《2020年江苏上市公司IPO报告》悄然出炉,许多人惊叹,从这部新鲜的报告中,闻到了浓浓的“滨湖味道”。

仅就市值一项指标来看,全省共有A股市值超千亿上市公司7家,其中无锡占两席——分别是位列第三名、第七名的药明康德和卓胜微,二者均为滨湖企业。

同样“弹眼落睛”,截至1月31日,滨湖另有三大指标领跑全市:18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近万亿元,13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约6237.5亿元,资产证券化率(市值/2020年GDP)约12倍,均居全市首位。

量变引起质变,厚积方能薄发。滨湖上市企业在2020年显露的“黑马”姿态,并非偶然,而是很多力量累积的某种必然。

一位资深金融界人士坦言,“资本市场看重的,很大程度上就是滨湖一直以来铆劲培养和引进的企业。”可以说,这是滨湖多年来埋头创新,于静水深流之后的耀眼喷发,也是建区20年来产业不断转型提升而进入的一种新境界。

定睛探看,“牛企”从何而来

不平凡的2020年,是对上市公司实力的“大考”之年。尽管大盘走势不佳,众多上市公司市值亦随之震荡,但我区多家上市公司表现优于多数在迷雾中穿行的其他同行,组成了一支市值逆势上扬的“涨”声队,带领滨湖板块呈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仔细研究这些滨湖上市企业,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点,首当其冲的便是其科技含量相当高。在滨湖的上市俱乐部中,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几乎是两张必备的“会员证”。数据显示,一个科技企业从孵化到培育到壮大通常需要5-8年的时间,卓胜微、药明康德等“独角兽”,都是从先前我区引进的众多科创企业中孕育而来,历经自身脱胎换骨般的打磨内功终于等到了喷薄而出的上市之日。在一路上扬的K线图背后,滨湖长期培育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产业的政策导向,见到回报的光芒。

同样,近年来新进入我区“上市企业库”目录的,大多是滨湖引育的“雏鹰”“瞪羚”和“总部”企业,“专而精”的特点显著。滨湖首个科创板上市企业德林海即为此间翘楚,作为国内首家专业化治理蓝藻、提供应急处置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近3年来,企业瞄准国内治水领域业务,其蓝藻治理技术装备集成和蓝藻治理运行维护服务的收入大幅增长,形成了扎根滨湖辐射国内的生态强引擎。

科研集聚,量变引发质变

近年来,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热捧,成就了滨湖企业高市值和高吸引力。庞大的科创企业数量,则成为资本市场出彩背后的“分母”。这五年,滨湖现代产业体系逐渐成形,成就了经济总量和质量持续攀升——仅从新增上市企业13家的数量上来看,就是建区以来前15年的3倍多。

“同九年,何汝秀?”在对比了国内多个城市后,不难发现,我们对一些科研人员的吸引力,在国内相当出众。

被称为创业板“股王”的卓胜微就是一家从上海“走进”滨湖的企业,创始人许志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企业依然能享受到上海的产业、创新辐射圈内,也能充分享受到独特的“锡”引力:无锡有一批集成电路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完备,产业生态环境相当优异等产业优势和宜居宜业的生活氛围,都让他认定:“卓胜微迅速发展的核心原因是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公司三位创始人均是海归人才,他们抓住了滨湖抛出的“橄榄枝”,来到太湖之滨,开始了“芯”征程。

这样的引才故事,在滨湖大多数板块几乎都能找到。以符合区域产业导向的创新型企业为招引对象,以重大创新平台集聚发展及科技孵化载体高效运作为工作方法,以加大“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力度为目标导向,滨湖上市军团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跃升。

营商环境,是加分项更是决定项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科技人员对滨湖如此中意?多位创业者表示,除了滨湖的好山好水,更大的“磁力”还来源于美丽湖湾区超给力的营商环境。

“只用了不到2个月就完成了项目审批整个流程,太高效了。”年末岁初之际,金通高纤项目负责人顶着严寒,把一面面锦旗送到相关职能部门,感谢滨湖对企业上市工作的大力支持。

金通高纤是筛网单丝生产企业,计划在马山建设差别化高性能纤维研发中心项目作为募投项目,并于2020年12月31日前提交首发上市申请材料。而直至当年10月下旬,企业才开始办理募投项目土地审批手续,按照上市推进“时间表”,要在一个多月完成土地出让、立项、环评等手续几不可能。申报计划眼看要泡汤,企业负责人急得团团转,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立即牵头区工信、行政审批、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召开项目协调推进会,提出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等一系列创新服务措施。为及时解决审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职能部门和企业负责人的工作微信群每天都“响个不停”。在多部门齐心协力下,2020年12月上旬,金通高纤募投项目立项、环评等备案审核流程顺利完成,为企业按计划递交IPO申请吃下了“定心丸”。

在不断助推企业加快上市的同时,滨湖着重做强后备上市梯队。按照“重点后备、一般后备、跟踪关注”等三个类别,滨湖建立了上市企业后备库,45家来自细分领域领先、模式创新型、新兴产业瞪羚及培育和高新技术等四类企业,集中在信息技术、新基建、物联网、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库中既有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新兴产业培育企业,如致力数字技术发展的卡尔曼,也有加快转型进入新兴产业的传统企业,如转向管材高端装备研发与生产的双友科技。

“所处行业与区域新兴产业发展高度契合,这是滨湖上市企业及后备企业的共性。”在分析资本市场“后发动力”时,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滨湖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增3家上市企业,到2025年上市企业总数力争突破35家。

未来何来,滨湖怎么走?

目前滨湖土地开发强度已近极限,大体量产业项目所需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不再是优势;而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城市的高位人才计划不断出台,让滨湖这个依靠人才作为科创主驱动的先行者承压不少。

科技创新和资本运作还要继续,滨湖该如何蓄力前行,接续突破?几个小小的变化值得注意——首先,在滨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正被越来越强化,企业所迸发出的创新能量愈发显现。与此同时,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正在逐渐加速,已连办十一场的“太湖金谷”滨湖创新创业金融路演,为78家企业牵线搭桥,其中12家企业达成意向融资金额2.38亿元。在政府的有力引导之下,滨湖创投产业集聚区吸纳企业409家,企业认缴资金规模达269.58亿元。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王世文教授认为:相比于“锦上添花”,政府更值得做的是“雪中送炭”,推动科技金融创新进步,正是一种雪中送炭。科技和金融怎样更好携手,将是滨湖上市工作面临的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更大机遇。目前,我区已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母基金,提供科技企业从引进、孵化、成长到成熟上市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保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市场失灵的早期投资领域,我区将设立1亿元天使基金,专门用于加强科技企业“投早投小”,目前首期5000万元已储备多只拟投项目。

于无声处听惊雷。站在“十四五”的起点远眺,滨湖上市工作起势头不错,但也仅是序章,后续更精彩的大戏,还有得拼,也有得看。(记者 章溟潇)


214

在人们尚在关注“支付宝”等App的年度账单的时候,一份《2020年江苏上市公司IPO报告》悄然出炉,许多人惊叹,从这部新鲜的报告中,闻到了浓浓的“滨湖味道”。

仅就市值一项指标来看,全省共有A股市值超千亿上市公司7家,其中无锡占两席——分别是位列第三名、第七名的药明康德和卓胜微,二者均为滨湖企业。

同样“弹眼落睛”,截至1月31日,滨湖另有三大指标领跑全市:18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近万亿元,13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约6237.5亿元,资产证券化率(市值/2020年GDP)约12倍,均居全市首位。

量变引起质变,厚积方能薄发。滨湖上市企业在2020年显露的“黑马”姿态,并非偶然,而是很多力量累积的某种必然。

一位资深金融界人士坦言,“资本市场看重的,很大程度上就是滨湖一直以来铆劲培养和引进的企业。”可以说,这是滨湖多年来埋头创新,于静水深流之后的耀眼喷发,也是建区20年来产业不断转型提升而进入的一种新境界。

定睛探看,“牛企”从何而来

不平凡的2020年,是对上市公司实力的“大考”之年。尽管大盘走势不佳,众多上市公司市值亦随之震荡,但我区多家上市公司表现优于多数在迷雾中穿行的其他同行,组成了一支市值逆势上扬的“涨”声队,带领滨湖板块呈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仔细研究这些滨湖上市企业,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点,首当其冲的便是其科技含量相当高。在滨湖的上市俱乐部中,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几乎是两张必备的“会员证”。数据显示,一个科技企业从孵化到培育到壮大通常需要5-8年的时间,卓胜微、药明康德等“独角兽”,都是从先前我区引进的众多科创企业中孕育而来,历经自身脱胎换骨般的打磨内功终于等到了喷薄而出的上市之日。在一路上扬的K线图背后,滨湖长期培育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产业的政策导向,见到回报的光芒。

同样,近年来新进入我区“上市企业库”目录的,大多是滨湖引育的“雏鹰”“瞪羚”和“总部”企业,“专而精”的特点显著。滨湖首个科创板上市企业德林海即为此间翘楚,作为国内首家专业化治理蓝藻、提供应急处置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近3年来,企业瞄准国内治水领域业务,其蓝藻治理技术装备集成和蓝藻治理运行维护服务的收入大幅增长,形成了扎根滨湖辐射国内的生态强引擎。

科研集聚,量变引发质变

近年来,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热捧,成就了滨湖企业高市值和高吸引力。庞大的科创企业数量,则成为资本市场出彩背后的“分母”。这五年,滨湖现代产业体系逐渐成形,成就了经济总量和质量持续攀升——仅从新增上市企业13家的数量上来看,就是建区以来前15年的3倍多。

“同九年,何汝秀?”在对比了国内多个城市后,不难发现,我们对一些科研人员的吸引力,在国内相当出众。

被称为创业板“股王”的卓胜微就是一家从上海“走进”滨湖的企业,创始人许志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企业依然能享受到上海的产业、创新辐射圈内,也能充分享受到独特的“锡”引力:无锡有一批集成电路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完备,产业生态环境相当优异等产业优势和宜居宜业的生活氛围,都让他认定:“卓胜微迅速发展的核心原因是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公司三位创始人均是海归人才,他们抓住了滨湖抛出的“橄榄枝”,来到太湖之滨,开始了“芯”征程。

这样的引才故事,在滨湖大多数板块几乎都能找到。以符合区域产业导向的创新型企业为招引对象,以重大创新平台集聚发展及科技孵化载体高效运作为工作方法,以加大“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力度为目标导向,滨湖上市军团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跃升。

营商环境,是加分项更是决定项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科技人员对滨湖如此中意?多位创业者表示,除了滨湖的好山好水,更大的“磁力”还来源于美丽湖湾区超给力的营商环境。

“只用了不到2个月就完成了项目审批整个流程,太高效了。”年末岁初之际,金通高纤项目负责人顶着严寒,把一面面锦旗送到相关职能部门,感谢滨湖对企业上市工作的大力支持。

金通高纤是筛网单丝生产企业,计划在马山建设差别化高性能纤维研发中心项目作为募投项目,并于2020年12月31日前提交首发上市申请材料。而直至当年10月下旬,企业才开始办理募投项目土地审批手续,按照上市推进“时间表”,要在一个多月完成土地出让、立项、环评等手续几不可能。申报计划眼看要泡汤,企业负责人急得团团转,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立即牵头区工信、行政审批、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召开项目协调推进会,提出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等一系列创新服务措施。为及时解决审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职能部门和企业负责人的工作微信群每天都“响个不停”。在多部门齐心协力下,2020年12月上旬,金通高纤募投项目立项、环评等备案审核流程顺利完成,为企业按计划递交IPO申请吃下了“定心丸”。

在不断助推企业加快上市的同时,滨湖着重做强后备上市梯队。按照“重点后备、一般后备、跟踪关注”等三个类别,滨湖建立了上市企业后备库,45家来自细分领域领先、模式创新型、新兴产业瞪羚及培育和高新技术等四类企业,集中在信息技术、新基建、物联网、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库中既有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新兴产业培育企业,如致力数字技术发展的卡尔曼,也有加快转型进入新兴产业的传统企业,如转向管材高端装备研发与生产的双友科技。

“所处行业与区域新兴产业发展高度契合,这是滨湖上市企业及后备企业的共性。”在分析资本市场“后发动力”时,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滨湖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增3家上市企业,到2025年上市企业总数力争突破35家。

未来何来,滨湖怎么走?

目前滨湖土地开发强度已近极限,大体量产业项目所需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不再是优势;而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城市的高位人才计划不断出台,让滨湖这个依靠人才作为科创主驱动的先行者承压不少。

科技创新和资本运作还要继续,滨湖该如何蓄力前行,接续突破?几个小小的变化值得注意——首先,在滨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正被越来越强化,企业所迸发出的创新能量愈发显现。与此同时,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正在逐渐加速,已连办十一场的“太湖金谷”滨湖创新创业金融路演,为78家企业牵线搭桥,其中12家企业达成意向融资金额2.38亿元。在政府的有力引导之下,滨湖创投产业集聚区吸纳企业409家,企业认缴资金规模达269.58亿元。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王世文教授认为:相比于“锦上添花”,政府更值得做的是“雪中送炭”,推动科技金融创新进步,正是一种雪中送炭。科技和金融怎样更好携手,将是滨湖上市工作面临的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更大机遇。目前,我区已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母基金,提供科技企业从引进、孵化、成长到成熟上市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保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市场失灵的早期投资领域,我区将设立1亿元天使基金,专门用于加强科技企业“投早投小”,目前首期5000万元已储备多只拟投项目。

于无声处听惊雷。站在“十四五”的起点远眺,滨湖上市工作起势头不错,但也仅是序章,后续更精彩的大戏,还有得拼,也有得看。(记者 章溟潇)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