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百年航运:从千帆竞渡到拥抱大海

2021-06-25 08:19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茂峰/文 刘晨/图                                                                                                                            

繁忙的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 

【阅读提示】

蚌埠,因水运而生,因铁路而兴。1909年,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动工兴建,带动了蚌埠港口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专用线及公路建设推进,进一步促进了淮河航运的发展。一时间,淮河蚌埠段河面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蚌埠港一举成为千里淮河第一港。

淮河干流支流众多,下游通江达海。经水路运输从蚌埠可直达淮南、阜阳、亳州、宿州、淮北等主要水运港口,从蚌埠上溯,可达河南省淮滨市、沈丘县刘湾港等豫东港口,下游经洪泽湖,进盐河可以从连云港出海,也能够经洪泽湖,过京杭大运河,进入长江黄金水道,连通蔚蓝的大海。

蚌埠新港建设,开启了蚌埠淮河航运国际集装箱时代,水运二类口岸封关运营,为皖北地区和淮河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再立新功。

千里淮河第一港

【典型回访】

打卡地: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

走进蚌埠港,眼前呈现一派繁忙景象:河面上停满等待装卸货物的货轮,吊机挥舞着巨臂,大型装载车在堆场间来回穿梭……望着眼前的一切,蚌埠新港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海龙兴奋地说:目前货源充足,需要开足马力,6个吊机全上场,24小时连续不断作业。

王海龙告诉记者,水路货运具有运量大、运价低的优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国家加大对航道建设投入,淮河流域各地航道得到整治,货运航线不断扩大和延伸,2012年,江苏淮安盐河航道整治全线通航后,淮河航运货物经洪泽湖后,可以直接进入盐河经连云港出海,出海航程缩短一半。目前400公里航程铺起蚌埠直奔蔚蓝大海的通途。淮河另一条通海的水路,是经洪泽湖、京杭大运河入长江,通过这条水路,可以一路顺畅到达长三角核心区域。

溯淮河而上,可达河南省的东部大港,豫东地区的煤炭、粮食等工业及农产品源源不断运往江浙沪地区。作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今年蚌埠港航运量有望再创新高。

史料数说】

《蚌埠日报》载:1909年前,渔村蚌埠并无货运码头,随着津浦铁路动工兴建,大批建桥筑路的物资器材和民工生活用品从各地船运蚌埠,蚌埠水上货运兴起并日渐繁盛。老船塘、新船塘相继挖浚投用,一时间,淮河岸边桅樯林立,蚌埠港成为皖北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1950年至1960年间,蚌埠航运企业数量和货运量逐步上升,公私合营的轮驳船货运量1952年为7.69万吨,1960年上升至218.61万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水运市场的放开,淮河航运事业蓬勃发展。蚌埠市辖区内的航运企业货运规模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6万吨猛增到120多万吨,航速慢、载重量小的木帆船逐渐被轮机船代替,载重数百吨的货轮相继投入运营。

蚌埠航运兴起后,沿淮河南北岸线陆续建设了多个货运码头。随着货船吨位增大、货运量急速增长,原先场地狭小、设施简陋的老码头,无法适应现代航运事业的发展。为了释放淮河航运动能,2004年起,在淮河圈堤西侧的宋家滩开始兴建蚌埠新港。

【人物讲述】

戴书泽(蚌埠港口物流公司总经理)

蚌埠老港区装卸机械老化、装卸效率低,而且作业易受水位影响,年吞吐量仅有几十万吨,这种局面与水路运输、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蚌埠新港十分必要。

2004年3月,蚌埠新港建设被列为全省“十五”期间第一个水运重点工程。作为蚌埠“老航运”,我全程参与了蚌埠新港征地拆迁和规划建设,更见证了蚌埠新港在一片滩涂上平地而起的历史时刻。

蚌埠新港工程共建设3个1000吨级、2个500吨级泊位,泊位总长329米,设计年吞吐能力110万吨,并配套建设了仓库、堆场、道路、穿堤旱闸、港口装卸机械,以及供水、供电、生产管理楼等辅助设施。工程分一期、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建设1个500吨级、2个1000吨级泊位,以及杂件仓库、办公楼等房屋建筑面积8640平方米。一期工程2006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新港二期工程建设1个500吨级、1个1000吨级泊位,为适应集装箱货运需要,建设了千里淮河上的第一个国际集装箱码头。同时征地600亩,建设仓储区、临港物流园,在物流园区建设仓储、物流、保税仓库等。蚌埠新港二期建成后,形成功能综合、政策互补、管理一体、服务联动的现代化港口,成为皖北物流集散中心和淮河最大的航运枢纽中心。

回眸客运见芳华

【典型回访】

打卡地:淮河大堤

平坦的水泥路面,如一条银色的丝带,顺着淮河大堤南岸向前延伸看不到尽头,堤坝下,杨柳依依,鲜花怒放。透过垂下的柳丝,记者看到,一艘艘货轮首尾相接,缓缓前行。

“过去这里可热闹了,每天都有大量旅客在这里乘船”。在河堤下锻炼身体的吴大爷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山东曲阜,津浦铁路开通那阵子,父亲乘火车从山东来到蚌埠。由于没文化,父亲就在码头当搬运工。

家住堤坝下,抬眼就能看见淮河。每天看着船只来来往往,在船工号子和轮船的汽笛声中进入梦乡。当年1号码头最为热闹,南来北往的旅客都在这里上下船,旅客进进出出,叫卖声、哨子声不绝于耳。

3号码头是个轮渡码头,淮河两岸的老百姓要走亲戚、串门,就得乘坐渡船。渡船不大,开的时候会发出轮机转动的声音。渡船来回摆渡,过河人不会等待很长时间。随着自行车、摩托车及农用机器的大量涌现,小船换成了大船,不仅可以供人渡河,拖拉机、小四轮、自行车、摩托车通通可以过河。船票不贵,一张渡船票只要1角钱。1989年10月1日,解放路淮河大桥通车后,淮河轮渡逐渐消失。

【史料数说】

《蚌埠日报》载:1907年,寿县正阳关的富商集资白银5万两,购置两艘小客轮,成立利淮河工小轮有限公司,揭开了淮河客运的历史。

1911年以后,津浦铁路通车,蚌埠旋即成为皖北最大的水陆码头,皖北水运中心自正阳关移至蚌埠。各地富商大贾纷纷购置轮船投资水运。仅客运公司就先后迁入或组建了10余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蚌埠开辟水路客运航线7条,航线里程1084公里。1934年,私营蚌埠轮船业公票处成立,统一经营客运。

抗日战争期间,淮河水运遭受严重打击,抗战胜利后,淮河的客运业务部分恢复。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后,蚌埠市军管会组建了国营轮船运输企业,第三天即恢复了蚌埠到怀远的客运航班。

1951年,国营淮河轮船公司的长淮1号、2号两艘客轮投入淮河客运;1953年,“淮明”、“淮伟”2艘钢质客轮相继投运。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淮河客运达到史上最盛时期。1959年运输旅客总量达240.04万人次,至1963年,蚌埠淮河客运航线达20条,总航程1237公里。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公路汽车客运的发展,淮河水上客运受到冲击。轮船客运量虽大,但航速慢、停靠点受限,商旅纷纷弃船乘车,水路客运日渐萎缩。1986年以后,客运各项指标逐年递减,企业出现亏损。

1988年4月20日,蚌埠淮河轮船公司报省市、航运局批准,淮河客运全面停航,结束了淮河水路客运的历史。

【人物讲述】

邵体平(蚌埠民建原办公室主任)

渔村古渡。闭上眼也能历数,由蚌埠段的河湾自西往东,朝阳路宝兴面粉厂的货运轮渡的三号码头、青年街北首的客运1号码头、升平街北首的2号货运码头、延安路北口的吴庵渡口、交通路北头的轮渡码头,再往东,依次便是吴小街渡口、郑家渡口。

蚌埠航运客运港位于青年街北端,称之为1号码头,走水路远行的旅客都由此上船。候船室分上下两层,共800平方米,内设售票处、行李房、小卖部。候船室里挤满旅客,检票放行当口乌压压一片,大包小包,手提肩扛,争先恐后,潮水般涌向码头,涌进船舱。候船室与码头进出口处相距30米,码头前沿至趸船有长15米的钢网跳板连接,旅客上下船走过钢网跳板即可安全乘船或上岸。

小时候,最喜爱去淮河岸边玩耍,最爱看淮河渔舟唱晚的景致。翻过大堤,可以看见一艘艘舟船,一篷篷白帆,从波光潋滟的远方翩然而至,静泊港湾。桅樯似林,千帆云集,铁驳货轮,百舸争流。这些美妙的画面不仅定格在我的记忆里,还多次写进我的小说作品中。我很喜欢著名作家王安忆对淮河的那段描写:“太阳离开了地面,升到了河岸的柳树丛里,船行驶着,一轮火红的太阳跟随着船,穿行在柳行间。这情景是难得的瑰丽,它缓和了心情,使尖锐的悲哀变成了温存的伤感。于是,绷紧的神经松弛下来,眼泪涌上眼眶。这是淮河最富诗情的一刻……”

口岸建设谱新篇

【典型回访】

打卡地:蚌埠港二类水运口岸

高高的铁栅栏威严地围成一个大大的长方形,灰色的水泥路如镜面一样平坦与光洁,水泥地面上,清晰地划着各种交通标线。抬头望去,铁栅栏四周及道路上方架着无数只摄像头。不了解内情的人根本不知道这里摆下的是什么“迷魂阵”。

不错!这里不是一般人和车辆可以进出的地方,它是具有海关功能的监管场所——淮河干流唯一的水运二类口岸。

“进出口货物,可以在这里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检查,一次放行,一体化服务,不仅可以提高外贸企业的通关效率,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物流成本”。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树森告诉记者,过去,由于没有海关监管场所,蚌埠出口货物需要到南京报关,再用驳船运到上海出海。这样企业物流成本就会大幅增加。二类水运口岸设立后,进口粮食等货物可直接运送到皖北任何地点,报关费和物流费用大幅减少,时间周期更短。

李树森介绍,监管作业场所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内设集装箱堆场2600平方米,空箱堆场1400平方米,海关监管仓库1600平方米。监管作业区所采用通透式围栏与外界隔断,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建设有一进一出无人值守卡口,配置了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卡口系统和设备,实现了与海关联网。

【史料数说】

《蚌埠港二类水运口岸工程可研报告》:近年来,蚌埠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外贸与内贸交易不断提高,对杂件货、集装箱运输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二类水运口岸设立,可以为蚌埠地区的内外贸企业提供优质的水运服务,弥补蚌埠港一期工程仅仅满足散货水路运输的不足,将蚌埠港打造成为多用途综合港区。通过水铁联运、水水联运、公水联运服务于安徽省其它城市及周边省市的外向型企业,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促进腹地经济社会发展。

蚌埠建设二类水运口岸优势明显。蚌埠口岸岸线长2324米,码头39座,生产用泊位60个,综合通过通力450吨,最大靠泊船舶吨级2000吨。蚌埠港可四季通航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还可以借助已开放港口通达海外。依托蚌埠市企业和淮河中游地区腹地经济发展,蚌埠港近年来港口吞吐量、出口量均保持20%左右的增势。近年来,蚌埠市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2014年全省首家保税物流中心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通过验收,并引入首家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成功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为全市外贸进出口跨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全市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

【人物讲述】

李树森(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

旧中国留下的是一个破败、萧条、落后的蚌埠航运。新中国成立后,蚌埠重新对港口加以建设。很快建成一号、二号、三号码头区,蚌埠港货物吞吐量在1958年最高为95.79万吨。蚌埠新港建设,使蚌埠港口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成为淮河流域功能最齐全,辐射功能最强大的现代化港口。2018年,蚌埠港吞吐量200万吨,集装箱30054标箱。

蚌埠航运事业的发展,得益于蚌埠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十二五期间,蚌埠市委、市政府把水运发展上升到了“以港兴市”的战略高度,全力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航道畅通工程、港口群建设工程和水运支持保障工程,将蚌埠市打造成为皖北及淮河流域的航运中心城市。

二类水运口岸建设是蚌埠航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17年蚌埠市人民政府成立蚌埠港二类水运口岸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市交通局抽调组建项目班子负责建设,全力推进水运二类口岸建设,2019年1月22日,通过合肥海关验收,2019年1月30日取得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注册登记证书。

二类水运口岸封关运行后,皖北及淮河流域的外贸进出口业务迅速开展,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通过蚌埠港二类水运口岸报关,节约了时间,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

鉴于蚌埠港业务量的不断增长,今年下半年将启动蚌埠新港三期工程建设。三期工程主要任务是为自贸区蚌埠片区建设提供配套服务,打造“一区三中心”。即:扩建码头作业区,建设商务中心、物流中心和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      (完)                                                                                                             

241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茂峰/文 刘晨/图                                                                                                                            

繁忙的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 

【阅读提示】

蚌埠,因水运而生,因铁路而兴。1909年,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动工兴建,带动了蚌埠港口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专用线及公路建设推进,进一步促进了淮河航运的发展。一时间,淮河蚌埠段河面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蚌埠港一举成为千里淮河第一港。

淮河干流支流众多,下游通江达海。经水路运输从蚌埠可直达淮南、阜阳、亳州、宿州、淮北等主要水运港口,从蚌埠上溯,可达河南省淮滨市、沈丘县刘湾港等豫东港口,下游经洪泽湖,进盐河可以从连云港出海,也能够经洪泽湖,过京杭大运河,进入长江黄金水道,连通蔚蓝的大海。

蚌埠新港建设,开启了蚌埠淮河航运国际集装箱时代,水运二类口岸封关运营,为皖北地区和淮河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再立新功。

千里淮河第一港

【典型回访】

打卡地: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

走进蚌埠港,眼前呈现一派繁忙景象:河面上停满等待装卸货物的货轮,吊机挥舞着巨臂,大型装载车在堆场间来回穿梭……望着眼前的一切,蚌埠新港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海龙兴奋地说:目前货源充足,需要开足马力,6个吊机全上场,24小时连续不断作业。

王海龙告诉记者,水路货运具有运量大、运价低的优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国家加大对航道建设投入,淮河流域各地航道得到整治,货运航线不断扩大和延伸,2012年,江苏淮安盐河航道整治全线通航后,淮河航运货物经洪泽湖后,可以直接进入盐河经连云港出海,出海航程缩短一半。目前400公里航程铺起蚌埠直奔蔚蓝大海的通途。淮河另一条通海的水路,是经洪泽湖、京杭大运河入长江,通过这条水路,可以一路顺畅到达长三角核心区域。

溯淮河而上,可达河南省的东部大港,豫东地区的煤炭、粮食等工业及农产品源源不断运往江浙沪地区。作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今年蚌埠港航运量有望再创新高。

史料数说】

《蚌埠日报》载:1909年前,渔村蚌埠并无货运码头,随着津浦铁路动工兴建,大批建桥筑路的物资器材和民工生活用品从各地船运蚌埠,蚌埠水上货运兴起并日渐繁盛。老船塘、新船塘相继挖浚投用,一时间,淮河岸边桅樯林立,蚌埠港成为皖北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1950年至1960年间,蚌埠航运企业数量和货运量逐步上升,公私合营的轮驳船货运量1952年为7.69万吨,1960年上升至218.61万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水运市场的放开,淮河航运事业蓬勃发展。蚌埠市辖区内的航运企业货运规模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6万吨猛增到120多万吨,航速慢、载重量小的木帆船逐渐被轮机船代替,载重数百吨的货轮相继投入运营。

蚌埠航运兴起后,沿淮河南北岸线陆续建设了多个货运码头。随着货船吨位增大、货运量急速增长,原先场地狭小、设施简陋的老码头,无法适应现代航运事业的发展。为了释放淮河航运动能,2004年起,在淮河圈堤西侧的宋家滩开始兴建蚌埠新港。

【人物讲述】

戴书泽(蚌埠港口物流公司总经理)

蚌埠老港区装卸机械老化、装卸效率低,而且作业易受水位影响,年吞吐量仅有几十万吨,这种局面与水路运输、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蚌埠新港十分必要。

2004年3月,蚌埠新港建设被列为全省“十五”期间第一个水运重点工程。作为蚌埠“老航运”,我全程参与了蚌埠新港征地拆迁和规划建设,更见证了蚌埠新港在一片滩涂上平地而起的历史时刻。

蚌埠新港工程共建设3个1000吨级、2个500吨级泊位,泊位总长329米,设计年吞吐能力110万吨,并配套建设了仓库、堆场、道路、穿堤旱闸、港口装卸机械,以及供水、供电、生产管理楼等辅助设施。工程分一期、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建设1个500吨级、2个1000吨级泊位,以及杂件仓库、办公楼等房屋建筑面积8640平方米。一期工程2006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新港二期工程建设1个500吨级、1个1000吨级泊位,为适应集装箱货运需要,建设了千里淮河上的第一个国际集装箱码头。同时征地600亩,建设仓储区、临港物流园,在物流园区建设仓储、物流、保税仓库等。蚌埠新港二期建成后,形成功能综合、政策互补、管理一体、服务联动的现代化港口,成为皖北物流集散中心和淮河最大的航运枢纽中心。

回眸客运见芳华

【典型回访】

打卡地:淮河大堤

平坦的水泥路面,如一条银色的丝带,顺着淮河大堤南岸向前延伸看不到尽头,堤坝下,杨柳依依,鲜花怒放。透过垂下的柳丝,记者看到,一艘艘货轮首尾相接,缓缓前行。

“过去这里可热闹了,每天都有大量旅客在这里乘船”。在河堤下锻炼身体的吴大爷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山东曲阜,津浦铁路开通那阵子,父亲乘火车从山东来到蚌埠。由于没文化,父亲就在码头当搬运工。

家住堤坝下,抬眼就能看见淮河。每天看着船只来来往往,在船工号子和轮船的汽笛声中进入梦乡。当年1号码头最为热闹,南来北往的旅客都在这里上下船,旅客进进出出,叫卖声、哨子声不绝于耳。

3号码头是个轮渡码头,淮河两岸的老百姓要走亲戚、串门,就得乘坐渡船。渡船不大,开的时候会发出轮机转动的声音。渡船来回摆渡,过河人不会等待很长时间。随着自行车、摩托车及农用机器的大量涌现,小船换成了大船,不仅可以供人渡河,拖拉机、小四轮、自行车、摩托车通通可以过河。船票不贵,一张渡船票只要1角钱。1989年10月1日,解放路淮河大桥通车后,淮河轮渡逐渐消失。

【史料数说】

《蚌埠日报》载:1907年,寿县正阳关的富商集资白银5万两,购置两艘小客轮,成立利淮河工小轮有限公司,揭开了淮河客运的历史。

1911年以后,津浦铁路通车,蚌埠旋即成为皖北最大的水陆码头,皖北水运中心自正阳关移至蚌埠。各地富商大贾纷纷购置轮船投资水运。仅客运公司就先后迁入或组建了10余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蚌埠开辟水路客运航线7条,航线里程1084公里。1934年,私营蚌埠轮船业公票处成立,统一经营客运。

抗日战争期间,淮河水运遭受严重打击,抗战胜利后,淮河的客运业务部分恢复。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后,蚌埠市军管会组建了国营轮船运输企业,第三天即恢复了蚌埠到怀远的客运航班。

1951年,国营淮河轮船公司的长淮1号、2号两艘客轮投入淮河客运;1953年,“淮明”、“淮伟”2艘钢质客轮相继投运。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淮河客运达到史上最盛时期。1959年运输旅客总量达240.04万人次,至1963年,蚌埠淮河客运航线达20条,总航程1237公里。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公路汽车客运的发展,淮河水上客运受到冲击。轮船客运量虽大,但航速慢、停靠点受限,商旅纷纷弃船乘车,水路客运日渐萎缩。1986年以后,客运各项指标逐年递减,企业出现亏损。

1988年4月20日,蚌埠淮河轮船公司报省市、航运局批准,淮河客运全面停航,结束了淮河水路客运的历史。

【人物讲述】

邵体平(蚌埠民建原办公室主任)

渔村古渡。闭上眼也能历数,由蚌埠段的河湾自西往东,朝阳路宝兴面粉厂的货运轮渡的三号码头、青年街北首的客运1号码头、升平街北首的2号货运码头、延安路北口的吴庵渡口、交通路北头的轮渡码头,再往东,依次便是吴小街渡口、郑家渡口。

蚌埠航运客运港位于青年街北端,称之为1号码头,走水路远行的旅客都由此上船。候船室分上下两层,共800平方米,内设售票处、行李房、小卖部。候船室里挤满旅客,检票放行当口乌压压一片,大包小包,手提肩扛,争先恐后,潮水般涌向码头,涌进船舱。候船室与码头进出口处相距30米,码头前沿至趸船有长15米的钢网跳板连接,旅客上下船走过钢网跳板即可安全乘船或上岸。

小时候,最喜爱去淮河岸边玩耍,最爱看淮河渔舟唱晚的景致。翻过大堤,可以看见一艘艘舟船,一篷篷白帆,从波光潋滟的远方翩然而至,静泊港湾。桅樯似林,千帆云集,铁驳货轮,百舸争流。这些美妙的画面不仅定格在我的记忆里,还多次写进我的小说作品中。我很喜欢著名作家王安忆对淮河的那段描写:“太阳离开了地面,升到了河岸的柳树丛里,船行驶着,一轮火红的太阳跟随着船,穿行在柳行间。这情景是难得的瑰丽,它缓和了心情,使尖锐的悲哀变成了温存的伤感。于是,绷紧的神经松弛下来,眼泪涌上眼眶。这是淮河最富诗情的一刻……”

口岸建设谱新篇

【典型回访】

打卡地:蚌埠港二类水运口岸

高高的铁栅栏威严地围成一个大大的长方形,灰色的水泥路如镜面一样平坦与光洁,水泥地面上,清晰地划着各种交通标线。抬头望去,铁栅栏四周及道路上方架着无数只摄像头。不了解内情的人根本不知道这里摆下的是什么“迷魂阵”。

不错!这里不是一般人和车辆可以进出的地方,它是具有海关功能的监管场所——淮河干流唯一的水运二类口岸。

“进出口货物,可以在这里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检查,一次放行,一体化服务,不仅可以提高外贸企业的通关效率,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物流成本”。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树森告诉记者,过去,由于没有海关监管场所,蚌埠出口货物需要到南京报关,再用驳船运到上海出海。这样企业物流成本就会大幅增加。二类水运口岸设立后,进口粮食等货物可直接运送到皖北任何地点,报关费和物流费用大幅减少,时间周期更短。

李树森介绍,监管作业场所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内设集装箱堆场2600平方米,空箱堆场1400平方米,海关监管仓库1600平方米。监管作业区所采用通透式围栏与外界隔断,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建设有一进一出无人值守卡口,配置了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卡口系统和设备,实现了与海关联网。

【史料数说】

《蚌埠港二类水运口岸工程可研报告》:近年来,蚌埠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外贸与内贸交易不断提高,对杂件货、集装箱运输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二类水运口岸设立,可以为蚌埠地区的内外贸企业提供优质的水运服务,弥补蚌埠港一期工程仅仅满足散货水路运输的不足,将蚌埠港打造成为多用途综合港区。通过水铁联运、水水联运、公水联运服务于安徽省其它城市及周边省市的外向型企业,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促进腹地经济社会发展。

蚌埠建设二类水运口岸优势明显。蚌埠口岸岸线长2324米,码头39座,生产用泊位60个,综合通过通力450吨,最大靠泊船舶吨级2000吨。蚌埠港可四季通航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还可以借助已开放港口通达海外。依托蚌埠市企业和淮河中游地区腹地经济发展,蚌埠港近年来港口吞吐量、出口量均保持20%左右的增势。近年来,蚌埠市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2014年全省首家保税物流中心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通过验收,并引入首家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成功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为全市外贸进出口跨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全市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

【人物讲述】

李树森(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

旧中国留下的是一个破败、萧条、落后的蚌埠航运。新中国成立后,蚌埠重新对港口加以建设。很快建成一号、二号、三号码头区,蚌埠港货物吞吐量在1958年最高为95.79万吨。蚌埠新港建设,使蚌埠港口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成为淮河流域功能最齐全,辐射功能最强大的现代化港口。2018年,蚌埠港吞吐量200万吨,集装箱30054标箱。

蚌埠航运事业的发展,得益于蚌埠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十二五期间,蚌埠市委、市政府把水运发展上升到了“以港兴市”的战略高度,全力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航道畅通工程、港口群建设工程和水运支持保障工程,将蚌埠市打造成为皖北及淮河流域的航运中心城市。

二类水运口岸建设是蚌埠航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17年蚌埠市人民政府成立蚌埠港二类水运口岸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市交通局抽调组建项目班子负责建设,全力推进水运二类口岸建设,2019年1月22日,通过合肥海关验收,2019年1月30日取得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注册登记证书。

二类水运口岸封关运行后,皖北及淮河流域的外贸进出口业务迅速开展,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通过蚌埠港二类水运口岸报关,节约了时间,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

鉴于蚌埠港业务量的不断增长,今年下半年将启动蚌埠新港三期工程建设。三期工程主要任务是为自贸区蚌埠片区建设提供配套服务,打造“一区三中心”。即:扩建码头作业区,建设商务中心、物流中心和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      (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