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乡村“禁”起来——实现全域全年监测零火点

2021-06-11 08:52 蚌埠新闻网  

■话题背景     

目前,蚌埠小麦收割工作已经大头落地,人们惊喜地发现,午收以来,不仅没有再现多年前灰烬漫天、烟雾锁城的现象,连一丁点刺鼻的烟味也闻不到。

6月7日上午,记者从市区前往固镇县刘集镇,车行G344五固段时,只见路两旁的麦田已完成收割,且大多秸秆已经打捆离田,只留下十厘米左右的麦茬。

全市430多万亩小麦集中收割,形成的大量秸秆在基层一线有着怎样的禁烧实践?禁烧效果显现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运行逻辑?秸秆在变烧为用、变废为宝方面有着怎样的现实探索?本周,《深读周刊》“党报会客厅·人物”栏目特别走访了固镇县刘集镇顾庄村支部书记陆家顺和中国光大绿色环保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总经理兼光大生物能源(怀远)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伟华。两位结合各自工作实践,分别从“堵”和“疏”、禁烧和利用两个层面为秸秆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对秸秆的收储及利用“现身说法”,共同探讨秸秆禁烧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正向关系。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余小乔 文/图          

乡村“禁”起来——实现全域全年监测零火点                                                                                                                                                          

上头有要求 村头有行动

深读周刊:秸秆禁烧的效果,用鼻子就能闻到。多年前一到5月底6月初,秸秆焚烧后的黑灰就到处飘,眼睛也被烟气熏得又辣又疼。今天是6月7号,从市区到咱们顾庄一路几十公里,没看见谁家麦田冒烟,连田埂、沟坝都看不到一点焚烧的痕迹。

陆家顺:要是有火点那还得了?!这些年秸秆禁烧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我们顾庄村所在的刘集镇全域,秸秆露天焚烧行为得到全面遏制,现在基本实现了全年、全域、全天候卫星遥感监测零火点。再说村民自身,“秸秆不能烧、不准烧、不烧还有用”的观念也已深入人心,不会再有人主动点火或者偷偷放火焚烧秸秆了。

深读周刊:当村支书这些年,陆书记是不是深感秸秆禁烧工作是村里阶段性的头等大事?

陆家顺:我是土生土长的顾庄村民,1992年到村委会工作,2018年任村支书之前一直是村委会主任,算起来已经为村里服务了29年。

记得2014年前后,省市县镇村各个层面都把秸秆禁烧当作大事来抓,镇村一级组织从执行层面具体抓落实。经过这么多年宣传引导、包保看守、巡查督察,秸秆不烧了,大气环境也就变好了。想当年,一到午季、秋收季,农民为了抢农时,往往一把火将在田秸秆一烧了之,看都看不住,劝说更没用,到处搞得乌烟瘴气。窗户没法开、衣服没法晾不说,连汽车运输、飞机起降都成问题,可见危害之大。

还有一段时间,因为禁烧控制得严,在田的秸秆没法及时打捆离田,农民自己动手一股脑堆到了田埂沟坝上,有的直接倾倒在田间地头的沟渠里,时间一长,沟渠发黑发臭,严重污染了灌溉水源和局部空气。

陆家顺(右)陪同镇里工作人员在堆场了解收储工作。

深读周刊:现在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是越来越小了,应该说,转变的背后凝聚了包括你们村干部在内的很多人的汗水和心血。

陆家顺:上级有红头文件,我们就要有行动。你看现在多好,麦子用收割机收割完,搂草机直接跟上,然后打捆机跟在后面完成打包,再由秸秆经纪人开车将秸秆包拉到临近的堆场,农民的田该干嘛干嘛,一点不耽误。

但是说实话,每年午收前到年底都是秸秆禁烧的重点监管时段,在我们村干部的全年工作中,这个时期的压力比其他时间要大很多。另外,还有很多镇里、县里的干部下派到村里来,包保秸秆禁烧工作,有的还帮缺劳力的贫困户家庭一块收割。

深读周刊:咱们顾庄村有多少耕地,一个午季下来能产生多少秸秆?

陆家顺:我们村的小麦种植面积今年有5100亩,按照“一斤粮食一斤草”、亩均小麦500公斤计算的话,一个午季产生2000多吨秸秆。这些秸秆打包好后,会拉到我们村一个3400平方米的钢结构堆场里暂时收储,然后发往黑龙江、贵州、云南、新疆等地,经过再加工后最终做成动物饲料。也有小部分秸秆拉到了附近的生物质电厂,只不过在本地消化的秸秆售价和外运的比起来差了一半,所以堆场负责人一般会选择外销。

深读周刊:秸秆的打捆、清运,不需要田块的主人买单吧?

陆家顺:完全不用。这些工作主要由秸秆经纪人自发来完成,如果农户自行完成秸秆打捆和清运,还能额外得到一笔秸秆离田报酬。

为什么秸秆经纪人会自发做这个工作呢,这里面主要有一个激励机制在。现在各个乡镇甚至村级层面,大都已经联动形成了秸秆的收储运体系,普遍采用“经纪人+农机服务组织+农户”清运离田的运营模式,这其中,经纪人或农机合作社负责出人、出力、出机器,回报就是秸秆的销售收益,还有一些政策奖补,比如机械奖补、打捆离田作业补助、秸秆收储站点补助、秸秆收储运吨位补助、秸秆仓储库棚建设补贴等。

在这些奖补政策带动下,我们周边的秸秆经纪人队伍快速发展,农机服务组织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现在基本是:哪个地块的收割机一工作,搂草机、打捆机跟着就开过去了。

秸秆有出路 禁烧少烦神

深读周刊:听镇政府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咱们顾庄村近些年的秸秆禁烧工作一直走在全镇前列。如今回过头来看,你觉得咱们村这项工作被认可的原因有哪些?

陆家顺:这项工作要从两面看:一个是“禁”,一个是“疏”。禁要有为有力,一禁到底;疏要激励作为,保障到位。只有堵疏结合,才能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快捷地解决秸秆离田问题,扼住火点“咽喉”。

就我们村而言,主要还是上面有组织领导,有机制保障,有人员下沉,有奖惩举措,敦促我们全村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形成责任明确、上下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年网格化常态化管控的秸秆治理局面。

比如,我们镇村两级连续多年召开秸秆禁烧宣传动员大会,借助广播、小喇叭、巡逻车、发放明白纸、制作标语横幅等方式,广泛宣传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镇、村、组干部走村入户,逐户宣传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基本形成了人人知晓秸秆禁烧、人人宣传秸秆禁烧、人人参与秸秆禁烧的良好氛围。

再如,我们按照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的“三定”原则,对全村秸秆禁烧工作实行网格化防控管理,网格员细化到村组,网格区域细化到田块,村干部分片包组驻守巡查。不仅如此,我们每个参与到秸秆禁烧工作的成员,包括县派工作组成员、镇包村干部和村干部,都必须执行禁烧风险保证金制度,完成包保、巡查、督察任务且没有被卫星监控和省市县督察认定火点的,会兑现风险保证金返还和奖励政策,反之则追究相关责任。

深读周刊:身为村干部,村里“一把手”,你自身的责任和外来的压力应该都不小。

陆家顺:往年午收的时候,我们村两委班子6个人都要不分昼夜地“长”在田埂上,死看硬守,就怕村民明里暗里往麦田里放上一把火。不过从2017年开始,我们明显感觉到轻松了许多,基本不用我们多说啥,村民们自己就很自觉地不会再点火了。

虽然说每到丰收季,我们还是要像以前一样频繁地在田间地头转,主要的任务已经更多转向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预防因吸烟、农机自燃等导致的突发事故,禁烧的压力已然越来越小了。

拿我个人来说,从上个月底到现在,我基本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然后骑着电瓶车在村里转上几圈,看看村里小麦收割情况,没收割的什么时候收割,收割了没清茬的什么时候清茬,顺便提醒农机手注意控茬。晚上洗澡前也会习惯性骑着车在村里溜达一圈,同时提醒大家不要在堆场附近吸烟、注意防火之类的。

深读周刊:顾庄村秸秆禁烧工作做得好,是否受到过这方面的表彰?

陆家顺:固镇县几年前下了个文件,对三年零火点的镇村给予表彰奖励。我记得我们村已经好几年全域全天候无火点,某一年县里还给我们村两委班子每人奖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工资。

深读周刊:说到底,对农作物秸秆来说,禁烧是保护环境的硬性要求,利用好才能彻底解决这一困局。咱们村做到了几年零火点,还是因为帮助秸秆找到了出路。

陆家顺:秸秆找到出路,禁烧自然水到渠成。我看上面为秸秆综合利用总结了“一主五辅”,但在我们村,最靠谱的还是饲料化和能源化,其次是基料化。不管怎么样,秸秆不被烧反而变废为宝,就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完)                                                                                                       

330

■话题背景     

目前,蚌埠小麦收割工作已经大头落地,人们惊喜地发现,午收以来,不仅没有再现多年前灰烬漫天、烟雾锁城的现象,连一丁点刺鼻的烟味也闻不到。

6月7日上午,记者从市区前往固镇县刘集镇,车行G344五固段时,只见路两旁的麦田已完成收割,且大多秸秆已经打捆离田,只留下十厘米左右的麦茬。

全市430多万亩小麦集中收割,形成的大量秸秆在基层一线有着怎样的禁烧实践?禁烧效果显现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运行逻辑?秸秆在变烧为用、变废为宝方面有着怎样的现实探索?本周,《深读周刊》“党报会客厅·人物”栏目特别走访了固镇县刘集镇顾庄村支部书记陆家顺和中国光大绿色环保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总经理兼光大生物能源(怀远)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伟华。两位结合各自工作实践,分别从“堵”和“疏”、禁烧和利用两个层面为秸秆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对秸秆的收储及利用“现身说法”,共同探讨秸秆禁烧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正向关系。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余小乔 文/图          

乡村“禁”起来——实现全域全年监测零火点                                                                                                                                                          

上头有要求 村头有行动

深读周刊:秸秆禁烧的效果,用鼻子就能闻到。多年前一到5月底6月初,秸秆焚烧后的黑灰就到处飘,眼睛也被烟气熏得又辣又疼。今天是6月7号,从市区到咱们顾庄一路几十公里,没看见谁家麦田冒烟,连田埂、沟坝都看不到一点焚烧的痕迹。

陆家顺:要是有火点那还得了?!这些年秸秆禁烧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我们顾庄村所在的刘集镇全域,秸秆露天焚烧行为得到全面遏制,现在基本实现了全年、全域、全天候卫星遥感监测零火点。再说村民自身,“秸秆不能烧、不准烧、不烧还有用”的观念也已深入人心,不会再有人主动点火或者偷偷放火焚烧秸秆了。

深读周刊:当村支书这些年,陆书记是不是深感秸秆禁烧工作是村里阶段性的头等大事?

陆家顺:我是土生土长的顾庄村民,1992年到村委会工作,2018年任村支书之前一直是村委会主任,算起来已经为村里服务了29年。

记得2014年前后,省市县镇村各个层面都把秸秆禁烧当作大事来抓,镇村一级组织从执行层面具体抓落实。经过这么多年宣传引导、包保看守、巡查督察,秸秆不烧了,大气环境也就变好了。想当年,一到午季、秋收季,农民为了抢农时,往往一把火将在田秸秆一烧了之,看都看不住,劝说更没用,到处搞得乌烟瘴气。窗户没法开、衣服没法晾不说,连汽车运输、飞机起降都成问题,可见危害之大。

还有一段时间,因为禁烧控制得严,在田的秸秆没法及时打捆离田,农民自己动手一股脑堆到了田埂沟坝上,有的直接倾倒在田间地头的沟渠里,时间一长,沟渠发黑发臭,严重污染了灌溉水源和局部空气。

陆家顺(右)陪同镇里工作人员在堆场了解收储工作。

深读周刊:现在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是越来越小了,应该说,转变的背后凝聚了包括你们村干部在内的很多人的汗水和心血。

陆家顺:上级有红头文件,我们就要有行动。你看现在多好,麦子用收割机收割完,搂草机直接跟上,然后打捆机跟在后面完成打包,再由秸秆经纪人开车将秸秆包拉到临近的堆场,农民的田该干嘛干嘛,一点不耽误。

但是说实话,每年午收前到年底都是秸秆禁烧的重点监管时段,在我们村干部的全年工作中,这个时期的压力比其他时间要大很多。另外,还有很多镇里、县里的干部下派到村里来,包保秸秆禁烧工作,有的还帮缺劳力的贫困户家庭一块收割。

深读周刊:咱们顾庄村有多少耕地,一个午季下来能产生多少秸秆?

陆家顺:我们村的小麦种植面积今年有5100亩,按照“一斤粮食一斤草”、亩均小麦500公斤计算的话,一个午季产生2000多吨秸秆。这些秸秆打包好后,会拉到我们村一个3400平方米的钢结构堆场里暂时收储,然后发往黑龙江、贵州、云南、新疆等地,经过再加工后最终做成动物饲料。也有小部分秸秆拉到了附近的生物质电厂,只不过在本地消化的秸秆售价和外运的比起来差了一半,所以堆场负责人一般会选择外销。

深读周刊:秸秆的打捆、清运,不需要田块的主人买单吧?

陆家顺:完全不用。这些工作主要由秸秆经纪人自发来完成,如果农户自行完成秸秆打捆和清运,还能额外得到一笔秸秆离田报酬。

为什么秸秆经纪人会自发做这个工作呢,这里面主要有一个激励机制在。现在各个乡镇甚至村级层面,大都已经联动形成了秸秆的收储运体系,普遍采用“经纪人+农机服务组织+农户”清运离田的运营模式,这其中,经纪人或农机合作社负责出人、出力、出机器,回报就是秸秆的销售收益,还有一些政策奖补,比如机械奖补、打捆离田作业补助、秸秆收储站点补助、秸秆收储运吨位补助、秸秆仓储库棚建设补贴等。

在这些奖补政策带动下,我们周边的秸秆经纪人队伍快速发展,农机服务组织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现在基本是:哪个地块的收割机一工作,搂草机、打捆机跟着就开过去了。

秸秆有出路 禁烧少烦神

深读周刊:听镇政府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咱们顾庄村近些年的秸秆禁烧工作一直走在全镇前列。如今回过头来看,你觉得咱们村这项工作被认可的原因有哪些?

陆家顺:这项工作要从两面看:一个是“禁”,一个是“疏”。禁要有为有力,一禁到底;疏要激励作为,保障到位。只有堵疏结合,才能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快捷地解决秸秆离田问题,扼住火点“咽喉”。

就我们村而言,主要还是上面有组织领导,有机制保障,有人员下沉,有奖惩举措,敦促我们全村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形成责任明确、上下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年网格化常态化管控的秸秆治理局面。

比如,我们镇村两级连续多年召开秸秆禁烧宣传动员大会,借助广播、小喇叭、巡逻车、发放明白纸、制作标语横幅等方式,广泛宣传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镇、村、组干部走村入户,逐户宣传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基本形成了人人知晓秸秆禁烧、人人宣传秸秆禁烧、人人参与秸秆禁烧的良好氛围。

再如,我们按照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的“三定”原则,对全村秸秆禁烧工作实行网格化防控管理,网格员细化到村组,网格区域细化到田块,村干部分片包组驻守巡查。不仅如此,我们每个参与到秸秆禁烧工作的成员,包括县派工作组成员、镇包村干部和村干部,都必须执行禁烧风险保证金制度,完成包保、巡查、督察任务且没有被卫星监控和省市县督察认定火点的,会兑现风险保证金返还和奖励政策,反之则追究相关责任。

深读周刊:身为村干部,村里“一把手”,你自身的责任和外来的压力应该都不小。

陆家顺:往年午收的时候,我们村两委班子6个人都要不分昼夜地“长”在田埂上,死看硬守,就怕村民明里暗里往麦田里放上一把火。不过从2017年开始,我们明显感觉到轻松了许多,基本不用我们多说啥,村民们自己就很自觉地不会再点火了。

虽然说每到丰收季,我们还是要像以前一样频繁地在田间地头转,主要的任务已经更多转向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预防因吸烟、农机自燃等导致的突发事故,禁烧的压力已然越来越小了。

拿我个人来说,从上个月底到现在,我基本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然后骑着电瓶车在村里转上几圈,看看村里小麦收割情况,没收割的什么时候收割,收割了没清茬的什么时候清茬,顺便提醒农机手注意控茬。晚上洗澡前也会习惯性骑着车在村里溜达一圈,同时提醒大家不要在堆场附近吸烟、注意防火之类的。

深读周刊:顾庄村秸秆禁烧工作做得好,是否受到过这方面的表彰?

陆家顺:固镇县几年前下了个文件,对三年零火点的镇村给予表彰奖励。我记得我们村已经好几年全域全天候无火点,某一年县里还给我们村两委班子每人奖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工资。

深读周刊:说到底,对农作物秸秆来说,禁烧是保护环境的硬性要求,利用好才能彻底解决这一困局。咱们村做到了几年零火点,还是因为帮助秸秆找到了出路。

陆家顺:秸秆找到出路,禁烧自然水到渠成。我看上面为秸秆综合利用总结了“一主五辅”,但在我们村,最靠谱的还是饲料化和能源化,其次是基料化。不管怎么样,秸秆不被烧反而变废为宝,就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